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战役的时候德国败局已定,苏联没有对柏林选择围而不打,仍牺牲30万人进攻,这是为什么?

小鱼爱养花


1945年4月,苏联红军经过16个昼夜激战,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代价,一举攻克了柏林,那么斯大林不惜重大牺牲抢占柏林有什么原因呢?

过去的观点认为,斯大林让苏军攻克柏林,是为了证明苏联在大败德国法西斯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与英美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根据资料解密小油瓶找到了答案,当时的苏联机构获得的情况表明,1945年英国丘吉尔首相在对德作战即将结束时,考虑新的战争,那就是对苏联作战计划,英军准备在1945年夏季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根本原因-震慑以丘吉尔为首的反苏分子

丘吉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斗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战分子,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言人憎恶共产主义形态和共产主义苏联。到了二战末期,美英两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上万两坦克和飞机,将近500万的部队,自诺曼底登陆以来,盟军未进行过大规模战役,因此他在战争末期积极行动妄想把美国卷入反苏战争,在他的眼中,苏联国力极大削弱,是美英的输血使得苏联才能挺过艰难时期,现在就是消灭共产党人最好的时机。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一直奉行对苏友好政策,不赞同和苏联开战,但是罗斯福却在1945年4月12日,也就是柏林战役的4天前突然去世,杜鲁门上台后以他为首的美国统治集团暗中支持对苏宣战,美国的一些好战分子积极推动与苏联进行战争,特别是以巴顿为代表的军队势力。

斯大林通过情报部门得知反苏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正在准备对苏作战以后,特别是反苏的杜鲁门上台后,他认为同美英的战争风险大大增加,本来的柏林战役由两个方面军已经绰绰有余,但斯大林又调来一个方面军,共计3个方面军来攻打柏林展示实力。

于是大家都看到了这么一幕,250万大军,6000多辆坦克和7000多架飞机开展了对柏林的总攻,苏军在柏林战役中一次合围、分割、歼灭了将近百万的敌军,柏林战役也充分表明了苏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地震慑了英法盟军,主张对苏作战的英国人也泄了气,英法盟军在地面作战能力方面与苏军差距巨大,不得不打消了对苏战争的念头

抢夺德国的工业、军事科技成果

率先占领柏林的苏军对城内的所有德国工厂开展了洗劫,V2导弹,虎式坦克等二战王牌武器,柏林军工厂里的先进武器包括德国工厂设备都被苏联人抢先占有了,后来苏联在战机、导弹、潜艇的发展中都有着德国武器的技术。但是相比于苏联人的抢“成品”,更聪明的美国人是直接将数千名德国科学家运回了美国。



小油瓶侃历史


柏林战役的胜利也就标志着二战欧洲战场的结束。

其实战争进入到这个时候来说,柏林战役的意义已经不大了,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是败局已定了,防守柏林的也就只有维斯瓦集团军群全部及大量独立部队,共约55万人,以及中央集团军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团军约15万人,还有柏林卫戍部队共约12万人,合计约80万人,看似人很多,但是很多部队都是不满编的,而且缺乏重武器,根本就防守不住苏军的进攻。苏军出动了大约两百万人进攻柏林。六千多辆坦克,四万多门火炮,还有七千多架飞机。面对这样的进攻德军很显然是防守不了的。

1945年4月16日,苏军开始对柏林发起攻击,25日就把柏林基本上包围了,苏军在包围柏林之后就马上发起了攻击,27日就进入了柏林市区29日就攻克了德国的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5月2日会战结束。

此战双方伤亡也是非常大的,苏军伤亡三十多万,阵亡的就达到了8万多人。当时艾森豪威尔在战后就说了盟军不进攻柏林的原因就是不想看到数十万的孟军士兵葬身在柏林。但是苏联为什么那么积极的进攻柏林呢?

可以看到柏林会战进行的非常迅速,这个时候苏军有明显的优势,这个时候苏军只要围住柏林就可以让德军投降了,为什么苏军还要果断发起攻击呢?

首先来说苏军发起进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问题,当时欧洲战场的结束谁都知道已经是近在咫尺了,这个时候美国和苏联也都是开始筹备战后的秩序了,所以这个时候都想在全世界树立自己的威望,当时艾森豪威尔说出那样的话也只是吃不到葡萄而已,如果给盟军机会的话,也是一样。只是苏军更快一步而已。

其次就是德国和苏联的仇恨,当时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在苏联境内烧杀抢掠,苏军对于德军也是恨之入骨,所以苏军在进入柏林之后也是烧杀抢掠,苏联军方还有盟军也都是不管的,目的也是让苏军发泄心中的仇恨。从这点来说苏军进攻柏林也是为了发泄苏联对于德国的仇恨。苏联在二战的时候伤亡了三千多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是德军在进攻苏联的时候被德军杀伤的平民。

然后就是震慑欧洲反苏分子,我们都知道在整个西欧都是极其反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的,虽然当时英国和苏联是盟友,但是英国是非常反感苏联的,苏联也是一样非常仇恨英国的。苏军对于柏林的果断进攻也是为了给英国和美国以震慑。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德国的工业,在二战的时候德国的工业可以说世界最领先的,苏联马上进攻柏林也是为了抢夺德国的这些工业设施还有人才等等。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问题要从柏林战役说起。

柏林战役是发生在1945年4月16日到5月19日,这场战役一共是打了三十多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的最后一次,由苏军实施的战略性的进攻战役。

柏林战役是苏军主动发起的战略性的进攻战役,请看下方双方战斗力对比图。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苏军阵亡8万,受伤27万,德军伤亡加投降一共40万,这场战役是直接导致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欧洲战事的结束。

这次战役的伤亡双方都很大,但是为什么苏军一定要打下柏林呢?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的一次很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粉碎了纳粹德军的意志,企图想要通过柏林附近的军事力量来消耗苏军,死守柏林。通过死守柏林将战争往后拖延,等待美国英国的到来,或者是将柏林交给美国,或者是等美国英国与苏联发生冲突,这样就能保全更多的德国战败的利益。那么苏军攻打柏林就有着很多意义了。

一、报仇

既然是战争,那肯定是双方有仇,报仇是肯定的,作为世界闻名的战斗民族,拿250万兵力打80万兵力,打一个月肯定是要攻下柏林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在战争中,一般都是有仇就立马报仇,苏军本来就要赢了,肯定是乘胜追击。况且在与德军的战斗中苏联将近死了两千多万人,只有拿下柏林才能祭奠死去的亡魂。

上图德国坦克

二、利益

其实二战末期的时候,在利益划分上苏联和美国英国之间出现了分歧,德国败局已定,而这时候双方的矛盾则是越来越大,美国和英国不想苏联扩张,而苏联打下柏林自然就不想美国和英国来分一杯羹。苏联抢先攻占柏林就是想拿到利益。

上图为德国巨炮,高20米,长70米,重量一千吨。

三、抢技术

个人认为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原因。报仇的因素有,但是攻打柏林苏军自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技术面前利益一样是次要的。当年的德国在军事技术方面是非常先进的,苏联抢先打下柏林就会先于美国英国拿到技术,例如V2导弹、虎式坦克,再例如十分震撼的古斯塔夫巨炮(欧洲当时的超级武器),还有喷气式飞机、弹道导弹、雷达等等。苏联后来的武器技术都是根据德国的这些技术来的,苏联是直接抢武器,而美国则是直接将德国科学家运回了美国。

震慑反苏份子

典型的反苏份子就是英国丘吉尔。丘吉尔这个人很有才的,是英国的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这么多标签于一身,足以说明他的本事。曾被投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英国人。苏联坚决攻打柏林的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震慑英国。在二战末期,双方已经开始有很大的矛盾了。

柏林战役中希特勒自杀,德国的最高统帅代表德国投降,战争结束,这是反法西斯重要的里程碑。


四十五度军报


文史频道第60期之柏林会战



1945年4月16日,苏联开始了德国首都柏林的进攻。

当时的德国败局已定,为什么苏联仍然选择强攻柏林呢?

笔者认为,斯大林考虑了几方面的因素,最终不惜牺牲30万代价,占领了柏林。

第一,民族主义



欧洲战场其实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希特勒宣传除了雅利安人,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包括日耳曼人。

苏联强攻柏林,就是要向世界证明,日耳曼人才是欧洲最高贵的民族。

战胜雅利安人,能够让苏联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高潮。

第二,报仇雪恨



德国人在苏联境内肆虐数年,首都莫斯科差点沦陷。

苏联付出了巨大伤亡,有数学统计是2000多万人。

作为回报,苏联觉得即使付出再大伤亡,也要拿下柏林。

只有拿下柏林,才能让死去的苏联人安息。

第三,勾心斗角



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美英两国和苏联的矛盾越来越大。

他们已经在考虑欧洲战场结束后,利益的划分。

美国和英国不想苏联扩张,想要抢在苏联前面,对轴心国控制地区进行划分。

苏联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他们抢占先机进攻柏林,就是为了能够在欧洲划分更多的利益。

第四,战局未定



当时的柏林还有80万军队,加上正在路上的德国军队,还有数百万的生力军。

希特勒寄希望于非洲军团和各路援军,只要有援军赶到柏林,战场的局势就走扭转的可能性。

为了防止出现变故,苏联决定强攻,牺牲30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五,德国科技



德国人在军事技术方面,出于领先地位,他们研制的v2导弹,虎式坦克等,都是非常先进的武器。

苏联人占领柏林以后,把这些文件和技术抢劫一空。

后来苏联的军事技术,很多都是借鉴的德国人。

总之,进攻柏林有着巨大的利益,不然苏联肯定不会选择强攻。

—End—



文史频道


二战中被称为“救火队员”的朱可夫元帅曾这样描述苏军的作战热情:“我们全体将士斗志昂扬,都希望亲眼看到攻占柏林的那一天。这同时也是我的愿望,我全身上下都洋溢着这种热情。”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浩劫中,苏联死亡的人数最多,达到了2200万人,也有人说是2700万人,其中平民伤亡1000万左右,德国对苏联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由于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政策,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德国人专门组建了4个特别行动队,部队占领后,跟在后面屠杀犹太人,仅仅在乌克兰娘子谷就屠杀了将近10万犹太人,其他被德国屠杀的苏联犹太人更是不计其数,大约在100万人左右。



并且由于苏德大战的前期,苏联方面对战争的估计不准确,对战争准备不充分,导致刚开战苏联损失惨重,不得以进行游击战,德国人对这种战术深恶痛绝,每被游击队员击杀一名德国人,德国人就会拿10个苏联人报仇,造成的伤亡也不少,还有德国人抓了将近80万劳工回德国,这个死亡率也不低。德国对苏联犯下的种种罪行,致使苏联人对当时的德国人具有极大的复仇心态,复仇最直接就是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所以说当时如果不攻占柏林不光军官不答应,士兵也不答应。

另一方面就是当时的政治因素,斯大林也知道脆弱的同盟关系不堪一击,一旦战争结束,同盟关系顷刻间就会土崩瓦解,所以说要尽可能的侵占势力范围,以便以后会美国方面进行对抗。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二战德国可是黑科技频出,像V1 V2导弹,自动步枪,MG42通用机枪,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必定有很多先进武器的图纸和技术人才,所有苏联想的是都抢占过来,以后对美国形成技术优势,但是没想到的是美国人派出一小股部队,抢先行动,把大量的人才,以及先进武器的图纸蓝图洗劫一空,等苏联人到了的时候,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


军武小咖


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苏军对德国不能做围而不打的错误做法,必须的一鼓作气的攻克柏林,决不能给德军喘气的时间。否则的话,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因为二战期间,一开始是德国军队入侵苏联,而苏联打得是卫国战争,德军是侵略者。苏军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才将德军赶出了苏联,再加上盟友军的帮助,苏军为了报仇才和盟友军队一起攻到了德国首都:柏林。而此时此刻,德国人反而成了保卫者,必然拼死抵抗,而德国的精良武器又全部都集中在了柏林,包括德国的重要工业。如果苏联盟军对柏林围而不打,德军一旦喘过气来。极易把苏联盟军拖进长期作战的泥潭里,而苏联军队因为战争的撞伤,经济已经到了近瘫痪的地步。此时假如德军把苏军拖进战争泥潭的话,苏军不仅伤亡更加惨重,而且经济也不允许。所以苏军必须的不惜一切代价,尽快的攻克柏林。明白了吗?


用户6205376837


在二战结束前,三巨头国家开了两场会(中法在这里就先不计),第一场会议是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美英苏三国的态度大相径庭,英国提出的通过意大利进攻德国的提议无疾而终,可以说是英国影响力的进一步下降(加里森敢死队中有一集就是到意大利策反黑手党的故事)。真正的关键是美苏两国达成的协议,协议的内容为:

一,美英两国半年内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后来称之为“D日行动”的诺曼底登陆;

二,苏联负责拖住东线德军主力,以保证诺曼底登陆成功。

显然,美英两国低估了德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力,连续两场战役的失利使美英不得不重新思考对德的作战计划(一场是“市场花园行动”,后拍成影视剧《遥远的桥》,一场是“阿登战役”)。

苏联经过几年的对德作战,对德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准备的相当充分,在美英受挫的同时,苏联已经攻到德国境内。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战争胜负的问题,而是用什么方式取胜?取胜后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谁都知道,现在是一条战壕里的朋友。战争一旦结束,那势必是水火不容的两个阵营。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三个国家又在雅尔塔召开了二战的最后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直接导致了战后阵营的形成,这是后话。

关键是会议实质内容是由苏联进攻柏林,美英等国同意苏联的德国问题(战后德国分解为东德西德,并享有获得德国先进科学技术的权利)。基于此,在苏联进攻柏林时,美英法国隔岸观火,而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与划分,其实是作为交换条件在两次会议中就已经决定了的。

而美国在战争期间派遣秘密机构去德国抢到了大批的高级人才,为二战后美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谓风流


我是武备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拿下柏林,结束欧洲战局那可是至高无上,当时别说是苏军,就连盟军做梦都想拿下柏林,丘吉尔极力主张盟军拿下柏林,想让米字旗飘扬在柏林,却被罗斯福拒绝了,罗斯福不打柏林不是不想让美国大兵送死,那是因为一旦盟军拿下柏林,在雅尔塔和斯大林谈好的就崩了,苏军不但不出兵日本,说不定还会和盟军起冲突。

这时的苏军已经将柏林作为了一个至上的荣耀,各部队已经为了这个荣耀不择手段了。我们来看看当时最有可能拿下柏林的三支苏军:

1,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部队,罗帅很悲惨,因为当时他的部队离柏林最近,不过他是个波兰人,柏林怎么能在一个波兰将领的带领下被攻克呐,所以他被远远地调走了。

2,下面两支部队一起说,因为很难分开。当时苏军攻克华沙后已经距离柏林60多公里了,于是占领柏林的任务就落到了科涅夫和朱可夫身上,斯大林规定谁先到达柏林,谁就拿下柏林。很不幸朱可夫被德军重兵挡在了塞洛高地,科涅夫倒是迂回向柏林进军,也没遇到太大抵抗,这时候朱可夫想通过科涅夫打开的通道绕过塞洛高地,但是科涅夫说了一大堆理由没同意,真正的理由就是想比朱可夫提前到达柏林。

不过他没料到朱可夫硬是突破了塞洛高地,直接拿下了通往国会大厦的安家尔特火车站,科涅夫这时候急了,最后两支部队在柏林外围发生了一些矛盾,双方都想拿下柏林,最后斯大林让朱可夫打国会大厦,让科涅夫打柏林的一部分。

此外苏联人还做了9面旗子分发给攻击国会大厦的部队,由此可见苏军对于攻克德国国会大厦已经是迫不及待了。最后苏军150师把5号旗子插在了德国国会大厦。

所以各方都想获得攻克柏林这一殊荣,斯大林还曾要求罗斯福让苏军攻克柏林,所以柏林这时候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职高的荣耀,苏军那么大的伤亡就是为了这一刻。怎么可能围而不攻呐。


武备营


苏联以牺牲30万人的代价一举攻克柏林,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信心需要。二战苏联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一度被希特勒兵临城下,危如累卵,后来通过浴血奋战反败为胜,为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法西斯德国行将灭亡的最后时刻,苏联需要一场彻底的征服性的胜利来重塑民族的信心。历史也证明,战后至今,德意志民族在俄罗斯人面前始终无法昂首挺胸。

二是政治需要。二战过程中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但在反法西斯阵营中,同样存在两个阵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随着二战收尾,反法同盟两大阵营也在加紧抢占地盘,扩大自己的版图。谁先占有柏林,谁就能在战后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动。事实上,战后东西方对抗就是以柏林为分界线。本来苏联在资源抢夺上有先发优势,只不过没有美国人聪明,搬走的都是值钱的物件,让美国在人才掠夺中占了大便宜。

三是天性使然。俄罗斯人被称为战斗民族,在历史上很少吃过其他民族的亏。二战中期因为疏忽大意差一点被灭族,以战斗民族的天性,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不计代价,拿下柏林也就很好理解了。事实上与二战苏联整个的牺牲相比,这30万人也不算什么。快意恩仇,在今天,战斗民族也是说到做到。

生命是宝贵的,但在国家民族大义需要的时候,生命也是用来牺牲的。


等您1660年


当时的局势可能并没有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乐观。对美国来说苏联始终是个威胁,而日本还没停止抵抗,在欧洲战场局势已定的情况下停止攻势用德国拖住苏联对美国是个不错的选择。对英国来说支持德国政变并加入英国阵营同时挑起美苏争端能为自身争取最大利益。对苏联来说德国人的抵抗还未停歇,柏林只是暂时军力不足,而苏军的战线已经很长了,一旦希特勒政权放弃柏林苏军战线将更加深入德国,到时候伤亡可能比强攻柏林更大,如果德国政变加入英国阵营苏联最轻是获利减少,最重英美甚至能凭强大海军登陆苏军后方截断苏军后勤并全歼苏军主力,虽然最严重后果的可能不大但苏联冒不起这个险,另外战争不止有人员的伤亡还有物资的消耗,战线越长消耗越大,早一天摆脱战争就能早一天摆脱消耗投入经济建设,所以对当时的苏联来说强攻柏林迅速结束战争真是最好的选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