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水月長安


1930年7月4日,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指挥下奇袭湖南重镇岳阳,歼敌2个团并缴获山炮12门,切断了武汉到长沙的铁路线;随即挥兵南下进攻湖南军阀的老巢长沙,7月27日晚9时彻底击溃守军5个团5000余人占领长沙城,其中仅毙俘敌人即达40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湖南省主席”、屠杀湖南工农群众的刽子手何键仓惶逃往湘江以西,几被生俘。



红三军团的番号听起来很大,实际有多少兵力呢?不足3500人。

西北野战军成立的时候只有两个纵队六个旅26000人,而敌人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阵容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中央军15个整编旅17万人、马家军“青马”和“宁马”出动了69000人,驻陕北榆林“晋绥陕边区总司令”邓宝珊部12000人,三路敌军总兵力合计超过25万人,兵力对比接近十比一,可谓敌我实力悬殊。



(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

然而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就是率领这样一支人马不多、装备落后、弹药奇缺的部队,与优势敌军在陕北展开了殊死战斗。胡宗南的部队虽然在抗战时期始终缩在后方,很少与日军作战,但作为蒋介石最嫡系的部队,他的第一军却是最早换装苏械的“攻击军”,在抗战末期换装美械的比例在所有国民党军队中也排名靠前,绝对的装备精良。

而彭总在刚刚接手西北野战兵团时曾下部队做过调研,主力部队的战士平均每人手里不超过10发子弹,火炮及炮弹也少的可怜,这也是他决定不在延安与敌硬拼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彭总指挥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与敌人展开机动和周旋,将敌人拖得精疲力尽,再寻机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

(彭总在西北战场)

从1947年3月下旬到5月初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连续吃掉胡宗南三个整编旅14000多人,初步稳定了陕北战局。三个月后又在“沙家店战役”中消灭整编36师钟松所部6000余人,未几,再发起“延清战役”全歼敌整编76师,夺回了战场主动权,并转入战略反攻。

到1948年2月,西北野战军发展到70000余人,“宜瓦战役”一举歼灭胡宗南主力之整编二十九军两个整编师,中将军长(整编军是兵团级)刘戡自杀;仅仅一年时间,胡宗南就在陕北战场损兵折将10万人以上,机动兵力丧失80%,不得不撤出陕北退守关中,彭总率部以寡胜众收复延安,创造的战绩几乎可称军史奇迹。



(整编29军军长刘戡)

1949年初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部队发展到15万人,但在整个西北战场上兵力仍然处于劣势,经过拼命整补的胡宗南和马家军仍然有30余万人,另外新疆国民党军还有7万余人,然而兵力弱于对手的一野却始终掌握着战略主动权,以“先胡后马”的方针将胡宗南彻底赶出了盘踞12年的西安及关中地区,“西北王”的名号就此烟消云散。

在得到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的加强后,彭总指挥解放军全部解放西北五省,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期间多次以少击多、以弱胜强,前后消灭国民党部队51万9千人,剿灭各类匪特12万9千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伟大功勋,那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在沙家店战役后主席即兴而发: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马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整编36师师长钟松)


度度狼gg


中国近代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军事统帅除了毛主席外,还有一位来自于山西五台、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敌前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第一纵队司令、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的徐向前元帅,也是十大开国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具有超凡的胆识和谋略,敢打硬仗、恶仗、大仗,既善于游击战于运动战,又善于打阵地战,以弱抵强、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例比比皆是。

早在鄂豫皖苏区时,徐向前就提出了红军游击战的七大原则,既“敌情不明,不与作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等原则,与毛主席在井冈山提出的“十六字诀”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呀,徐向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时就担任了总指挥,年仅30岁。

苏家埠作战图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参加震惊中外的、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就是以弱抵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1931年9月,蒋介石在发动第三次围剿失败后,1932年3月又集中了15个师十几万兵力向皖西的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疯狂推进,红四方面军两万余人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驻军,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调动了蒋军敌前总指挥厉式鼎15个团2万余人的兵力前来增援,结果中了徐向前的埋伏而几乎全军覆没,被围困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部队见援军无望而选择了缴械投降。


苏家埠战役,徐向前以两万多人的兵力歼灭了国民党三万多人并击退了大量来援敌人,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开创了红军大兵团作战先例,也是工农红军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大胜仗,成为了军史上围点打援战术运用最经典的战例之一。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也被列入了美国西点军校教材。

而在1933年历时10个月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更是以少胜多,以弱抵强经典战例。国民党军阀刘湘率领20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企图将红四方面军围剿于川陕边境,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以逸待劳,集中兵力组织反击,运用收紧阵地作战方针,实施大纵深迂回包抄、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并迅速给予围歼等战术,歼灭刘湘部8万余人,蒋介石对川陕苏区的围攻计划也宣告破产。徐向前指挥的反“六路围攻”取得了红军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也是徐向前红军生涯中最精彩的一仗。

在解放战争中,徐向前任晋冀鲁豫副司令等职期间,率领刘邓大军南下后剩余的六万人部队,加上地方武装组建成新的部队,带病做担架上一年多的时间里指挥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会战等解放了山西,均创造了我军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而我军史上的十大经典战役徐向前一人就打了四个,分别是苏家埠战役、反六路围攻、晋中战役和太原会战均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归功于徐向前独特在军事指挥艺术,阵地战、歼灭炸、运动战等战术都运用得炉火纯青,而苏家埠战役运用的“围点打援”战术更是我军史上最成功的围点打援战术,徐帅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


赛门军略


类似的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可谓不计其数,最厉害的笔者认为是那位被誉为“军神”的刘伯承!

从长征遵义会议担任警备司令时起,刘伯承开始崭露头角,始终担负为主力红军开道的重任。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以数千人的兵力硬是从数十万敌军的合围中为主力部队杀出一条血路。

解放战争期间,反攻的序幕首先从刘伯承领导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开始,12万解放军在刘伯承指挥下遵照中央的指示从华北太行山出发,先突破40万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接着又在数倍于己从四面八方围追堵截而来的国民党军中拔掉羊山集,全歼敌军一个精锐的美械化整编师。随后又同拦路阻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连续作战半个多月,歼敌数万人,一路杀过汝河、跨越黄泛区这些自然天险和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行程2000余里,成功到达华中大别山地区。

然后又在几十万敌军的合围之下在华中建立起包括大大小小十几个军分区和各级民主政权在内的大别山根据地,在华中牢牢站稳脚跟。

淮海战役中,刘伯承指挥多数是新兵的中原野战军15万余人对抗与之兵力相当、武器装备远胜于己的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并一举将其围歼,其军事才能在这一仗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当年美国人说全世界只有6个军事家,并且注明刘伯承是最奇特的一个。国内的蒋介石白崇禧之辈更是将其称之为国内军界一绝和共军头号战将。


大将军威武K


戚继光十六岁时继承祖上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大约副营长职务)在工作二年后,看到了沿海倭寇的暴行。愤而写下了著名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抒志诗句。但是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军官,虽有满腔热血,又如何有机会施展抱负?

此时戚继光25岁,长他3岁的张居正刚从家乡养病三年回朝。重回政坛不久的张居正举荐戚继光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抗倭事务。从此戚继光的军旅政治生涯与张居正息息相关。

戚继光每次书信于张居正,均自贬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经常重金购买海狗送礼。为了能够建功立业施展抱负,在那个奸侫当道的时代,如此下作自贬,也实属无奈之举。

所谓倭寇本意上是指日本海盗,实则不然。明太祖朱元璋立下海禁政策后,历代子孙更是变本加利予以实施,沿海的民间渔业和商业行为几乎被列为禁忌。很多渔民为了生计被逼无奈陆续逃至外海岛屿,一些海商也躲在外岛与洋人进行贸易,这些人逐渐和海盗勾结,形成了新的海盗团体。(嘉靖年间安徽人汪直、徐海是当时的海贼王,也是倭寇团体大头目)

日本当时处在战国时代,很多流亡武士无以为生。这些战斗力超强的武士就被吸收进了明朝的海盗集团。因为明朝对海盗的政策要株连灭族,所以海盗中的中国人都穿起了倭服,留倭人发式,被抓后一言不发假扮倭人,借以保护族人安全。经考证日本当时除官方有大船可以渡海前往江浙福广,民间并无渡海工具,而且官方渡海也只有每年两次台风中间的窗口期可以成行。所以倭寇组成十之七八为中国人无疑。称之为中国海盗比倭寇更适合。

嘉靖三十四年,27岁的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负责宁波、绍兴、台州防务。

初到江浙,鉴于卫所军籍士兵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戚继光决心从民间重新招募一支队伍。义乌周边地区的民风剽悍,经常有械斗发生。威继光就从村民中许以高额兵饷进行募兵。很快一支四千多人的部队征募完成。

怎么样使这样一群泥腿子变成一支精锐之师在别人那是难题,在戚继光这里易如反掌。

戚继光练兵严苛,首先在选兵时即只要贫家子弟,干过公务员、市井混混、皮肤白净、聪明伶俐的一概不要。为的就是这些贫家子弟能吃苦、听指挥、不怯战。

其次士兵除了日常训练外,每年还要进行考试。例如考核鸟铳手,三发中一发合格,中二发赏银一分,中三发赏银五分。一发未中打三棍重考,再不中打六棍,…第五次全不中打四十棍混蛋。每年考核均记录在案,有进步的奖,退步的罚。

再次部队实进连坐制,军官战死,士兵后退者斩。战场逃跑者斩。知情不报割耳朵。甚至行军途中离队小便,也要割耳朵。这样下来,使的戚家军在战斗中能够做到令行禁止。

最后针对倭寇的装备特点,戚继光对应的发明创造了鸳鸯阵阵法,以及狼筅、虎蹲炮之类的克敌武器。

在接下来的十来年时间里,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四处打击倭寇(海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叹服的战损比数据。

台州花街,杀敌308人,俘虏两名倭寇首领,戚家军牺牲3人;白水洋之战,杀敌344人,擒5名贼首,戚家军牺牲30人;横屿岛海战,杀敌1000余人,俘虏29人,戚家军牺牲13人;牛田之战,击溃近万,戚家军无伤亡;林墩之战,杀敌3000余人,俘虏26人,戚家军牺牲90人;平海卫之战,杀敌2600余,戚家军牺牲16人;蔡丕岭之战,杀敌1000余人,戚家军牺牲31人;王仓坪之战,击败敌上万,斩首177,戚家军无一伤亡。

优秀的战术指挥+针对性的阵法、武器+坚持不懈的日常训练,打造出了这支百战百胜的无敌之师。

明隆庆元年,39岁的戚继光受命到蓟镇一带驻防鞑靼(蒙古)。

蓟镇为北方边关九镇之首。明朝都城北京,东西北三面均靠蓟镇拱卫,最近处的居庸关离北京仅五十里。明朝二百余年历史中,由于外族侵扰导致蓟镇烽火不断,几无宁日。所以明朝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戚继光到蓟镇之前,鞑靼时常袭扰蓟州地区,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北京也因此困扰不已。

戚继光来到之后,首先对士兵进行了整风运动。他从浙江调来三千戚家军,在大雨中傍晚站军姿站到第二天天亮,无一人擅动。一场演练下来,其他诸军无不肃容。军队风纪在短期内得到了大幅提升。

其次,防御工事的改革。之前的明城墙功能单一,防御效果一般。戚继光在原来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良,在六百公里的蓟镇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1017座。(空心敌台:远可火炮轰击来袭敌军,近可防敌军攀墙强攻,内藏伏兵敌退时可掩杀追击。)这些敌台和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坚不可摧,一直发挥作用到明未。要不是吴三桂献关,清朝八旗只能绕道侵袭明朝国土。

最后,同在沿海平倭一样,戚继光也针对鞑靼多骑兵的特点创造性组建了车步骑营。(这三万车步骑营在当时的条件下,绝对是无敌的存在。列阵后,远程以炮火轰击,中程鸟铳和虎蹲炮齐射,近程铁蒺藜、战车、狼筅拒敌,弓箭、长枪、棍棒击杀。)

戚继光初守蓟镇期间,鞑靼还不信邪,过来讨教过数次。等尝了苦头之后,鞑靼头目董狐狸带部族穿素服前来跪哭求饶。

之后戚继光在蓟镇的十余年,京师周边再无战事。也恰恰因为没有战功,导致戚继光始终未能封侯。反观在辽东的李成梁今天扶植这个部族,明天扶植那个部族,整天打的不亦乐乎。官位虽是越做越大,但最终玩出火,逼出来个努尔哈赤来。(能战者无战之功)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被列为张居正党羽的戚继光被贬到广东。三年后,57岁的戚继光遭弹劾罢免还乡,60岁在家乡(今烟台蓬莱)病死。

纵观戚继光一生,集军事思想家、军事土木工程专家、军事发明专家、军事指挥专家等于一身。他比起古代其他著名战将来,才是真正称的上善战的智将。戚继光不认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作法,治军追求零战损低战损。遗留下来的数本兵法著作《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成为中国兵法指导书。清未曾国潘在打造湘军时,就继承和借鉴了戚继光的军事思想。


难得浮生闲半日


写在开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往今来,中华名将如同繁星无数,点缀在历史长河中。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人物就是陈庆之。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义兴郡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土南北朝时代南朝梁武将,优秀的军事家,杰出的指挥官,一生征战胜多负少,尤其擅长以弱克强。著名的护元颢还北之役,使一时洛阳孩童尽传歌谣: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白袍将军之名从此威扬天下。

但是,由于那个时代南北政权长期对擂,王朝走马灯似地更替不休,不同史书因政治宣传需要,记载的内容出入极大,导致史学界至今对陈庆之的战绩都保持争议。

然而,陈庆之的善战是不争的事实,他在各次大小战役中表现出的能攻擅守,善于以少胜多的卓越能力,相信不会有人持有异议。因此,我选择为大家介绍这位传奇将军,希望朋友们能够喜欢本次的阅读。

本文着重讲述陈庆之的精彩战例,史书中如存在有过于不靠谱的兵员数字,将会特别说明,见仁见智,由读者朋友自行判断真伪。其他部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读者朋友给予指正,先谢为敬。


本非将种,自有梦想

公元502年,正值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在推翻东昏侯暴政的一年之后,南齐宗室萧衍在建康接受了齐和帝的禅让,改国号为梁。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时的陈庆之,只有18岁,出身平凡,也没有出众的弓马武艺(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但凭着俭朴低调的为人处事,以及陪领导下棋的经历(萧衍酷爱围棋,且喜欢通宵对弈,只有陈庆之每叫必到),得到梁武帝萧衍的信任,先是被任命为主书(管理文书的文职,等同秘书),后来又授奉朝请(闲散文职,有资格参与朝会)。

按理来说,这本应是高俅那样的投机者成功发迹的故事,这样清闲富贵的生活,已是多少布衣梦中的巅峰,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相信都可以让人感到心满意足。(不管你们满不满足,反正换了我肯定是非常地满足哈。)

但陈庆之却并不这样想,出人意表地,他散尽家财,挑选并招募优秀江淮子弟以及流落到南朝的强壮北人入伍,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与他们一起征战沙场,为国效力。(朝臣私结军伍还不受猜忌,这得和皇帝有多铁啊……)

文官陈庆之就这样一直坚持着梦想,直到他41岁的那一年。


图一:网上找到的古装帅哥图,但衣着服饰不是那个年代的说……


中年为将,自显锋芒

南北朝是一部纷乱的历史,双方的宗室、将领互相倾轧、背叛、投靠,南北之间的往来总是那样的热闹。

1. 普通六年(525年)正月

41岁的陈庆之终于迎来了第一次领兵出征的机会,准确地说,是当保镖。

北魏宗室,徐州刺史元法僧发动叛乱失败,在彭城向南梁投降,梁武帝按照对方要求,以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梁军前去接应。

任务完成回师之后,陈庆之马不停蹄,接着担任宣猛将军,率领2,000梁军,由文德主帅,送豫章王萧综(东昏侯萧宝卷的遗腹子)进入徐州,兵锋直向北方。

同年五月,北魏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军20,000前来迎战。元延明派遣魏将丘大千先修筑营垒,意图拒梁军于国门之外。陈庆之领梁军向营垒进逼,只用了一通鼓的时间就将魏军击溃。

六月,徐州的头号人物萧综和梁话、淮阴苗文宠一行三人,乘夜离开梁军,投降北魏。天亮后,梁军发现萧综等人的房门始终紧闭,正在惊疑不定时,听见魏军在城外叫阵:“汝豫章王昨夜已来,在我军中,汝尚何为!”梁军搜查全城,发现萧综确实失踪,于是军心大乱。

魏军乘势入城,梁军迅速溃散,紧接就是一场追击战,魏军从彭城一直打到宿豫,干掉了七成以上的梁军,并重新夺取了之前被攻占的城池。

这是一场惨烈的失败,但败者中并没有陈庆之。

他当机立断,“斩关夜退”(我的理解是梁军一整天都在彭城内搜索萧综,直到夜晚,陈庆之预感次日魏军将发起攻城,于是在全军混乱的情况下,带领本部2,000人马向南突围),所辖的部队全部生还。

(存疑:因为徐州是两国交界,南北战线的焦点,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结合梁军的战损情况,判断梁军数量应当在8,000至10,000人左右,陈庆之本部人马的数量为2,000,护送豫章王入徐后与主帅文德以及徐州守军会师,向北方摆出攻势。)

这场战斗,掺杂了政治因素在内,双方的宗室都因为内部斗争,出现了叛逃情况。陈庆之在这种风云突变,诡谲莫测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迅速作出正确反应,已经证明了他是一名合格的将才。

不过,也有可能是他长期围棋鏖战,打磨出来的功夫。以战为棋,不亦快哉。


2. 普通七年(526年)

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陈庆之为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李长钧筑两城以拒之,陈庆之攻拔两城。十一月,李宪力屈而降,陈庆之入据其城。此次作战后,陈庆之转为东宫直阁(即直阁将军,是值守皇宫的武官),赐爵关中侯。

这里的两城,应当理解为与寿春成犄角相望的两座兵寨,或指月城(城门外所筑用以屏蔽城门的半圆形小城),翼城等,而不是真正的城池。因为古代筑城耗费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夯土需要时间干燥,加上天气和季节的影响,不是年内就可以筑成两座城的。后面亦同。


图二:其实我认为更大可能是两座独立的兵寨


3. 大通元年(527年)

陈庆之与领军曹仲宗进攻涡阳(今安徽蒙城),。北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150,000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40里。陈庆之欲前往迎战,但韦放认为:“敌人的前锋部队必然是精锐部队,如果和他们战斗中胜利,也不足以成为功绩,相反,如果战斗失利的话必然给我军士气造成不利影响,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以逸待劳,不如别去攻击”。

陈庆之却说:“魏人从远方而来。现在已经疲惫不堪。他们离我军那么远,必定对我军不会有疑心,趁他们队伍还未整齐,人员还没聚集,应当挫其锐气,出其不意,没有不胜利的理由,况且我听说敌人的营寨附近,树林非常的茂盛,所以他们一定不会夜出,各位如果存在顾虑,那就让我独自领兵攻打他们吧。”

于是,首战告捷。

陈庆之以200骑兵趁夜色突袭初到战场的敌军前锋部队(如果史书描写魏军150,000人没有夸大,那么按五军划分,其前军的数量约为2,000~3,000人),是很有可能达到“击破”的效果的。因为没有记载魏军伤亡情况,所以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次通过破坏营防、焚烧辎重或军械为主要手段,来打击敌军士气的临时行动。

结果如陈庆之所愿,魏人震恐。


图三:陈庆之的200骑具备短距突击力,很有可能是具甲骑兵


接下来是持续一年的枯燥的拉锯战,陈庆之和诸将占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双方交手上百次,彼此都很疲劳(师老气衰)。北魏援兵又想要筑垒于梁军后面。曹仲宗等唯恐腹背受敌,打算撤军。陈庆之立节仗于军门说:“我们来到这里,已经过了一年了。耗费的军粮兵器巨大。士兵们没有战意,都想着退兵,怎么是为了功名?只是为了聚集在一起抢劫而已。我听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需要等到敌人聚集到一起然后与之战斗。你们想要班师,我另有密诏,你们想要班师违反密诏的话,便依据密诏处罚。”曹仲宗听从。


图四:只找到汉节,作为节杖的示例图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陈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其余九城,兵甲犹盛。乃排列俘馘(通常指敌人的左耳,作为战功统计;这里应指逐赶战俘作为冲锋的炮灰部队),鼓噪而攻,遂大奔溃,梁军乘势追击,大败魏军,俘斩甚众,涡水为之断流,又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


图五:钳马(用器具包住马口)衔枚是古代夜袭的要求,发声者死,枚失落者死


涡阳之役,是陈庆之的首场胜利,意义重大。其中两次夜袭,体现出陈庆之鲜明的作战特点:善于使用少量精兵,在敌人意识松懈时(比如夜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敌人防御阵地或营垒,并且通过战略转进等方法,将战果扩大。


觖望风云,自绽芳华

大通二年(528年)四月,由于北魏权臣尔朱荣发动了河阴之变(一场针对皇族和朝臣的血腥屠杀,从此掌握北魏权柄),北海王元颢投降南梁,央求南梁帮助他拨乱反正。梁武帝接纳了他,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飚勇将军,领7,000人马,送元颢还北。

大通三年(529年)四月,元颢到了涣水,即皇帝位,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都是不要钱的官职,目的在于绑定陈庆之和他的军队,顺便让自己的帝位稳固一些),军队从铚县开拔,到达睢阳。魏军守将丘大千率70,000军队(此处数量可疑),分筑九城以相拒。陈庆之从早晨开始发起攻击,一直打到下午(自旦至申),攻克了三个营垒,丘大千投降。

当时北魏的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羽林庶子20,000人赶来救援梁地和宋地,屯据在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这座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令部队在水面筑垒(对此理解为在护城河建造跨河两岸的大型塔楼),攻陷城池,全歼魏军,生擒元晖业。梁军直趋大梁,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

元颢非常高兴,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众而西。

又有北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70,000人(此处数量可疑),据守荥阳(今属河南)抵御元颢。魏兵精锐强悍,荥阳城险要牢固,陈庆之未能攻下。时魏将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领夏州步骑9,000,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骑10,000,据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

这时荥阳还没攻下,梁军将士都感到恐慌,陈庆之解下马鞍喂马,对将士们说:“我们到这里以来,屠城略地,实在不少;你们杀了无数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与我们都是仇敌。我们只有7千人,敌人有30余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理当不会让我们生存。我们不能和敌人的骑兵在平原上交锋,应该攻破他们的城垒,各位别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战场。”,

(存疑:这不可能是陈庆之的原话,因为战场上全部敌人:荥阳守军加各路到场的援军,总数尚不足100,000,而且当时北魏正集中力量平定各地内乱,去年八月尔朱荣镇压葛荣领导的河北起义刚结束,现在正在镇压流民;而元天穆还在山东那里对付邢杲那支“逾十万”的义军,洛阳等腹心地带空虚,前来应战的各路人马又组织仓促,300,000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夸张,也不可能出自陈庆之的口中。)

战斗在动员之后打响,只用一次击鼓,梁军中的壮士: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湣便首先登上城墙,荥阳终于被胜利拿下。不久,魏军围城,陈庆之率骑兵3,000背城而战,再次击破敌军,鲁安在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都单骑逃跑。

攻占荥阳,是梁军首次出现大量伤亡的一场硬仗,计有500人战死,为此梁军“俘杨昱,杀其属下37将,生刳其心而食”,以告慰袍泽英灵。

陈庆之收缴了大量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不可胜计),进赴虎牢,尔朱世隆弃城逃走。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恐惧,出奔并州。北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领群臣备下法驾,迎接元颢入洛阳宫。

元颢“龙颜大悦”,改元大赦,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这是对陈庆之的第三次绑定,如果北魏局势未明朗,食邑肯定没希望;如果大局已定,陈庆之也不可能留在北魏作贰臣)。

这时,北魏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这是个猛人)与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军40,000杀来,攻陷大梁后,分遣王老生、费穆带兵20,000,占据虎牢,派遣刁宣、刁双进入梁、宋地界,陈庆之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只带着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梁武帝听到捷报,再赐手诏给予嘉勉。

至此,从铚县出发直到洛阳,历时140天,平32城,47战,陈庆之所向披靡。因为麾下军士全体穿着白袍,所以有洛阳童谣传唱:“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元颢据守洛阳的这段时间,也是南北联军蜜月期结束,开始出现裂痕的时候。据说元颢终日沉迷酒色,并纵北魏兵大掠洛阳,对南梁军则处处猜忌提防。

于是,65天之后,北魏将尔朱荣、尔朱世隆、元天穆、尔朱兆等众号称百万,挟持着魏孝庄帝元子攸(尔朱荣拥立的傀儡皇帝,后被绞杀)来攻洛阳,陈庆之为争取战略主动,渡过黄河驻守北中郎城(今山东莱州境内),双方在三天之内共进行了11场战斗,梁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之前所得城池全部失守。

因为魏军损失也不少,而且当时天气炎热,尔朱荣也有心先撤退整顿,这时有个善观天象的人叫刘灵助,他对尔朱荣信誓旦旦地说:“不出十日,河南大定。”

尔朱荣于是坚定了信心,与元颢再次会战于河桥。元颢大败,于大通三年七月廿一日(529年8月11日)逃亡到临颍时被擒杀,洛阳重新归入北魏势力。

此时在北魏,梁军已经没有继续战斗的理由。陈庆之率领残余骑步兵结阵向东撤离,正逢嵩山附近河流水位上涨,被尔朱荣亲自追击而至,南梁军最终“死散略尽”。

陈庆之于乱军中逃出生天,剃去须发,化妆为僧人,潜行至豫州,有本地人程道雍等将他偷偷地送出汝阴。回到南梁后,梁武帝仍然因为他的战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邑一千五百户。

还北之役是由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串连而起,在外无援军,内有猪队友的情况下,7,000白袍军越战越少,最终导致失败。

陈庆之的指挥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南梁的政治策略和元颢个人。

一方面,梁武帝希望以有限投入获取最大收益,并不想倾一国之力压注在元颢身上;

另一方面,陈庆之虽利用北魏内部矛盾的时机成功地“乘虚陷荥阳”,但由于元颢在北魏的政治基础太过薄弱,才能和情商也太低,既没有去试图争取尔朱荣麾下的势力重新选择站队(元天穆等都是北魏宗室),又没有过人的胸怀将依附自己的胡羌势力整合,统一交由陈庆之指挥,使得数量有限的白袍军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反扑浪潮,无法补充兵员,导致后续乏力,难以为继,终于倒在回家的路上。


扬名竹帛,自远槽枥

虽然护元颢还北以失败告终,但陈庆之的个人胜利还在继续。

陈庆之任北兖州刺史时,有个名叫强的和尚自称皇帝,土豪蔡伯龙起兵响应,人数约有三万,攻陷了徐州北部,济阴(今山东菏泽境)太守杨起文弃城逃跑,钟离(今安徽凤阳境)太守单希宝被乱军杀害,结果被陈庆之奉诏,在12天内讨平,蔡伯龙、僧强被斩,首级被传四方。

中大通二年,梁武帝任命陈庆之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陈庆之包围悬瓠(今河南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此后又免除了义阳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大同二年(536年),东魏(北魏于534年分裂为两魏)派遣侯景,率领70,000人攻打楚州,并乘胜进军淮上,还写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急忙派湘潭侯萧退、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前去增援,援军赶到黎浆时接到消息,陈庆之已经击破东魏部队,侯景抛弃辎重,冒着大雪逃走,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进号仁威将军。

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州民李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赐鼓吹一部,谥号“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他会丧。陈庆之的长子陈昭袭封他的职位。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硃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 萧武帝萧衍因涡阳之役,勉励陈庆之的原话。



图六:南北朝,南梁时期地图



补遗:

528年,有一位叫杨忠的勇士,随北海王元颢一起投奔南梁,并加入陈庆之的军队。在参与元颢还北之役后,留在北方,成为西魏宇文泰麾下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魁伟雄壮,巨力过人,曾空手搏虎,并力拔虎舌(《周书》: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

他的儿子就是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的隋文帝杨坚。

由此可以想见,在陈庆之任朝廷散官的这段时间内,许多勇猛能战之士集聚在他身边,并最终成立了一支机动力强,服从性高,敢打硬仗,百战百胜的军队。

一支7,000人就敢打遍半个中原,最终如流星坠散,只成就一人英名的铁军。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见仁见智,欢迎交流,我是夜未央】


题外话:如果有朋友对陈庆之的故事感兴趣,推荐一部很好看的小说:《奔流》。其中描述了著名战役钟离之战(那时候白袍将军陈庆之还是位青涩青年),并且其中还穿插有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动人爱情故事哦。


万里长空夜未央



塘坳美如画


战争中“以少胜多”,是个动态概念。老人家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对“以少胜多”的深刻正确诠释。战略上兵力处于弱势,以必胜信念“以少胜多”藐视他;战术上“以多胜少”重视他。“集中优势兵力”是我军十大军事原则,是战胜敌人法宝。

满清2万多人入关,战胜大明100多万军队和2亿多人口,是以少胜多的战略胜利。三国张辽以不足6千人战胜孙权10万人军队,是战术上以少胜多的战例。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在具体战役的指挥上,韩信的兵力大都成倍多于对方,在对项羽的最后一战中,以十面埋伏的绝对优势兵力取得胜利。战役上集中优势兵力,是古今用兵要则。

战术上的“以少胜多”,多指乘其不备的埋伏,偷袭,或对方军心涣散而以少胜多的胜利。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敌军军心涣散失去抵抗力,我一个战士就可以俘虏几十个敌人。“以少胜多”是指特定的战术层面。

“以少胜多”和“以多胜少”是战争中的辩证法,不断在敌我态势中转换。水无常形,没有现成法则,只能从动态中把握。书本上的理论,在实践运用中,必须去掉其灰色蒙尘,才有生命力涣发应有光彩。


情欢江川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善于用兵、以少胜多的将领也如过江之鲫,如”杀神“白起、“西楚霸王“项羽、”兵仙“韩信”、“天才少年”霍去病、曹操、李世民、李靖、岳飞、成吉思汗、朱棣、努尔哈赤等等,在军事生涯中,皆有多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在冷兵器时代,这种战例还有很多。难的是进入热兵器时代,枪炮的年代,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例相对较少,人数较多的一方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火力压制和立体进攻防御体系。因而,这种以少胜多显得更为难得和珍贵。

而近代以来,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首推毛主席,三次反围剿可以当成世界战争史上的教科书般的教材。而除之此外,另一位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自然非粟裕大将莫属,堪称中国战争史上近代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

粟裕经典战例如下:

1、黄桥之战 (1940年秋)

兵力对比: 7000粟军——6万国军

战绩:活捉第二十四集团军代总司令兼89军军长韩德勤,并将他放回。

中将军长李守维逃跑时失足落水溺毙。

此役历时4天,共歼敌1.1万人,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


2、苏中七战七捷(1946年)

兵力对比:3万粟军——12万国军

战绩:粟裕对薛岳、张灵甫、李默庵、韩德勤等大胜,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余人。


3、莱芜战役(1947年)

兵力对比:27万粟军——31万国军

战绩:歼国民党军1个“绥靖”区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计5.6万余人,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


4、孟良崮战役(1947年)

兵力对比:27万粟军——45万国军

战绩:全歼国军王牌美械之74师(全师32000人,全副美械装备),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共计歼敌5万。


5、豫东之战(1948年6月)

兵力对比:13万粟军——25万国军(为挽救刘邓遭国军全歼的命运与桂军主力,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孙元良兵团战于开封)

战绩:攻克开封,全歼敌人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四个正规旅、两个保安旅、一个正规团和三个保安团,并歼灭援敌一部,共9万余人。

敌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被击毙,参谋长游凌云被活捉。

在豫东歼灭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等部5万人。

活捉敌兵团司令区寿年、师长沈澄年。


6、济南战役(1948年)

兵力对比:12粟军——16万国军

战绩:共歼国军10.4万余人(含起义2万人),俘国军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00多门。

活捉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7、淮海大战

兵力对比:60万粟军——80万国军

战绩:大获全胜,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被俘,第2兵团 邱清泉阵亡,第7兵团黄百韬阵亡,第12兵团黄维被俘,第13兵团李弥逃脱,第16兵团孙元良逃脱,共计歼敌55.5万余人。

毛泽东:“粟裕同志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

斯大林:“战争史上的奇迹!”


1955年,授衔元帅、将军,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毛主席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他所推辞了,但主席认为粟裕不当元帅,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对此看得很淡,并称:“评我大将,就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在戎马一生的战争中,粟裕先后6次负伤,其中三块弹片一直在他的头部没有取出来,直到1984年逝世时,家人才从他火化的骨灰中,发现了这陪伴他近半个世纪的弹片。


朝闻历史


我们用数据说话,

淝水之战,前秦VS东晋,前秦80万号称百万大军,东晋8万号称十万大军,你猜结局怎么样?



1:10每人一口唾沫前秦就可以淹死东晋吧?实际上刚好相反,东晋以五千军队的伤亡换来了前秦的灭亡,随之还有N多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这里指前秦人多势众)

草木皆兵:苻坚眼神不好,看到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

风声鹤唳: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以上均出自《晋书》,有史可考。


我是新手玩家


刘裕。

十来个人杀上千敌军,还追的数千敌军狼狈逃窜。

《宋书武帝纪》:牢之命高祖與數十人覘賊遠近。會遇賊至,眾數千人,高祖便進與戰。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厲,手奮長刀,所殺傷甚眾。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為賊所困,乃輕騎尋之。既而眾騎並至,賊乃奔退,斬獲千餘人,推鋒而進,平山陰,恩遁還入海。

这不算什么牛逼的,最牛逼的是刘裕二十七个人起义,把桓玄五十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

刘裕一生无败绩,都是以少胜多。灭燕灭秦。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绝非虚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