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痛苦之中的唐末三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繁榮強盛、文化發達、貿易遠達歐洲、非洲的一個朝代,但它的強盛其實只是開始的100多年,包括貞觀之治、武后臨朝和開元盛世,到唐玄宗天寶年間,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就由盛轉衰了。後來的近200年,唐朝陷入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牛李黨爭之中,尤其是藩鎮割據,使中央權力日趨式威,全國形勢如同東周列國,皇帝完全成了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和被人利用的工具,日子過得很慘淡。特別是最後三個皇帝李儇、李曄、李柷,其實是很悽慘了。

給唐朝統治最後一擊的,是黃巢起義。它在唐僖宗李儇即位不久就爆發,一度攻佔首都長安,將李儇趕到了四川。而這個王朝的掘墓人,則是黃巢起義的叛將朱溫,一個無賴式的人物。

朱溫叛降,李儇如獲至寶

安史之亂後,宦官大受皇帝寵信,開始內掌軍隊,外監諸將,最後發展到連皇帝也成為他們的掌中之物。宦官仇士良就這樣指點他的弟子們:“皇帝不能讓他閒著,要經常用美女歌舞和錦衣美食麻醉他,而且要天天變花樣,這樣他就沒功夫想別的事了,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事了。同時儘量不讓他讀書,更不能給他接近書生的機會,那樣他會看到前朝的滅亡,心中一旦憂慮國家前途,我們這些人就要被疏遠遭斥責了。”

李儇是唐懿宗的第五子,鹹通十四年(873),懿宗病重彌留之際,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為皇太子,並於懿宗死後即位,當時只有12歲。

12歲的小孩子,自然缺乏理政能力,政事處置全聽宦官的——他們廢長立幼,沒有選擇懿宗的長子而擁立12歲的幼子,本來就是這樣的考慮。僖宗在位期間最信任的宦官是田令孜。僖宗自幼就由田令孜照顧起居,感情上很是倚賴,稱呼田令孜為“阿父”,即位後便任命他做了神策軍中尉。僖宗朝的重大決策,幾乎都掌控在田令孜手中了。

僖宗是一個熱衷遊樂的皇帝。他喜歡鬥雞、賭鵝、騎射、劍槊、法算、音樂、圍棋、賭博,而且無不精妙。打馬球的技藝尤其高超,他曾經得意地對身邊的優伶石野豬說:“朕若參加擊球進士科考試,應該中個狀元。”石野豬回答說:“若是遇到堯舜這樣的賢君做禮部侍郎主考的話,恐怕陛下會名落孫山。”聽到如此回答,僖宗也只是笑笑而已。

僖宗即位後,中原連年發生水旱天災,荒田千里,不收一粒糧食,到處倒斃著餓死的殭屍。而僖宗的奢侈和官員的貪暴,反而變本加厲。尤其使人震驚的是,當蝗蟲遮天蔽日,從中原向西蔓延到關中時,京兆尹還向皇帝上奏章說:“蝗蟲飛到京畿之後,拒絕吃田裡的稼禾,都抱著荊棘樹,自動餓死。”宰相馬上率領文武百官,上殿拜賀,歌頌皇帝英明聖德。

嚴重的旱災引發了濮州(今河南濮陽東)人王仙芝、冤句(今山東曹縣北)人黃巢領導的大起義。黃巢是鹽販出身,由於唐朝末年食鹽專賣,官鹽價格昂貴,老百姓有吃不起鹽而“淡食”者,所以造成了很多的私鹽販子,他們紛紛組織起來搞武裝販運,這為黃巢後來領導大規模的起義打下基礎。

黃巢起義爆發後,州縣欺瞞上級,朝廷不知實情。各地擁兵的節度使為求自保,坐視觀望,起義軍發展很快。黃巢率部南下進攻浙東,再開山路700裡突入福建,攻克廣州,而後又回師北上,克潭州(今湖南長沙),下江陵(今湖北荊州),直進中原。僖宗雖然對這一局勢也很緊張,但並沒有停止尋歡作樂,甚至在任命劍南和山南道節度使時,竟然用打馬球賭輸贏的辦法決定人選。廣明元年(880)十一月,黃巢起義軍攻克洛陽,十二月,輕易拿下潼關逼近長安。僖宗君臣束手無策,相對哭泣,宰相盧攜畏懼自殺。田令孜率五百神策軍匆忙帶領僖宗和少數宗室親王逃離京城,先逃往山南(漢中),又逃往四川。僖宗成為玄宗之後又一位避難逃往四川的皇帝,在四川整整躲避了4年。

不久黃巢進入長安,建國號大齊。黃巢在當皇帝前後判若兩人,稱帝前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稱帝后困守長安孤城一籌莫展。從當皇帝的那一天開始,就陷入千萬爭寵的宦官與宮女之手,與宮門外的世界完全隔絕。將領們在獵得官位後,也沉湎於紙醉金迷的生活。唐王朝的腐敗制度幾乎全部繼承下來,黃巢也派出他的宦官去當監軍,讓將領們普遍寒心。

當時黃巢的同州防禦史朱溫與唐朝河中留後使王重榮多次交鋒,均遭敗績。唐軍有一批運糧的三十艘船通過夏陽(今陝西合陽東),朱溫派兵中途搶劫下來。王重榮派三萬精兵搶奪,朱溫不敵,只好把船隻鑿沉,王重榮便圍住了同州城。朱溫突圍不出去,只好向黃巢求援。可是求援的奏章都被當時主政的宰相孟楷扣住,也不派兵增援。朱溫坐困孤城,又看出形勢對黃巢很不利,就決定投降唐朝。他殺掉了黃巢派來的監軍嚴實和反對投降的大將馬恭,向自己的對手王重榮投降了。王重榮任命朱溫為同州、華州節度使,並且寫了奏表,派謝瞳到成都送給唐僖宗。僖宗看了奏表,十分高興,大呼:“這是上天送給我的厚禮!”封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並賜名為朱全忠。

在農民起義軍與唐軍相對峙的時期,朱溫的降唐不但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而且使長安東面的屏蔽全失,對起義軍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朱溫降唐並且受到重用,也動搖了起義軍的軍心,一些起義軍將領在朱溫的引誘下,叛變時有發生。

中和三年(883)四月,黃巢因長安城中無糧,只得率軍撤離長安,轉向河南一帶。黃巢撤兵後,僖宗利用川中的富庶和各地的進獻,組織對黃巢的反撲。出身沙陀族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兵入援以助朝廷。起義軍最後力盡兵敗,黃巢在山東泰安的虎狼谷自殺身亡。

由於朱全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唐朝封他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沛郡侯,後來又封為吳興郡王,還賜給他鐵券和德政碑。

風雨飄搖之際,僖宗暴卒

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唐朝數百年的基業已不復舊貌。藩鎮各擅兵賦,迭相吞噬,朝廷根本不能控制,成為實際上的地方割據勢力。朝廷實際控制的地區,不過河西、山南、劍南、嶺南西道數十州而已。

光啟元年(885)正月,僖宗自川中啟程,三月重返長安。數年驚魂還沒有來得及穩定,便又遭遇了新的動盪。僖宗寵信的宦官田令孜,因企圖從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手中奪得池鹽之利而與之交惡,田便聯合邠寧節度使朱玫和鳳翔節度使李昌符向王重榮開戰。王重榮則求救於太原李克用,二人聯手大敗朱玫和李昌符,進逼長安。十二月,神策軍潰散,田令孜無奈再次帶領僖宗逃亡到鳳翔(今陝西寶雞)。

此時,各地節度使對宦官田令孜的專權十分不滿,朱玫將因病沒有跑掉的襄王李熅挾持到長安立為傀儡皇帝,改元“建貞”,僖宗被尊為“太上元皇聖帝”。僖宗以正統為號召,把王重榮和李克用爭取過來反攻朱玫,同時密詔朱玫的愛將王行瑜,令他率眾還長安對付朱玫。光啟二年(886)十二月,王行瑜將朱玫及其黨羽數百人斬殺,又縱兵大掠,僵凍而死的百姓橫屍蔽地,慘不忍睹。一些官員擁著李熅逃奔河中,王重榮假意迎奉,將李熅抓住殺死,並把他的首級函送給僖宗。

事變平息後,不少官員遭到殺戮,田令孜被貶斥,僖宗也打算重回京師。光啟三年(887)三月,返京的隊伍剛剛到達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以等待長安宮室修繕完工為名,強行滯留僖宗。到了六月,天威軍與李昌符發生火拼,李昌符進攻僖宗行宮,兵敗出逃隴州(今甘肅),僖宗命扈駕都將李茂貞追擊。七月,李昌符被斬。

經過這樣幾番折騰,僖宗的身體也垮了。光啟四年(888)二月,病中的僖宗終於又一次回到長安,在拜謁太廟以後,舉行大赦,改元“文德”。三月三日,僖宗得暴疾,六日,27歲的僖宗終於在顛沛流離之後離開了人世。

命運多舛的昭宗

昭宗李曄是懿宗第七子,僖宗的同母弟弟,6歲封壽王。在僖宗彌留之際,朝廷群臣並沒有看好他,而是看中了吉王李保,理由是吉王在諸王當中最有賢名,年齡又長於壽王。當時支持李曄的只有掌握軍權的宦官楊復恭等人。擁立的理由是:李曄和僖宗是同母所生,關係最為密切;李曄在僖宗多年避難逃亡過程中都隨侍左右,而且還能夠表現一些軍事才能,與楊復恭關係相處也算和諧,比較能為楊復恭等人接受。即位這年,李曄22歲。

昭宗聽政以後,頗有重整河山、號令天下、恢復祖宗基業的雄心壯志。他認真讀書,注重儒術,尊禮大臣,企圖尋找治國平天下的道術。大順元年(890),昭宗在準備尚欠充分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下詔削奪太原李克用的官爵和賜予他的皇室宗族身份。結果,李克用不服,拒絕交出兵權,各地藩鎮為求自保,對此消極觀望,昭宗派往河東(今山西)地區鎮壓李克用的官軍幾乎全軍覆沒。楊復恭乘機將支持昭宗的宰相罷免,並聯合一些節度使要挾朝廷,這給待機而動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提供了口實,他以討逆為名聯合關中其他幾個藩鎮打敗了楊復恭。李茂貞隨即兵逼朝廷,昭宗無可奈何,只好殺死了楊復恭和宰相杜讓能推卸責任,李茂貞才算罷休。從此,李茂貞佔據關中十五州,成為京畿地區最強大的藩鎮,他以朝廷元勳自居,干預朝政,還有問鼎帝位的野心。

乾寧三年(896)九月,佔據汴州(今河南開封)的朱全忠、張全義與關東諸侯紛紛上表,說關中地區有災,請皇帝遷都洛陽,並說已經著手繕治洛陽宮室。這個時候,昭宗為了保障皇室安全,一度想任用宗室典掌軍隊,因阻力重重沒有實現,卻給宗室諸王帶來了滅頂之災。乾寧四年(897),華州節度使韓建要挾來華州行宮的昭宗,將宗室睦王、濟王、韶王、通王、彭王、韓王、儀王、陳王等八人囚禁,他們所統領的殿後侍衛親軍兩萬餘人也被迫解散,昭宗還不得不在韓建的要求下,將德王李裕冊為皇太子,並進封韓建為昌黎郡王。這年八月,韓建又因私怨,勾結知樞密使劉季述假傳皇帝旨意,通王、覃王已下十一王及其侍衛,無論老少統統殺死,而韓建僅以諸王“謀逆”告訴昭宗了事。當韓建發兵圍住諸王的住所以後,宗室諸王驚懼萬分,披髮逃命,沿著城垣大呼:“官家(宮中對皇帝的稱呼)救兒命。”有的還登屋上樹,以圖僥倖。景況之慘痛,使人嘆息,而昭宗只有暗自垂淚。事後,他仍以韓建為太傅、中書令、興德尹,封潁川郡王,賜鐵券,並賞賜他御筆書寫的“忠貞”二字。

光化元年(898)十一月,又發生了昭宗遭宦官廢黜、皇太子李裕監國的宮廷政變。

原來,昭宗經過這番折騰,往日的銳氣消失殆盡,終日飲酒麻痺自己,脾氣也變得喜怒無常,引起了宦官的恐懼。十一月的一天,昭宗在禁苑中打獵,大醉而歸。當天夜間,手殺宦官、侍女數人。左右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借機要挾宰相召百官署狀同意“廢昏立明”,隨即帶兵突入宮中。剛剛酒醒的昭宗驚墜床下,還掙扎起來想逃跑,被劉季述、王仲先左右挾持著摁在座位上。昭宗皇后何氏就在昭宗面前取出傳國寶璽交付劉季述,然後和皇帝共乘一輦,帶著平日的侍從十餘人赴東宮。昭宗一入宮中即被囚禁,劉季述親自給院門上鎖,每日通過窗口給他送飯食。宦官迎立皇太子監國,假傳昭宗之命,令皇太子李裕登皇帝位。

後來,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天覆元年(901)正月昭宗“反正”,接受了群臣的朝賀。劉季述被亂棍打死,暴屍街頭。皇太子李裕降為德王,改名祐。可不久之後,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以勤王為名,將昭宗挾持到鳳翔幽禁起來。宰相崔胤告難於正在定州(今河北正定)行營的汴梁節度使朱全忠,請他發兵問罪。這正中朱全忠下懷,他立即前往長安,崔胤率文武百僚迎接。朱全忠隨後與李茂貞圍繞爭奪昭宗展開激戰。朱全忠大軍圍困鳳翔一年多,鳳翔孤立無援,城中百姓多餓死,昭宗也不得不在行宮自磨糧食以求生存。最終,鳳翔城破,昭宗成為朱全忠的戰利品。天覆三年(903),昭宗在朱全忠的押解下還京。他賜朱全忠為“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並親解玉帶相賜。

昭宗返回長安後,朱全忠很快發兵將朝中宦官全部殺死,同時下令各地藩鎮將擔任監軍的宦官一律殺死,多年來宦官專權的局面結束了,但唐朝也到了癌症晚期。朱全忠為了更好地控制昭宗,天祐元年(904)正月,他提出要皇帝遷都洛陽。為了杜絕唐朝故舊對長安的念想,朱全忠下令將長安居民按戶籍遷居,宮室和民居全部毀掉,房屋被拆後的木材扔在渭河當中,順河而下,月餘不息。千年古都成為廢墟,長安城哭聲一片,關中百姓在遷徙途中大罵崔胤是“國賊”,斥責他引來朱全忠傾覆社稷,連累眾生。

四月,昭宗到達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哀求朱全忠說,中宮剛剛生育,月子裡出行不方便,請求到十月再入洛陽宮。朱全忠認為他是有意拖延待變,很是惱怒,惡狠狠地對手下牙將寇彥卿說:“你馬上到陝州,立即督促官家動身。”

昭宗無奈,只好從陝州出發。此刻昭宗身邊已沒有了禁衛親軍,隨從他東遷者只有諸王、小宦官十幾人和打馬球的內園小兒共二百餘人。朱全忠仍然不放心,擔心這些人也會惹是生非,為防止節外生枝,下令將他們全部坑殺,將皇帝身邊的侍衛全部換成了自己的部下。

就這樣,遷都到洛陽的昭宗完全成為朱全忠的傀儡和招牌。朱全忠成為控制關東和關中大部分地區的最大的軍閥,他覬覦皇位已久,篡國之謀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太原李克用、鳳翔李茂貞、西川王建等連盟舉義,打出了“興復”的旗號來和朱全忠對抗。

昭宗自離長安,終日與皇后宮女喝酒自慰,但還是擔憂發生不測。朱全忠也擔心昭宗再次成為對手的招牌,就對他下了殺手。八月十一日夜,蔣玄暉率龍武軍將史太等百人來到皇宮內門,聲稱有緊急軍務面奏皇上,內門打開,蔣玄暉每門留兵十人把守,其他人一直衝到皇帝寢宮所在椒殿院。貞一皇妃打開院門,對蔣玄暉說:“急奏不應帶兵來呀!”話音未落,被史太一刀砍死。蔣玄暉帶人急衝到殿下,大聲問:“至尊何在?”昭儀李漸榮在門外道:“院使(指蔣玄暉)莫傷官家,寧殺我輩。”昭宗此刻半醉半醒,聽到動靜不妙,馬上從床上爬起來。史太早已持劍進入椒殿,昭宗身著睡衣繞著殿內的柱子逃命,被史太追上,一劍結果了性命。昭儀李漸榮想以身保護皇上,也一起被殺。何皇后苦苦哀求,蔣玄暉才放她一條活路。就這樣,年僅38歲的昭宗成為朱全忠圖謀篡國的刀下鬼。

名副其實的哀帝

哀帝李柷是昭宗第九子,昭宗被殺以後,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他即位。但他只是傀儡,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決策。他即位以後甚至都沒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祐”年號。

天祐二年(905)六月,朱全忠在親信李振和朝廷宰相柳璨的鼓動下,將裴樞、獨孤損、崔遠等朝廷衣冠之流三十多人集中到黃河邊的白馬驛全部殺死,投屍於河,製造了驚人的“白馬之變”。李振多年參加進士科考試總是不中,對裴樞等人懷有切膚之痛。他對朱全忠道:“這些人常自謂清流,現在投入黃河,就變成濁流了。”朱全忠大笑,這實際上掃除了他篡位過程中的一大障礙。

十二月,朱全忠藉故處死了樞密使蔣玄暉,又將哀帝母后何氏殺死,並廢黜為庶人。不久,宰相柳璨被貶賜死,其弟兄也被全部處死。太常卿張廷範被五馬分屍,其同夥也被除名賜死者。朱全忠已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了。

天祐四年(907)三月,經過一番假意的推辭,時為天下兵馬元帥、梁王的朱全忠接受了哀帝的“禪位”。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唐朝正式滅亡了。

哀帝先被降為濟陰王,遷往開封以北的曹州(今山東菏澤)。由於太原李克用、鳳翔李茂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天祐正朔,不承認朱全忠的梁朝,朱全忠擔心各地軍閥的擁立會使廢帝成為身邊的定時炸彈,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於天祐五年(908)二月二十一日將年僅17歲的哀帝鴆殺。朱全忠為他加諡曰“哀皇帝”,以王禮葬於濟陰縣定陶鄉(今山東定陶縣)。

唐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當時的政治軍事體制,節度使權力太大,不僅統兵,還掌握當地的政治經濟,尤其是控制當地的稅收,這為他們招兵買馬犯上作亂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安史之亂的爆發就是明證。這個問題直到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才解決,他將政軍分開,將帶兵權和指揮權分開,同時降低軍人地位,頻繁調動將領崗位……從此避免了軍人政變叛亂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