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嬴政是燕國的國君,那麼他能夠帶領燕國統一六國嗎?

Mingzi費勁


向來時勢造英雄,嬴政是燕國的君主也不能帶領燕國統一天下。主要論點有兩個:燕國國力不行;秦始皇雖然厲害,但是並沒有厲害到可以起死回生。<strong>

秦國能夠統一六國不只是秦始皇的功勞,還有他之前的人的功勞。

燕國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實力還是有的,但是實力真的不是很強大。雖然燕國曆史上曾經將齊國打的半死,差點就滅了齊國,但是這並不能說明燕國實力很強。事實上是那個時候的齊國比較弱。

這件事情發生在燕昭王時期,在燕昭王之前,齊國一共三次佔領了燕國首都,可謂是多次教訓燕國。燕昭王攻打齊國純屬是為了發洩自己心頭之恨,出一口惡氣,打下齊國是想都不敢想的。當時齊國內部有點混亂,於是才被燕國抓住了機會。

就算是燕國抓住了這個機會狠狠的教訓了齊國,但是齊國很快就反撲,將燕國打的落花流水。史書上記載,燕國用了極短的時間,相當順利的攻破了齊國大多數的城市,最後的即墨和呂這兩座城市由於準備充分,燕國一直沒有攻克下來。

齊國是可以和燕國耗的,但是燕國耗不起。在後來即墨守城將領帶領士兵反撲的時候,齊國城內的百姓竟打開了城門,歡迎齊國軍隊的到來。這說明齊國的統治者是很受老百姓愛戴的。

燕國是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弱的,只是由於燕國窮兵黷武所以才能保住自己的國家。而齊國一直以來都是綜合實力最強的,秦國在沒有商鞅變法之前,實力遠不如齊國。齊國國內農、商、漁、礦一直都是最發達的。只是由於齊國人享樂主義盛行,孔子也說過齊國是一個比較祥和的國家。事實上有關齊國主動進攻其他國家的記錄是很少的,一般都是主動防禦。

按理來說齊國農業發達,漁業發達,礦又多,人也多,人才也多。怎麼也不至於淪落到捱打的地步。但是齊國的軍事實力真的不是很強,而且秦統一六國之前的齊國想法有點另類:既然我不想統一全國,但是現在打來打去的也不是辦法,我就幫助別人來統一吧。

於是齊國就和秦國看似聯手了,齊國不出任何援助給其他五國,看著他們捱打滅亡,最後自己投降。所以秦統一齊國並沒有發生戰爭,齊國直接投降了。

至少從秦穆公時期秦國就在積蓄力量,為統一做準備。此後歷經幾世到了秦始皇這裡,終於有了時機統一。秦始皇時期,秦國是戰國七雄裡所有方面最強大的國家,軍事力量是六國的綜合還多。

秦始皇雖然厲害,但是並不能做到起死回生。

秦國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不用想聯合起來攻打秦國了,秦國不打你就是好事。秦國的外交是很厲害的,秦國緊緊的抓住了齊國。有記載稱,齊國與秦國簽訂了一個盟約:當六國中有人打齊國時,秦國就在後方打他;當其他國家聯合起來攻打秦國時,齊國不要參加。這就是翻版的張儀的連橫。齊國是最有錢的國家,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

秦國統一六國並不只是秦始皇的功勞,李斯,蒙恬,王翦,張儀等人也是功不可沒的。沒有他們秦始皇也不能統一六國。

秦國統一六國是經過了數代人的努力,且這幾代人沒有一個昏庸的,基本上都是有一定能力的。將燕國給秦始皇不僅不能統一六國,守住秦國鐵騎都是痴人說夢。

是歷史成就了英雄,還是英雄創造了歷史,有時候很難說清楚。


無筆史官


不行。

秦國統一關東六國,靠的是奮六世於列,連續六代君王沒有出過昏庸之主。

其還有區位優勢,關中一度成為天下富饒之地,進可攻退可守。南下控制巴蜀,修建都江堰形成”天府之國“。而且在軍事上給予底層人民上升渠道,秦國人民踴躍參軍,其極限動員能力甚至達到近代國家水平。


像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崛起了,但是之後的君王屢次戰略失誤。即使如此,長平之戰後依舊擁有打敗燕國入侵軍隊的能力。

可見燕國的國力虛弱,秦始皇再厲害,也沒辦法用幾十年就能把一個虛弱的燕國培養到擁有一統天下的國力。而且南邊比燕國更強的齊國,雖然當過霸主,但也被聯軍滅過國。


咱來了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戰國末年,東周名存實亡,只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名號,這為全國性的大統一提供了條件。秦國也即將迎來他的歷史使命!

孫子曰:兵法,一曰度 二曰量 三曰數 四曰稱 五曰勝,地生度 度生量 量生數 數生稱 稱生勝。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基本上是由國家的大小決定的,土地幅員決定軍賦物資的多少,軍賦物資的多少決定兵員的質量,兵員質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戰國末期,秦雖不是面積最大,但自秦孝公啟用公孫鞅變法以來,歷經數世,擊敗大魏武卒,收復河西,對周邊國家鯨吞蠶食。到嬴政即位時,雖面積七國中排名第二,但綜合實力遠勝其他任何一國,加上秦始皇雄心勃勃。最終六國在大秦的鐵蹄下灰飛煙滅,秦始皇一掃六合,一統天下。

綜上所述,我認為一統六國依靠某個人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強大的實力做保障,而這種實力也是需要長時間積累而才能擁有的。


命立民生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嬴政之所以能橫掃六合,和他的先輩們打下的基礎密不可分,奮六世之餘烈才一統戰國。

眾所周知,早在秦國孝公初期,秦國在山東六國的眼中並不是中原之國,還經常被鄰國魏國欺負,甚至還丟了祖輩繼承下來的河西之地以及崤關函谷關,直到衛鞅遇秦孝公《求賢令》而飛馳入秦,硬是擠出二十餘年的發展空間,把秦國的綜合國力提升了好幾個檔次,戰勝不可一世的魏國,奪回了失地,而在接下來的惠文王武王伐取了蜀地、宜陽等戰略要地。在秦昭襄王時期,更是攻佔了楚國國都、弱化了強齊、通過長平之戰一舉消滅了趙國的新生代,至此,秦國將戰國時期打造成一超多弱的形勢,六國再無實力和秦國爭霸。

所以,即使嬴政出生在燕國,他也會有心無力,畢竟燕國沒有國力可支撐嬴政的野心和理想,而且嬴政時期,根本就已經沒有空間和時間供他去發展國力。


LeungYung


我認為不能。

從地利角度上來看,秦國的西北關中地和燕國的東北燕薊地,都是金角形勝之地,歷史上定都於此兩地,一統江山的朝代可謂平分秋色。

分析兩國地利,秦國更有利於防範東方六國,但不利於防範西部戎人;而燕國燕薊之地更有利於防範北方遊牧部落,卻不利於防範南方諸侯國。

中國內部統一攻防戰,顯然秦國的關中地區更勝一籌,再加上秦國後來拿下巴蜀地區,實力更加雄厚。

人力資源,燕國雖然是分封最早的諸侯國,秦國是分封最晚的諸侯國。但燕國封地卻是最為荒涼的邊地,而秦國的封地原是周王室的王畿之地,周王室被犬戎逼迫遷都。秦國祖上從戎人手上奪回周王室王畿,成為秦國的封地。這個地區經過周王室數百年的經營,土地豐沃,人口繁盛,遠非燕國東北邊地所能比擬的。

政通人和,戰國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朝廷經歷一段短暫的政治動盪期。但變法的效果十分驚人,郡縣制和軍功爵制度極大打擊秦國貴族勢力,極大調動秦國平民的參政、參軍積極性。

可以說,戰國七雄中,秦國是變法最徹底的,徹底打破階層固化,允許平民通過軍功晉升階層,最終徹底改變秦國,提升了秦國國力。

虎狼之師,秦軍不是在嬴政手上才是無敵之師,它是秦國曆代君候,東征西討千錘百煉出來的,非始皇帝一人之功。

牛頓有句著名的話,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嬴政同學,他能掃六合,一統天下,很大程度上得利於贏家祖上幾百年奮鬥的基礎上。

以戰國末年,燕國的實力嬴政恐怕很難實現自己做始皇帝的夢想。


茶亭浪子


不能,因為燕國不論是地勢還是國力都比不上燕國,即便出現一個秦始皇一樣的國君,也不可能統一六國,除非出現一群。

秦國能夠統一,顯然並不只是秦始皇一任國君的事,按照《過秦論》所說,那是“奮六世之餘烈”,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到秦滅六國,時間跨度長達一百三十餘年,再算上之前秦獻公搞的新法,那就更長了。

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秦國沒有出現一個昏君,幾個有苗頭的都是享國日淺,這種長期積累下來的效果,使得秦國由弱變強,並強者恆強,到秦始皇在位,秦國無比強大,即便五國聯軍都打到咸陽七八十里外了,秦軍一打,聯軍就不敵撤退。

而燕國,有著跟秦國相似的起步,雖然秦國是春秋五霸之國,但在戰國初期被霸主魏國摁在地上摩擦。燕國更不用說,長期透明,實力弱小,在戰國初期,燕秦兩國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不過燕秦兩國的地勢不同,發展潛力也不同。秦國佔據關中沃野,那可是周朝經營數百年的地區,被犬戎奪走後封給秦國,秦國靠鮮血奪回,之後大力發展,秦國的人口一直不低,這也是秦國能夠跟魏國死磕的一個原因。

燕國佔據的華北地區,現在看是帝都所在,在戰國時期那就是苦寒之地,人口偏少,而且燕國地近戎狄,卻沒有像趙國一樣實行軍事改革,軍力也沒有迅猛提升,這導致燕國無法形成對其他國家的巨大優勢。

從地利來看,關中略顯封閉,極易固守,進出關中就那幾條路,函谷關最為方便,可這個關口是易守難攻的,五國聯軍五次攻秦,兩勝兩敗一觀望,只有一次攻破函谷關,還有一次是繞過去的。

華北平原同樣是金角形勝之地,可地利反了過來,燕國地利在北,可五國在南邊,也就是說燕國可憑藉地利防禦北邊的遊牧民族,卻難以在平原上與南方強國相抗,燕國多次被齊國暴揍,也有這個原因。

燕國唯一的一次輝煌就是五國攻齊時差點把齊國滅掉,不過這次五國攻齊的主力是秦軍和趙軍,燕國出了個名將樂毅,還是燕昭王求賢納士請來的。燕昭王去世後,新的燕王猜忌樂毅換人,分分鐘就被齊國復國了。

燕國在長平之戰後還想佔趙國便宜,結果趙國靠著童子軍就把燕國打得落花流水,還是兩次!可見燕國的實力一直不怎麼強。

即便讓秦始皇擔任燕國國君,他只怕最多成為另一個燕昭王,而不是燕始皇!


平沙趣說歷史


不能,看過過秦論嗎?秦國曆經孝公主持的商鞅變法,秦惠文王的縱橫外交,秦昭襄王的遠交近攻,始皇帝的統一六國,最終用了近一百二十年的時間,秦國的強大開始於秦孝公主持的商鞅變法,孝公時期,秦國攻娶了魏國的河西之地;秦惠文王與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取得了漢中、巴蜀的土地,有多次破出了列國合縱攻秦;秦始皇時期,”吞二週而亡諸侯”,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了九州的人。

秦國因為順應了諸侯爭霸的時代,主動變法求變。通過自身的改變帶來自身實力的改變。確定自己的“農戰”的國策,一百多年不動搖,在和列國的交鋒中不斷在增強自己的實力。經過幾代人一百多年的努力,最終統一了六國。一個國家的強大是一個緩慢增強的過程。

當然,始皇帝的才華能力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僅靠他一人在戰國時代完不成他在秦國十幾年就能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壯舉。一超多強的格局是秦國先輩幾代人打造出來的!


解史風情——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立國久遠,根基深厚,列國長期並立,人們心中也沒有濃厚的天下一統的觀念。因此當時統一戰爭絕非一人一時一朝一夕的事。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明君屢出,依然歷經七代才完成統一,可見其艱難。

另從軍隊戰鬥力來說,燕軍向來弱小,長平之戰後,趙國只剩童子軍,依然暴揍乘機趕來乘火打劫的燕國大軍,由此可見其戰鬥力之差。

從經濟上說,當時的幽薊之地屬於偏遠地區,遠沒有中原的繁華,關中的殷實,不足以提供支撐長期戰爭的物質基礎。

國家之間的戰爭歸根到底拼的是國力,很明顯弱小的燕國是很難與其他六國爭雄的,即使燕王是雄才大略的嬴政也有心無力吧


star246671460


必能成功 嬴政何許人 手下何許人 難道都是我們這些泛泛之輩可比 首先嬴政會考慮征服東北,就像征服巴蜀一樣 是東北成為燕國之糧草基地 大東北的黑土地足能支持糧草儲備 第二征服現在的遼東平原及朝鮮半島 使其無後顧之憂 建造燕長城抵禦來自北方的襲擾 然後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 先滅齊國自古從北到南統一天下比較容易 所以嬴政在燕國 我認為也能統一六國


東后街51號


不能。中國地理的風水如此。前期必須秦晉,後來才左翼延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