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是誰?有何歷史依據?

水月長安


1930年7月4日,紅三軍團在彭德懷指揮下奇襲湖南重鎮岳陽,殲敵2個團並繳獲山炮12門,切斷了武漢到長沙的鐵路線;隨即揮兵南下進攻湖南軍閥的老巢長沙,7月27日晚9時徹底擊潰守軍5個團5000餘人佔領長沙城,其中僅斃俘敵人即達4000餘人,繳獲長短槍3000餘支,“湖南省主席”、屠殺湖南工農群眾的劊子手何鍵倉惶逃往湘江以西,幾被生俘。



紅三軍團的番號聽起來很大,實際有多少兵力呢?不足3500人。

西北野戰軍成立的時候只有兩個縱隊六個旅26000人,而敵人進攻陝甘寧邊區的陣容是:“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中央軍15個整編旅17萬人、馬家軍“青馬”和“寧馬”出動了69000人,駐陝北榆林“晉綏陝邊區總司令”鄧寶珊部12000人,三路敵軍總兵力合計超過25萬人,兵力對比接近十比一,可謂敵我實力懸殊。



(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

然而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將軍,就是率領這樣一支人馬不多、裝備落後、彈藥奇缺的部隊,與優勢敵軍在陝北展開了殊死戰鬥。胡宗南的部隊雖然在抗戰時期始終縮在後方,很少與日軍作戰,但作為蔣介石最嫡系的部隊,他的第一軍卻是最早換裝蘇械的“攻擊軍”,在抗戰末期換裝美械的比例在所有國民黨軍隊中也排名靠前,絕對的裝備精良。

而彭總在剛剛接手西北野戰兵團時曾下部隊做過調研,主力部隊的戰士平均每人手裡不超過10發子彈,火炮及炮彈也少的可憐,這也是他決定不在延安與敵硬拼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彭總指揮西北野戰軍採取“蘑菇戰術”,在陝北的黃土高原上與敵人展開機動和周旋,將敵人拖得精疲力盡,再尋機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殲滅敵人。

(彭總在西北戰場)

從1947年3月下旬到5月初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西北野戰軍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連續吃掉胡宗南三個整編旅14000多人,初步穩定了陝北戰局。三個月後又在“沙家店戰役”中消滅整編36師鍾松所部6000餘人,未幾,再發起“延清戰役”全殲敵整編76師,奪回了戰場主動權,並轉入戰略反攻。

到1948年2月,西北野戰軍發展到70000餘人,“宜瓦戰役”一舉殲滅胡宗南主力之整編二十九軍兩個整編師,中將軍長(整編軍是兵團級)劉戡自殺;僅僅一年時間,胡宗南就在陝北戰場損兵折將10萬人以上,機動兵力喪失80%,不得不撤出陝北退守關中,彭總率部以寡勝眾收復延安,創造的戰績幾乎可稱軍史奇蹟。



(整編29軍軍長劉戡)

1949年初西北野戰軍整編為“第一野戰軍”,部隊發展到15萬人,但在整個西北戰場上兵力仍然處於劣勢,經過拼命整補的胡宗南和馬家軍仍然有30餘萬人,另外新疆國民黨軍還有7萬餘人,然而兵力弱於對手的一野卻始終掌握著戰略主動權,以“先胡後馬”的方針將胡宗南徹底趕出了盤踞12年的西安及關中地區,“西北王”的名號就此煙消雲散。

在得到華北野戰軍兩個兵團的加強後,彭總指揮解放軍全部解放西北五省,佔我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期間多次以少擊多、以弱勝強,前後消滅國民黨部隊51萬9千人,剿滅各類匪特12萬9千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偉大功勳,那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在沙家店戰役後主席即興而發:

山高路遠坑深

大軍縱馬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

惟我彭大將軍!

(整編36師師長鍾松)


度度狼gg


中國近代史上最擅長以少勝多的軍事統帥除了毛主席外,還有一位來自於山西五臺、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歷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敵前總指揮、八路軍129師副師長、第一縱隊司令、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的徐向前元帥,也是十大開國元帥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是一位難得的軍事天才,不僅用兵如神,而且具有超凡的膽識和謀略,敢打硬仗、惡仗、大仗,既善於游擊戰於運動戰,又善於打陣地戰,以弱抵強、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戰例比比皆是。

早在鄂豫皖蘇區時,徐向前就提出了紅軍游擊戰的七大原則,既“敵情不明,不與作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集中作戰,分散遊擊”等原則,與毛主席在井岡山提出的“十六字訣”有著驚人相似之處,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呀,徐向前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1931年紅四方面軍成立時就擔任了總指揮,年僅30歲。

蘇家埠作戰圖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揮的紅四方面軍參加震驚中外的、歷時48天的蘇家埠戰役,就是以弱抵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1931年9月,蔣介石在發動第三次圍剿失敗後,1932年3月又集中了15個師十幾萬兵力向皖西的蘇家埠、韓擺渡等地瘋狂推進,紅四方面軍兩萬餘人在總指揮徐向前的率領下,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在蘇家埠、韓擺渡等地的國民黨駐軍,利用圍點打援的戰術調動了蔣軍敵前總指揮厲式鼎15個團2萬餘人的兵力前來增援,結果中了徐向前的埋伏而幾乎全軍覆沒,被圍困在蘇家埠、韓擺渡等地的國民黨部隊見援軍無望而選擇了繳械投降。


蘇家埠戰役,徐向前以兩萬多人的兵力殲滅了國民黨三萬多人並擊退了大量來援敵人,繳獲大量的武器裝備。徐向前指揮的蘇家埠戰役開創了紅軍大兵團作戰先例,也是工農紅軍成立以來史無前例的大勝仗,成為了軍史上圍點打援戰術運用最經典的戰例之一。徐向前指揮的蘇家埠戰役也被列入了美國西點軍校教材。

而在1933年曆時10個月的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中,更是以少勝多,以弱抵強經典戰例。國民黨軍閥劉湘率領20萬餘人,在空軍的配合下企圖將紅四方面軍圍剿於川陝邊境,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8萬餘人以逸待勞,集中兵力組織反擊,運用收緊陣地作戰方針,實施大縱深迂迴包抄、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並迅速給予圍殲等戰術,殲滅劉湘部8萬餘人,蔣介石對川陝蘇區的圍攻計劃也宣告破產。徐向前指揮的反“六路圍攻”取得了紅軍史上殲敵數量最多的戰役,也是徐向前紅軍生涯中最精彩的一仗。

在解放戰爭中,徐向前任晉冀魯豫副司令等職期間,率領劉鄧大軍南下後剩餘的六萬人部隊,加上地方武裝組建成新的部隊,帶病做擔架上一年多的時間裡指揮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會戰等解放了山西,均創造了我軍史上敵眾我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而我軍史上的十大經典戰役徐向前一人就打了四個,分別是蘇家埠戰役、反六路圍攻、晉中戰役和太原會戰均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歸功於徐向前獨特在軍事指揮藝術,陣地戰、殲滅炸、運動戰等戰術都運用得爐火純青,而蘇家埠戰役運用的“圍點打援”戰術更是我軍史上最成功的圍點打援戰術,徐帥是一位難得的軍事天才。


賽門軍略


類似的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可謂不計其數,最厲害的筆者認為是那位被譽為“軍神”的劉伯承!

從長征遵義會議擔任警備司令時起,劉伯承開始嶄露頭角,始終擔負為主力紅軍開道的重任。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以數千人的兵力硬是從數十萬敵軍的合圍中為主力部隊殺出一條血路。

解放戰爭期間,反攻的序幕首先從劉伯承領導的晉冀魯豫解放區開始,12萬解放軍在劉伯承指揮下遵照中央的指示從華北太行山出發,先突破40萬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黃河防線,接著又在數倍於己從四面八方圍追堵截而來的國民黨軍中拔掉羊山集,全殲敵軍一個精銳的美械化整編師。隨後又同攔路阻截的幾十萬國民黨軍連續作戰半個多月,殲敵數萬人,一路殺過汝河、跨越黃泛區這些自然天險和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行程2000餘里,成功到達華中大別山地區。

然後又在幾十萬敵軍的合圍之下在華中建立起包括大大小小十幾個軍分區和各級民主政權在內的大別山根據地,在華中牢牢站穩腳跟。

淮海戰役中,劉伯承指揮多數是新兵的中原野戰軍15萬餘人對抗與之兵力相當、武器裝備遠勝於己的國民黨軍黃維兵團並一舉將其圍殲,其軍事才能在這一仗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當年美國人說全世界只有6個軍事家,並且註明劉伯承是最奇特的一個。國內的蔣介石白崇禧之輩更是將其稱之為國內軍界一絕和共軍頭號戰將。


大將軍威武K


戚繼光十六歲時繼承祖上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大約副營長職務)在工作二年後,看到了沿海倭寇的暴行。憤而寫下了著名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抒志詩句。但是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軍官,雖有滿腔熱血,又如何有機會施展抱負?

此時戚繼光25歲,長他3歲的張居正剛從家鄉養病三年回朝。重回政壇不久的張居正舉薦戚繼光升任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沿海抗倭事務。從此戚繼光的軍旅政治生涯與張居正息息相關。

戚繼光每次書信於張居正,均自貶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經常重金購買海狗送禮。為了能夠建功立業施展抱負,在那個奸侫當道的時代,如此下作自貶,也實屬無奈之舉。

所謂倭寇本意上是指日本海盜,實則不然。明太祖朱元璋立下海禁政策後,歷代子孫更是變本加利予以實施,沿海的民間漁業和商業行為幾乎被列為禁忌。很多漁民為了生計被逼無奈陸續逃至外海島嶼,一些海商也躲在外島與洋人進行貿易,這些人逐漸和海盜勾結,形成了新的海盜團體。(嘉靖年間安徽人汪直、徐海是當時的海賊王,也是倭寇團體大頭目)

日本當時處在戰國時代,很多流亡武士無以為生。這些戰鬥力超強的武士就被吸收進了明朝的海盜集團。因為明朝對海盜的政策要株連滅族,所以海盜中的中國人都穿起了倭服,留倭人髮式,被抓後一言不發假扮倭人,藉以保護族人安全。經考證日本當時除官方有大船可以渡海前往江浙福廣,民間並無渡海工具,而且官方渡海也只有每年兩次颱風中間的窗口期可以成行。所以倭寇組成十之七八為中國人無疑。稱之為中國海盜比倭寇更適合。

嘉靖三十四年,27歲的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事,負責寧波、紹興、台州防務。

初到江浙,鑑於衛所軍籍士兵軍心渙散戰鬥力低下。戚繼光決心從民間重新招募一支隊伍。義烏周邊地區的民風剽悍,經常有械鬥發生。威繼光就從村民中許以高額兵餉進行募兵。很快一支四千多人的部隊徵募完成。

怎麼樣使這樣一群泥腿子變成一支精銳之師在別人那是難題,在戚繼光這裡易如反掌。

戚繼光練兵嚴苛,首先在選兵時即只要貧家子弟,幹過公務員、市井混混、皮膚白淨、聰明伶俐的一概不要。為的就是這些貧家子弟能吃苦、聽指揮、不怯戰。

其次士兵除了日常訓練外,每年還要進行考試。例如考核鳥銃手,三發中一發合格,中二發賞銀一分,中三發賞銀五分。一發未中打三棍重考,再不中打六棍,…第五次全不中打四十棍混蛋。每年考核均記錄在案,有進步的獎,退步的罰。

再次部隊實進連坐制,軍官戰死,士兵後退者斬。戰場逃跑者斬。知情不報割耳朵。甚至行軍途中離隊小便,也要割耳朵。這樣下來,使的戚家軍在戰鬥中能夠做到令行禁止。

最後針對倭寇的裝備特點,戚繼光對應的發明創造了鴛鴦陣陣法,以及狼筅、虎蹲炮之類的克敵武器。

在接下來的十來年時間裡,戚家軍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四處打擊倭寇(海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歎服的戰損比數據。

台州花街,殺敵308人,俘虜兩名倭寇首領,戚家軍犧牲3人;白水洋之戰,殺敵344人,擒5名賊首,戚家軍犧牲30人;橫嶼島海戰,殺敵1000餘人,俘虜29人,戚家軍犧牲13人;牛田之戰,擊潰近萬,戚家軍無傷亡;林墩之戰,殺敵3000餘人,俘虜26人,戚家軍犧牲90人;平海衛之戰,殺敵2600餘,戚家軍犧牲16人;蔡丕嶺之戰,殺敵1000餘人,戚家軍犧牲31人;王倉坪之戰,擊敗敵上萬,斬首177,戚家軍無一傷亡。

優秀的戰術指揮+針對性的陣法、武器+堅持不懈的日常訓練,打造出了這支百戰百勝的無敵之師。

明隆慶元年,39歲的戚繼光受命到薊鎮一帶駐防韃靼(蒙古)。

薊鎮為北方邊關九鎮之首。明朝都城北京,東西北三面均靠薊鎮拱衛,最近處的居庸關離北京僅五十里。明朝二百餘年曆史中,由於外族侵擾導致薊鎮烽火不斷,幾無寧日。所以明朝有‘天子守國門’的說法。

戚繼光到薊鎮之前,韃靼時常襲擾薊州地區,當地民眾苦不堪言,北京也因此困擾不已。

戚繼光來到之後,首先對士兵進行了整風運動。他從浙江調來三千戚家軍,在大雨中傍晚站軍姿站到第二天天亮,無一人擅動。一場演練下來,其他諸軍無不肅容。軍隊風紀在短期內得到了大幅提升。

其次,防禦工事的改革。之前的明城牆功能單一,防禦效果一般。戚繼光在原來長城的基礎上進行修繕改良,在六百公里的薊鎮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1017座。(空心敵臺:遠可火炮轟擊來襲敵軍,近可防敵軍攀牆強攻,內藏伏兵敵退時可掩殺追擊。)這些敵臺和長城的軍事防禦體系堅不可摧,一直髮揮作用到明未。要不是吳三桂獻關,清朝八旗只能繞道侵襲明朝國土。

最後,同在沿海平倭一樣,戚繼光也針對韃靼多騎兵的特點創造性組建了車步騎營。(這三萬車步騎營在當時的條件下,絕對是無敵的存在。列陣後,遠程以炮火轟擊,中程鳥銃和虎蹲炮齊射,近程鐵蒺藜、戰車、狼筅拒敵,弓箭、長槍、棍棒擊殺。)

戚繼光初守薊鎮期間,韃靼還不信邪,過來討教過數次。等嚐了苦頭之後,韃靼頭目董狐狸帶部族穿素服前來跪哭求饒。

之後戚繼光在薊鎮的十餘年,京師周邊再無戰事。也恰恰因為沒有戰功,導致戚繼光始終未能封侯。反觀在遼東的李成梁今天扶植這個部族,明天扶植那個部族,整天打的不亦樂乎。官位雖是越做越大,但最終玩出火,逼出來個努爾哈赤來。(能戰者無戰之功)

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被列為張居正黨羽的戚繼光被貶到廣東。三年後,57歲的戚繼光遭彈劾罷免還鄉,60歲在家鄉(今煙臺蓬萊)病死。

縱觀戚繼光一生,集軍事思想家、軍事土木工程專家、軍事發明專家、軍事指揮專家等於一身。他比起古代其他著名戰將來,才是真正稱的上善戰的智將。戚繼光不認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作法,治軍追求零戰損低戰損。遺留下來的數本兵法著作《紀效新書》,《練兵紀實》等,成為中國兵法指導書。清未曾國潘在打造湘軍時,就繼承和借鑑了戚繼光的軍事思想。


難得浮生閒半日


寫在開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往今來,中華名將如同繁星無數,點綴在歷史長河中。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腦海中第一個閃現的人物就是陳慶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義興郡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土南北朝時代南朝梁武將,優秀的軍事家,傑出的指揮官,一生征戰勝多負少,尤其擅長以弱克強。著名的護元顥還北之役,使一時洛陽孩童盡傳歌謠: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白袍將軍之名從此威揚天下。

但是,由於那個時代南北政權長期對擂,王朝走馬燈似地更替不休,不同史書因政治宣傳需要,記載的內容出入極大,導致史學界至今對陳慶之的戰績都保持爭議。

然而,陳慶之的善戰是不爭的事實,他在各次大小戰役中表現出的能攻擅守,善於以少勝多的卓越能力,相信不會有人持有異議。因此,我選擇為大家介紹這位傳奇將軍,希望朋友們能夠喜歡本次的閱讀。

本文著重講述陳慶之的精彩戰例,史書中如存在有過於不靠譜的兵員數字,將會特別說明,見仁見智,由讀者朋友自行判斷真偽。其他部分如有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朋友給予指正,先謝為敬。


本非將種,自有夢想

公元502年,正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在推翻東昏侯暴政的一年之後,南齊宗室蕭衍在建康接受了齊和帝的禪讓,改國號為梁。南朝的第三個朝代,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這時的陳慶之,只有18歲,出身平凡,也沒有出眾的弓馬武藝(射不穿札,馬非所便),但憑著儉樸低調的為人處事,以及陪領導下棋的經歷(蕭衍酷愛圍棋,且喜歡通宵對弈,只有陳慶之每叫必到),得到梁武帝蕭衍的信任,先是被任命為主書(管理文書的文職,等同秘書),後來又授奉朝請(閒散文職,有資格參與朝會)。

按理來說,這本應是高俅那樣的投機者成功發跡的故事,這樣清閒富貴的生活,已是多少布衣夢中的巔峰,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相信都可以讓人感到心滿意足。(不管你們滿不滿足,反正換了我肯定是非常地滿足哈。)

但陳慶之卻並不這樣想,出人意表地,他散盡家財,挑選並招募優秀江淮子弟以及流落到南朝的強壯北人入伍,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與他們一起征戰沙場,為國效力。(朝臣私結軍伍還不受猜忌,這得和皇帝有多鐵啊……)

文官陳慶之就這樣一直堅持著夢想,直到他41歲的那一年。


圖一:網上找到的古裝帥哥圖,但衣著服飾不是那個年代的說……


中年為將,自顯鋒芒

南北朝是一部紛亂的歷史,雙方的宗室、將領互相傾軋、背叛、投靠,南北之間的往來總是那樣的熱鬧。

1. 普通六年(525年)正月

41歲的陳慶之終於迎來了第一次領兵出征的機會,準確地說,是當保鏢。

北魏宗室,徐州刺史元法僧發動叛亂失敗,在彭城向南梁投降,梁武帝按照對方要求,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

任務完成回師之後,陳慶之馬不停蹄,接著擔任宣猛將軍,率領2,000梁軍,由文德主帥,送豫章王蕭綜(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進入徐州,兵鋒直向北方。

同年五月,北魏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軍20,000前來迎戰。元延明派遣魏將丘大千先修築營壘,意圖拒梁軍於國門之外。陳慶之領梁軍向營壘進逼,只用了一通鼓的時間就將魏軍擊潰。

六月,徐州的頭號人物蕭綜和梁話、淮陰苗文寵一行三人,乘夜離開梁軍,投降北魏。天亮後,梁軍發現蕭綜等人的房門始終緊閉,正在驚疑不定時,聽見魏軍在城外叫陣:“汝豫章王昨夜已來,在我軍中,汝尚何為!”梁軍搜查全城,發現蕭綜確實失蹤,於是軍心大亂。

魏軍乘勢入城,梁軍迅速潰散,緊接就是一場追擊戰,魏軍從彭城一直打到宿豫,幹掉了七成以上的梁軍,並重新奪取了之前被攻佔的城池。

這是一場慘烈的失敗,但敗者中並沒有陳慶之。

他當機立斷,“斬關夜退”(我的理解是梁軍一整天都在彭城內搜索蕭綜,直到夜晚,陳慶之預感次日魏軍將發起攻城,於是在全軍混亂的情況下,帶領本部2,000人馬向南突圍),所轄的部隊全部生還。

(存疑:因為徐州是兩國交界,南北戰線的焦點,也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結合梁軍的戰損情況,判斷梁軍數量應當在8,000至10,000人左右,陳慶之本部人馬的數量為2,000,護送豫章王入徐後與主帥文德以及徐州守軍會師,向北方擺出攻勢。)

這場戰鬥,摻雜了政治因素在內,雙方的宗室都因為內部鬥爭,出現了叛逃情況。陳慶之在這種風雲突變,詭譎莫測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冷靜,迅速作出正確反應,已經證明了他是一名合格的將才。

不過,也有可能是他長期圍棋鏖戰,打磨出來的功夫。以戰為棋,不亦快哉。


2. 普通七年(526年)

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陳慶之為假節、總知軍事。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李長鈞築兩城以拒之,陳慶之攻拔兩城。十一月,李憲力屈而降,陳慶之入據其城。此次作戰後,陳慶之轉為東宮直閣(即直閣將軍,是值守皇宮的武官),賜爵關中侯。

這裡的兩城,應當理解為與壽春成犄角相望的兩座兵寨,或指月城(城門外所築用以屏蔽城門的半圓形小城),翼城等,而不是真正的城池。因為古代築城耗費人力物力相當可觀,夯土需要時間乾燥,加上天氣和季節的影響,不是年內就可以築成兩座城的。後面亦同。


圖二:其實我認為更大可能是兩座獨立的兵寨


3. 大通元年(527年)

陳慶之與領軍曹仲宗進攻渦陽(今安徽蒙城),。北魏遣徵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率馬步150,000來援,前軍至駝澗,去渦陽40裡。陳慶之慾前往迎戰,但韋放認為:“敵人的前鋒部隊必然是精銳部隊,如果和他們戰鬥中勝利,也不足以成為功績,相反,如果戰鬥失利的話必然給我軍士氣造成不利影響,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以逸待勞,不如別去攻擊”。

陳慶之卻說:“魏人從遠方而來。現在已經疲憊不堪。他們離我軍那麼遠,必定對我軍不會有疑心,趁他們隊伍還未整齊,人員還沒聚集,應當挫其銳氣,出其不意,沒有不勝利的理由,況且我聽說敵人的營寨附近,樹林非常的茂盛,所以他們一定不會夜出,各位如果存在顧慮,那就讓我獨自領兵攻打他們吧。”

於是,首戰告捷。

陳慶之以200騎兵趁夜色突襲初到戰場的敵軍前鋒部隊(如果史書描寫魏軍150,000人沒有誇大,那麼按五軍劃分,其前軍的數量約為2,000~3,000人),是很有可能達到“擊破”的效果的。因為沒有記載魏軍傷亡情況,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次通過破壞營防、焚燒輜重或軍械為主要手段,來打擊敵軍士氣的臨時行動。

結果如陳慶之所願,魏人震恐。


圖三:陳慶之的200騎具備短距突擊力,很有可能是具甲騎兵


接下來是持續一年的枯燥的拉鋸戰,陳慶之和諸將佔據渦陽城,與魏軍相持,雙方交手上百次,彼此都很疲勞(師老氣衰)。北魏援兵又想要築壘於梁軍後面。曹仲宗等唯恐腹背受敵,打算撤軍。陳慶之立節仗于軍門說:“我們來到這裡,已經過了一年了。耗費的軍糧兵器巨大。士兵們沒有戰意,都想著退兵,怎麼是為了功名?只是為了聚集在一起搶劫而已。我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需要等到敵人聚集到一起然後與之戰鬥。你們想要班師,我另有密詔,你們想要班師違反密詔的話,便依據密詔處罰。”曹仲宗聽從。


圖四:只找到漢節,作為節杖的示例圖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陳慶之銜枚夜出,陷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其餘九城,兵甲猶盛。乃排列俘馘(通常指敵人的左耳,作為戰功統計;這裡應指逐趕戰俘作為衝鋒的炮灰部隊),鼓譟而攻,遂大奔潰,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


圖五:鉗馬(用器具包住馬口)銜枚是古代夜襲的要求,發聲者死,枚失落者死


渦陽之役,是陳慶之的首場勝利,意義重大。其中兩次夜襲,體現出陳慶之鮮明的作戰特點:善於使用少量精兵,在敵人意識鬆懈時(比如夜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敵人防禦陣地或營壘,並且通過戰略轉進等方法,將戰果擴大。


觖望風雲,自綻芳華

大通二年(528年)四月,由於北魏權臣爾朱榮發動了河陰之變(一場針對皇族和朝臣的血腥屠殺,從此掌握北魏權柄),北海王元顥投降南梁,央求南梁幫助他撥亂反正。梁武帝接納了他,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飈勇將軍,領7,000人馬,送元顥還北。

大通三年(529年)四月,元顥到了渙水,即皇帝位,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都是不要錢的官職,目的在於綁定陳慶之和他的軍隊,順便讓自己的帝位穩固一些),軍隊從銍縣開拔,到達睢陽。魏軍守將丘大千率70,000軍隊(此處數量可疑),分築九城以相拒。陳慶之從早晨開始發起攻擊,一直打到下午(自旦至申),攻克了三個營壘,丘大千投降。

當時北魏的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領羽林庶子20,000人趕來救援梁地和宋地,屯據在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這座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令部隊在水面築壘(對此理解為在護城河建造跨河兩岸的大型塔樓),攻陷城池,全殲魏軍,生擒元暉業。梁軍直趨大梁,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

元顥非常高興,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眾而西。

又有北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70,000人(此處數量可疑),據守滎陽(今屬河南)抵禦元顥。魏兵精銳強悍,滎陽城險要牢固,陳慶之未能攻下。時魏將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9,000,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騎10,000,據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前後繼至,旗鼓相望。

這時滎陽還沒攻下,梁軍將士都感到恐慌,陳慶之解下馬鞍餵馬,對將士們說:“我們到這裡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殺了無數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與我們都是仇敵。我們只有7千人,敵人有30餘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當不會讓我們生存。我們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應該攻破他們的城壘,各位別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戰場。”,

(存疑:這不可能是陳慶之的原話,因為戰場上全部敵人:滎陽守軍加各路到場的援軍,總數尚不足100,000,而且當時北魏正集中力量平定各地內亂,去年八月爾朱榮鎮壓葛榮領導的河北起義剛結束,現在正在鎮壓流民;而元天穆還在山東那裡對付邢杲那支“逾十萬”的義軍,洛陽等腹心地帶空虛,前來應戰的各路人馬又組織倉促,300,000這個數字實在有些誇張,也不可能出自陳慶之的口中。)

戰鬥在動員之後打響,只用一次擊鼓,梁軍中的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湣便首先登上城牆,滎陽終於被勝利拿下。不久,魏軍圍城,陳慶之率騎兵3,000背城而戰,再次擊破敵軍,魯安在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都單騎逃跑。

攻佔滎陽,是梁軍首次出現大量傷亡的一場硬仗,計有500人戰死,為此梁軍“俘楊昱,殺其屬下37將,生刳其心而食”,以告慰袍澤英靈。

陳慶之收繳了大量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不可勝計),進赴虎牢,爾朱世隆棄城逃走。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恐懼,出奔幷州。北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領群臣備下法駕,迎接元顥入洛陽宮。

元顥“龍顏大悅”,改元大赦,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這是對陳慶之的第三次綁定,如果北魏局勢未明朗,食邑肯定沒希望;如果大局已定,陳慶之也不可能留在北魏作貳臣)。

這時,北魏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這是個猛人)與王老生、李叔仁又率軍40,000殺來,攻陷大梁後,分遣王老生、費穆帶兵20,000,佔據虎牢,派遣刁宣、刁雙進入梁、宋地界,陳慶之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只帶著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梁武帝聽到捷報,再賜手詔給予嘉勉。

至此,從銍縣出發直到洛陽,歷時140天,平32城,47戰,陳慶之所向披靡。因為麾下軍士全體穿著白袍,所以有洛陽童謠傳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元顥據守洛陽的這段時間,也是南北聯軍蜜月期結束,開始出現裂痕的時候。據說元顥終日沉迷酒色,並縱北魏兵大掠洛陽,對南梁軍則處處猜忌提防。

於是,65天之後,北魏將爾朱榮、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兆等眾號稱百萬,挾持著魏孝莊帝元子攸(爾朱榮擁立的傀儡皇帝,後被絞殺)來攻洛陽,陳慶之為爭取戰略主動,渡過黃河駐守北中郎城(今山東萊州境內),雙方在三天之內共進行了11場戰鬥,梁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之前所得城池全部失守。

因為魏軍損失也不少,而且當時天氣炎熱,爾朱榮也有心先撤退整頓,這時有個善觀天象的人叫劉靈助,他對爾朱榮信誓旦旦地說:“不出十日,河南大定。”

爾朱榮於是堅定了信心,與元顥再次會戰於河橋。元顥大敗,於大通三年七月廿一日(529年8月11日)逃亡到臨潁時被擒殺,洛陽重新歸入北魏勢力。

此時在北魏,梁軍已經沒有繼續戰鬥的理由。陳慶之率領殘餘騎步兵結陣向東撤離,正逢嵩山附近河流水位上漲,被爾朱榮親自追擊而至,南梁軍最終“死散略盡”。

陳慶之於亂軍中逃出生天,剃去鬚髮,化妝為僧人,潛行至豫州,有本地人程道雍等將他偷偷地送出汝陰。回到南梁後,梁武帝仍然因為他的戰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戶。

還北之役是由一場場慘烈的戰鬥串連而起,在外無援軍,內有豬隊友的情況下,7,000白袍軍越戰越少,最終導致失敗。

陳慶之的指揮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南梁的政治策略和元顥個人。

一方面,梁武帝希望以有限投入獲取最大收益,並不想傾一國之力壓注在元顥身上;

另一方面,陳慶之雖利用北魏內部矛盾的時機成功地“乘虛陷滎陽”,但由於元顥在北魏的政治基礎太過薄弱,才能和情商也太低,既沒有去試圖爭取爾朱榮麾下的勢力重新選擇站隊(元天穆等都是北魏宗室),又沒有過人的胸懷將依附自己的胡羌勢力整合,統一交由陳慶之指揮,使得數量有限的白袍軍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反撲浪潮,無法補充兵員,導致後續乏力,難以為繼,終於倒在回家的路上。


揚名竹帛,自遠槽櫪

雖然護元顥還北以失敗告終,但陳慶之的個人勝利還在繼續。

陳慶之任北兗州刺史時,有個名叫強的和尚自稱皇帝,土豪蔡伯龍起兵響應,人數約有三萬,攻陷了徐州北部,濟陰(今山東菏澤境)太守楊起文棄城逃跑,鍾離(今安徽鳳陽境)太守單希寶被亂軍殺害,結果被陳慶之奉詔,在12天內討平,蔡伯龍、僧強被斬,首級被傳四方。

中大通二年,梁武帝任命陳慶之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陳慶之包圍懸瓠(今河南汝南),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此後又免除了義陽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並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大同二年(536年),東魏(北魏於534年分裂為兩魏)派遣侯景,率領70,000人攻打楚州,並乘勝進軍淮上,還寫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急忙派湘潭侯蕭退、右衛將軍夏侯夔等前去增援,援軍趕到黎漿時接到消息,陳慶之已經擊破東魏部隊,侯景拋棄輜重,冒著大雪逃走,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進號仁威將軍。

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州民李昇等八百人表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他會喪。陳慶之的長子陳昭襲封他的職位。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硃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 蕭武帝蕭衍因渦陽之役,勉勵陳慶之的原話。



圖六:南北朝,南梁時期地圖



補遺:

528年,有一位叫楊忠的勇士,隨北海王元顥一起投奔南梁,並加入陳慶之的軍隊。在參與元顥還北之役後,留在北方,成為西魏宇文泰麾下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魁偉雄壯,巨力過人,曾空手搏虎,併力拔虎舌(《周書》:獨當一猛獸,左挾其腰,右拔其舌)。

他的兒子就是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建立統一國家的隋文帝楊堅。

由此可以想見,在陳慶之任朝廷散官的這段時間內,許多勇猛能戰之士集聚在他身邊,並最終成立了一支機動力強,服從性高,敢打硬仗,百戰百勝的軍隊。

一支7,000人就敢打遍半個中原,最終如流星墜散,只成就一人英名的鐵軍。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關注歷史,堅持原創,見仁見智,歡迎交流,我是夜未央】


題外話:如果有朋友對陳慶之的故事感興趣,推薦一部很好看的小說:《奔流》。其中描述了著名戰役鍾離之戰(那時候白袍將軍陳慶之還是位青澀青年),並且其中還穿插有梁山泊與祝英臺的動人愛情故事哦。


萬里長空夜未央



塘坳美如畫


戰爭中“以少勝多”,是個動態概念。老人家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是對“以少勝多”的深刻正確詮釋。戰略上兵力處於弱勢,以必勝信念“以少勝多”藐視他;戰術上“以多勝少”重視他。“集中優勢兵力”是我軍十大軍事原則,是戰勝敵人法寶。

滿清2萬多人入關,戰勝大明100多萬軍隊和2億多人口,是以少勝多的戰略勝利。三國張遼以不足6千人戰勝孫權10萬人軍隊,是戰術上以少勝多的戰例。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在具體戰役的指揮上,韓信的兵力大都成倍多於對方,在對項羽的最後一戰中,以十面埋伏的絕對優勢兵力取得勝利。戰役上集中優勢兵力,是古今用兵要則。

戰術上的“以少勝多”,多指乘其不備的埋伏,偷襲,或對方軍心渙散而以少勝多的勝利。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敵軍軍心渙散失去抵抗力,我一個戰士就可以俘虜幾十個敵人。“以少勝多”是指特定的戰術層面。

“以少勝多”和“以多勝少”是戰爭中的辯證法,不斷在敵我態勢中轉換。水無常形,沒有現成法則,只能從動態中把握。書本上的理論,在實踐運用中,必須去掉其灰色蒙塵,才有生命力渙發應有光彩。


情歡江川


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數不勝數,善於用兵、以少勝多的將領也如過江之鯽,如”殺神“白起、“西楚霸王“項羽、”兵仙“韓信”、“天才少年”霍去病、曹操、李世民、李靖、岳飛、成吉思汗、朱棣、努爾哈赤等等,在軍事生涯中,皆有多次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在冷兵器時代,這種戰例還有很多。難的是進入熱兵器時代,槍炮的年代,這種以少勝多的戰例相對較少,人數較多的一方往往意味著更多的火力壓制和立體進攻防禦體系。因而,這種以少勝多顯得更為難得和珍貴。

而近代以來,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首推毛主席,三次反圍剿可以當成世界戰爭史上的教科書般的教材。而除之此外,另一位最擅長以少勝多的用兵之人自然非粟裕大將莫屬,堪稱中國戰爭史上近代最善於打殲滅戰的統帥。

粟裕經典戰例如下:

1、黃橋之戰 (1940年秋)

兵力對比: 7000粟軍——6萬國軍

戰績:活捉第二十四集團軍代總司令兼89軍軍長韓德勤,並將他放回。

中將軍長李守維逃跑時失足落水溺斃。

此役歷時4天,共殲敵1.1萬人,俘師、旅、團軍官10餘名,下級軍官600餘名,士兵3200餘名。


2、蘇中七戰七捷(1946年)

兵力對比:3萬粟軍——12萬國軍

戰績:粟裕對薛嶽、張靈甫、李默庵、韓德勤等大勝,七戰七捷,共殲敵5.3萬餘人。


3、萊蕪戰役(1947年)

兵力對比:27萬粟軍——31萬國軍

戰績:殲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計5.6萬餘人,俘敵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


4、孟良崮戰役(1947年)

兵力對比:27萬粟軍——45萬國軍

戰績:全殲國軍王牌美械之74師(全師32000人,全副美械裝備),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共計殲敵5萬。


5、豫東之戰(1948年6月)

兵力對比:13萬粟軍——25萬國軍(為挽救劉鄧遭國軍全殲的命運與桂軍主力,邱清泉兵團、胡璉兵團、孫元良兵團戰於開封)

戰績:攻克開封,全殲敵人一個兵團部、兩個整編師部、四個正規旅、兩個保安旅、一個正規團和三個保安團,並殲滅援敵一部,共9萬餘人。

敵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李仲辛被擊斃,參謀長遊凌雲被活捉。

在豫東殲滅區壽年兵團,黃百韜兵團等部5萬人。

活捉敵兵團司令區壽年、師長沈澄年。


6、濟南戰役(1948年)

兵力對比:12粟軍——16萬國軍

戰績:共殲國軍10.4萬餘人(含起義2萬人),俘國軍高級將領23人,繳獲各種炮800多門。

活捉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


7、淮海大戰

兵力對比:60萬粟軍——80萬國軍

戰績:大獲全勝,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被俘,第2兵團 邱清泉陣亡,第7兵團黃百韜陣亡,第12兵團黃維被俘,第13兵團李彌逃脫,第16兵團孫元良逃脫,共計殲敵55.5萬餘人。

毛澤東:“粟裕同志淮海戰役立了第一功。”

斯大林:“戰爭史上的奇蹟!”


1955年,授銜元帥、將軍,以“資歷、威望、戰功”為主要依據。毛主席有意將粟裕封為元帥,但被他所推辭了,但主席認為粟裕不當元帥,大將還是要當的,而且須為十大大將之首,粟裕對此看得很淡,並稱:“評我大將,就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在戎馬一生的戰爭中,粟裕先後6次負傷,其中三塊彈片一直在他的頭部沒有取出來,直到1984年逝世時,家人才從他火化的骨灰中,發現了這陪伴他近半個世紀的彈片。


朝聞歷史


我們用數據說話,

淝水之戰,前秦VS東晉,前秦80萬號稱百萬大軍,東晉8萬號稱十萬大軍,你猜結局怎麼樣?



1:10每人一口唾沫前秦就可以淹死東晉吧?實際上剛好相反,東晉以五千軍隊的傷亡換來了前秦的滅亡,隨之還有N多成語: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投鞭斷流:將所有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斷水流。(這裡指前秦人多勢眾)

草木皆兵:苻堅眼神不好,看到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

風聲鶴唳:苻堅的潰兵聽到風聲鶴叫,以為是追兵呼喊。以上均出自《晉書》,有史可考。


我是新手玩家


劉裕。

十來個人殺上千敵軍,還追的數千敵軍狼狽逃竄。

《宋書武帝紀》:牢之命高祖與數十人覘賊遠近。會遇賊至,眾數千人,高祖便進與戰。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厲,手奮長刀,所殺傷甚眾。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為賊所困,乃輕騎尋之。既而眾騎並至,賊乃奔退,斬獲千餘人,推鋒而進,平山陰,恩遁還入海。

這不算什麼牛逼的,最牛逼的是劉裕二十七個人起義,把桓玄五十萬大軍打得落荒而逃。

劉裕一生無敗績,都是以少勝多。滅燕滅秦。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絕非虛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