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员死刑, 行刑前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 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你怎么看?

老和尚888


明朝人喜欢写笔记体小说,清朝人更喜欢借明人的口吻补录笔记体小说。总之内容千奇百怪。上到朝廷下的民间,跨度几百年,扯淡万千言。但是有些文章看得莫名其妙,背后却又深意。


昨天聊到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的《前闻录》里提到朱元璋的几个故事。明末清初的休宁仕子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也采编了《皇明朝野纪略》中的关于朱元璋“免人五次死罪”的故事。


故事也很简单,说范仲淹的后裔有个叫范文从的,在洪武年间做了御史,因为逆龙颜,犯了死罪,要被杀头。朱元璋做死刑复核的时候,一看这人姓范,于是便问,“难道你是范仲淹的后人?”那人回答“我正是范仲淹的12代孙啊。”朱元璋立刻拍了大腿,写了14个大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我怎么能杀范仲淹的后人呢?免你5次死罪。”


故事就这么一个故事,但是全文的最核心要表达的一句话却在最后,就是“人感上之仁,而叹贤者遗泽之远。”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大家都被朱元璋的仁慈所感动,而感叹范仲淹太伟大,以至于隔了12代,后人还能受到他的恩泽。”

这篇文章有些突兀,有明显作假的痕迹。朱元璋看到姓范的就联想到范仲淹,这点就比较可疑。范文从,历史上根本没有此人。


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个人叫范文程,据说是范仲淹的第17世孙。他在清初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曾经做到过议政大臣。

赵吉士虽然是休宁人,休宁出状元。整个封建社会,休宁的状元堆成堆。但是赵吉士顺治年间举人。康熙年间从山西交城的县令最终做到户科给事中,受命勘河。被康熙罢免后,仍然补录了国子监学正。赵吉士是一个以政绩著称的词人。有政绩,但平定交城当地山民起事的时候,杀人也不眨眼。


赵吉士和范文程两人的处事风格很像,都是实干型的,两人在生命周期上有交集的地方,但是史书上并未记载两人有过交往。但理论上赵吉士是不可能不知道范文程的,自然也应该知道这个范文从应该是个假的,但是仍采编,用意何在?


炒米视角


此人叫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朱元璋在位时,范文从担任御史。他这人是个急性子,喜欢直言上谏。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将其打入死牢。



在临行前,朱元璋特意亲临现场。朱元璋在审阅范文从的卷宗时看到他的籍贯姓名,便好奇地问他:你是范文正(范仲淹)的后人么?

范文从说,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后沉默了一阵子,令人拿来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给他布帛悬梁自尽,而是亲笔在布帛上写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后朱元璋当场表示范文从凭此可以免死五次。范文从借着祖宗的名气不仅捡回一条命,还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谓祖坟冒青烟啊!



为何朱元璋一听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会有如此举动呢?

因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张庆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齐名。

而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会让他的后人死在自己手里,还要重点保护起来。

不过这件事听起来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虚构的。

因为这件事在《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并无记载,而是出现于赵吉士所写的笔记《寄园寄所寄》中,属于杂家野史。

赵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朱元璋已经过去300多年。

他历任清朝交城知县、山西清吏司主事、国子监学正等职,为官清廉,著作颇丰,《清史稿》有其列传。

赵吉士曾因勘验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后补授国子监学正。他的这段经历和范文从非常类似,而古人喜欢借古喻今,所以范文从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着他这段经历改编而来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将自己比做范文从,虽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终免于处罚,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运”。

不过他想象的皇上赐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杀你还需要理由和次数么?


石头说历史


祖宗积德,阴庇子孙,这句话一点不假。这不,明朝一个官员犯罪,竟然靠着宋朝的祖宗被朱元璋免了五次死刑,相当于得了五张免死金牌。

朱元璋一向被别有用心的人塑造成“暴君”形象,不但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甚至对普通官员、宫女、百姓、和尚也不发过,动辄发怒杀人,但实际上朱元璋是很有数的。

明末清初的文人笔记小说《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记载了一个朱元璋赦免官员死刑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话说一个叫范文从的人,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官拜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顺带监督批评皇帝的,这个范文从是个很耿直的人,因忤逆圣旨,犯罪下狱,被判了死刑。

朱元璋原本忘了这件事,但有一天他在翻阅检查死刑案卷时,又看到了范文从的名字,以及他的籍贯——苏州吴县人。

朱元璋脑袋里灵光一闪:范文从,苏州吴县人,名臣范仲淹不也是苏州吴县人?难不成这个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人不成?

朱元璋立刻派人把范文从狱中提出来,当面问他:你难道是范仲淹的后人不成?

范文从不明就里,当场回答: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孙。

朱元璋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命人取来五尺布帛,挥毫泼墨,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千载名句。

朱元璋把御笔亲书赐给范文从,并下旨说:朕免你五次死罪!

朱元璋之所以网开一面赦免范文从死罪,还免他五次死刑(相当于赐给五张免死金牌),主要是因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直被后世视为官员士大夫的榜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朱元璋所欣赏的,因此便对范仲淹的后人开了绿灯。

这个并不是作者瞎编,原文如下:

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间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太祖视狱案,见姓名籍贯,遽呼问曰:‘汝非范文正后人乎?’对曰:‘臣仲淹十二世孙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

从法治角度来讲,这个处理即便在古代是不妥的,不能因为是名人之后就有死刑豁免权,甚至免死五次,这种作派也不符合朱元璋的风格,但皇帝一言九鼎,说了就算,老朱一时兴起非要这么干,谁也阻止不了,但不足为后人之训。

这段记载最后还有一句话:“人感上之仁,而叹贤者遗泽之远”。意思是说,大家知道这件事情都感慨朱元璋的仁慈宽厚,并感叹名臣贤德,泽被后世。

这才是这则故事的真实意图——教育官员做忠臣贤者,为子孙积德。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相传在明初年间,洪武大帝朱元璋的朝堂之上居然出现了一个不怕死的御史,当着许多朝廷大臣的面,赤裸裸的指出了朱元璋这的缺点,那的不足。这可让两面性格冷酷无情的朱元璋很是尴尬。

朱元璋大怒,作为一国之君,怎能让人如此侮辱。

于是,朱元璋命人把范文从拿下,拖出去斩了。当士兵要将范文从带下去时,他仰天长叹:“我范文从只望皇上能明察秋毫,我死而无憾。”

朱元璋一听他姓范,于是就叫左右放下他问道:“你和范仲淹有关系么?”

范文从答道:“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子。”

朱元璋很惊讶,范仲淹乃宋代贤臣,他从心里一直很敬佩这位宋代的大臣。于是,朱元璋决定赦免范文从,甚至还赏给他一块可以赦免五次的金牌作为奖励,鼓励范文从以后继续直言进谏。

这则记载不见于《明史》或者其他正史资料中,出自明清交替时代的文人赵吉士所写的笔记《寄园寄所寄》卷二《镜中寄》,可以归为野史一类。

赵吉士出生在明朝天禧、崇祯交替的1628年,在康熙四十五年去世。他在清朝的中央和地方都曾任职,参与过清朝朝廷组织的史书编修项目,是一名很有正气的官员,在清朝官场任职三十多年,了解清朝官场的内幕,目睹了官场上的起起伏伏,非常痛恨官场上的贪腐行为,敬佩古代朝堂上那些为国为民的清官廉吏。

赵吉士生活的年代距朱元璋的洪武年间已经有大约三百年的历史,三百年后的赵吉士怎么能够知道三百年前朝廷的事情呢?另外,在别的书籍上没有找到类似的记载,只见于赵吉士的这本笔记。三百年来没有任何人提起这件事,为何到了明末清初却突然蹦了出来呢?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故事编造的可能性很大,完全是赵吉士对内心话语的一种宣泄。

赵吉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明末官员贪腐,政治黑暗,天下的百姓是多么希望那些贪官能变得好一些,赵吉士童年目睹了明朝官府的堕落,深恨那些不作为只贪钱的官场蛀虫。

古代文人多喜欢托物言志,借一件事情或者历史上的人物来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赵吉士通过这一个小故事,呼唤朝廷中多出一些敢于直言,清正廉洁的官吏。

赵吉士写作本书的时候,清朝统治中原的时间并不长,正是重整江山,意气风发的创业时期。可是清朝的官吏并没有比明朝强出多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污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大清每个衙门中都能找出几个喝民血吃民膏的腐败官吏。

清朝朝廷提高了明朝官员过低的俸禄,清朝的官员除了按时领取的工资,还有一笔养廉银,最高的一品官员领取的养廉银可达16000两,最低的六品官员的养廉银也有1200两,日常所用的粮食也由朝廷供给,可谓是高薪养廉。

可是,即便这样的优厚待遇并没有控制住官员的贪欲,清朝的官员还是能贪就贪,清朝官场的风气江河日下。

赵吉士希望清朝的皇帝也要学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整治吏治,打击贪腐,多多鼓励和宽容朝廷中的廉吏,给朝廷中那些如范仲淹的廉洁能干官员更多的空间,贬斥那些已经堕落无能的官吏,即使有人敢于批评皇帝,说出皇帝的不足,皇帝也不要记在心上,广开言路,免于惩罚那些直言进谏的正直官吏,如同文中的朱元璋赦免范文从,朝中不会出现因为直言皇帝而付出代价的官吏。

同时,赵吉士希望官员们能够向范文从学习,做一名正直敢言的官吏,不要害怕因此得罪了皇帝。如果真的是忠心为朝廷着想,皇帝不仅不会刁难那些为国为民的官吏,还会像文中那样给于范文从免死金牌,让正直敢言的官吏在皇帝的手下获利。


参考文献:明末清初笔记小说《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


小小嬴政


朱元璋,别名朱重八,经过一番艰苦的奋斗之后,创生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成为了东方大国的一把手。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道理在任何朝代都适用,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们也都是加官进爵,要么成为封疆大吏,要么成为朝之重臣。

朱元璋对有功人士的最高赏赐就是号称免死金牌的丹书铁券,持有此劵者,除了谋反大逆之罪外皆可免死。

当时得此“宝物”的也只有三十四名功勋之臣,被视为无上荣光,实际上得到丹书铁券的功勋之臣大都未得善终。


朱元璋是狠角色,重典治国诛重臣

丹书铁券什么罪名都可以抵消,唯独不能抵消“大逆不道”的谋反罪行,你只要惹毛了我,那么你就是大逆不道,听起来,似乎这玩意儿用处也不大。比如,明朝的开国元勋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建国后担任中书左丞相一职,朱元璋未表彰李善长功绩,特赐可以免死两次的丹书铁券,并成为了朱元璋的儿女亲家。但是在1390年,已经76岁高龄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诛杀,全家只有儿子和身为朱元璋女儿的儿媳妇及子女得以幸存,但是还是被流放。

其实朱元璋最恨的人就是贪官污吏,元末时期的吏治败坏,上对下层层盘剥克扣,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小时候的朱元璋就是底层人民中的一员。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用重典治吏,给贪污腐败官员发明了“剥皮实草”刑法,将犯罪官员剥下皮后,用草填充放在衙门口,用以警戒官员,堪称史上最狠。只要是朱元璋下令处死的人都去见了阎王,而且官员的死法一个比一个更惨。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身为官员的“他”被朱元璋判死刑,得知其祖宗先人后,不仅没死,还获得了免死五次的巨大赏赐,他是谁呢?这个人叫做范文从。

范文从何许人也?

范文从是洪武年间的一位官员,性格正直,刚正不阿,敢于进谏直言。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实话就往往就把耳朵刺得生疼,还会让人下不来台,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便是如此,被范文从搞得很没面子,所以大怒之下将范文从打入死牢,他的人生道路仿佛就快打上句号。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神转折,因祸得福

古代的犯人在处决之前都要经皇帝勾决,就是在犯人资料上画勾,表示天子已经同意。范文从在处决前需要经朱元璋勾决,朱元璋看到范文从资料后迟疑半刻,莫非……就命人将范文从带上前来,得知范文从果真就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后人,是为范仲淹第十二世孙。


正是为此,范文从不仅免罪,并得赐五道“免死金牌”。

朱元璋为何不杀此人还重赏?

范仲淹,北宋一代名相,贫苦出身,从政后大胆直言,为此多次被贬,但依旧不忘初心,尽心尽忠,为国效力。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报复,不辞辛劳为民治堰,整治学政,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爱戴。

在后来的任职期间,他致力于修复了同西夏的关系,抵御外辱,为大宋王朝立下赫赫功劳,死后谥号“文正”,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死后得到谥号“文正”的屈指可数。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对于范仲淹这种好官由来是深深地敬佩,敬佩他的忠君爱国,正气浩然。身为范仲淹直系后代的范文从不也是敢于进言,忠君爱国嘛!念及此处,朱元璋就决定赦免范文从,并给与了大量赏赐,其中就包括可免死五次的“免死金牌”。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自己的考虑。

当时的朱元璋正在大力整顿吏治,不仅要查出贪污腐败分子,还要树立一个勤政爱民的典型人物,这样才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范文从自身是刚直不阿,祖上也是爱国爱民的模范,所以范文从自然就成了先进模范的最佳人选。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随着朝代政权的更替,最重要的稳民心,促发展,每个新朝代成立之后就要褒扬以前的忠君爱国人物,并宣扬忠君爱国思想,鼓励人们忠于本朝,稳定政权。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清朝褒扬明末名将袁崇焕。最为久远影响最深的就是孔子,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奉为正统学说,每个朝代为了安抚天下士子之心就大力推崇孔孟之道,钦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世袭罔替。

范文从因祸得福,正是这个道理。


历来现实


中国历史十大谋士,灭朱功勋人物。爱新觉罗氏实际上是赵氏,为宋徽宗和钦宗后裔。

朱和尚当杀不杀,假惺惺的作态,为朱家灭亡埋下了种子。

范文程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曾祖范鏓,明正德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祖父范沉为沈阳卫指挥同知,祖祖辈辈食朝廷俸禄。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官,官至兵部左次郎,因畏惧瓦剌,不愿承担兵部尚书一职,被罢免。父范楠,有两子,名文采、文程。文程生于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少年好学,聪颖敏捷,18岁时,与兄同为沈阳县学生员。

范文程(1597年-1666年),明末清初人。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人。曾事清开国之四代君主,是清初一代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范文程少好读书,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生员(秀才),时年18岁。1666年(康熙五年)范文程卒,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对他的最高的评价。



骑车的玉亮


关于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事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因此,他也得了一个暴君的名声。

可是,朱元璋竟然在杀一个监察御史的时候,知道了他的祖宗之后,决定不杀他了。

朱元璋不但放过了他,还给了他一个类似于免死金牌一样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他免死无五次。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又究竟是谁,能让老朱这么给面子?

这个故事是在《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这些书中都有讲述。当然,是不是事实就很难说了。

话说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开始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学习前朝的各种史学典故,并且发誓要做到引以为戒。

可是,就在朱元璋兢兢业业,扬言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有一个叫范文从的监察御史,因为对朱元璋的种种不满,站出来给朱元璋顶了几句。

朱元璋为此气不过,就把范文从给判了一个死刑,并抓到了监狱之中。

在执行死刑之前,这件事还是需要朱元璋签字的。

因为这时候的朱元璋,怒气已经消去了,要说就是因为做大臣的顶撞了自己几句,因为这个要杀人家,似乎有点太不讲理了。

当朱元璋再次看到范文从这个名字的时候,他有联想到宋朝的一个有名的宰相,而且他还是这个宰相的粉丝。

所以,想到这里朱元璋就让手下去查,这个范文从和宋朝的那个宰相到底有没有关系?

这一查确实如同朱元璋所料的一样。

原来这个叫范文从的人,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人。

朱元璋再次把范文从叫到了自己身边,给他确认一遍。范文从直接说自己就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子孙。

朱元璋二话不说,拿起笔来,就在一块帛锦上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个大字。

朱元璋写完之后,就把这块帛锦递给了范文从,并且告诉他凭借这块帛锦,可以免他五次死罪。

这件事在今天看来肯定是杜撰的了,毕竟朱元璋也不傻,他怎么可能容许别人犯五次死罪呢。若是范文从直接谋杀皇帝,你说朱元璋是不是一次都不会原谅他。

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小说家杜撰的。目的也就是唱朱元璋的赞歌的。


史学达人


朱元璋“免五次死罪”的故事,还要从宋朝讲起,说起来这家人和朱元璋还是颇有渊源的。

宋太宗端拱二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很不幸,这名婴儿出生的第二年,其父就不幸去世。他和母亲谢氏,又为苏州的族人所不容。孤儿寡母,贫无所依,谢氏被迫带子改嫁给了时任苏州推官(管法律的官员)的朱文翰,男婴也改名为“朱说(通假读悦)”。

朱姓,难道是朱元璋的远祖?非也,但也有了同姓之缘。

这个孩子成年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辞别母亲,前往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因为所带学资有限,只能寄居寺院,终日读书,饮食也比较节俭,到了“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每天只煮一锅粥,与腌虀(读音饥)菜(一种酱咸菜)一起,分为四份,早晚各吃两份,史称“断虀画糜(粥)”。苦读三年之后,终成正果。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以“朱说”之名,一举登科,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掌管诉讼刑狱的司理参军。因为其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很快被升为集庆军节度推官。宋真宗天禧元年,其归宗复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改革家范仲淹。

范仲淹的功绩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修筑海堤,治理水患,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不但能文,还会武,曾带兵驻守西部边境,抗击西夏数年。和其同时镇守西部边境的就是北宋名将(相)韩琦,而其继任者是更加有名的将领狄青和种世衡。

范仲淹被召回京城后,主持了宋仁宗时期所谓的“庆历之治”的新政改革。由于范仲淹过于刚正,得罪了不少朋党,最后被罢免,放官于地方。最终于皇佑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这是文官的最高谥号,拥有这一谥号的人,整个有文字以来的史料记载中,也仅有屈指可数的寥寥数位罢了。

到了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相比范仲淹,更是苦寒出身,所以,比起范仲淹,对待百姓是更加的宽厚,而对待官吏却十分的苛刻。朱元璋整饬吏治,发展生产,安抚民生,迎来了“洪武之治”的盛世。但是,朱元璋晚年,为了巩固皇权,确实有点杀戮过重。

曾记否,朱元璋在大明开国之后,曾将数量不少的“丹书铁券”赐予了开国功臣,持铁券者可免死一次。包括胡惟庸案中被杀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是铁券的持有者,不过最终都未能逃过一劫。

而范仲淹的后人,虽没有“丹书铁券”,却被朱元璋开恩,免罪释放,并且还给了“五次”的免罪指标,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范仲淹的敬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苏州人范文从,乃是范仲淹的嫡系子孙。洪武年间,被拜为御史,就是言官,专门负责监督各级大小官员,甚至皇帝的。

范文从颇有其先祖范仲淹之遗风,竟然敢忤逆朱元璋的旨意,认定朱太祖的旨意就是不对,结果因忤逆罪,被下狱,依律当诛。

朱元璋的勤奋,以及精力旺盛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谓是事必躬亲,批阅奏折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这一天,太祖检视案件,忽然看到了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贯,沉思片刻后,让人将范文带来,问道:“汝非范文正后人乎?”

范文从答道:“臣仲淹十二世孙也。”

朱元璋听完后默然片刻,突然命左右拿来帛布五方,并于每方之上,御笔急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行大字。朱元璋写好后,将帛布赐予了范文从,并下谕旨曰:“免汝五次死”。

范文从死里逃生,还获得了五次免死的机会,被后世传为佳话。后人皆慨叹,贤者遗泽久远,太祖感贤者之风,而显仁君之范。这件事,实在是要给范文正公和朱太祖,每人一个大大的赞呀。


奕天读历史


朱元璋是一位杀伐果断的君主,对于贪官污吏他从来不会心慈手软,有多少杀多少,谁犯事杀谁。老朱为了整顿吏治,惩处贪腐,他把他的侄儿杀了,把女婿杀了,把两个儿媳妇也杀了,想从老朱手底下犯事后再逃命,难于上青天。由于朱元璋杀伐酷烈,大臣们每天上朝都得跟家人诀别,安排好后世;御史范从文见老朱杀伐过重而怀柔不足,于是劝谏老朱要少杀伐,多怀柔,否则社稷堪忧!老朱闻言大怒,下令将范从文打入监狱,严刑拷打之后枭首示众。


不久刑部官员将范从文的判决书送到老朱手中,判决范从文枭首示众之刑,请皇帝核准。老朱心血来潮,他亲自去大狱之中审问范从文,想设法救下这位敢于谏言的御史,仵逆龙颜就让他受受皮肉之苦罢了。老朱问范从文祖上何人,回答说他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三代孙,老朱听闻后立即释放了范从文。原来老朱从小穷困,最敬仰范仲淹这样的官员;他当了皇帝后博览群书,文化水平大增,更是对范仲淹推崇有佳!因为范从文是范仲淹的十三代孙,故朱元璋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字条给范从文,并鼓励他以后仗义执言,多检举官吏的不法行为,这个字条可以免他五次死罪!


人们都说“君子之泽,三世而逝”,但是范仲淹想不到他的福泽都泽及第十三代孙子了,可谓福泽悠长!其实朱元璋也只是给范从文找一个借口免除死刑,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他当时虽然震怒,但是事后觉得御史依法谏言无可厚非,所以他才在核准死刑之时亲自去审问。当年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共颁发了34个丹书铁券给有功大臣,说大臣们可以凭此铁卷免除一死;后来很多功臣骄横不法,朱元璋将他们一一处死,可见丹书铁券也不能保命。老朱给范从文的字条可免五次死刑,但要是范从文以此为凭再次冒犯朱元璋或者贪赃枉法,要他三更死,他一定活不到五更!


大秦铁鹰剑士


不是说免死十次吗,怎么成了免死五次呢?这种杜撰的段子不知道有多少人信,既然说是假的,不管说十次还是五次,或者说是一百次,在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明初朱元璋是发了不少免死金牌,但这么儿戏的就发放“免死金牌!”还一下子弄上五次,比买一送一都厉害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首先说这免死金牌的发放规则,最硬性的一个条件要么是上阵杀敌的功臣或者说加官晋爵的爵位身份,而这两类人基本上就被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一帮老哥们包圆了,后面的不管再得势再受宠,基本上也就没这个福分了!

至于说谁家祖坟上冒青烟,一下子可以申请到五次的免死次数,这就差比“无限魂斗罗”还厉害了,其实这个人叫范文从,据说这位幸运儿之所以让朱元璋青眼有加,还真就是因为他们家的祖坟冒了青烟!


这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十二世嫡孙,赶巧范仲淹是朱元璋的偶像,范文从干的是御史大夫的活,也就是说专门说不还听的话的,也是因为这个事得罪了朱元璋,龙颜大怒,朱元璋以严厉著称,范文从很快死罪就下来了。

也就是说朱元璋是看在了范仲淹的面子,给了范文从免死的机会,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朱元璋没读过书也不认字,有关范仲淹的戏词也不多,实在不知道朱元璋从哪里知晓范仲淹的事迹这么清楚,以他对范文从的态度,都可以五体投地了。

因此,这事八九不离十他就是好事者杜撰的,有太多的疑点,同时朱元璋干不出这件事情的理由远比能够干出来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