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的守陵人都去哪里了?

雷姐讲历史


明十三陵的守陵人依然在,在这块风水宝地,每日枯燥乏味的做着现代“守陵人”,他们的祖上也是守陵人,也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明朝十六帝,昌平十三陵

明十三陵在北京约50公里的昌平区的天寿山南麓,这里可是明朝的“祖宗龙脉”所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祖坟“就是这样的。

这样一个重要所在,自然是戒备森严。不过那是在明朝还存在的时候。

明朝的开国老祖朱元璋的陵墓,称为明孝陵,在现在南京市的钟山脚下,不在昌平十三陵内。

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开造长陵开始,到最后崇祯葬入思陵,这长达230多年时间里,先后修建了13座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

明十三陵,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很不得了啊,它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一个大型墓葬群。

开国皇帝的孝陵在南京不用说了,被四叔抢了龙椅的朱允炆不知所踪,成了千古之谜,自然没有他的位置;土木堡之变中被囚又成功“夺门”,咸鱼翻身的朱祁镇废了朱祁钰,肯定也不会让这个兄弟抢了自己宝座的“皇帝”进皇陵的。



明朝皇陵守陵人

朱重八从一个和尚、要饭的打下汉家江山,死后的居所明孝陵也是规模宏大,建筑雄伟。

在当时,孝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亭殿巍峨,楼阁壮丽,将南朝七十所寺院的一半围入禁苑。陵内植松柏十万株,还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都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比人命还值钱。

这样一个所在,自然有大量军队驻守。保卫孝陵的专门常设机构为神宫监,外设孝陵卫,卫所官兵达五千到一万多。守陵太监不但能直达天听,还握有兵权,地位很高的,虽然比不得镇守太监,有时候南京过气的尚书也要看他的脸色的。

同样,十三陵也有类似机构,有专门太监和军队驻守。要是哪个大太监失势了,就有可能被派去看坟地去,这个的地位就没法和南京守陵太监相比了。

在明朝被“我大清”灭亡以后呢,这些守卫十三陵的军队就被调离的调离,星散的星散,烟消云散。


清朝时期开始,明皇陵守卫者由军队变成了老百姓

大清帝国是女真发展来的满族人建立,汉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清复明”。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多情江山”,南京秦淮河名妓董小宛说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事。《鹿鼎记》里的娶了七个老婆的韦小宝出任天地会的舵主,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的故事。

清朝统治者为稳固这轻松送上门的花花江山,宣传为大明的“正统接班人”,从怀柔汉人的考虑角度出发,不但对陵区进行了妥善保管,对明皇陵进行了拨款修缮,还从北京周边地区陆续迁来大量人口,拨出周边田地进行开荒、守陵。

此一举动,赢得了不少大明遗老遗少、文人雅士的感激流涕、感恩戴德。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的吴三桂,是不是内心里也对大清这一举措有所认同,也很难说。

现在的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里每座皇陵的旁边,都有一个以寝陵命名的村落,这里居住的都是当年守陵人的后代。

现在,只有长陵、定陵、神路和经过修缮的昭陵开放,明十三陵的守卫者是武警部队和老百姓

已开放的长陵、定陵等景区周边自然热闹,其余的皇陵多隐于僻静的丛林之中,就由当地的村民充当守陵人,日夜照料着这“皇脉”。

明十三陵早在2003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十三陵中最为著名的是长陵和定陵。长陵是明第三帝,抢了他侄儿皇位的朱棣的陵墓,“靖难之役”后定都北京,最早在天寿山堪舆建造的墓地,也是最大的一座。

痴迷炼丹未有升天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据说已经做到了“寒暑不侵”,活着就为自己修建成规模仅次于长陵的陵墓,为永陵。

文献记载:“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

目前,每一座没有开放的陵寝都分别安排有3名村民照料,这些挑选出来的人,最早祖上就是守陵的,一代一代繁衍到如今。

当年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被推翻后,原来在这里守护明朝皇陵的守陵人也随之“下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又陆续招募周围的村民来守陵。

现在的守陵员每天三次巡逻的情况必须严格记录,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悠闲:上48小时,休24小时。两人三班倒,一人巡内一人看外,雷打不动日夜巡视,还要定期清理杂草。

明十三陵的守陵人依然在,每日枯燥乏味的守护着这片土地,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跟他们聊聊那些皇陵中发生的神秘故事和一代代老辈人口中的传说,可比《盗墓笔记》还要来的真实、惊悚。


酷妹儿圈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终生与死人为伴,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命运锁定要在巨大而奢华的坟墓边耗尽一生,世世代代以“守护坟茔里面的主人”为己任,这一群人我们称他们为“ 守陵人”

守陵人世世代代是用青春来换取坟茔里主人的亡魂安息,在荒草深陵中,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他们的忠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钦佩。

明十三陵的守陵人在明朝的时候,有专门太监和军队驻守,设神宫监日夜保卫十三陵,外设孝陵卫守护,兵力一般为五千到一万多。

到了清朝的时候明十三陵的守陵人发生了改变,原本孝陵卫和神宫监的太监和官兵们基本被遣散差不多了,毕竟明朝灭完了,谁还会为一个已经灭完的朝廷继续效力呢、

满清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显示自己是大明江山的“正统继承人”,开始拨款修缮明十三陵,还从各地区陆续迁来大量人口,对明十三陵周边进行开荒形成村落,这些人世世代代边成了明十三陵的守护者,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守陵人。

这些守陵人,在清朝的时候依靠开荒逐步衍生出十一个由各陵神宫监演化而来且与陵同名的村落的格局,即长陵村、 献陵村、景陵村、裕陵村,茂陵村,泰陵村,康陵村,永陵村,昭陵村,庆陵村,德陵村。这些守陵人世世代代守护着明十三陵,日日夜夜在荒草深陵中,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凭者心中的忠义一代代支撑几百年。

到了我们现代,除了这一群守护了明十三陵几百年的守陵人外,还有一群特殊的“守陵人”。他们身穿制服,身携武器,驻守在山林深处,默默地守卫着明十三陵的安全,他们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进驻十三陵的武警官兵。

我是“像素说历史”有观点,敢说话,专注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历史的迷雾吧,喜欢我就点个赞再走呗,您的支持是我不断输出高质量文章的动力!


像素说历史


每代藩王下葬后,护卫和守陵的是两营官兵。200多年 来,共有18寨官兵在九座大墓两边分别驻扎,世世代代守陵,所携带家眷和当地百姓通婚,免除其王粮国税。多数守陵人与皇家皇族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也有一些是朱家本家犯罪被贬而守陵的,这人聚居在一起而形成的村落叫九井十八寨。

明皇族为避祸,在明朝灭亡后,流落海内外各地,但更多世袭守陵人却再也离不开这片土地。守陵人的后代,在600年里,已经发展为46个村落。这些人没有了特权,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除 了种地和小商小贩外,许多人依然从事与守陵和祭祀相关的古老行业,如纸扎、棺木、制香、制蜡、制作花馍等。

后来,武警与保安、公安民警一起担负起警卫十三陵的任务。夜间则主要依靠武警巡逻来保卫陵墓的安全。武警夜间巡查的主要任务是避免火灾发生和防止有人偷盗陵墓文物。自武警部队驻守以来,处置了多次险情,为国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wsz077


十三陵附近的村落有很多就是守陵人的后裔。我去十三陵的时候特意带着这个问题与当地的出租车师傅,还有景点门口卖小商品的摊主聊过,他们都这么说。


明十三陵在清朝的时候大部分地上建筑毁坏严重,说明守陵的责任基本没有执行了。后期反而是清代皇帝下令修缮并禁止破坏明帝陵,这对明十三陵的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很多十三陵石碑上的记载内容。


现在去十三陵需要实名制,进入陵园需要经过严格的安检,到处都有保安。重要的景点还有武警守卫,比如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大殿长陵的祾恩殿,门口就有武警守卫。


守陵人说白了也是帝王家族奴役的对象,帝王陵就是帝王的家庭私产。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只有在现代社会,帝王陵变成了文物古迹,才能有人真心的去保护它。


不仅政府部门、考古科研人员、武警、保安、志愿者,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帝王陵现代的“守陵人”。


最后放几个我去十三陵的视频证明自己去过吧。

明十三陵神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