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嗎?

歷史的荒野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風流好色、後宮如雲,唐朝後宮的標準配置是一百二十人,他的後宮達到了數百人,超標數倍。在這些後宮中,吳王李恪的生母楊妃是比較出名的一位。楊妃是隋朝公主、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她的兒子李恪文武雙全,李世民特別喜愛,甚至想廢了嫡子李治立李恪為太子。楊妃也因為特殊的出身和優秀的兒子而廣為人知,在電視劇中,她往往和李世民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虐戀。


不過我們如果細閱史料,就可以驚訝的發現,李唐王朝對楊氏女可謂特別青眼,唐高祖李淵後宮就有四位楊氏妃嬪,唐太宗後宮中的楊氏更是讓人眼花繚亂,楊公主是楊妃一號的話,後面還有二號、三號……不僅如此,這些楊妃(嬪)們同出大族弘農楊氏,都和隋朝皇室有非常親密的關係。此外,太宗後宮中還有不少和楊氏關係密切的諸妃,比如燕德妃和未來的女帝武才人,她們的母親都是出自隋楊宗室。
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楊妃到底有多少呢?我們可以根據史料一一分析:

楊妃一號:楊妃為隋煬帝之公主,太宗四妃之一,生育有太宗第三子吳王李恪、第六子蜀王李愔。

在歷史上,楊妃的大兒子李恪性格果敢、文武雙全,尤其精通騎馬射箭,頗有其父之風,因此很受唐太宗喜愛和看重,常說這個孩子“英果類我”。李世民曾嫌棄幼子李治性格軟弱柔懦,一度甚至打算用庶出的李恪取而代之,終因阻力太大而作罷。不過李治舅舅長孫無忌從此深恨李恪,在唐高宗年間構陷害死了李恪。由於此事,身為太宗頭號功臣的長孫無忌後來被弄權的武后逼死後,史書卻沒有給與同情,反而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該有此報。楊妃的生卒年以及葬地在史料上沒有記載,不過李恪的後代在唐宗室中頗有作為,曾出過賢相李峴。

楊妃二號:齊王妃楊氏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屬於太宗後宮編制隊伍,因為她的身份一直是李世民胞弟李元吉的妻子。

齊王妃源自隋朝宗室,為隋觀王楊雄之侄孫女、楊雄之子楊師道的從侄女,出身可謂高貴。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由於齊王妃楊氏天姿美貌風采過人,李世民大概早就覬覦弟媳的美貌,總之不久之他就強行佔有了楊氏。風流好色後宮如雲的李世民卻也真的對弟媳婦動了幾份真心,齊王妃一直寵眷不衰,她後來還生育了李世民的幼子曹王李明。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曾打算把寵愛多年的弟媳楊氏扶上皇后寶座,後被魏徵勸諫。齊王妃楊氏的生卒年亦不詳,她的兒子曹王李明後來被高宗李治詔令出繼李元吉為後,永淳年間,因李明和皇太子李賢有所來往,在武后的授意下,李明被逼自殺。

楊妃三號:趙國太妃楊氏是唐太宗第十三子趙王李福的母親,李福的墓誌銘中稱生母為“楊貴妃”,可見楊氏在太宗時期當位列四妃之一。

趙國太妃的家世和生卒年亦是不詳,不過她能位列後宮一品四妃之高位,出身弘農楊氏當無疑問,而且極有可能也是出自隋朝宗室。唐太宗去世後,楊妃母以子貴,被尊崇為趙國太妃,出宮隨兒子趙王李福就藩頤享天年。

楊妃四號:唐太宗楊婕妤出身隋朝宗室,為隋觀王楊雄的孫女,觀王之子楊恭道的第三女。

她出身名門,因此在貞觀某年被唐太宗冊封為正三品的婕妤,屬於內命婦裡的高位品級。由於史料匱乏,楊婕妤的生平暫時不為人所知,僅有婕妤冊文收錄於《全唐文》。

楊妃五號:後宮楊氏不見於史冊,僅出現在其弟楊臺的墓誌銘中。這位楊氏是隋朝著名權臣越國公楊素的孫女,其子楊玄獎之女。

隋煬帝大業中,楊素嫡長子楊玄感趁煬帝親征高句麗之際,於洛陽起兵造反,其弟楊玄獎意欲響應卻先被郡丞所殺。隋煬帝平叛後,楊玄獎家眷按例被籍沒入掖庭,楊氏女可能入宮後為宮婢。李唐取代隋楊後,楊氏在某年被李世民看中,成為了他後宮中的一員。貞觀七年,楊氏的弟弟楊臺因“姊在後庭、編名戚里”,得以因“妃嬪之親”的緣故被封為正七品上的尚食直長,其後她的經歷就不為人所知了。


美映椒房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李世民的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這個是毋庸置疑的的。

楊妃介紹

楊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根據史料《隋書》中的記載,只說了楊妃為隋煬帝之女,至於到底是隋煬帝的第幾個女兒,全名叫什麼,都不詳,有的說是隋煬帝與其高級嬪妃所生,有的又說是與蕭皇后所生,還有的說是姬妾,這些都無從查起。通過相關記載可以推斷,楊妃最遲進入秦王府應該實在武德二年春三月,兩個人的聯姻,可以從其關係上來看,應該是表親,因為楊妃的祖母隋文獻皇后與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貞皇后都是獨孤新的第七女和第四女,兩個人的節後可以說在血緣與政治上都充實了李淵家族的根基。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登基,因此其成為李世民四妃之一,這才正式成為楊妃。楊妃與李世民一共生了兩個兒子,三子吳王李恪和六子蜀王李愔。



其實關於楊妃的記載在所有史料中是很少的,但是對於他是不是隋煬帝的女兒這一點還是很肯定的,他就是隋煬帝的女兒。

<strong>


中國古代史專篇


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嫁給李世民後,生有三皇子李恪。

隋唐時期的門第、望族觀念極其嚴重,李世民娶楊妃,應該是籠絡關隴貴族或者山東士族的政治需要,畢竟唐初很多名臣都是隋朝舊臣,有舊主在上,具有號召力,政治需要。

而且,身兼李唐、楊隋兩朝皇家血統的李恪,這個貴族身份讓高宗的舅舅長孫無忌忌憚了很多年,最後以高陽謀反案,被牽連、誅殺,這個李世民評價為“英果類我”的皇子,曾經在有機會得到皇儲的關鍵時刻,被長孫無忌以“皇儲大事,怎麼能朝令夕改”為由,四兩撥千斤的手法給化解掉了。

說了這麼多,李恪悲情的人生,也是由於他母親是隋煬帝女兒,他是隋煬帝外孫這層身份造成的,而他是沒的選擇的,誰讓他的母親是楊妃呢?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風流好色、後宮如雲,唐朝後宮的標準配置是一百二十人,他的後宮達到了數百人,超標數倍。在這些後宮中,吳王李恪的生母楊妃是比較出名的一位。楊妃是隋朝公主、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她的兒子李恪文武雙全,李世民特別喜愛,甚至想廢了嫡子李治立李恪為太子。楊妃也因為特殊的出身和優秀的兒子而廣為人知,在電視劇中,她往往和李世民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虐戀。

不過我們如果細閱史料,就可以驚訝的發現,李唐王朝對楊氏女可謂特別青眼,唐高祖李淵後宮就有四位楊氏妃嬪,唐太宗後宮中的楊氏更是讓人眼花繚亂,楊公主是楊妃一號的話,後面還有二號、三號……不僅如此,這些楊妃(嬪)們同出大族弘農楊氏,都和隋朝皇室有非常親密的關係。此外,太宗後宮中還有不少和楊氏關係密切的諸妃,比如燕德妃和未來的女帝武才人,她們的母親都是出自隋楊宗室

在歷史上,楊妃的大兒子李恪性格果敢、文武雙全,尤其精通騎馬射箭,頗有其父之風,因此很受唐太宗喜愛和看重,常說這個孩子“英果類我”。李世民曾嫌棄幼子李治性格軟弱柔懦,一度甚至打算用庶出的李恪取而代之,終因阻力太大而作罷。不過李治舅舅長孫無忌從此深恨李恪,在唐高宗年間構陷害死了李恪。由於此事,身為太宗頭號功臣的長孫無忌後來被弄權的武后逼死後,史書卻沒有給與同情,反而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該有此報。楊妃的生卒年以及葬地在史料上沒有記載,不過李恪的後代在唐宗室中頗有作為,曾出過賢相李峴。

齊王妃源自隋朝宗室,為隋觀王楊雄之侄孫女、楊雄之子楊師道的從侄女,出身可謂高貴。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由於齊王妃楊氏天姿美貌風采過人,李世民大概早就覬覦弟媳的美貌,總之不久之他就強行佔有了楊氏。風流好色後宮如雲的李世民卻也真的對弟媳婦動了幾份真心,齊王妃一直寵眷不衰,她後來還生育了李世民的幼子曹王李明。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曾打算把寵愛多年的弟媳楊氏扶上皇后寶座,後被魏徵勸諫。齊王妃楊氏的生卒年亦不詳,她的兒子曹王李明後來被高宗李治詔令出繼李元吉為後,永淳年間,因李明和皇太子李賢有所來往,在武后的授意下,李明被逼自殺。


瀟瀟影視分享


可以確定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嫁給李世民後,生三皇子李恪。

隋唐時期的門第、望族觀念極其嚴重,李世民娶楊妃,應該是籠絡關隴貴族或者山東士族的政治需要,畢竟唐初很多名臣都是隋朝舊臣,有舊主在上,具有號召力,政治需要。

而且,身兼李唐、楊隋兩朝皇家血統的李恪,這個貴族身份讓高宗的舅舅長孫無忌忌憚了很多年,最後以高陽謀反案,被牽連、誅殺,這個李世民評價為“英果類我”的皇子,曾經在有機會得到皇儲的關鍵時刻,被長孫無忌以“皇儲大事,怎麼能朝令夕改”為由,四兩撥千斤的手法給化解掉了。

說了這麼多,李恪悲情的人生,也是由於他母親是隋煬帝女兒,他是隋煬帝外孫這層身份造成的,而他是沒的選擇的,誰讓他的母親是楊妃呢?

關於太宗立儲和玄武門之變,羊串三葉想做兩期文稿,仔細來講,敬請期待!現正整理資料中……


羊串三葉


是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不過,史書上對她記載實際而言只七個字;“恪母,隋楊帝女也。”唐高祖武德二年,生下兒子李恪,武德八年,生下兒第二子李愔,楊妃和李世民並沒有生下女兒的記載,楊妃的名字叫;楊如意。


人間正道陳德立


李世民後宮有三個妃子姓楊,其中一個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隋書》中雖有提及,但語焉不詳,並沒有記載此女是何人所生,就此來看應是庶出。他和李世民有一個兒子,就是吳王李恪。此妃生前沒有封號,死後沒有諡號,看來也不是很得寵。


正在學歷史


不錯李世民的皇后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憂,但是李世民卻不怎麼喜歡這個人,他喜歡的人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如意,兩個人從小就青梅竹馬,最後李世民做了皇帝被封為貴妃,被稱作李世民的楊貴妃。


孤曰


那是當然了,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和第六子李愔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外孫!

李恪(619-653),初封長沙郡王、漢中郡王,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後封吳王,改授安州都督、梁州都督!

李愔(622-667),初封梁王,授襄州刺史,後封蜀王,改授益州都督,改授岐州刺史!


魯舍盾


據我知道就是的,過去皇帝的後宮有很多其實是政治婚姻,娶揚廣女兒其實就是為了安撫舊隋皇室家族,因為李淵父親和文帝楊堅本來就是一擔挑,李淵和楊廣是親表兄弟,他家老二娶楊廣女兒沒問題。


夢竹62142066


以上回答與正史記載基本相合,無有出入。只是文德皇后多數學者稱之為長孫無垢。在我寫的傳記和劇本中,也這樣堅持。不知當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