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命运太跌宕 但她的三个儿子都是豪杰

后金开国之君、清王朝开基者努尔哈赤,25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境内)称汗,他儿子皇太极建立清朝后,尊为其清太祖。

当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评说努尔哈赤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

这位有着满语“野猪皮”称谓的清太祖,除了征战拼杀创业之外,其家庭生活亦给历史留下许多故事。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起,强势崛起的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大败九部联军,斩首布寨,生擒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为其统一宏图奠定了基础。

由于当时海西势力还比较强大,一时难以全部征服。努尔哈赤便决定分化瓦解,逐个击破。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努尔哈赤送回被其俘虏的乌拉部首领布占泰,许诺她继续当乌拉部首领。

为保住乌拉部此后不再被建州女真所灭,布占泰在同父异母妹妹滹奈嫁给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之后,又将自己刚12岁的侄女下嫁给了比她大31岁、当时已有七位妻妃的努尔哈赤。此人便是后来清史上有名的大妃阿巴亥。

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命运太跌宕 但她的三个儿子都是豪杰

(剧照)

阿巴亥于明万历十八年出生于乌拉部都城,她不仅丰姿貌美,而且特别机灵聪慧。已过不惑之年的努尔哈赤对这位善解人意的少女,爱如掌上明珠。成亲两年后,便将阿巴亥册立为大妃,独占众妃之首。

万历三十三年,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济格,万历四十年又生下了第十四子多尔衮,万历四十二年再诞下了第十五子多铎。

子以母贵。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都被努尔哈赤视若心肝。在他们年龄都不大时就成了旗主。当时做为后金根本的八旗军队只有八个旗,他们哥仨占去三个,可见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情意所在。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个名字在清朝初期历史上,个个大名鼎鼎,假设没有这三人,满清能否入主中原进而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还真不好说。

史料介绍,后金时期,有不分辈分收继婚的习俗,所以努尔哈赤有过在身后由大贝勒代善继娶阿巴亥的打算。代善也知道父亲的这一想法,而阿巴亥也希望在努尔哈赤之后有个靠山。但努尔哈赤尚在,阿巴亥就与代善亲密接触起来,犯了大忌。

很快,随着努尔哈赤小庶妃德因泽告发阿巴亥“经常深夜出宫到代善家”,还说举行聚会时,“大妃精心打扮和代善眉来眼去···”。在天命五年引发了王公们皆知的“大妃”事件。

努尔哈赤认为家丑外扬有失体统,并未大肆追究。他知道阿巴亥与代善相好,无非是想依靠大阿哥在家族中的地位,给她三个小儿子铺开以后的生路。

但不良传言需要平息。努尔哈赤派人核查后,以私藏金银的罪名将阿巴亥“离弃”。他还给阿巴亥规定了三条家法:第一不准她再与任何人来往;第二不准她听信谗言;第三与她隔房不同寝。

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命运太跌宕 但她的三个儿子都是豪杰

阿巴亥失宠,告发有功的小庶妃德因泽的地位迅速上升。阿巴亥带着儿子过了一年多被离弃的凄苦日子。

然而,阿巴亥毕竟精明过人。她照旧处处关心努尔哈赤,自己低调生活也不发牢骚,史书记载她“嫉妒、有机变”并非空穴来风。

努尔哈赤占领辽阳之后,立即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召回离弃了一年的阿巴亥,将其重新立为后宫大妃。可见努尔哈赤仍旧对她情深意切,需要她为自己的大业助阵。

正是在阿巴亥这次重新复出后,清代历史上关于众福晋活动的记载才开始出现。努尔哈赤汗宫的女人们逐渐从单纯生儿育女走上政殿,有组织地从事一些政务活动。如出席城府奠基典礼、奔赴广宁前线慰问、随大汗为垦地开边出行等等,这一切与阿巴亥的作用无不相关。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十几万大军攻打明朝重镇宁远城,意外身受重伤,大败而归。伤势未等彻底痊愈,他又亲率大军出征蒙古,半个月后胜利回师,不久伤病复发。努尔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请大妃阿巴亥乘船到浑河见面。阿巴亥从命,立即从沈阳城乘船溯水相迎,最后相会于瑷鸡堡。据说夫妻两人商讨了关于代善辅政、多尔衮继位等秘事。几天后,努尔哈赤因毒疮突然发作与世长辞。

努尔哈赤病死,阿巴亥痛哭不已。虽然她是后金国的大妃,是努尔哈赤生前宠爱的女人,但必须是努尔哈赤健在才有这些荣耀。不论他60多岁还是70岁,她和她的三个儿子都会有坚强依靠。现在,努尔哈赤死了,自己年仅37岁,三个儿子有两个还未长大成人,她万分担心孤苦无助。

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命运太跌宕 但她的三个儿子都是豪杰

果然,接下来变幻莫测的政局,已不是她作为大妃所能左右的了。努尔哈赤丧事尚在办理,他的八儿子即被封为四贝勒的皇太极抓住时机,乘乱率几位大贝勒闯入后宫,向阿巴亥传达所谓“大汗遗言”,强迫阿巴亥必须为努尔哈赤殉葬。

后人分析,皇太极此时已经被推为汗位继承人,他之所以要致死阿巴亥,因这样既可以牵制长兄代善,又可以控制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巴亥万般不同意,但根本抵挡不住四大贝勒以努尔哈赤遗言相挟持的死令。

此时,被传与阿巴亥有绯闻的代善,是手握重兵的四大贝勒之首,如果他果真与阿巴亥有难舍亲情,他挺身出面相救,或许阿巴亥不至于被逼死。但代善为人卑谦,也或许未与阿巴亥真心相好过,也就只好见死不救了。

此时阿巴亥正的三个儿子,大的阿济格21岁、多尔衮15岁、多铎只有13岁。因为皇太极宣称是其父的遗言要求大妃殉葬,他们哥仨也不敢作声,只能眼睁睁看着37岁的母亲被送上死路。

出于对生活的留恋和对爱子的牵挂,阿巴亥百般希望事情能有转机。但诸王寸步不让,阿巴亥被逼无奈,在哭求皇太极善待自己三个儿子得到许若后,毅然自缢而死。被同殉的还有两位庶妃,其中就包括此前谗言告发阿巴亥的小庶妃德因泽。

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阿巴亥被逼殉死的情景。

对于阿巴亥被逼殉葬,后人都十分同情和惋惜。但仔细分析当时的宫廷形势,就不难看出阿巴亥不得不死的原因:

第一,她从12岁入宫,尽受努尔哈赤的宠爱,性情善妒而敢说敢做,又锋芒外露,估计一定遭到许多人嫉恨。努尔哈赤在世时,王公诸人不敢对她轻举妄动,也不敢流露出半点儿的不敬。但努尔哈赤死了,她立刻变成了无力挣扎的羔羊,只能任凭刀宰斧剁。

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命运太跌宕 但她的三个儿子都是豪杰

(史存阿巴亥画像)

第二,对于决意争夺汗位的诸王子或者将来继位的新汗来说,从前的大妃都是一个潜在的政治威胁。因为大妃身为后金的国母,地位至尊,如若让她继续存在,等她的三个亲生儿子长大成人,一旦出现母子联合的局面,那么对继位的新君将是一个无情的考验。权衡再三,皇太极也只有先下手为强,借机免除后患。

第三,努尔哈赤在世之时,或许是出于挚爱独享的心理,明确表示过待其死后要以大妃殉葬的意思,于是给诸贝勒留下了除掉她的借口,可以名正言顺致她于死地。

可见,有些后人猜测阿巴亥是被皇太极阴谋害死的,难以成立,皇太极只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无论怎么说,阿巴亥是个不平凡的女人,她在清王朝建立初期历史中是涂抹不掉的。再看看她所生的三个儿子,哪个不是当时的豪杰人物:

阿济格是阿巴亥生的第一个儿子,排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悍将。皇太极时期,他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多次作战,清军入关时是大军前锋。顺治元年(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后又以靖远大将军自边外入陕西、四川,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还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镶在大同的叛乱。多尔衮死后,他也企图摄政,被顺治帝削爵幽禁赐死。

多尔衮,他的历史已广为人们所知。在清代历史上,多尔衮绝对大名鼎鼎,被誉为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满清入主中原立有不世之功。他排序为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生的第二子。17岁因军功被皇太极赐勇士号“墨尔根戴青”。崇德元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后又在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帝位,1644年统帅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被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冬天死于塞北狩猎途中。曾一度被追封为“清成宗”,谥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被剥夺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铎,是阿巴亥给努尔哈赤生的第三个儿子,排序为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满洲镶白旗旗主,崇德元年被封为封豫亲王。时人通称十王,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他曾参与松锦大战。顺治元年以定国大将军身份跟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而后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再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朱由崧。顺治六年染天花而死,年仅36岁。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在史料记载中,皇太极继帝位后追谥其生母孟古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并将神牌供放于太庙内。孟古是努尔哈赤最先的大妃,皇太极的追封无可厚非。但阿巴亥同样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与孟古地位相同,却没有被追谥为皇后,也没有设神牌,显然还是被有意贬低。

直到1650年8月,阿巴亥的亲生儿子多尔衮在顺治朝以皇父摄政王执掌朝政,亲自颁布旨意,追封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皇后。谥号“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一并将牌位放置在太庙之中,算是为冤死的母亲昭了雪。

虽说这一荣誉只存在了短暂的四个月就被废除,其神牌也从太庙撤出,从此朝中修史者便不再提及阿巴亥。但作为儿子,多尔衮已经表达了积压多年的心愿。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