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妃制度是怎樣的?各等級的人有什麼職責?

意念2017


清朝的后妃制度始於皇太極,定製於康熙。

清朝的后妃制度最開始有別於我們現在所認知的皇后、皇貴妃等稱呼。努爾哈赤時期,他的十六個妻子都叫福晉,只不過正室稱大福晉亦大妃,側室及婢妾稱福晉亦妃,但是這個時候她們實際上沒有什麼地位尊卑之分,這點可以從她們生出的兒子都算是嫡子就可以看出來。

到了皇太極時期,後宮才開始慢慢有了地位之分。皇太極在後宮設立了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和次西宮永福宮五宮,其中據清寧宮為中宮福晉,形同之後的皇后,地位最尊貴、據關雎宮為東宮福晉,地位僅次於中宮福晉。

而到了順治帝入關之後,由於順治因各種各樣的聯姻和安撫,順治後宮的妃子們逐漸多了起來,如果再按照皇太極時期的那種劃分,恐怕已然是不行的了。所以此時的順治帝並將後宮的妃子們開始劃分,包括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和芳婉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

直到康熙時期后妃制度才真正成型,從這個時候開始後宮設皇后1名、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和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數量限制。而這些人居住在皇宮中的東西十二宮之中,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和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鹹福宮和儲秀宮。

那麼這些妃子們都有什麼職責呢?

首先作為皇帝的妃嬪們她們最大的職責就是替皇帝開枝散葉,也就是多生娃。生子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這些妃嬪們唯一的職責,其他的都可以說是次要的,可有可無的。畢竟在當時皇帝是天下之主,後宮中的事情還是皇帝說了算,不管她們有什麼權利,最終還是要皇帝做主。作為皇帝的女人,她們看似高貴,實則卻是天下最慘的女人。

一、皇后。她是皇帝的唯一正妻,貴為一國之母可母儀天下。作為眾妃之主的皇后,她的職責就是執掌後宮,理論上可以說後宮中的所有嬪御和宮女都是她的“臣子”。她需要管理後宮的一切事物並協調好後宮眾多妃嬪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後宮中人吃穿住行都是歸皇后管理,並且她還可對有過錯的妃子進行懲戒。同時在國家重要的節日上,皇后還需要親自主持一些祭祀典禮,如吃肉節、祭灶、親蠶禮等,並和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跪拜和朝賀。

但是需要注意皇后雖地位尊貴,但卻無升降妃嬪的權利,她只能對妃嬪稍加懲戒,至於升降的權利她是做不了主的,而且後宮之中最大的其實也並非是皇后,而是皇帝的母親太后,亦或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當然作為清朝的皇后,她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權利,就是如果她在沒有當皇后之前是滿清下五旗的,就可以在當皇后之後被抬為上三旗,而上三旗為皇帝直接管理,可謂是地位尊貴。

二、皇貴妃。她在皇帝妃子中的地位僅次於皇后,地位形同於副後。事實上,在皇后出現空缺的時候,後宮的事務一般都會有皇貴妃代為管理,這時她會被加上“攝六宮事皇貴妃”的頭銜,然後總理後宮一切事務。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在乾隆之後,妃子在晉為皇后之前, 都會被安排在攝六宮事皇貴妃這個位置上待一段時間,然後百官和皇帝就會看她在這段時間表現如何,後宮在她的管理下運轉如何,之後如果表現好了就會被晉升為皇后,表現不好也就只能這樣了。但是需注意攝六宮事皇貴妃和普通的皇貴妃是有區別的,如果妃子被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那麼也就意味著她的半隻屁股已經做上了皇后的寶座,但是如果只是被封為普通的皇貴妃,她的權利是很小的,只能說她是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然後在待遇和地位上要比其他的妃子高罷了,其他的權利也沒多大。

三、貴妃。清朝的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僅次於皇后和皇貴妃,她們的職責就是負責其所在宮的事務,比如她是鍾粹宮的貴妃,那麼鍾粹宮的一切事務她都可以做主,但是出了這個宮她可能就什麼都做不了主了,頂多就是地位比其他的妃和嬪高而已,這些人看到貴妃要先行跪安罷了,同時在待遇和其他方面要比妃以下的妃子們要好而已。

四、妃。自妃開始可以說都算是皇帝的側室,也就是形同於民間的小妾,但是她們也有屬於自己獨立的宮殿,而她們的職責就是負責這個宮中所有的事務,其權利說實話跟貴妃差不多,但是地位卻是要比貴妃低一等的,待遇也不一樣,比如貴妃的年俸是600兩,而妃的年俸只有300兩。

五、嬪。清朝的嬪地位低於妃,但高於貴人、常在和答應,其品級就是正四品。她們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立宮殿,其職務與妃一樣都是可以負責所在宮的事務,並可管理一些住在她所在宮中的側房的那些貴人、常在和答應們。

六、貴人。清朝的貴人地位僅比常在和答應高,而且從貴人開始基本上都不會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宮殿,她們只有一間側房,當然如果是極度受寵的可能會擁有一鍵屬於自己的獨立宮殿,比如道光時期的成貴人就住在十二宮中的延禧宮。她們並沒有啥權利,待遇可比嬪以上的妃子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比如嬪每年都能領取蟒緞1匹、織金1匹和妝緞1匹,而到了貴人這些統統都沒有,其他的賞賜更是減半。

七、常在。常在的地位僅高於答應,可以說就是比宮女高出一點點,在清朝秀女被選進宮後,一般會被封答應或常在。同時一般情況下,常在是沒有獨立的宮殿可供使用,但是也有特殊的情況,就是皇帝十分喜歡她,比如咸豐時期的鑫常在,她就曾住在永和宮中。常在沒有啥權利,她的職責就是一條,那就是等待皇帝的寵幸,然後如果運氣好就能為皇帝開枝散葉。

八、答應。比宮女高一級,但說實話根本與宮女相差無二,連皇帝的小妾都不算。她們沒啥權利,但每年也都能領到銀30兩,每月也都能領到豬肉、羊肉、雞鴨、隨時鮮菜等事物。不過不管如何答應大小也是一個“主”,也有著大概2個宮女照顧著,雖然沒有自己獨立的宮殿,但也有屬於自己的一間房,而且也不是皇宮中的奴才可以隨意侮辱的,那些宮女和太監們看到答應也還是要跪的,比如在雍正皇帝曾說過“即內宮之宮眷,雖答應之微,爾總管不可不跪拜也。阿哥之家眷,雖宮女子之微,爾總管不可不跪拜也。此朕防微杜漸之舉,後世子孫世世遵行。”,要知道在當時太監總管可是正四品銜,連這樣的人都需要跪拜答應,可想而知答應雖沒啥地位,但是主子就是主子。


澳古說歷史


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是清朝後宮嬪妃的8個等級,她們最重要的職責只有一個,那就是為皇帝誕育皇子。

實際上,誕育皇子不僅是后妃們最重要的職責,同時也是也是她們的奮鬥綱領,也是她們在後宮中競爭的主要方式。畢竟,母憑子貴,皇子們才是后妃們日後榮華富貴的保障。

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記載:

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曰永宮、景陽宮;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啟祥宮、長春宮、鹹福宮。

毫無疑問,皇后是隻有1個的,皇貴妃也只有1個,貴妃2個,妃4個,嬪6個,貴人、常在、答應則沒有數量限制,看皇帝的喜好。

皇后是後宮之主,管理六宮大小事物,維護後宮秩序;再者皇后母儀天下,要主持一些祭祀典禮,如吃肉節、祭灶、親蠶禮。

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其實就相當於副皇后,協助皇后管理六宮。乾隆在第二任皇后被廢后,再也沒有冊封皇后,皇貴妃魏佳氏代理皇后職權。


貴妃、妃、嬪都是一宮主位,負責管理本宮內的大小事情,必要的時候協助皇后、皇貴妃管理後宮事物。

貴人、常在、答應都是后妃中比較低等的存在,沒有資格成為一宮主位,只能寄人籬下,受宮主節制!

後宮之中,也是等級森嚴,特別是貴人與嬪之間,一級之差,待遇卻天壤之別。所以這就是為什們后妃為什麼拼命的往上爬的原因,不然別人吃肉你連湯都喝不到。


小鎮月明




隨著近期清宮戲的熱播,諸如皇后、皇貴妃、貴妃等等五花八門的皇帝大小老婆們的封號再次勾起了吃瓜群眾的好奇心。皇帝的大小老婆們到底是怎樣區分等級的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先說最早的建州及後金時期。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女人們並沒有像後世那樣嚴格區分等級。基本還是遵循女真舊俗,和其他女真貴族的女人一樣,有名分的女人被稱為福晉,沒有名分的女人被稱為格格,僅此而已。即便清太祖建國稱汗之後,也僅僅是將正室稱為大妃而已,其他並無太多變化。例如攝政王多爾袞的生母烏拉那拉氏(阿巴亥)彼時的身份就是大妃。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之初,也並沒有改變這個舊俗,而僅僅是作了一些修改和規範,冊立了諸如中宮福晉、西宮福晉等等。崇德元年,清太宗去汗號稱帝,改國號為清。此後,開始逐步規範後宮制度,但也僅僅是建立了所謂的五宮,即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並沒有作更加細緻的區分。例如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就曾經是永福宮莊妃。



清朝入關成為中央政權之後,自然是不能像當初在關外那樣小打小鬧了。隨著清世祖福臨逐漸長大、有了女人之後,後宮制度的完善也被提上日程。順治十五年,清朝仿效歷代中央政權舊制並予以革新,建立了一套新的後宮等級制度,即乾清宮設夫人一名,淑儀一名,婉侍一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慈寧宮設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無定數。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得到貫徹執行,早年的福晉、格格等稱號也依然事實存在。而且,還雜糅了一些明制以及後世后妃等級制度的雛形,總之是比較混亂。例如清世祖的廢后博爾濟吉特氏被廢后就降為了靜妃,而不是以上的任何一個封號。因此,這套等級系統基本等於是名存實亡。



直到康熙年間,清朝的後宮等級制度才最終得以完善,形成定製。即為後人所熟知的那一套:皇后一名、皇貴妃一名、貴妃二名、妃四名、嬪六名,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六宮。此外,皇帝暫時沒有名分的女人被稱為官女子,此類所謂的官女子通常是內務府選秀出身的宮女被皇帝臨幸後的臨時稱號,特例除外,一般不久後都會被給予一定的名分,諸如常在、答應之類。



關於嬪以上的名額,並不是說皇帝必須有這麼多妃嬪,而是妃嬪的編制是這麼多,可以滿編,也可以不滿編,甚至出缺。例如清朝定製,皇后在世時不設皇貴妃(清高宗弘曆的令懿皇貴妃、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屬於特例。在清高宗繼後烏拉那拉氏去世之前,皇后和皇貴妃的確共存了一段時間。但是,實際上彼時的烏拉那拉氏已經被不廢而廢,只剩一個皇后的空銜而已。較起真來,這唯一的特例其實算不得是特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皇貴妃的編制撤銷了,而是暫時出缺而已。皇后去世或被廢后,皇帝不立繼後,皇后出缺,由皇貴妃攝六宮事同理。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說一說這些名目繁多的皇帝大小老婆們的封號。



皇后,皇帝的正妻,編制一名。但不是說皇帝只能有一位皇后,如果皇后去世或者被廢,皇帝可以娶繼後或者將原有側室扶正為繼後,但編制仍然只有一名,不能同時冊立兩位皇后。例如清宣宗旻寧,他的第一任皇后並不是原配,而且繼妻。因為他即位時原配已經過世,只能冊立繼妻為後,即孝慎成皇后佟佳氏。而原配則被追諡為皇后,即孝穆成皇后鈕鈷祿氏。佟佳氏去世之後,清宣宗又將側室全貴妃鈕祜祿氏冊封為皇貴妃,不久扶正為皇后,即孝全成皇后。此外,清世祖追諡的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屬於特例,這裡就不鋪開說了。但是,無論如何折騰,活著的皇后始終只有一個。當然,皇太后除外,有兩宮並立者,雖然都擁有皇太后身份,但仍舊以先皇帝之皇后為尊。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和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無論慈禧多牛,還是得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稱比自己歲數小的慈安為姐姐。



皇貴妃,明清時期較為特殊的一個後宮等級,地位和待遇僅次於皇后,通俗講就是副皇后。正因為地位特殊,足以威脅到皇后的地位,清朝特別規定皇后在世時不設皇貴妃(唯一的特例前面已經講過)。所以,清朝的皇貴妃通常有這麼幾類情況:一、臨終前皇帝加恩提升的,如清高宗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二、死後追諡的,如清高宗的淑嘉皇貴妃金佳氏。這兩類主要是安慰獎,同時也提高了喪葬規格。三、皇帝給已故或守寡的庶母升級的,這類情況基本要麼是皇帝向自己的庶母兼養母報養育之恩,要麼是對自己異母的兄弟投桃報李。如清仁宗顒琰追諡自己的庶母兼養母慶貴妃陸氏為慶恭皇貴妃、清世宗胤禛追諡異母弟怡賢親王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四、皇后出缺,皇帝暫時不想立後,冊封一位皇貴妃攝六宮事,也就是以副皇后身份代理皇后。清宣宗的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起初就是這個身份,只不過後來因為她的親兒子恭忠親王奕訢硬要,養子清文宗奕詝礙於孝道和一些其他原因不得已在其臨終前勉強給了一個“低配版”的皇后身份(即死後諡號字數較正牌皇后減少,且不繫帝諡。至於完全享受皇后待遇,那是祺祥政變之後慈禧對奕訢的投桃報李,是後話了)。此外,清仁宗的親媽孝儀純皇后魏佳氏生前也幹過這個活兒,只不過死後多年,在兒子即位前被丈夫追諡為皇后,給扶正了。



至於貴妃、妃、嬪,是皇帝普通小老婆們的封號,主要拼的是老公的寵愛和孃家的背景。清高宗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和繼後烏拉那拉氏(一說為輝發那拉氏),同是潛邸側福晉出身,清高宗即位後卻一個封為貴妃,一個封為妃(嫻妃)就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因為高佳氏的父親高斌彼時勢頭正盛,女兒自然也跟著沾了光。當然,老公的寵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以上都是正室和有名額限制的高級小老婆,接下來就是沒有名額限制的低級小老婆了。 先說貴人。貴人主要是戶部組織的八旗選秀所選中女子的起步職務,特例除外。慈禧老佛爺當初經選秀入宮,就是從貴人起步的。至於經內務府選秀選中的宮女被皇帝臨幸後一般很少能直接提升為貴人的,同樣特例除外。據說,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就是內務府出身(與《清史稿》記載略有出入),但起步就是貴人,也難怪後來能成為皇帝他媽了,絕對是官女子中的戰鬥機!



接下來是常在和答應,這兩個屬於皇帝小老婆中級別比較低的等級,通常是內務府選秀選中的宮女被皇帝臨幸後得到的封號。當然,貴人以上的小老婆犯錯被降級也有降為常在、答應甚至官女子的,但比較少,並不是主流。至於早年間電視劇《戲說乾隆》裡的宮女——春喜小答應,那就純屬是胡說八道了…… 最



後就是官女子了,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官女子有點類似民間的通房丫頭,雖然被主人睡了,但是地位仍然是丫頭,暫時還沒有成為小老婆。不過,絕大部分情況下,官女子最後還是能升級為小老婆的,以常在、答應為主。當然,這類女子也基本都是內務府選秀出身的宮女。



至於像一些電視劇裡說的那樣,皇帝微服出巡,帶回來一個漢人女子冊封為妃,那絕對是不可能的。清朝旗漢不通婚是鐵律,尤其皇家更是如此。反倒是對於回部(西北地區的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和外藩蒙古(非隸屬蒙古八旗的蒙古族)例外,清高宗的容妃(即傳說中的香妃)就來自回部,算是統戰需要吧。有人肯定要說了,清世宗的敦肅皇貴妃年氏不是漢族人嗎?其實不然,年姓看起來是漢姓,但實際上年氏家族隸屬漢軍八旗,並不是清朝定義的漢人。雖然是漢姓,但確依然是旗人。終清朝兩百餘年,後宮絕對沒有一個漢人女子,即便是退位後“大婚”的清廢帝溥儀依然如此。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相對於以往朝代,清朝後宮規模相對最小,而且也位分等級也最簡單。而所有的后妃,主要職責就是侍奉皇帝,為皇家開枝散葉。

清朝在皇后之下,設立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位四人,嬪位六人,而嬪位以下的貴人、常在與答應都是沒有人數限制的。除此以外,宮女如果被寵幸可以封為官女子,不過官女子不是妃嬪,仍舊是宮女。



除了皇后,皇貴妃一般不會輕易設置,尤其是皇后仍舊在世的時候。清朝皇貴妃一般都是用來給病重或者已經去世的妃嬪的“榮譽封號”,皇貴妃位同副後,地位尊崇,一旦設立就相當於威脅到了皇后,整個清朝真正皇貴妃與皇后同存也就兩次,一個是順治朝博爾濟吉特氏皇后與董鄂皇貴妃;一個是同治朝阿魯特氏皇后與富察皇貴妃。


皇貴妃的冊封詔諭中,還有一種叫做“攝六宮事皇貴妃”,這並不是正式封號,而是寫在詔諭中的。一旦成為攝六宮事皇貴妃,那就是準皇后,比如乾隆朝富察皇后離世,嫻貴妃那拉氏成為攝六宮事皇貴妃,最終晉封皇后。

嬪與嬪位以上是高級妃嬪,嬪以下都是低階庶妃。高級妃嬪才能夠居住在獨立宮殿之中,執掌一宮所有的事務,而低階庶妃只能跟著高級妃嬪居住,歸屬於宮殿內主位管理。

皇后在宮廷之內擁有絕對的權威,管理妃嬪侍寢、每個月的宮份俸祿、宮人的賞罰等幾乎所有事務。如果得到皇后的授權,一些高等妃嬪也可以進行協助。


風襲楚歌


清朝自康熙年後,其後妃制度就基本確定。

按《國朝宮史》中的記載,清宮后妃共分八個等級,依次為:

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根據不同的名位,其數額也做了相關規定,即:皇后一、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嬪以下貴人、常在、答應因是庶妃,則無定數。



當然,規定是規定,但實際操作過程中也不是所有妃位都是滿員,譬如清朝13位皇帝中,康熙皇帝后妃最多,其一生中有後妃約五六十人;

其次乾隆皇帝有41人,至於其他皇帝,基本都在40人以下,少的如光緒皇帝,僅一後二妃,3人而已。

諸后妃中,由於地位的不同,其在住所、供給、待遇、職責各方面都是不同的。

其中,宮中以皇太后的地位最尊,其率太妃、太嬪等住慈寧壽、康寧壽諸宮。不過,皇太后因為大多年事已高,並不直接管理宮中事務,而由皇后管理。

當然,如果皇帝年幼的話,如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那情況又另當別論了。



皇太后之下,皇后的名分地位最高,其為後宮的主要掌管者。

從住所上看,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貴妃、貴妃、妃、嬪分居東西十二宮,佐內治;貴人、常在、答應無定位,隨居十二宮,勤修內職。

通常來說,清宮有皇后則皇后掌管中宮,無皇后也可以由皇貴妃攝行皇后職責,如康熙皇帝時期皇貴妃佟佳氏代行皇后職責。

乾隆時期,嘉慶之母令妃,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也曾以皇貴妃之職攝行皇后之職達十年之久。但可惜的是,令妃最終還是未能封后!



此外,皇后被稱為“母儀天下”,因而皇后也要執行和皇帝相對應的禮儀職能,如行先蠶禮和親桑禮等儀式,這與皇帝的籍田禮等是相對應的。

作為後宮之首,皇后就是宮中最高權力的代表。因此,宮中所有嬪妃、宮女、太監都必須服從皇后,後者負責維持後宮秩序,乃至掌握賞罰、生殺大權。

在此體系下,所有嬪妃見到皇后都要行君臣之禮,如有嬪妃無視或僭越皇后權威,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大體而言,除了皇后和皇貴妃外,其他后妃大體隨之行禮,並沒有什麼具體的職責。

而因為地位等級的不同,清宮各妃的待遇也是相差懸殊。由此,難怪宮中會出現各種鬥爭,而清宮劇如此盛行了。


坑爹史冊


1個皇后;

1個皇貴妃,可無,不設2個;

2個貴妃;

4個妃;

6個嬪;

貴人、常在、答應、 官女子等無上限。

嬪以上才能成為真正某宮的主子。

嬪以下稱小主。

妃以上稱娘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