李自成手握百萬雄兵還有上將千員,為何在山海關一戰而潰?

翁董威


李自成的確是手握重兵,李自成是明朝末期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在起義的時候的確非常勇猛,願意追隨他的人比比皆是,他也直接打入了皇宮。從這開始,李自成走向了人生巔峰,他整日開始享樂。在他攻入皇宮的路上,明朝士兵見他就投降,但是這些士兵投降給他,並不是被李自成所折服,而是不想效忠於明朝而已。

假如說當時起義者不是李自成,這些士兵依然會投降,也正是因為明朝士兵的投降,李自成手中的士兵才達到了百萬之多,奇葩的是,李自成收服他們之後,壓根沒有想著去籠絡這些士兵。舉個簡單的例子,這些士兵跟隨李自成之後,李自成一次軍餉都沒有給他們發過,試問這樣的情況這些士兵怎麼可能服他呢?

李自成表面看起來非常厲害,可是在山海關打敗仗之後便潰不成軍,一直被清軍追著打,滿清是非常聰明的,在作戰的時候,不停的收買李自成的人,那些當初投降李自成的人,又紛紛投降了滿清,滿清給他們許下重利,因此他們在打仗的時候非常驍勇善戰,可笑的是,李自成當初給他們連大餅都沒畫過。

山海關戰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吳三桂的叛變,這是內部原因,外部原因則是多爾袞等人的戰鬥力可是非常強的,還有一個原因經常被人們忽略,那就是李自成不得民心,李自成自從入了京城之後,我行我素,啥事都幹,鬧的百姓怨聲載道。

李自成和明朝打還行,但是和清軍打他還真的不行,那麼有人要問了,李自成既然這麼不堪,怎麼能夠打贏明朝?只能說李自成的運氣夠好,明朝末期,內憂外患,先不說百姓,即便是大臣都對明朝不夠忠心,守城士兵更是如此,李自成一路打來自然是勢如破竹。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遠看雄兵百萬,近看破衣爛衫——似匪、似農、似乞丐的,佔大多數

乍一聽上將千員,可惜全部都只會打打殺殺,要說排兵佈陣運籌帷那真是外行

所以,從闖王李升級為皇帝李的自成,在面對軍備整齊、實力不俗的清軍和大量明朝降軍,終於成不了了。


李自成的硬實力——天時+地利,只是還遠遠不夠

潼關南原是李自成的傷心地,他曾手握不少的精兵強將,卻被孫傳庭打的滿地找牙,扒光了所有的家底,只剩下18個小弟。躲在大山挖野菜、喝山泉的李自成,愣是沒被徹底搞死。等到故地重遊,反手就幹掉了孫傳庭,走上溜光大道,奔赴北京城

也就是這一仗,給李自成打出了信心、打出了風采,一路上勢如破竹(人海戰術),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兵臨北京城。看起來這一次是李自成的人生巔峰了,而北京城的由內而開,也讓李自成感慨——終於成了!

崇禎自盡、主力未還、快速膨脹、迅速跌落神壇,這就是李自成的成敗四部曲,群龍無首的明朝軍民選擇投降,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吳三桂又沒來勤王,原本思想就很有侷限性的李自成,自然選擇當一個土皇帝——撈地撈錢撈美女

自上而下的一股燒殺擄掠風吹起來了,大將劉宗敏當仁不讓,分分鐘扛起了搶劫大旗

原本就不是很堅挺,還一個勁兒的透支——結果只能是虛了

李自成的百萬農民軍,實際上有戰鬥力的只有10萬人左右,而且這十萬人馬也不是看起來的那樣又大又好。沒有系統的訓練,沒有嚴格的軍紀,這幫勞苦大眾出身的屌絲們,在逆襲之後立刻就找不著北了。

就像是現在的人一樣,本來連酒吧的門都沒見過,自從暴富以後點酒都點一排。李自成手底下的這幫人,就是這麼玩的,但問題是這些錢來自於哪裡?不是明朝的降官就是平民商賈。本來大家對闖王還是抱有幻想,是擁戴他的,這麼一搞——臭了

以劉宗敏為首的貪汙派,快速的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與此同時也加速丟失了各階層的支持熱情。李自成敗退北京之時,雖然仍握有大量的財富和不俗的兵力,只是此時無論是凝聚力還是戰鬥力都十分弱,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士氣

打天下為了什麼?不就為了撈錢撈好處麼,現在好處和錢都有了,誰還想賣命打仗呢?

滿清的硬實力——經營多年,實力雄厚,政策得當

一直躲在後方悶聲發大財的滿清,在優秀領導人多爾袞和第一鐵桿漢奸范文程的經營下,硬實力快速提升,精銳騎兵數量雖然只有數萬,但能一個打三個,從紙面實力上來說,還是幹不過李自成的。畢竟人海戰術在古代還是很有效的,沒有加特林,也不能冒藍光分分鐘秒掉一排人

所以,是多爾袞非常需要一支力量去打破這種勝率較低的局面,於是吳三桂率領的遼東系,成為雙方都非常想到的牌面。而且,在這場爭奪戰中,李自成一度處於優勢,因為李自成知道,一旦吳三桂降清,對他來說是將致命的打擊。

手握精銳重兵的吳三桂,加上同樣能打的滿清八旗,只要拉攏一批明朝降軍,對付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將十分有底氣。而且,滿清打出了為崇禎報仇的旗號,這又為這場博弈增加了獲勝的籌碼。暫且不說吳三桂是因為什麼倒戈滿清,就單純的從結果來看,李自成輸的徹底、輸的沒有任何脾氣!

實際上,不是滿清打贏了大順和大西,是吳三桂及幾十萬明朝降軍打贏了這兩支農民軍。也可以說,是李自成玩火自焚,打的了天下卻坐不住!

一個闖字,似乎貫穿了李自成的一生。從一開始起義,他就是因為沒有飯吃,要出去闖一闖,而有幸跟著高迎祥這樣的大佬級農民義軍領袖,也讓他見過了市面,積累了經驗。等到高迎祥一死,他順利接班並一闖再闖,無數次失敗無數次爬起來,倒很有點韌性和骨氣

只可惜,缺少大局觀和戰略眼光的李自成,不懂得什麼叫謀篇佈局,不知道什麼叫穩固發展。沒有地盤、沒有根基,也沒有足夠多的精兵良將,自然難逃最終結局

所以,跟他推翻的明朝建立者貧農朱元璋不一樣,他們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跟一手送他上路的多爾袞比起來,也差的十萬八千里呢!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如果李自成的對手,只是滿清和吳三桂,那李自成未必會失敗。按照成王敗寇的觀念,歷史總喜歡把李自成的失敗,歸於他進入北京城後,變得驕奢淫逸,但我以為,這隻有政治寓言的意義,卻顯然不是歷史事實。

事實上,李自成在1644年3月19日進入北京城,隨後在4月21日于山海關和吳三桂、多爾袞進行了一場軍事交鋒,史稱一片石戰役。戰役的最後結果是李自成戰敗,主將劉宗敏受傷,不得不退回北京城,並且他們在回到北京後的第四天,就開始大舉撤離北京逃亡西安。

很多人覺得,在這場戰役中,李自成之所以會戰敗,主要源於在戰役過程中,突然颳起一場大風,讓李自成的軍隊看不清楚方向,從而給了多爾袞可乘之機。但事實上,李自成失敗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李自成的對手實在太多。

表面上看,李自成有上百萬軍隊,但這其中,真正能稱得上是合格士兵的,恐怕不會超過二十萬。當然,如果僅僅於此,李自成拼盡全力和多爾袞、吳三桂交鋒,也未必會輸。

但問題是,李自成當時的對手,顯然不止多爾袞和吳三桂兩人。在山海關交戰時,李自成為了防範荊州的左良玉軍事集團,就在荊襄地區留守了十萬以上的軍隊。可以這樣說,左良玉軍事集團雖然沒有真正出兵攻打李自成,但他對李自成兵力的牽制卻是驚人的。

與此同時,江南的南明政權也對李自成構成了嚴重威脅,所以在山海關交戰之前,李自成為了防範江北四鎮的軍事力量趁火打劫,也不得不在淮北地區佈置重兵把守。

更關鍵是,當時李自成才剛剛佔據北京,他對北京地區的統治,顯然是非常脆弱的,明帝國舊勢力又都對李自採取敵視態度,甚至部分勢力已經蠢蠢欲動,這樣一來,李自成又不得不留守大量兵力在北京,以防止明帝國舊勢力趁機反撲。

在這種背景下,李自成自然無法將自己的軍事主力調集到山海關決戰,反觀滿清集團,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的經營,他們對長城以北地區的統治早已根深蒂固,自然可以將全部軍事主力投入這場戰役。

至於吳三桂就更不用說,山海關本就是他的統治地盤,他就更沒有任何顧慮。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滿清和吳三桂也需要耗費如此巨大的軍事資源去防範其他軍政勢力,他們肯定會不敢與李自成進行大決戰的。

所以,從一開始,這場戰役就是不公平的。如果在山海關交戰時,以李自成當時的實力,僅僅只是對付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自然是綽綽有餘,但當滿清的軍隊加入戰鬥後,等待李自成的,就只能是失敗。



我是趙帥鍋


李自成表面上的確是握有百萬雄兵,但來源過於複雜,很多人在實際上有忠誠度問題。加上李自成自身的經濟實力薄弱,註定了他必須不斷依靠打贏才能維持勝利成果。在這樣的基礎上,他的失敗是不難想象的。

李自成在從山西和河南發起東征後,一路上並沒有遇到什麼強烈的抵抗。由於明朝的財政基本上已經崩潰,皇帝的權威基本上出不了紫禁城,所以各地的明朝駐軍實際上紛紛主動投降。


很多人認為當時崇禎只能依靠的軍隊,是山海關的吳三桂那些關寧軍。但實際上,崇禎一直在前期沒有掉吳三桂到北京救自己,是因為他至少覺得還有兩支部隊可以援助他。一支是唐通在山西一帶的部隊,一支是南面劉良佐的山東部隊。結果前者投誠李自成,後者自稱騎馬時受傷,不能及時趕到。

李自成在佔據北京後,其軍隊主要的構成基本上是三個部分。大量直接投降的前明軍隊,在維持低位和待遇不變的情況下,駐紮在原地。大量農民武裝則成為流動的炮灰部隊,是李自成作戰的主力之一。李自成自己有數萬人的核心部隊,是早期農民戰爭中歷練出來的老兵和關中的大明朝西軍軍戶組成的。


由於李自成沒有能力立即恢復北方各地的生產能力,所以他必須不斷戰勝來保證自己的勝利果實。所以,面對突然又叛的吳三桂,他不僅拖不起,而且必須速戰速決。但來源複雜的軍隊,尤其是大量農民軍的炮灰,嚴重拖累了他的後勤與進軍速度。這就給了清軍及時趕到的機會。

山海關本身是明朝花大力氣營建的重要軍事防禦設施。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山海關,李自成在發起進攻後,幾乎派出了所有部隊去進行強攻。也就是說連一點成規模的預備隊都沒有留下。結果,在清軍的先頭騎兵趕到後,幾乎沒有阻攔的就擊潰了唐通的前明叛軍。後者也非常習慣性的直接投靠了滿清。

在後來的一片石戰役中,李自成認為清軍只是一些騎兵而非全軍抵達,所以義無反顧的對吳三桂的關寧軍進行猛攻。清軍則在關鍵時候,發起了無人阻擋的側翼攻擊,讓李自成的部隊全軍覆沒。這些在山海關損失掉的部隊,也是李自成這邊最有戰鬥力的那些。之後他雖然還能進行反擊和防禦,卻已經無法集中力量進行大規模決戰了。


可以說,李自成內部勢力的混雜和不穩定,造成了他在山海關的戰敗。也是在山海關的失敗,讓他很快就失去了控制中國北方的機會。


米南德王問道


李自成的失敗是必然的,山海關之戰只是加速了李自成失敗。原因如下:



一:李自成團隊是農民出身,缺乏真正的良將謀士。

李自成自陝北起家,和當地土豪,也和明朝發生大大小小戰爭數次,很多次都被明朝打的狼狽不堪,也有很多次都差點被活捉,然而每次都那麼幸運,因為那些明朝將領被抽調山海關前線去抗擊清朝軍隊了,所以李自成部隊真實戰鬥力並不是很強悍。雖然李自成兵有百萬,但很多都是新兵和降將,兵多不是戰鬥勝利的唯一要素,關鍵還得有謀士和良將。

二:李自成小農意識強烈,目光短淺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開始還能約束部隊和文武大臣,後來越來越放肆,不斷髮生搶奪明朝財產事件。看看歷史中的劉邦,人家進入漢中前,先來個“約法三章”,嚴格約束部下對漢中的騷擾。再看看大宋的岳飛,人家的軍隊號稱“岳家軍”,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不犯,否則重罰甚至砍頭……,李自成部隊不僅士兵搶奪明朝官員財產,就連大將劉宗敏也去搶吳三桂的老婆陳圓圓,渙散的紀律中能有好的並嗎?非也,可見,李自成此時的部隊戰鬥力已經開始下滑了。



三:此時滿清戰鬥力非常強悍

自從努爾哈赤開始,滿清就一直和明朝不斷戰爭,結果也是明朝輸多贏少,很多大將例如洪承疇、祖大壽等紛紛投降滿清,由於滿清文武大臣也是從戰爭中洗禮出來的,文臣賢明,武將能征善戰,所以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勢。舉個例子,李自成來攻打吳三桂時候,多爾袞並非一開始就加入戰鬥,而是事先隱藏起來,等待李自成和吳三桂打的難解難分時率軍突襲,戰力彪悍的滿清一加入戰鬥,李自成軍隊瞬間土崩瓦解,這和歷史上的“圍魏救趙”很相似,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沒有馬上出兵,而是乘魏、韓戰鬥膠著時,搞突然襲擊,由此可見,多爾袞軍事指揮能力絕不是紙糊的。



滿清已經和明朝戰鬥幾十年,勝多輸少,早就對明朝虎視眈眈,就算李自成不去攻打吳三桂,滿清也會來攻打李自成的,只是時間早晚而已,而當滿清一旦越過山海關後,就會一馬平川,那時李自成和滿清對壘,結果可想而知。


愛我中華權哥


李自成的一路走來,可謂坎坷。本來在驛站老老實實當著驛卒的他沒想到有一天唄崇禎皇帝一紙裁撤令給又變成了農民,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農民,是那種赤貧赤貧,海欠著外債的農民。人活著可總得吃飯呀,不然還不就餓死掉了。於是李自成想盡辦法混生活。

明朝末年崇禎時期,實在不是什麼好歲月。地球進入了一個小冰河紀,北方連年旱災蝗災,老鼠都餓得不回地洞裡了,鼠疫橫行,於是李自成又轉身去當兵,沒想到當兵也解決不了溫飽問題,明末的軍官虛報兵員,剋扣糧餉,甚至不用剋扣,政府也發不下來了。

最後,李自成終於發現了一條“康莊大道”,跟著造反得了。自己上面可是有人的,“闖王”高迎祥那可是自己的親舅舅。

不過明朝貌似還命不該絕,一下子湧現出四五位能打的將領,高迎祥死了,李自成甚至最後都只帶了十幾個人逃跑進入深山老林避難。

但是孫傳庭和洪承疇先後唄調走,剿匪策略被棄之不用,李自成抓住機會跑了出來,迅速拉攏大批難民,形成席捲中原的形式。先後又把陝邊總督,孫傳庭等幹掉了,這下子似乎北京的大門都向他敞開了。於是李自成發自內心的也做起了皇帝夢——手下這一百萬人馬看來也不是吃乾飯得嘛。其實嚴格來說,大部分都是災民而已,精銳騎兵只有劉宗敏手下的一萬多人,精銳步軍估計也就是二十萬左右。

收拾好家當,李自成從陝西就一路向東了。開始雖然先後遇到抵抗,但是山西巡撫等畢竟兵力少,戰鬥力遠不如當初的孫傳庭部,所以高唱凱歌繼續前進。沒想到遇到了代州總兵周遇吉,這下李自成部被打慘了,主力部隊損失了將近十萬。李自成雖然是個大老粗,但是帳還是算得明白的,要是再來這麼兩下,自己就全玩完了,一度猶豫不敢繼續前進了。沒成想剩下一路上的明軍還沒等自己過去,就主動遞交了投降書,那北京城不就在眼皮底下了?

進了北京的李自成估計都沒有想清軍的事,開始繼續農民軍的傳統套路——劫富濟貧嘛,開倉放糧嘛,大家好不容易進了北京,怎麼能不好好享享福?於是天天過年,天天逼著北京得大臣們交錢。所以他的所謂精銳,這時候葉已經開始一片散沙,好像這天下已經是自己囊中之物了。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這支農民軍,還沒有做好統治天下的思想準備,他們在北京城,以及可以想象的其它佔領城市,一樣都是在做搶劫的事情。

最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願意投降李自成了,這時候李自成帶著剩下的主力部隊,估計最多也就是六七萬,準備收拾吳三桂。吳三桂手下就有兩三萬人馬,而且這兩三萬可是關寧鐵騎的碩果僅存了,那可是能跟清軍掰腕子的部隊呀,雙方人馬雖然不一樣多,最終也就是打個平手,這時候清軍主力騎兵幾萬人突然殺出來了,李自成的部隊估計也沒有經受過這樣的騎兵衝擊,一下子就炸了窩,四散逃命去了。

吳三桂可是跟李自成有家國之仇的,一路帶兵銜尾追擊,讓李自成連再次聚集有效力量的機會鬥沒有了,更加上吳三桂又有清軍八旗兵的跟隨配合,陣型都擺不好了,最終身死九宮山。

縱觀李自成的一生,時刻鬥面臨著生存的危機。即便進了北京了,外邊還有清軍虎視眈眈的。而他雖然帶領出了一小部分的精兵強將,但是更多的部下都還是流民得性質,在河南對陣孫傳庭的時候,也總是驅使流民在前面發頭陣,讓明朝官兵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消耗了很大銳氣,又有天氣助陣,才得以成功。這樣的陣勢,對於關外真正百戰精銳的關寧鐵騎和滿清八旗來說,實在還是戰鬥力太弱了。什麼上將千員,精兵百萬不過時吹牛壯聲勢而已。


阿慶還是阿慶


我是大話歷史君,我來答。

李自成確實擁有百萬士兵但不是雄兵而是一盤散沙,上將千員也不過是以前跟隨自己起義的親信兵而已沒有任何領兵打戰之能,失敗是必然的。

李自成的百萬雄兵

明末時期處於一個小冰河期,大旱連連,百姓農作物顆粒無收加上蝗蟲、瘟疫等災害使得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崇禎帝受東林黨影響,沒有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出現民怨隨後暴亂出現。

李自成本是一個小驛卒,後來失業了,回到農村種地又養不活自己,於是起義加入到“老”闖王高迎祥的部下。在“老”闖王死後,李自成繼承他的稱號成為新一代的闖王,李自成利用中原鬧災荒,社會矛盾極度尖銳,煽動災區難民起義,廣受歡迎,一時間聚集了百萬之眾。

崇禎帝此時所面對的有:在外有滿清入侵,在內有農民起義,因此不得不兩線作戰。明軍疲於奔命戰力遞減,在面對李自成大軍時,因人數眾多,明軍很多都採取棄城逃跑,因此李自成軍並未怎麼作戰,沒有實戰經驗,一直攻到北京城下。城門不攻自破,崇禎帝上吊自殺,至此李自成從未正規地與明軍交戰。



在努爾哈赤與吳三桂合併進攻山海關,此時李自成不僅面對滿清八旗還有面對前明軍身經百戰的精銳作戰,一幫烏合之眾怎麼能面對如此的強攻,自然兵敗如山倒,不堪一擊。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

一、李自成雖擁有百萬之眾,但皆是一盤散沙,沒有任何實戰經驗,裡面大多數士兵多是為了有飯吃才參加的。

二、坐觀百萬大軍,真正有實戰能力的不足一萬其他的都是虛兵的,都是用來湊人數的。

三、除了李自成並無任何能有領兵打戰之人,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我是大話歷史君,想看更多歷史故事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安夏丨歷史君


有網友問:李自成手握百萬雄兵還有上將千員,為何在山海關一戰而潰? 我們知道在1640年,李自成率領1千人重新起義,當時中原大旱,李自成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到1644年,李自成已經擁兵百萬:“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在4年時間,李自成大軍就從1千人,急速擴張到100萬大軍。基本上來說,除了少數精銳部隊以外,就都是各地災民為了討口飯吃組成的烏合之眾了。

他們隨著李自成也是希望,可以到有糧食的地方去。在與明軍戰鬥當中,李自成大軍人多勢眾,一般明軍確實打不過,畢竟100萬人要活命的人,而且已經武裝起來的人。真打起來,雖然是烏合之眾,但是,也不是隨便誰都可以擋得住的。

因為李自成軍隊擴張太快,在訓練,組織,足夠數量的合格中低級軍官上必然存在著很大問題。而明朝本身武器配備就比較差,在薩爾滸大戰,半島人就多次直言不諱“天兵”缺員嚴重,兵器窳朽。

李自成靠繳獲明軍武器庫得到了裝備,可想李自成大軍在武器裝備上,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因此,李自成部隊的真實戰鬥力並不強,在李自成1640年重新起義的時候只有700士兵,300孩兒兵,還有一些家屬。到了河南以後,數萬災民加入李自成,隨後到了洛陽。

洛陽明軍是缺乏軍餉譁變,這才讓李自成進了洛陽,受降明軍數千人,所謂,“精兵不過三千,脅從之眾不過三萬”。特別是得到了明軍在洛陽的各個武器庫。隨後李自成聯合羅汝才打敗了明朝傅宗龍,楊文嶽的數萬官兵。

這期間,李自成、羅汝才聯軍每次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殲滅官兵少數部隊的辦法,又陸續收編了大量明軍。戰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直到朱仙鎮大捷,受降明軍數萬人,但是這些主要是明軍的衛所兵。

連同不斷投靠的災民,到1642年,李自成已經有40萬大軍。隨後李自成殺死了自己的盟友羅汝才等人,吞併了他的部隊。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的大軍來到了山海關,“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

這些部隊已經是李自成的核心精銳力量,但是主要是明朝衛所兵,農民軍老兵,特別是吞併的羅汝才所部老兵居多。結果就是清軍一個衝鋒,全垮,戰良久,我兵從三桂陣右突出,衝賊中堅,萬馬奔躍,飛矢雨墮,天大風,沙石飛走,擊賊如雹。自成方挾太子登高岡觀戰,知為我兵,急策馬下岡走。

要知道,明軍邊軍強於明朝衛所兵,明朝關寧軍又是邊軍最強,八旗軍又強於關寧軍。而過去,在關內關寧軍打農民軍是百戰百勝的,經常是千把關寧軍追著上萬農民軍跑。現在,農民軍精銳十多萬,對關寧軍和八旗軍十萬,是一對一,戰鬥力差距太大,必然農民軍是瞬間崩潰。


深度軍事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說李自成有雄兵百萬、上將千員的,我只能說,題主大概是姚雪垠先生的小說或者連環畫看多了。且不要說他根本沒有雄兵百萬、上將千員,就是有,此時在北京城裡面的,也就十幾萬人左右。而且,不能忽視的是,此時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籠罩在整個北方大地上空,那就是鼠疫。

之所以北京城能被李自成那麼容易的打下來,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此時正在流行鼠疫,城防軍的戰鬥力已經基本降到了最低點,達到了“鞭一人起,另一人復臥”的悲愴境地。正是因為如此,大順軍方能長驅直入,幾乎不遭遇任何抵抗的進駐京師。

但是鼠疫不會只傳染百姓不傳染李自成的兵,所以在進城後不久,大順軍的戰鬥力呈現了斷崖式的下滑。不要說幾十天的腐化生活,就能讓一支百戰之師變得一觸即潰,那不可能。

(在京虎子老師的《上帝的跳蚤》裡,已經對此考證得很詳細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而且,山海關之戰裡,李自成也並沒有一開始就兵敗如山倒,而是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鬥了個難分伯仲,大順軍還稍占上風。只是他沒想到啊沒想到,幾十年來都沒有被後金/滿清打開過的山海關,居然就被吳三桂無償的給女真人打開了。已經打得筋疲力竭的大順軍,實在無力招架前後夾擊,自然也就只能飲恨山海關了,時也命也。



青言論史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巧的是,我前幾天剛在電視節目上聽到專家說到過李自成的曇花一現。

當時明朝真的是內憂外患,內有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反叛,外有清軍入侵,再加上朝廷昏庸。李自成就是眾多起義軍的其中一個頭領,他打出的口號是“均田免賦”,攻破一個城池就打開糧倉,大賑饑民,在經過幾年的戰鬥之後,隊伍也就愈發壯大,並且接連攻破洛陽、開封,最後攻破北京。但是攻破北京,滅亡明朝後,李自成的軍隊僅僅在北京呆了四十幾天,就匆匆忙忙落荒而逃,直到最後,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轟轟烈烈的起義軍,在攻入北京之前,可以說是百戰百勝,到之後遇到清軍山海關一戰,被打的潰不成軍,難道就真的是清軍太強嗎?

在我看來,清軍那個時候強是一個方面。當時,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就要去攻打吳三桂所在的山海關,打算拿下山海關,將清軍不能入關來。在山海關的時候,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李自成的軍隊就遭到清軍的八旗鐵騎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的迎頭痛擊,一戰而潰不成軍。這是可以說明當時清軍的部隊戰鬥力是遠在明朝軍隊之上的。

那幾個專家還說到一個原因。就是李自成的軍隊在攻入北京後失去了政治理想,戰鬥目標了。據說,當時李自成要去攻打吳三桂,而他手下的大將和侄子都不願意去,手下的士兵更誇張,打劫了一大堆的富人,很多人都打算找個信封把這些財產寄回自己老家,甚至很多人身上都掛滿了戒指、銀子和珠寶之類的,還有很多綢緞。在山海關大戰時,清軍的鐵騎踏過李自成部隊的屍體的時候發出的是珠寶叮叮噹噹的聲音,於是都下馬撿戰利品,最後李自成才安然無恙的逃回北京。可見當時李自成的部隊人心已經渙散,不再是最開始打出“均田免賦”口號的為民的部隊了,而是一隻貪財怕死的部隊。這樣的隊伍必定無法打仗。而且在逃出北京的時候,李自成還想把紫禁城給燒了,激起了民憤,失去了民心的隊伍必定無法長久。

最後專家們也總結了一下,不管是一隻軍隊還是一個政黨或者是一個國家,要想有長期的發展、長期熱點的穩定,就一定要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和理想,而且不能出現腐敗現象。李自成的失敗對我們現代是有著很深刻的教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