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熊掌大人


有明一代,历代沐王(黔国公)家是明朝唯一一个持续掌握地方实权的勋贵家族,因朱明王朝而兴,也为朱明王朝而亡。

黔国公的始祖要追溯到大明的开国功臣之一—沐英,最后一任黔国公为沐天波。

在清军南下、一统江山的过程中,黔国公可以说是最后一个大明的忠臣,沐天波以家族镇守云南200多年的威望和资历,在缅甸方面也非常有威信,为了永历帝和他的小朝廷能在缅甸安全续存,沐天波一直以他的威望与缅甸方面周旋多年,非常艰难。

可惜后来缅甸国王被杀,原国王的弟弟即位为王,他为了保境安民,免于清朝对缅甸的进攻,一改老国王的善待策略,决意诛杀永历帝身边的臣子和随从,但他们始终很敬重沐天波,即使在诛杀了数百名明朝臣子和随从的咒水之难中,缅甸士兵仍试图将沐天波脱出保护(软禁)起来,但沐天波在砍杀了9名缅兵后战死。

再后来,永历帝和剩余的臣子和皇室被缅王“礼送出境”,交到了吴三桂手中。

再后来,世守云南的大权从黔国公家族转到了吴三桂手里。

再说说这个黔国公家族的创业人沐英,他是朱元璋养子集训营里的一员,一直跟着太祖皇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封西平侯,明朝建立后不久,征服了云南地区,沐英留镇云南,也就此开始了沐氏镇守云南二百多年的历史。

沐英死后,朱元璋追封其为黔宁王,他也成了明朝唯一由侯爵直接追封王爵的功臣。

等到她的沐晟在位西平侯的时候,因战功进爵为黔国公,并颁令世袭罔替,从此黔国公一直传位到大明朝结束沐天波一代为止,共承袭了13位黔国公。

黔国公在云南的职权非常之大,首先,他的地位在云南就相当于“云南王”,统管云南一切军政大权,手下直接统领的军队就有数万人打底,他虽然只是公爵,但相比较那些根正苗红却没有实权的明朝宗室子弟,黔国公的权势远大于亲王。

此外,明朝作为东南亚、南亚多国的宗主,平时对这些藩国的日常事务,均由黔国公统管,这也是为什么缅王非常敬重并忌惮沐天波的原因。


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的土司,他们受明朝皇帝册封,明朝基本不干预他们的内部事务,这样的土司,云南有72家,这72家土司,必须将他们的世子定期送到黔国公府当值——其实就是做质子,以便监视和考察。

作为云南200多年的实际统治家族,黔国公自然权势绝冠云南,财富更是富可敌国,其家族占有的田地多达4万多顷,达到了400多万亩,占当时云南已开发田地的三分之一。

当然,作为黔国公这么有钱有权,家族内部自然是充满了刀光剑影,尔虞我诈,这其中尤其以第九位黔国公沐朝弼最为无耻,他作为非嫡子,为了争夺黔国公位,先后害死了2任年幼的黔国公,就等于把兄弟的嫡子都弄死了,最后当上了黔国公,而因为天高皇帝远,朝廷虽然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也无能为力,只能在沐朝弼最后干的实在过分了,才专门召其进京,将其幽禁而死,但黔国公的位置,还是得由他的儿子来继续继承。


云中史记


”沐王府”(黔国公府)是个神奇的存在,坐镇云南,威慑南亚200余年,与明王朝同寿,沐姓从首任黔国公沐晟到末代黔国公沐天波,共传承18位。

但是打下这片基业的并不是这18个黔国公,而是被追封为“黔宁王”的沐晟的父亲沐英。

沐英原本是个孤儿,8岁时父母双亡,流落街头当小乞丐,当沐英流落到濠州时,遇到了一生的贵人朱重八。

或许是因为相同的身世,或许因为朱重八当时没儿子。朱重八收留了沐英,并认为养子,改名叫朱文英。当然了,朱元璋的养子很多,比如朱文正、朱文忠(李文忠)、朱文辉(何文辉)、朱文刚等等。但是这些人都比朱文英大,而自从朱重八收了朱文英,开始顺风顺水,3年后收获长子朱标,朱元璋开始陆陆续续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了。

朱重八把这些干儿子们集中在一起,读书、练武。打起仗来都带上阵历练,所谓打仗父子兵,朱元璋对自己的这几个养子,还都是比较信任的。

所以朱文英12岁就上阵打仗了,18岁被授为帐前都尉,守镇江;后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广信(上饶)。朱元璋攻打福建的时候,朱文英破分水关,占崇安,镇守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

随着朱元璋就要定都南京,开创大明基业的时候,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生了不少了(最后一共生了26个)。于是,他令自己的养子们,改回自己原来的姓。

朱元璋处理的很好,每次都等养子立了功,就恩赏他恢复原姓。于是朱文英在镇守建宁的时候,就恢复为“沐英”。

洪武3年(1370年),年仅26岁的沐英就被授为镇国将军,在军事中枢大都督府中从助理干起,干了7年。洪武9年开始重新带兵,先后跟随名将邓愈、蓝玉、徐达、傅友德等从西打到北又打到南,最终其他人都让班师回朝了,把沐英留下镇守云南了。

其实从这一系列的培养过程当中,可以明确看出朱元璋的目的。朱元璋是把沐英培养成朱标的嫡系班底。

先放在大都督府培养,熟悉天下兵马,联系各路人脉;然后再由名将手把手巩固技术;再实地体验边陲战争。最终目的就是想将沐英像其他藩王一样,”守住塞疆,拱卫皇室”。

而沐英本人的确给力,满足了朱元璋一切的想象。而无论是蓝玉还是傅友德,最终,因为朱标的,被朱元璋亲手屠戮了,其实不出意外,这里面本来也应该有沐英。

但怎奈沐英会做人,死的特别是时候。马皇后死的时候,他吐血两升,落下病根;洪武25年(1392年)朱标病亡,沐英痛不欲生,随即也病死任上。

这就让朱元璋十分感动。什么叫忠臣良将?有能力镇守西南,无需主上担心;主上病故,绝不偷生,跟随主上而去。于是追封沐英为“黔宁王”,世代镇守云南,让其子沐晟承袭爵位,沐英配享太庙。再看看蓝玉和傅友德,孰人孰命?

而永乐4年(1406年),沐晟与张辅攻打交趾,打下重镇多邦,并擒拿了伪王胡一元。沐晟因功,封为“黔国公”,并世袭罔替。沐晟便是第一代黔国公。

“黔国公”一直传到沐天波这一代。明朝灭亡后,沐天波为保朱由榔入缅,被缅人杀害,从此,沐王府威名不再,但是沐家对明王朝的忠心日月可鉴。



炒米视角


准确的讲,沐氏一门虽然没有封王,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诸侯王,因为云南沐氏是世代镇抚西南,即“以黔国公佩云南总兵官印,兼任云南都指挥使”,沐氏一门镇守日久,“尊重拟亲王”。薨后则万里归葬金陵,葬于始祖黔宁昭靖王之旁。至明孝宗时,朝廷曾想将沐家第九代当主沐昆爵位降为西平侯,但云南守官上奏说,滇人及缅甸诸夷只知黔国公,不知西平侯,如果将黔国公降为通侯,那只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明孝宗无奈,只得依旧令沐昆袭公爵。

而且,沐家一门十分彪悍,一直坚持着一种独立的精神。比如明初曾经把废靖江王安置在云南,被沐家挤兑走了;之后岷王楄封云南,与沐家二世祖沐晟交恶,也被挤兑走了;明成祖封汉王高煦于云南,素有强横之名的汉王不敢去,并对父皇吐槽“我何罪?斥万里”;之后再封岷王,再次被沐家怼走;明仁宗封滕王瞻凯于云南,旋即薨逝。之后大明朝不再在云南封王。而沐氏一门独霸西南,当地百姓呼为“中天子”。

沐家英雄如此,所以居住的府邸也是超标准的。明太祖曾令沐英在昆明自择善地建府第,所以沐英选五华山下(永历、吴周时曾为皇宫,今为云南省政府),府邸图纸进呈御览,明太祖于其层院中以朱笔横作一画,说“前面作云南布政司”,所以黔国公府没有大门,在二门前作曲街,向东而出。而沐氏由于受到朝廷的绝对信任,从而富贵泼天。据嘉靖朝文苑领袖王世贞的《弇州史料·西平王世家》记载,沐府的财富,除所赐江浙等地勋田外,还有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庄田与牧场。当然,以根基所系的云南庄田最多。沐晟、沐斌父子嗣爵的鼎盛时期,“晟父子前后置圃墅田业三百六十,‘吾日食其一可以周岁’。珍宝金贝充牣库藏,几敌天府”。而末代黔国公沐天波被蒙自土司沙亭洲所袭,沐府财产起底时,二百年的财富积累已经是“富厚敌国,石青、硃砂、珍珠、名宝、落红、琥珀、马蹄、紫金,装以细筏箧。每箧五十斤,藏于高板库。每库五十箧,共二百五十库,他物称是。八宝黄龙伞一百四十执。”


沐家传国十八代,始终与大明朝共同进退。而在末代黔国公殉国后,沐王府也就成为历史的遗迹。清朝沐王府曾经被改为云贵总督衙门,其中池馆山水尚是王宫旧物。后来抗战胜利之后当地政府将沐王府的遗址夷为平地,改建胜利堂。所以现在的沐王府已是了无踪迹。




昆明胜利堂,云南省政府都是昔日沐王府的所在。

金马碧鸡坊,古老昆明的地标性建筑。


陳大舍


喜欢看《鹿鼎记》的朋友,可能会对沐王府印象深刻,因为韦小宝七个老婆中,有两个(沐剑屏、方怡)都是出自沐王府。在金庸的笔下,沐王府一众都是反清复明的好汉,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沐王府,如果有的话,那沐王府到底有什么来头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是有沐王府的,就在现如今的昆明。沐王府实际上叫黔国公府,由于府中人世世代代都姓沐,于是人们都将其称为沐王府。

沐王府第一代掌权人为沐英,在朱元璋还没当上皇帝之前,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跟着朱元璋姓,叫朱英。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给他赐姓“沐”,于是朱英就变成了沐英,被奉为西平侯。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蓝玉、沐英征讨云南,两年之后,明军平定云南,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朝,沐英则留在了那里镇守云南。三年之后,沐英铸造好了昆明城楼,并且也盖好了自己的府邸,也就是我们说的沐王府。



像沐英这样镇守一方的诸侯,爵位都是世袭的,从沐英起,到永历十五年(1661年),沐王府一共有十八位主人,分别是沐英、沐春、沐晟(以上三位为西平侯)、沐昂、沐斌、沐璘、沐瓒、沐淙、沐昆、沐邵勋、沐朝辅、沐融、沐巩、沐朝弼、沐昌祚、沐睿、沐启元、沐天波(以上十五位为黔国公)。

在明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沐王府随着国家的动荡而兴衰。但是沐王府十八代诸侯,一直对明朝忠心耿耿,天地可鉴。所以后世有那么多作品中都对沐王府极为推崇。



沐王府不仅是明朝的一个府邸,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忠义。李自成攻破北京,清兵入关后,朱由榔逃到云南建立起南明政权,年号永历。沐王府最后一代主人沐天波一直追随着永历皇帝,坚持反清复明。

由于明朝真的气数已尽,吴三桂率领清兵逼近昆明时,沐天波力保永历皇帝逃入缅甸。到了缅甸不久,缅甸就发生了政变,缅甸新帝为了获取永历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持,发动了“咒水之难”,将包含沐天波在内的十几位大小官员杀害。


康熙年间著名文人邵廷采曾这样评价沐天波:“及具末世,皇降大割,国步多艰,卒能跋舍从亡,流离异域,不屈以死,见危授命之义,其庶几焉,斯亦无愧其祖宗矣!”

其实在清初,沐王府就是南方反清势力的一个旗帜,只要沐王府一天不倒,反清行动就一天不会休止。正是如此,再加上沐王府十几代人一直都对明朝这么忠心耿耿,所以后世才会有那么多人推崇沐王府。


魏青衣


沐王府,也就是位于云南昆明的黔国公府,从第一代明朝开国功臣沐英于1376年封西平侯,后世承袭此爵位,永乐大帝时期,沐英次子沐晟南征大虞国立功,进封为黔国公,并赠世袭罔替的丹书铁劵,于是沐氏子孙均世袭黔国公爵位,并镇守云南屹立不倒,共传12代18任,南明时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跟着永历帝朱由榔入缅,葬身异国他乡,沐王府湮灭。

明朝开国功臣,沐王府第一代沐英,镇守云南。

沐英是淮西集团将领,早年父亲双亡,流浪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名朱英,后跟其闹革命,18岁就担任帐前都尉,从此戎马身涯,进江西、破福建,1370年封为大都督府同知,1376年沐英为征西副将军讨吐蕃、略川藏,封西平侯,并授世袭,1381年沐英随傅友德、蓝玉征云南,各州县被收复后,朱元璋下旨傅友德、蓝玉回朝,沐英率数万将士镇守云南边陲。

沐王府,也叫黔国公府,府址为云南昆明胜利堂。

沐英从1381年到1392年去世,一直在扫平障碍和治理云南,他把云南分为52府、63州。54县,军民边戍卫边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兴修水利、招募商贩入滇发展商业,又兴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沐英期间西南无忧,此后他长子沐春承袭爵位镇守云南,因无子由弟弟沐晟承袭,永乐时期沐晟数次征讨东南亚各国,晋封黔国公,授世袭丹书铁劵。

图为国宝“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出土于将军山沐英墓。

第五任沐斌,曾力剿叛贼思任发,受到明英宗嘉奖;此后世系一直镇守云南,平定大小叛乱,到了14任沐朝弼时,因犯下丧尽天良罪行本要砍头,因家族有功被免死幽禁,而关押之前先把他儿子沐昌祚扶为云南镇守,并世爵,这样看来,在朱皇眼中,镇守云南,沐氏子弟是不可替代的人选。崇祯时期的沐天波是明朝最后一任征南将军,赶上明朝灭亡后,收留了朱由榔,一起逃入缅甸,最后受陷害惨死在缅甸。黔国公府被吴三桂霸占改为平西王府,后来又改为云贵总督府。


图文绘历史


【文藏来答】“沐王府”并非真正的藩王府邸,而是黔国公府。因为在整个明朝,云南都掌控在沐家人手中,从第一代沐英到最后一代沐天波,前后共有18位黔国公,其权势和传承甚至超过了明代很多藩王,老百姓才称黔国公府为沐王府。

(翠湖柳营(沐英洗马))

当年朱元璋派第一代沐(黔)王(国)爷(公)沐英镇守云南,从此沐氏就在云南扎根了。

沐英是明朝开国六王之中最年轻的,能与徐达、常遇春这种大将并称,可见沐英的实力。

此外,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他对朱元璋和马皇后极尽孺慕之情,对朱元璋的孩子们情同亲生兄弟。马皇后去世时,在外征战的沐英闻讯,悲伤过度而咳血。皇太子朱标去世时,沐英因过度伤心而病逝。可以说,沐英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了。因此,当沐英镇守云南多年后回京朝见朱元璋时,朱元璋拍着沐英的肩膀说:“能使我放心西南、高枕无忧的人,就是你沐英啊!”

沐英自幼父母双亡,年仅8岁的他在战乱中无依无靠。朱元璋为了生存当过乞丐、和尚,当他见到四处流浪的沐英就勾起伤心往事,马皇后也十分善良,因此夫妻俩所幸收养了小沐英,不仅在战乱中给他一个安全温暖的家,还教他读书习字和武功兵法。

沐英的实力那是相当强悍,12岁就跟着朱元璋出征;18岁时独当一面,驻守镇江;23岁攻下号称“闽东北门户”的分水关,夺取崇安城,连下十八寨;26岁因功封为镇国将军,爵位仅在亲王、郡王之下……而后,沐英已经成为真正统领一军的大将,6年内先征吐蕃,在攻西番,追击北元,横扫云南,都大获全胜。

洪武十六年(1383年),沐英与蓝玉、傅友德基本稳定了西南局势,朱元璋让蓝玉、傅友德班师回朝,却让沐英留下来继续镇守云南,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200多年的云南“沐王府”传奇。另外一提,从云南回朝的傅友德后来被朱元璋逼迫自刎,蓝玉也被以谋反罪诛杀,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沐英家族能在云南平安享福,也真是够幸运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文藏


沐王府是明朝开国功臣沐英的府邸,终大明之世, 沐王府一直替大明朝镇守西南边陲;明朝灭亡后,沐王府的人又积极从事反清得明的工作。沐英的身份可不得了,他是朱元璋的义子,一般异姓不得封王,但是沐英以老朱义子的身份成为了大明的王爷。沐英之所以能当王,除了他是老朱的义子外,还在于他武功赫赫且对朱家忠心不二,因此他被追封为黔宁王,子孙后代世袭王爵,永镇云南!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十二岁就追随义父朱元璋南征北战,十八岁就晋升为帐前都尉,成为军中高级将领。1376年沐英作为大军副帅跟着主帅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1381年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远征云南,平定云南后镇守云南,威慑元朝残余势力。沐英留滇镇守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在云南地区有极大的影响力。马皇后死后,沐英忧伤得吐血数升;太子朱标死后,他竞悲伤得患病而死。朱元璋有感于义子沐英的战功与忠心,追封他为黔宁王,子孙后代世袭罔替。

沐英能成为王爷跟朱元璋的国策密不可分,从刘邦开始,非皇族不得封王,因此异姓大臣生前封王的屈指可数。朱元璋平定天下后,认为国家太大,得恢复春秋时的诸侯制以巩固大明王朝,因此朱元璋分封了他的儿子为王,比如朱棣就被封为燕王,镇守北京。沐英军事水平高,又是他的义子,云南地区的元朝势力又强,因此沐英以西平侯的爵位镇守云南,死后被追封为王。沐英的后代承袭王爵,世代镇守云南,因此沐家在云南的势力十分强劲,永历皇帝逃命时就是逃向云南,并由此进入缅甸的;清朝攻下云南后,不得不派战功赫赫的吴三桂镇守云南。

沐王府是百姓们的叫法,官方名称是黔国公府(沐英的孙子沐晟被封为黔国公),只因为沐氏在云南的时间太久,威权日盛,地位尊贵得更亲王一样,所以百姓们称黔国公府为沐王府。沐英的第十一代孙沐天波追随永历皇帝进入缅甸,被缅甸兵挟持,夺刀抗争而死,从此沐王府绝后。吴三桂驻守云南后,将沐王府改为平西王府,标志着沐王府成为历史。《鹿鼎记》中沐家后人沐剑屏入宫行刺康熙皇帝,跟韦小宝邂逅,之后嫁给了韦小宝。


大秦铁鹰剑士


沐王府的创始人是沐英,朱元璋的干儿子,从小由马皇后抚养长大,明朝淮西集团的核心成员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开滇”,沐英是第三次开滇的执行者,所以不管是出身,还是历史功绩,沐英的来头都大得很。

第一次是“汉武开滇”,汉武帝发巴蜀之兵征滇,在云南推行郡县制,使其成为益州郡的一个县,从此西南并入中华文明。

然而汉武帝之后,中原王朝在云南的影响力始终在衰退,郡县制已经名存实亡。唐太宗李世民曾短暂地恢复了一下,但很快又被打了回来。北宋时,赵匡胤只能打到大渡河,云南的大理与北宋是平等的国与国的关系。

第二次发生在忽必烈征云南。蒙古军队进攻大理时非但没有屠城,而且严格约束下竟然做到了秋毫无犯,因此获得了云南的人心。

“征云南”和“鄂州之战”是忽必烈竞争汗位的最大的政治资源,忽必烈对云南的治理也非常用心。他在云南重新推行郡县制,又派色目能臣赛典赤瞻思丁治理云南。

元朝对云南的开发非常成功,明清两朝基本上延续了蒙古人治理云南的框架,所以朱元璋在收复云南时,遭到了蒙古人和当地土著的强烈反抗。

第三次就是沐英参与的“洪武平滇”。朱元璋为征云南做了长时间的战略和后勤的准备,派老将傅友德为主帅,蓝玉和沐英分别为副帅,带领30多万人马才南下云南。

战后沐英被留下镇守云南,他一方面延续了赛典赤瞻思丁的政策,一方面又从江南地区大量移民,用汉族人改变云南的民族结构。朱元璋对沐英镇守云南的成果是满意的,曾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使朕无西南忧者,汝英也”。

沐王府在明朝的显赫,一方面是沐英与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私人感情,沐英的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皇子。靖难之役时,传闻建文帝逃到了云南。当时沐英已经去世,朱棣仍不敢太为难沐王府。明朝末年,永历帝也逃入云南,由此可见沐王府的权势和与明朝皇室非同一般的关系。

二是沐家在明朝初期,在云南建立了完善军政体系,同时又大力发展云南的经济和文化,使云南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沐王府凭借这个功劳,成为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家族。他们在云南传承十三代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即便后世子孙常有不法行为,朝廷也只能对其采取怀柔策略。


史料不辑


这个问题我在当初看《鹿鼎记》的时候也遇到过,后来有去了解了下,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其实这个"沐王府"真正的名称应该叫“黔国公府”,至于“沐王府”真正的始祖则是明朝开国功臣西平侯——沐英。按理说一个王爵承袭两百年也不算太稀罕的事,但这事和朱元璋有关联,那就很值得研究了,我猜提问者主要想表达的也是这个层面的疑问吧。众所周知,朱元璋开国后大杀功臣,明初那些封公拜侯的功臣几乎被诛殆尽,那么这位西平侯沐英是何以幸存下来,并让沐家世代镇守云南200多年的?这事要从朱元璋开国那会说起。

当年朱元璋还是义军将领的时候就收留了年仅八岁的沐英为义子,此后沐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明朝开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开国后以军功封为西平侯。洪武十四年,沐英随傅友德、蓝玉等出征云南,讨伐残元势力,平定云南后奉命镇守云南,这便是“沐王府”的根源。次年马皇后病逝,沐英悲恸吐血,再后十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也因此深受打击,不久病逝,朱元璋闻讯倍感痛惜,命归葬南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我想大概是因为朱元璋确实感受到了沐英的忠孝可佳,加上沐英长年驻守云南边疆远离政治核心,这才使得沐家侥幸躲过了洪武后期的一系列大案。

永乐初年,沐英之子沐晟因军功被晋封为黔国公,世袭罔替。可见黔国公始于永乐年间,此后传了十几代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由于世代镇守云南,沐家在云南权威性很高,在当地人眼里沐家贵比亲王,所以百姓也将“黔国公府”尊称为“沐王府”。“沐王府”的由来大致就是这样的。


神是的念着倒


云南的沐王府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王府,而是一座公爵府。更准确的来说,应该叫作黔国公府。只因在明朝时期,坐镇云南的沐氏一族地位非比寻常,堪比王爷,因而黔地百姓把黔国公府称之为“沐王府”。

说起沐王府,那不得不提它的第一任主人,大明的开国功臣沐英。

说起来,沐英的发迹之路,也是颇为传奇。在元末的那一段乱世之中,群雄纷争,兵戈不息,无数的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沐英成为了这兵荒马乱之下的一个受害者:父亲早亡,母亲在逃难过程中病逝,年仅八岁的沐英霎时间失去了所有的庇护之所,流落街头,沦为乞丐。

然而,巧的是,沐英遇到了朱元璋。彼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那个四处乞讨的小和尚,而是逐渐成长为红巾军中的一方豪强。也许,年幼的沐英触动了朱元璋,让朱元璋想起了自己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幼年往事。恰逢当时朱元璋和马氏之间还没能来得及生育自己的儿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将沐英收为义子。当时的场面已然不可重现,但是我想,那个时候的朱元璋收沐英为义子,并没有夹杂着其他一些功利性的想法,纯粹就是人性吧(虽然说朱元璋收的养子其实也不少)。

总之不管如何,年幼的沐英在跟随朱元璋之后,免去了流离之苦,并在朱元璋与马氏的庇护下逐渐的成长起来。也许是沐英天资聪颖,也许是朱元璋教导有方,12岁的沐英就开始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在耳濡目染中练就了一番好本事。18岁时,沐英已经成为了朱元璋麾下重要的将领,在朱元璋评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平定大明西部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具体过程不再赘述了),因此,在明朝建立之后,沐英被朱元璋封为封为“西平侯”,而且是世袭罔替。


不过,西平侯这个爵位,和后来的沐王府还没有多大的关系,直到洪武十四年,西平侯沐英与傅友德、蓝玉一起出征云南,才有了后来的沐王府。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建立明朝已经有14年之久,但元朝的残余势力并没有彻底的消灭,比如说在云南境内,元朝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还盘踞在此。当然,在明朝精锐的大举进攻之下,蒙元残军自谈抵抗不住,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地形又复杂,存在着很多割据势力,比如说段氏家族等。此次平动云南之战,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等人在消灭蒙元残余的同时,也顺手平定了很多云南当地的土著势力。

但是事情到此还不能算完,考虑到云南云南远离中原腹地,中原王朝的控制力也是鞭长莫及。因此在平定云南之后,朱元璋决定留下一员大将在此地镇守,以保西南太平。而这个留下的人选也是相当有讲究的,不是傅友德,也不是蓝玉,而是沐英,可见朱元璋对沐英的信任。毕竟留守云南,沐英的地位实际上和藩王没有什么差别了。

沐英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留守云南期间,经略云南,将云南治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很好的镇压了叛乱分子和入侵的外敌,同时还大力发展经济。朱元璋高兴的说:“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

作为朱元璋的义子,沐英心里也明白,他始终不是朱元璋的亲生血脉,特别是现在又镇守云南与藩王无异,沐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马皇后死后,沐英哭的很伤心,吐血数升。这倒未必是沐英装出来的,而是真情流露。毕竟沐英八岁开始就跟着朱元璋夫妇,想来马皇后在沐英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而朱元璋长子朱标死后,沐英也是哭的死去活来,这个也许就有一些作秀的成分了。

也许是常年累月的征战严重的磨损了沐英的身体,在朱标死后不久,沐英也病逝于云南。朱元璋非常伤心,追封沐英为黔宁王,并让沐英的长子沐春接任了沐英西平侯的爵位,世代镇守云南。沐春无子,其弟沐晟继任西平侯。

朱棣夺取建文帝江山之后,远征安南,沐晟随军出征,因功被晋升为黔国公,成为沐氏家族第一任黔国公。至此,沐氏一族时代替大明镇守云南,黔国公一爵也世袭罔替在沐氏当中,直至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追随南明永历帝战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