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枪的轮式脚架为什么被淘汰了?

德国东线战场总指挥


武器的淘汰,主要原因就是有更好的了,旧的就可以淘汰了。

武器在更新换代中,就是淘汰掉旧的,拿出来新的。不会出现,新的还没有,就立马把旧的扔了。就如同你用的手机,买新手机后,旧手机就不用了,这其中,不用旧手机的前提条件就是,已经买了新手机了。


轮式脚架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增加机枪的机动性,以前的机枪机动性是非常差的,尤其是马克沁机枪。为了增加机动性,才给重机枪装上轮子。在一战中,机枪作为主力支援武器,其他步兵几乎都是使用栓动步枪,步兵对于机枪的依赖是非常大的。


而如今,通用机枪的出现,机枪可以很轻便的跟随部队作战,就不需要那么大的两个轮子来帮助移动了。同时,如今的士兵使用的全自动步枪,火力十分够用,对于机枪的依赖性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并不是特别需要可以能够一直输出火力的重机枪了,班用机枪就可以满足。

如今的重机枪多是搭载在载具上面增加机动性的,比如装甲车步战车快艇直升机一类,机动性要比两个轮子好用的多。


军武文斋


马克沁那会,枪身+水套+弹链之类的一股脑三十多公斤是个起步重量,带上三脚架之类重量直飚70公斤+。而且三脚架这种玩意又不方便移动,那着70多公斤的家伙怎么移动嘛...虽然可以拆分由四五个人拿着走,但毕竟不方便嘛,战场上又枪林弹雨的。


所以,用轮架推着走挺好的,而且机枪这玩意以前西方人管他叫Machine Gun ,强调这个Gun。Gun可是有炮的意思的,不像步枪人家管它叫Rifle。而Gun在中世纪时期就是用轮子推着走的玩意。机枪上用轮架一点不违和。

但为啥消失了,因为马克沁这种用水套、发射中口径的步枪弹的自动武器后来变成这样了。越来越向机动性妥协

刚说啥?轮架?我抱着就能走的东西要啥轮架。而另一方面,也有重的,比方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通用机枪加上子弹其实也挺重的,大口径机枪就更重了。但后来随着机械化变成这样

然后回到原点问题,为啥轮架淘汰了? 啥是轮架,要来干嘛?


疯狗的轻武


重机枪使用轮式脚架和防弹盾牌也就只有苏联一家,苏联也是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国情而对马克沁重机枪进行改造。因为苏联主要是以平原地形为主,轮式脚架可以一个人就能拉起来跑,而且采用防弹盾牌可以不用构筑机枪阵地直接放下来就可以打。


苏联在抗战时期支援中国
M1907式水冷式重机枪

但是这种轮式脚架不适宜在除了平原以外的地形使用,所以除了苏联其他国家都是使用三脚架来支撑,虽然轮式脚架在平原跑得快,但是像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不利于轮式机动,轮式机动反而成了累赘。特别是在山地作战,把机枪拆开几个人扛,无论是什么地形都可以扛上去。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使用的苏联机枪,也是轮式脚架和防弹盾牌的组合


而一般的都是采用三脚架来支撑,而现在12.7口径的机枪也是使用分装由步兵携带,或者安装在汽车或坦克的载具当中。而现代部队使用大多为通用机枪,基本上是不用脚架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也不能说重机枪的轮式脚架完全没了,在乌克兰东线民兵部队就把老旧的带轮式脚架的1910年式马克西姆重机枪现代化之后重新拿出来使用了。当然由于重量太大了,机动性比较差,基本都当固定火力支援平台使用,没有去掉带轮式脚架也是为了转移时更加方便。

现代部队基本都已经实现了摩托化,快反部队以轮式装甲底盘为主,重装部队以履带式底盘为主。因此重机枪这种在过去机动比较困难的武器都可以加装的轮式、履带式底盘上。一方面提高装备的近防能力,一方面在没有必要用重火力的情况下,可以用它们来攻击敌方轻装部队。

即使是山地部队,也装备有全地形车辆。可以拉到重机枪到处跑,也就是说除了必须要人力的情况下,基本的运输、转移都可以用平台来解决。另外,随着军事科技术的进步,重机枪的重量大大降低,结构也可以由多部件组合而成。就算用人力也可以分解来携带,自然每个人的携带的重量就降下来,有利于徒步行军。自然轮式脚架之类的就可以不存在了,能拆开搬走谁还要死沉的破轮子~~~ 像老旧的马克西姆重机枪战斗全重超过130斤,光轮式脚架都要数十斤重。另外,轮式高度也不够,对使用的阵地条件也有限制,远不如长脚架实用。



陶德中士


重机枪使用轮架,主要是在早期,尤其是马克沁重机枪问世以前,当时的速射武器或者说早期的机枪都是使用很多根枪管,各个枪管轮流发射,用这种办法增加武器的射速,采取这种方式,武器的重量都很大。一般这些速射武器都是重达100到200公斤,向早期速射武器中最成熟的加特林机枪一般都是重达200公斤。

这样重的武器如果要在地面战场上机动,那么肯定是要用马拉着走,所以这个时期的速射武器一般都是使用轮式枪架,外形和当时的火炮差不多,而且当时机枪是属于炮兵部队使用的。

从网上找了一些照片可以说明这些这个事情,第一张照片应该是法国的蒙蒂尼机枪,第二张就是加特林了,第三张是加特林进入中国后的样子,这个是根据文献用模型复原的,不是开玩笑的,据说这个独轮车上还有一个风帆,可以打开借一下力。这个时候的机枪反正是要放在轮子上,别管是几个,不然真是弄不动。海军的是固定在船上不用动。

而马克沁重机枪刚刚出现的时候也是在这种轮架上,不过后来发现由于马克沁的重量相对较轻,已经是人力可以在战场上可以移动了,这样这种原来用来装炮的轮架也就不用在机枪上边了,机枪上边大部分是用三脚架了。在一战以前,重机枪就已经是大部分使用脚架了。


三脚架基本上是这样子。不过俄国人还是用轮架,不过这种轮架就很小了,不是那种用马拉的级别,而且用人拉就可以了,而且在平原地区,一挺机枪一个人就可以拉走了。
俄国人还挺喜欢这种轮架,而且也还是不断的减轻重量。一直到SG43重机枪还是用这种轮架,当然也有三脚架。
使用轮架就是可以这样移动机枪,而且跑得快一些。

不过这种轮架在平坦的地方可以这样小跑,但是到了复杂的地形上问题就来了,那个轮子可就是负担了,我在网上没有找到那个照片,也是苏军在移动重机枪,就是在一段河岸上,用轮架的重机枪要好几个人一起抬上去,而在对越反击作战中,解放军使用的58式重机枪,就是仿制自SG-43,在执行穿插任务时,58式机枪的轮式枪架很多时候都被扔掉了,就是重量太大。



在德国人首先使用两用机枪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效仿,移动机枪的时候,把枪拆开,一个人拿枪身,一个人扛三脚架,一个人拎子弹,这样可以快速的转移射击阵地。当然现在机枪很多时候会装在各种车辆上,在车辆上就会用钢板做一个枪塔,把人用钢板围起来。要是再有钱就用遥控武器站。

自身重量太大,而且在复杂地形不适用,这些都是现在的机枪淘汰了轮架,而转为使用三脚架的原因。


有痰


很简单,技术装备的进步和作战模式的变化,使得轮式脚架没有需求了。重机枪诞生于19世纪末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最主要的步兵支援武器之一。由于重机枪普遍重达30千克以上、靠人力很难移动和控制,因此在以堑壕战、阵地战为主要作战模式的时代,各国军队往往会为重机枪配备兼具机动牵引能力和支撑,一些重机枪的轮式脚架还配有后座和防盾,以确保射手能以稳定且有保护的姿势进行射击。

但随着技术的革新、步兵火力支援武器种类的增加、以及阵地战在战争中权重的下降,对于重机枪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现代重机枪主要作为步兵支援武器,或者坦克和装甲车辆的车载武器。由于目前各国步兵普遍实现机械化或摩托化,因此可以将重机枪拆解后装入车内随步兵班组运送,待进入交火区时再由步兵班组携带到需要部署的区域。

由于这种状态下步兵徒步机动距离较短,加之重机枪是拆解后由几名步兵分别携带零件,因此也就不需要架在轮式脚架上拖曳。而用作车载武器的重机枪本来就是架在车辆上,自然也不需要使用轮式脚架提供机动能力了。

不过,重机枪的轮式脚架目前也并非完全消失殆尽。在一些大口径高射机枪(12.7毫米或14.5毫米)上面,仍然保有轮式脚架结构,特别是多联装大口径高射机枪,采用轮式脚架作为机动装置的更多。


军机图


原来是手摇或者电动机转动带动六个枪管或者更多进行高速射击,和机枪相比太重,而且构造也相对复杂。马克辛出现后基本淘汰。不过后来为了增加火力,特别是金属风暴出现以前,多管武器的射速还是最高的,而且相对于人力和畜力,飞机和舰船上没有太多要求,而且在相同的体积下火力更猛,防空和压制的效果都不错,最重要的事材料的技术,加特林原来的过热问题和机构复杂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没有过时的武器,只是看什么时候干什幺用,加特林如果防御和冲锋,重量之大不说,操作麻烦,而且火力没有机抢好,这才是先前被冷落的原因,后来重出江湖则是因为多管做高射速比单管的风险要小的多,而且现在需求更大。



固态军情


对于现代战争来说轮式脚架的重型枪已经不在具备实战意义,毕竟你所面对的敌人不是拿着大刀和弓箭的土著,轮式脚架重机枪,机动性差,耗费人力,所以目前将重机枪一般都架设在装甲运兵车,或坦克上作为自卫性武器,单兵目前以班用机枪为主





濡鸦色


平原上好用,山地不好用


吴林宝1


因为现代战争最重要的是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