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称呼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知否》台词用“妈妈”是错的吗?

牧儒囧途


“爸”作单字用,指父亲,来源很古,比如《广雅.释亲》(魏):“爸,父也。”《集韵》(宋):“吴人呼父为爸。”使用似乎十分广泛,我记得明清之际的《拍案惊奇》里面就出现过“爸妈”这样的连称。不过,二字叠用的“爸爸”似乎不属于汉语的固有词,因为清代末期的《正字通》说爸爸是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他们称父亲为“八八”、“爸爸”等。但清人郑珍的《亲属记》坚持“爸爸”是汉语:“古读巴如逋,即父之重唇音,遂作巴加父,今俗呼父为巴巴,或为粑粑,或为八八,并此字。”清光绪称慈禧为“皇爸爸”(或说是“亲爸爸”),此说来源已久,似乎确有其事,不幸对满语没有研究,不知这一称呼与汉人早已流行的“爸爸”是不是同一涵义。其次是“妈妈”。这个词比“爸爸”流行的还长、还广泛些。不过明清小说的“妈妈”多半指的是下层老妇人,而非母亲。近代以前称自己的母亲为妈妈,说明该人、该家族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明清两代,上层社会不称母亲为妈妈,而作“母亲”、“太太”、“娘”,这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姑妄言》等书中都有反应。

大家随我所猜测的背景年代很有意见,所以我给删了。刚刚也研究了下电视剧版中的背景时代,各有各的说法,于正也说过,知否的时代背景已经模糊,大多是架空时代,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中知否中能不能称呼母亲为妈妈已经没有了确切的答案,谢谢大家对我的指正。也为之前没有认真看资料就答题向大家道歉。

导演采访原话: “虽然是古装现实题材,但它毕竟还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所以我们选择相对架空的年代,但毕竟再架空,在美术或造型上,又要有一个风格”


火锅麻瓜


“妈妈”一词,从中国人会说话时就有

许多人认为“爸爸”“妈妈”这种词汇,在中国是近现代才有的,古代称呼父母为“爹”“娘”“耶”“母”,不说“爸爸”“妈妈”。但实际上,“爸”“妈”这样的称呼,是所有人类开始张嘴说话时就都会的,也就是说,各个国家,从远古就有“妈妈”一词

婴儿会将最容易发出的音,直接和眼前最亲近的人联系起来,如pa(爸)、ma(妈)、ba(爸)等,婴儿又喜欢把一个字连读两遍,表示亲近和可爱,故而有papa、baba、mama这样的称呼,又有mamu、mom(妈、母)、mami(妈咪)的说法。

中国古汉语中即用“妈”表示母亲

成书于三国魏明帝时期的《广雅》,里头有个《释亲》篇,解释“妈”字:妈,母也。

南宋《夷坚志》的《鬼太保》:视此儿盖真生人,眉目可爱,姨媪辈抱出抚玩,便能呼父母为爹爹妈妈。

可知,至少在三国和宋朝时,人们管母亲叫妈妈就是确定的。但我们应意识到,“妈妈”一词,是从远古就有的,历史十分悠久。

故而这个《知否》里头台词用“妈妈”,是一点错没有的,不管这部剧其他方面符不符合历史,但这一点是一点没错。有些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上来就嘲讽其用了现代词汇,这种事很常见。当初《(新)水浒传》播出的时候,有人喊吴用“教授”,就有弹幕说“呵呵?教授?古代有教授”,这就是没文化还充满自信的体现。


豆子人民艺术家


先不说其他人很多人说的《广雅》《集韵》之类,就从声韵上说,谓父母bama也是汉语本来的音。

“父”字,鱼部,上古音baʔ,中古《广韵》方矩切,音pio,现代普通话音fu。汉语存在两种语音演变规律:元音高化和重唇音轻化。所谓元音高化,实际上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变高,你们可以感受下普通话发a、o、u、ü韵时舌头位置的高低。舌位变高,张口的幅度就会变小,在讲话时,人说话就会变得更轻松,这是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当中的现象。所以父亲的父字,其韵母就经历了从a到u的演变,汉语里同样的例字还有很多,比如“呼,也”,我们都知道它们有语气助词的作用,但是古人在用它的时候,可不是我们想象的hu来ye去,它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哈,呀”,之所以字不同了,是因为呼和也的书面音发生了上述的语音变化,而ha和ya还停留于口语中,文白分离了。再比如《菩萨蛮》中:“有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里的“呵呵”可不是我们表示轻蔑的呵呵。。。。而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而重唇音轻化,则是指由b到f的演变。这里的b不是普通话的b,它是不送气浊塞音,而普通话拼音的b是不送气清塞音,它们的区别是,发浊塞音b时,声带震动;而发普通话b时,声带不震动。所以上面的父字中古音pio,用普通话拼音读就是bio。

重唇音轻化了,就变成了轻音,其中有一种轻唇音,也就是pf、f、v、w,用字代表就是“非敷奉微”,而重唇音主要就是“b、p、m”,用汉字代表就是“帮滂并明”。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一个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意思就是古代没有现代普通话有的f声母,而父字,声从帮母,为b,后来随着语音演变:b——p——pf——f,变成了现在的fu。实际上,说点题外话,福建人总是被笑hf不分,也是因为这一规律,胡建人的闽方言,虽然也经历了轻化,但发生他们轻化的字,走的是另一条路:b——p——ph——h,另外一部分字则是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字音,所以闽方言中不存在f声母,进而导致胡建人说普通话不论hf一律发h。

而母字,就比父字情况简单很多,就只是一个元音高化,声母没有变化。

而今天为什么bama写作“爸妈”?这就跟前面说的“呼,也,呵”一样,文白分离,书面语变了,而口语中还留存这个音,所以为了方便书写,人们便用新的字来书写对应这个音。


吾王54963924


我不知道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的,我只知道我的父亲称呼我的爷爷奶奶是叫爷娘,说明在中国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把父母称为爷娘还是当时主流。而且在《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也是称呼自己的父母是爷娘,在清代的《老残游记》中也提到妈妈一词,是丈夫称呼妻子的爱称,这说明妈妈一词在中国的古代并不是母亲的专用名称,而是一个泛称,而母亲和娘才是自己母亲的专用名称。


零距离13100370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形成了古人一定是叫父母爹娘的死板认知,然而我想说两个事实:1.中国不少地区爹或爹爹是对祖父的称呼(如安徽、湖北的很多地区),这些地方是不可能把爸爸叫做爹的;2.金庸的小说中基本称呼母亲都是妈妈(不过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后都被编剧改成了娘),他老人家的历史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可能比吃瓜群众差(建宁公主比还珠格格正规多了,山峰没有棱角就是个笑话)。


吾字瀚宸


从人类语言学角度讲,世界各民族语言,妈妈,或与妈妈类似的发音多用以称呼母亲。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类幼儿最易发出的声音,嘴唇张合,声带初振即此音也。而母亲正是婴幼儿最贴身而依靠之人,这第一声献给妈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所以,考证最初称呼“妈妈”似无必要,况文字之记载必然滞后实际许多。而且,宋之小说中的“妈妈”一词,或有他意,在此不言。


五棵松人


造成爹娘为我国古代固有称呼是劣质影视剧的负面影响的结果,爸妈在我国古代就有人称呼,只是不咋普遍。


侠客大岛主


我们这一直叫妈,俺妈,。就是父亲不叫爸,叫大,平音。现在妈还叫妈,大改叫爸了


平静64643908


小说没必要这么较真,就是金庸都有很多这样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