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为何没有投奔年羹尧,而选择了李卫?

忠肝义胆岳老三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选择“半隐”,就是只离开雍正身边,不离开雍正的视线。

雍正成功登基后,连夜赶回府上,与邬思道进行了一番长谈。邬思道以一段“三不可用”的言论打消了雍正的疑虑,并且主动提出“半隐”,而这个“半隐”实际上就是找一个雍正自己信得过的人将自己看管起来,顺带也能解决邬思道自己的温饱问题,也就是离开雍正的身边,但是不会离开雍正的视线,让自己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同时还能为雍正所知道和控制。

而“半隐”的去处就是李卫那里。


邬思道为什么要去李卫那里,而雍正为什么也会同意邬思道前往李卫府上“半隐”呢?

首先,就是李卫对于雍正是绝对的忠心耿耿,绝对的诚实,不敢有半句假话。

李卫是当年雍正从扬州城下救回的小叫花子,如果没有雍正,也就没有李卫的今天,甚至李卫都有可能活不到这个时候,现在的李卫不仅是进入仕途,而且娶妻生子,这一切都是雍正的恩赐。

同时,李卫也非常懂得感恩,自始至终对于雍正是忠心耿耿,没有半点二心,所以在雍正府内府外的奴才里面,李卫是最让雍正信任的,要不然也不会安排他去监视年羹尧。

其次,就是李卫不识字,府上请一个师爷幕僚,帮着书写文案奏折,出出主意,可以更好的掩人耳目。

李卫大字不识,这是众所周知的,因而李卫没有办法独立完成文案工作,就需要一个帮着他的师爷,所以,府上多出这么一个师爷和幕僚,所有人都不会感到奇怪,而李卫也会根据雍正的旨意,将邬思道很好的掩护起来,这样其内情既不会为人所知,同时也能掩人耳目,不会让人猜忌。

而凭借邬思道的能力和实力,也能为李卫的仕途提供帮助,也算是变相的帮着雍正去培养李卫,这也是雍正非常希望看到的。

再次,就是李卫对于邬思道非常的尊重,邬思道必然是衣食无忧。

李卫在雍正府上的时候是奴才,邬思道是教书先生和幕僚,是李卫的半个主子,加上雍正都对邬思道非常的敬重,两人无论是年龄还是级别上都差了许多,加上邬思道非常有才略和学识,所以李卫对于邬思道一直都是非常的敬重,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也相信邬思道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雍正对于邬思道的歉疚之意。


其实,李卫府上可以说是邬思道“半隐”最为合适的,也是唯一的去处,年羹尧那里,不仅邬思道不会去,雍正也不会让邬思道去。

一来,年羹尧位高权重,况且雍正也不能完全有信心控制住年羹尧。

从血洗江夏镇的事情,雍正就对年羹尧有了成见,年羹尧在江夏镇不仅自作主张一夜之间杀了700多人,并且欺上瞒下,将抢掠的钱财全部运回了四川而没有向雍正汇报,雍正对此非常的失望,也正是因为此,雍正才会安排李卫到年羹尧身边监视年羹尧。

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是陕甘总督,成为了朝廷重要的封疆大吏,日后抢夺了十四爷的兵权后,年羹尧还有可能有更大的权利,甚至是节制兵权。如果邬思道到了年羹尧那里,他们两个人,一个有权有地盘有兵,一个又极富才略,即便是两个人不想着谋反,雍正也不得不时刻地方。

所以雍正是断然不会让邬思道在年羹尧的府上呆下去的。

二来,年羹尧戾气太重,邬思道和雍正都不敢保证年羹尧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年羹尧的戾气太重,太重于杀伐,这一点别说是雍正和邬思道,就连张廷玉都清楚明了。

邬思道也是非常的清楚,在李卫的府上,虽然李卫对于雍正是言听计从,只要雍正下旨杀自己,李卫不敢抗旨,既然是雍正动了杀心,自己就是身在天涯海角,也是必死不可,这是无法避免的,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是在年羹尧府上则完全不同,即便雍正没有说要杀掉邬思道,但是年羹尧很有可能擅自做主杀了邬思道,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所以雍正和邬思道都没有绝对的信心保证年羹尧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去伤害邬思道。

所以,雍正和邬思道都不会把年羹尧府上作为邬思道“中隐”的去处。


而最终邬思道还是离开了李卫府上,在田文镜府上呆了一段时间后,成功“全隐”。

邬思道在李卫的府上,尽管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但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朝一日雍正一旦迁怒于自己,李卫必然不敢抗旨,邬思道如果想要离开雍正的视线,改换门庭就是第一步。这个时候邬思道借由山西藩库大案,成功进入了田文镜的幕府,同样作为雍正的宠臣,邬思道到田文镜府上并没有引起雍正的反对。

在田文镜府上,邬思道又以8000两每年的幕酬一事,反复激怒田文镜,因而遭到了田文镜的驱赶,随即邬思道也带着如月赶在雍正前来河南视察之前,离开了田文镜的府上。

最终,雍正也没有选择追赶邬思道,而是选择彻底放走他,让邬思道真正的“全隐”。


雍亲王府




首先,我们看一下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的原因。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比当年的诸葛亮、刘伯温还强悍。雍正皇帝与其他兄弟博弈的时候,邬思道屡屡帮雍正皇帝解决问题,为雍正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年羹尧、李卫等人对邬思道毕恭毕敬,就连老十三胤祥也非常尊敬邬思道。不过,在雍正皇帝上台之后,邬思道却选择了离开。因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雍正皇室上台之后,参与夺嫡的手下们都被除掉了。



邬思道选择离开,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但他没有逃跑,而是投靠了雍正皇帝的心腹李卫,表示“自己仍在雍正皇帝的监视之下。” 在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那就是年羹尧。当时,年羹尧已经出任了抚远大将军,负责统帅20多万军队。但邬思道没有选择年羹尧,而是选择了担任陕西布政使的李卫。由此可见,邬思道并不看好年羹尧。年羹尧的问题很多,年羹尧这个人狂傲、嗜杀,而且参与了很多机密。对于这样的人,雍正皇帝早晚必须除掉。



更何况年羹尧已经位极人臣,自己如果投靠年羹尧,根本得到不什么好处。年羹尧一旦垮台,自己也会受到牵连。后来的事实证明,年羹尧垮台之后,牵连了一大群人。在邬思道刚刚进入王府的时候,年羹尧就看不惯邬思道,只是碍于雍正皇帝的态度,不得不尊敬邬思道。 与狂傲的年羹尧相比,年轻的李卫要靠谱得多。李卫进入王府的时候,只有10多岁。由于邬思道的作用越来越大,李卫对邬思道毕恭毕敬。包括让李卫外出为官,也是邬思道向雍正皇帝建议的。



在邬思道看来,李卫是一个潜力股,最少能够保证自己衣食无忧。由于李卫是雍正皇帝的心腹,自己投靠了李卫,也是向雍正皇帝表示“自己没有逃跑。”李卫从陕西布政使升为江苏巡抚的时候,为了帮助河南巡抚田文镜,邬思道曾经暂时留在了河南。田文镜是一个清官,同时而是一个刻薄的酷吏。田文镜虽然是雍正皇帝的重臣,但并不了解邬思道的重要性,准备按照其他师爷的标准,一年付给邬思道300两的工资。



鉴于田文镜的态度和实际情况,邬思道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作用,随后离开了河南,重新投靠了李卫。在离开田文镜之前,邬思道曾经前往西北战场,帮助年羹尧确定青海蒙古骑兵的准确位置。重新投靠李卫以后,此时的李卫正在为摊丁入亩的问题发愁,邬思道又帮了李卫很大的忙。但有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之后,曾经又与雍正皇帝再次见面的机会,可是邬思道总是躲着雍正皇帝。作为雍正皇帝的心腹谋士,邬思道了解雍正皇帝的阴暗面,因此一直不愿意见雍正皇帝。在电视剧中,邬思道后来消失了,没有任何的消息,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以邬先生对事物的洞察,恐怕早就已经看出雍正对年羹尧恨得牙痒痒的忌惮之心,再去投奔年羹尧,只怕是将来要被雍正一锅端了。

领导最头疼的,莫过于手底下的人,能干的不忠诚,忠诚的不能干。而雍正府上出去的包衣奴才年羹尧,就是属于那种超级能干却不忠诚的人。

江夏镇事件,年羹尧缴获了几百万两银子,事后却全部私吞运回了四川,回过头一个字都没跟主子胤禛提;被任命当陕甘总督,年羹尧到十四爷、八爷处送东西磕头谢恩,却把正经主子胤禛晾在一边,任谁看到这样的奴才都会觉得心里头不舒服。

有了这两件前科做案底,参考高福的下场,本来按照雍正极度猜忌的性情,年羹尧基本上是不会有结局的。

只不过年羹尧杀伐果断,是胤禛夺嫡团队里难得的人才,利用价值太大了。因而胤禛不但没有轻易处罚他,反而娶了他的妹妹年秋月,采用联姻的手段让年羹尧死心塌地效忠于自己。

跟在胤禛身边多年的邬先生,十分明白胤禛心里对年羹尧是极不舒服的,怎么还会将归隐的去处选择到年羹尧那里,这不等着将来受牵连吗?

况且年羹尧杀伐果断,邬先生足智多谋,两个人合在一块,即便他们没结党造反的心思,也难免会让雍正联想起他们要搞什么阴谋。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一旦让雍正产生忌惮之心,邬先生和年羹尧就离死期不远了!

换过头来看李卫,李卫可就不同了。

自打胤禛从扬州街头将小乞丐出身的李卫带回京城,对他不断调教,不断委任差事,这些年早就积累起了雍正对他的高度信任。

而且李卫前些年就从事过监督任务。在跟随年羹尧到四川总督、陕甘总督的任上,李卫都能较好得将年羹尧的动态汇报到胤禛跟前。胤禛对李卫还是比较放心的。

邬先生选择到雍正信任的李卫处隐居,雍正自然也会放心些。雍正放心了,邬先生的下半生也就安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