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25個兒子,為何沒有阻止司馬懿奪位?原因是什麼?

西府騎手


曹操是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比較優秀的就是曹昂,曹衝,曹丕,曹植,曹彰這幾個,但是這幾個都死得比較早,比如曹昂死於公元197年的宛城之戰,曹衝死於公元208年,曹丕死於226年,曹植死於公元232年,曹彰死於公元223年。

而司馬懿死於公元251年,甚至還晚於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睿的公元239年。而曹操的其他兒子就不怎麼樣了,比如燕王曹宇,是曹衝的同母弟弟,與曹睿比較親近,當曹叡病重的時候,想要讓他做託孤大臣,他竟然不敢接受。

所以可以看出,曹操的兒子雖多,但是優秀的死得早,死得晚的都是沒有什麼才能的,自然完全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那我們再來看看司馬家的人才情況,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當過京兆尹,曹操的洛陽北都尉還是司馬防給推薦的,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因為字裡都有個達字,所以叫做司馬八達,正如荀彧的祖父荀淑也有八個優秀的兒子,叫做荀氏八龍。

比較著名的除了司馬懿之外,還有司馬朗和司馬孚等人,而司馬懿的幾個兒子也很優秀,比如有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倫,司馬伷,司馬亮。

也就是說曹氏的人才慢慢凋零,而司馬家的人才輩出,曹家宗室自然不是司馬家的對手。

另外還有三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曹丕的四個顧命大臣,另外三個也死得比較早,比如曹休死於公元228年,曹真死於公元231年,陳群死於公元237年,司馬懿是剩下的那一個。

第二,曹叡早死,繼位的曹芳才八歲,而曹睿給曹芳的兩個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爽和司馬懿,而曹爽遠不如曹真,根本就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所以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一舉拿下了曹爽。

第三,因為曹丕與曹植的世子之爭,讓曹丕對兄弟們防範很深,雖然曹操的兒子多,但是曹丕對他們一直是以壓制為主,而曹叡繼位之後,對這些諸侯王也是繼續壓制,所以我們很難看到這些諸侯王的身影。


歷史簡單說


三國時期的中國戰火紛飛,熱鬧非凡,尤其是曹操最為厲害,他不僅文武雙全風流倜儻,而且妻妾眾多,他這一生有很多兒子,足足 有二十五個,這麼多的兒子,優秀的也不少,為何曹魏政權僅僅維持了三十多年就被司馬懿給奪了權呢?


曹操的兒子的確不少,有能力、有實力和司馬懿相抗衡、相提並論的那些兒子們都不長命,長子曹昂等人早期戰死,曹衝稱象中的曹衝十三歲就英年早逝,其他幾個有能力的也早早就不在了。

活下來的本來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後,吸取了七國之亂和外戚干政的教訓,防範曹氏宗族簡直比防賊還嚴密。對待自己的兄弟無情的打壓,防止他們勢力強大,也按照曹操臨終囑咐提防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也是夾著尾巴做人;

曹叡繼位後同樣是嚴防宗族藩王,不給他們任何幻想的機會,這樣曹魏政權實質上只是個空架子,此消彼長,司馬懿的勢力卻在快速地膨脹,司馬懿擁有兵權多年,大多是武將都效忠於他。


曹叡臨終前託孤,要曹爽和司馬懿輔佐曹芳,但曹爽架空了司馬懿獨攬朝政,司馬懿就裝病閒賦在家靜觀朝中局勢,而曹爽則趁機賣官鬻爵,中飽私囊,朝政搞得一團糟,大臣們怨氣沖天。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帶著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時,突然起兵控制了京都洛陽,於是曹魏的大權落入了司馬懿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家勢力幾乎沒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數藩王早已死去,剩下的藩王又無兵無將,怎麼和司馬懿抗衡,司馬懿雖然奪取成功,但並沒有廢除曹魏政權,他一向老謀深算、謹小慎微,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輕舉妄動的,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他一直沒有稱帝,他也告誡他的兩個兒子也不要稱帝。


司馬懿奪權後,曹氏後代雖然勢單力薄,但是還是有價值的,司馬懿去世後,他的長子司馬師繼承權力,後來廢除曹芳,立幼皇帝高貴鄉公曹髦為帝,不料曹髦不想當傀儡皇帝,於甘露五年率領從僕一百多人討伐司馬家,然而卻以失敗告終,曹髦也被武士所弒,年僅20歲。司馬昭於是又立曹奐為帝,實際上也是司馬家的傀儡而已。

鹹熙二年八月初九,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繼任相國之位,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史稱晉武帝,魏國自此滅亡,曹奐被廢為陳留王,不過雖然被廢,但其地位待遇都還可以,可以說是歷史上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曹魏之所以被司馬家族所替代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要想守住江山,聰明還不是主要的,必須要長壽,曹家人首先在壽命上就輸給了司馬家族,曹丕、曹叡等人壽命都很短,而司馬懿活到了73歲,熬死了幾代曹魏的皇帝,曹魏是有那個福卻沒有那個命。


其二,曹魏的衰落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曹丕身上,當然這也與司馬懿的高明有關,當年曹操對於世子的選擇在曹丕與曹植之間猶豫不決,最終還是因為曹植之間作死,在司馬懿的幫助下,魏王之位落在了曹丕的身上,但是此舉還是給曹丕留下了極大的心裡陰影,導致曹丕繼位後對於兄弟們是百般防範,對於這些封王的兄弟,經常更換他們的封地,還限制他們的自由,更不能隨意離開封地,還嚴格控制王府侍從人數,至於兵權更是不可能的,正是曹丕對他兄弟們狠狠的打壓,到最後曹魏宗室的藩王們根本就沒有什麼勢力去阻止司馬懿奪取政權,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司馬懿吞噬著魏國。




遺產君


曹操一生有25個兒子,勢力相當龐大。但是後來,整個曹魏政權卻給司馬家族輕鬆奪去。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疑問:曹操既然那麼多兒子,眼看著曹魏江山逐漸衰落,被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一步步蠶食,乃至於最後被司馬炎奪位。難道曹操的那些兒子們,就沒有一個站出來與司馬家族搏鬥的嗎?

(曹操像)

在司馬家族奪權的過程中,也不能說曹操的兒子們沒有發過聲音,但所發出的聲音,卻相當孱弱。

當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打敗曹爽,奪取魏國的朝政以後,司空王凌曾與侄兒令狐愚聯合起來,想廢掉當時的皇帝曹芳,擁戴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繼位。但是這場政變沒有來得及付諸行動,就被司馬懿給扼殺了。王凌自殺,曹彪也被司馬懿逼迫自殺。

曹操的兒子第二次出現在歷史上,是在司馬師的時候,當時的皇帝曹芳聯合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想廢掉司馬師,結果政變還是沒有發生,就被司馬師給破滅的。當時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想立曹操的兒子、彭城王曹據為皇帝,只是因為郭太后反對,最後才改立曹髦為皇帝。

在這裡,曹操的兒子雖然發了聲,但卻已經完全依附在司馬家族身上了。

曹操的兒子第三次出現在歷史上,是曹髦實在忍受不了“司馬昭之心”,所以莽撞地帶著侍衛前往刺殺司馬昭,最終被司馬昭的部下反殺。曹髦死後,司馬昭把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奐為皇帝。不過這個曹奐也不過就是有一個傀儡皇帝,最終被司馬炎給奪位。曹宇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一直沒發過聲。

從以上曹操兒子們,在司馬家族奪位的過程中留下的痕跡來看,實在是太可憐了。要麼被別人作為棋子用來打擊司馬家族,要麼自己倒向司馬家族,要麼完全成為司馬家族的傀儡……

(曹髦)

那麼,曹操那麼多兒子,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表現呢?

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被自家皇帝削奪權力。

曹操的兒子們雖然很多,但是他們手中卻沒有掌控著什麼權力。為什麼沒有掌控什麼權力呢?這都是被曹丕、曹叡父子不斷削奪的結果。

由於以曹丕、曹植為代表的曹操兒子們,曾經激烈地爭奪過儲位。因此,曹丕上臺以後,對曹植以及曹操的其他兒子們都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打擊的辦法就是不讓他們獲得兵權,儘量不讓他們在朝中任職,而且反覆進行徙封。這樣一來,曹操兒子們幾乎就沒有人能掌握朝中大權。手中沒有權力,他們就像平常人一樣,又能幹什麼呢?

曹丕去世的時候,給曹叡選了四個輔政大臣,其中曹真、曹休兩個姓曹。但他們都不是曹操的兒子,只不過是宗室人員而已。

曹叡上臺後,繼續執行他爹的政策,後來在給曹芳選輔政大臣的時候,也選了一個姓曹的曹爽。但曹爽是曹真的兒子,也與曹操的兒子們沒有關係。

(司馬懿)

二、被自家宗室排擠打擊。

曹操的兒子們,除了被曹丕、曹叡削奪權力外,他們也被自家宗室排擠打擊。曹爽為了掌控曹魏的權力,有意地壓制曹操的兒子們,而是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安排在最重要的崗位上。可惜最後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一網打盡。

司馬師曾想立曹操的兒子曹據為皇帝。但是,郭太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反對立曹據為皇帝。因為這樣一來,他本來是太后,一下就成了侄兒媳婦了。這樣,曹操的兒子最終沒能站上歷史舞臺。

三、被司馬家族限制監視。

曹操的兒子們,除了被自家人打擊外,還有來自司馬家族的打擊。在王凌企圖擁戴曹彪的事件發生後,司馬懿害怕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晉書》曾記載“(司馬懿)悉錄魏諸王公置於鄴,命有司監察,不得交關”,也就是說,把曹魏家的諸王(當然也包括曹操的兒子們)都遷回來,安置在鄴城,派人專門監視起來。

這樣一來,曹操的兒子們都在司馬家族的掌控之下,他們當然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曹操擁有眾多妻妾,最後也生了25個兒子,先來看看曹操的25位兒子。

1、曹昂,字子修,曹操長子,死在了曹操好色的本性下,戰死於宛城。

2、曹鑠,曹昂同母弟,建安初年病逝。

3、曹丕,字子恆,黃初七年(226年)病逝,時年四十歲。

4、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黃初四年(223年)病逝。

5、曹植,字子建,曹丕和曹彰的同母弟。在曹丕去世六年後去世,只活了41歲。

6、曹熊,卞夫人所生第四子,英年早逝。

7、曹衝,字倉舒,13歲就去世了。

8、曹據,曹衝同母弟。唯一的特點是活得比較長,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曾準備立曹據為帝,後來改了主意才立了高貴鄉公。據此推測,曹據很可能活到了司馬炎篡奪曹魏建立西晉。9、曹宇,字彭祖,魏元帝曹奐生父。曹宇人如其字,一直活到西晉建立13年後的咸寧四年(278年)才去世。10、曹林,一直活到了甘露元年(256年)。

11、曹袞,青龍三年(235年)去世。

12、曹玹(xuàn,早逝。

13、曹峻,甘露四年(259年)去世。

14、曹矩,早逝。

15、曹幹景元二年(261)去世,此時司馬氏篡奪曹魏已經離完成不遠了。

16、曹上,早夭。

17、曹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王凌謀劃討伐司馬懿,立曹彪為帝,為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被司馬懿出兵擊敗後,曹彪也被賜死。

18、曹勤,早夭。

19、曹乘,早夭。

20、曹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去世,年僅22歲。

21、曹京,早夭。

22、曹均,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23、曹棘,早夭。

24、曹徽,字子雋,正始三年(243年)去世。

25、曹茂,去世時間不詳。

從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曹操25個兒子都沒能阻擋司馬家族的崛起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曹操的兒子們大多比較短壽,活到司馬炎篡位的只有兩個,接近司馬家族掌權的也只有五個。

還有就是曹操的這些兒子中能人不多,上面五位更是基本沒有,曹彪可不是自己造反,只是被人推出來而已。第三是最重要的一點,曹丕和曹睿對宗室防範實在太嚴,壓根不給他們半點權力,沒權力也沒能力,想阻止也是有心無力。


平沙趣說歷史


一句話:人多沒實力,照樣被人欺。雖然曹操有二十多個兒子,甚至曹丕也有九個兒子,但依然改變不了曹氏宗族走向衰弱,因為這種現象是曹氏皇帝有意促成的。從某種意義上,是因為從曹丕時代,就一直故意打壓皇族造成的。

在曹操時代,不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那都是人才輩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曹操在打天下時,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就是以曹氏和夏侯氏為核心的宗族勢力,所以曹操會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和權力,並讓他們有足夠多的機會去鍛鍊。

在這種背景下,曹氏宗族自然人才輩出,不要說是曹操的叔伯兄弟,就是他自己的兒子,那也是大放光彩。但從曹丕時代開始,因為兄弟之間曾為爭奪世子之位而大打出手,所以曹丕內心對皇族成員有著深深的不信任。

所以,曹丕上位後,就是開始打擊曹氏強勢親王。本來曹彰和曹植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也是曹家最重要的支柱力量,結果就因為曹丕的猜忌,曹彰英年早逝,曹植被趕出政治舞臺,曹氏宗族最重要的主幹力量受到嚴重打擊。

與此同時,隨著曹仁、曹洪的先後去世,以及夏侯惇病死鄴城後,曹氏宗族上一輩的主幹力量幾乎全線衰亡,關鍵是,在這種情況下,曹氏皇帝對諸王的防範,仍然如同防賊一樣。

既然皇帝不待見親王,親王自然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夾著尾巴教育兒子,唯恐招來無妄之災。兒子在壓抑的情況下長大,沒有一流的名師培養,不敢出去結交俊才,不敢妄議朝政,不敢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必然也出不了俊傑。

所以終曹丕和曹睿兩代,整個曹氏宗族,能夠勉強挑起曹氏大梁的人,就只剩下曹休和曹真兩個人。但問題是,曹休曹真並不是曹氏的直系宗親,他們只是遠支宗室,所能擁有的權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雖然他們的官職很高,但實際能控制的資源是遠遠趕不上真正的皇室宗親。

在這種背景下,曹休和曹真在和豪門大族的爭鬥過程中,往往處於下風。等到曹睿繼位後,曹休和曹真又先後去世,於是曹魏帝國的三大戰區,東線淮南戰區的執政官由曹休變成王凌,大家知道,王凌是司徒王允侄子,頂級豪門大族,也就是說,東線淮南戰區的兵權已落入到豪門士族的手中。

中線襄陽戰區,在曹仁死後,就一直是司馬懿主政,大家也知道,司馬懿是豪門士族的代表人物。西線關中戰區的兵權,在曹真去世後,也由司馬懿接管。

也就是說,在曹睿時代,曹氏宗族就已經在地方軍隊中失去了根基,當時除了中央禁軍還在曹氏控制之外,各大戰區野戰軍已全部被豪門大族把控,而後來司馬懿坐鎮中央,司馬師擔任中護軍,相當於中央禁軍也開始被豪門士族所滲透。

同時,由於九品中正制度的實施,豪門士族通過不斷的蠶食曹魏的中高級職務,已經慢慢把曹氏和夏侯氏的根基給挖空,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在曹睿去世之前,曹氏宗族其實已經成了一個空架子。

當時曹植已察覺到曹氏家族的危機,於是就勸諫魏明帝曹睿,家人不可信,外人就可信?家人會威脅皇權,外人難道就不會威脅皇權?如果我們繼續這樣防備自己人,曹家遲早要完蛋。

但問題是,對於曹睿來說,司馬懿不可信,豪門士族不可信,難道曹植就可以信嗎?如果曹植做大,反過來同樣會威脅皇權,所以曹睿最終還是沒有給曹植這個機會,隨後不久,曹植便鬱鬱寡歡而死。

等到曹睿死後,曹氏宗族裡不僅沒有一個能夠挑起大梁的人物,就是皇帝本人也是一個未成年,從而喪失了執政的權力,至於曹爽輔政十年,又將整個豪門士族全部推到自己的對立面,在這種背景下,曹氏宗族自然無法阻止司馬懿奪權。


我是趙帥鍋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家還有許多藩王在外面,比如燕王曹宇和彭城王曹據。那麼為什麼曹操的這些兒子沒有站出來阻止,導致最後大魏被司馬炎所篡奪呢?歸根結底,問題出在曹丕身上,當然也與司馬懿的高明手段有關。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曹丕能夠當上世子非常的不容易,當年曹操幾次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打算,多虧有司馬懿、吳質、陳群、朱鑠的幫忙,再加上曹植自我約束太差,夜闖司馬門,犯了大錯,最後曹丕才有驚無險的當上了世子。

有這樣的教訓在前,曹丕在篡漢稱帝后,加緊了對諸藩王的控制。曹丕下旨規定:諸藩王王不得逗留京師,即刻前往封地,不奉詔不得前往京師。曹彰曾經來到洛陽要求覲見曹丕,曹丕厭惡,一直躲著不見,曹彰回去後氣的暴病而亡。

其他諸藩王的境況也很慘,以曹植為例,曹植十一年當中三遷其封地,從安鄉侯到鄄城侯,又從鄄城侯到雍丘王,最後遷徙到陳地。每次都不會在封地呆很長時間。而且當時有這樣嚴格的規定:藩王下屬官僚皆下等吏才,護衛不超二百人,而且這些護衛不是老就是殘。

時法制,待籓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

彭城王曹據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比曹植還殘。曹據先被封為范陽侯,後來改封宛侯。後來一年當中遷徙兩次,分別任章陵王和義陽王。這還不夠,曹丕後又以曹據夫人是南方彭城人,又遷徙曹據為彭城王,沒過兩年又遷徙為濟陰王,最後復遷徙為彭城王。一次次的折騰,讓曹據心力憔悴。

曹操二十五個兒子當中,只有燕王曹宇的狀況好一點。曹丕駕崩,曹叡即位後,因為曹宇在曹叡小時候經常關愛他,於是燕王曹宇被曹叡召回京師,入朝做官。後來更在曹叡病重時差一點被委任為大將軍,受託孤的的重任。曹叡的近臣劉放、孫資怕曹氏親貴得權後對自己不利,於是勸曹叡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和司馬懿一起接受託孤重任。燕王曹宇又一次被勒令即刻離開京師,從此,曹氏家族再也沒有人能夠進入權利中樞。

因此,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家勢力幾乎沒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數藩王(曹操兒子)早已經死去,剩下的藩王只有二百名左右的老弱殘兵,如何與司馬懿抗衡呢?那麼曹家諸藩王沒有力量,難道他們就沒有一點作用了嗎?不是的,他們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後來事實證明,司馬懿奪權後,一直有人借曹家勢力與司馬懿家族對抗。

當時的司空王凌就看到了這一點,曹氏後代雖然勢力單薄,但是還是有價值的。既然皇帝闇弱,被司馬懿所操控,那麼就另立其他藩王,藉以和司馬懿抗衡。於是王凌聯合兗州刺史令狐愚,決定另立楚王曹彪(曹操的兒子)為皇帝。

司馬懿知道後大驚,於是以七十多歲的高齡親自率軍前去平定叛亂。司馬懿速度太快,王凌兵變失敗。司馬懿吸取王凌兵變的教訓,於是下令將所有王親貴族都遷徙到鄴城居住,派有司暗中監視,禁止王親貴族和大臣及邊疆將領結交。

悉錄魏諸王公置於鄴,命有司監察,不得交關。

這樣的話,曹家勢力算是被司馬懿一窩端了,再也沒有人敢動另立曹家後代的念頭。那麼就沒有人再反抗了嗎?不是的,曹家勢力沒有了,還有與曹家勢力緊密相關的夏侯家勢力,於是對司馬懿家族不滿的人又將目光轉向了夏侯家。

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與光祿大夫張緝密謀廢掉大將軍司馬師的職位,另立夏侯玄為大將軍。後來事情遭到洩漏,三人被誅殺。夏侯玄的死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諸葛誕、文欽、毋丘儉相繼在淮南發動叛亂,反抗司馬家族專權,後皆被鎮壓。

這些反抗被鎮壓後就沒有人再挺身而出了嗎?不是的。儘管曹家勢力被困於鄴城,夏侯家勢力也被消滅殆盡,但是與司馬家族名望相當的其他家族站了出來。例如,鍾繇的後代鍾會。

鍾家在朝中的威望在曹操時代是超越司馬家的,自從司馬懿篡權後,鍾家以鍾會為代表也開始對司馬家族所不滿,於是鍾會在破蜀成功後立刻在蜀地密謀發動政變,假借奉郭太后的遺詔,奉命討伐司馬昭。後被司馬昭識破,叛亂失敗。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大的力量去反對司馬家族的獨權勢力。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操雖然有二十五個兒子,但是這些兒子在曹丕稱帝后,遭到不同程度的壓制。所有藩王都不得滯留京師,下屬官吏皆是一些平庸之輩,擁有不超過二百人的老弱殘兵。因此,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權後,曹家根本沒有反抗的的實力。雖然曹家無力反抗,但一些有實力的大臣和邊疆大將都以曹家後代和夏侯家後代為核心,悍然發動了多次對司馬家族的反擊,甚至於與司馬家名望相當的鐘家(鍾會)也參與了,只是司馬懿太高壽,手段也很高明。司馬懿將曹家宗親全部困於鄴城監督起來,率兵平叛了王凌叛亂。司馬師及司馬昭兩人也有司馬懿遺風,順利平定了毋丘儉、諸葛誕、文欽、鍾會的叛亂,最後權利歸於司馬家,再也無人能夠阻擋。

總之一句話,司馬家族篡權成功與曹氏的衰敗和司馬家的強勢崛起有很大的關係,怪只怪曹丕自斷手足和司馬懿老謀深算,一切都是必然!


每日趣評


曹操的25個兒子,抵不過司馬八達啊。

曹操兒子雖多,但是成才率很低。有西漢七王判亂在前,曹操的兒子雖然多被封王,但是隻是名義上的王爺,沒有實權。跟明成祖朱棣繼位後的明朝王爺一樣,身份尊貴,但是實際沒有什麼權力。而司馬懿家族,人才是源源不斷的。



曹操雖然有25個兒子,但是有11個死的很早,其中絕後的有9個。還有6個兒子被降罪、免職,過繼給曹操兄弟兩個兒子,還有三人平淡無奇。剩餘三人,就是曹丕、曹植和曹彰了,不得不說,曹操兒子的成才率是很低的。



如果說有能力、有威望阻止司馬懿的,只有可能是曹彰。曹彰一生征戰沙場,征討過烏桓、鮮卑,立下赫赫戰功,曹丕繼位後被封為任城王。但是曹彰在公元223年就去世了,而司馬篡位的關鍵高平陵之變,發生於公元249年。



司馬懿奪位的關鍵有兩點

一、曹魏兩代雄主都英年早逝。曹丕登基後才6年,年僅39歲就去世了。繼任的曹叡,登基15年就去世,年僅36歲。隨後繼任的曹芳,年僅7歲,由曹爽和司馬懿輔政。在曹丕、曹叡當政期間,司馬懿是老老實實的為曹魏東征西討,不敢造次,可想而知,如果曹丕、曹叡若能像司馬懿一樣活到70多歲,能夠把握局勢,司馬懿是不可能奪權的。



二、曹魏的人才匱乏和司馬懿家族實力的雄厚。曹魏的人才匱乏,這就不用多說,曹操的兒子成才率實在太低,最後輔政的曹爽,是曹操養子曹真的兒子。曹真在正史裡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大將軍,官至大將軍、大司馬。但是曹真的兒子曹爽,可以說是頭腦簡單,在輔政曹芳時,實行激進的改革,損害了很多家族利益,導致高平陵之變中,很多家族都站在司馬懿一方。而在政變爆發後,又天真的聽信司馬懿的謊言,輕易投降,導致被滅三族。



至於司馬家族的人才,可以說是源源不斷的。司馬懿出身於河內名門司馬家族,同族兄弟八個,都是人傑,被稱為司馬八達,同族勢力為司馬篡位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司馬篡位的成功,是有士族崛起的背景。在兩漢期間,採用的舉孝廉制,由各地官員挑選人才推薦至中央。地方官員推薦的人可想而知都是自己的族人、門生等,這些被推薦的人再推薦自己的門生、族人,以此反覆,到了東漢末年,已經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士族階層,並且盤根交錯,已經是尾大不掉了。



漢朝的士族階層延續到了三國期間,在曹魏政營裡,有很多士族的代言人。比如河內司馬氏的司馬懿,潁川荀氏的荀彧,潁川陳氏的陳群,弘農楊氏的楊修。



曹操在任期間,由於有威望有武功,故可以對士族進行打壓,比如殺楊修、打擊荀彧等。但是曹丕接任後,為獲取士族支持,採用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為士族的壯大大開綠燈,使士族最終成為了龐然大物,可以威脅曹魏的權力了。



接任的曹叡,政治手段高超,可以和士族達成均衡姿態,保證了士族和曹魏同享受權力,故在任期間安全無事。曹爽的激進改革,觸犯了很多士族的利益,所以高平陵之變後再曹魏再無回天之力。



其實高平陵之變發生時,曹爽並不是還手之力。曹爽若聽從恆範之言,帶著皇帝曹芳去許昌,學習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大有可為的。因為曹魏的武將,主要是寒門子弟,若讓士族得逞,寒門子弟外無出頭之日,在司馬懿奪權後,淮南發生三次判亂,起事都是是忠於曹魏的軍隊。可惜的是曹爽只願意當一個富家翁,又低估司馬懿的奸詐。



綜上所述,司馬懿奪權,往大的說有士族壯大的大背景,從小的方面,曹魏宗室的成才率底下,又被加以防範,有才的曹丕、曹叡又是短命鬼。而司馬懿家族人才不斷,此消彼長下,司馬篡位就發生了。

隨著司馬篡魏,歷史正式進入了士族統治階段。由於士族生下就可以做官,毫無競爭機制,很快就腐化,隨後的兩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而開啟這個時代的司馬懿,也永久的被訂在恥辱柱上。


采薇讀史論今


司馬懿是在他71歲的時候反魏的,按道理說到了這個年紀應該是無慾無求了,古代的七十多歲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百歲老人了,看看同時代的人多早就死了。所以那個時候的司馬懿按照我們正常人的想法來看,應該是靜享天倫的時候了,那到底為何他要帶領死士謀反呢?

我們先說說他這個想法是從什麼時候誕生的,其實司馬懿一直都不算是一個忠臣,看看魏國前幾代皇帝對他的防範之心,要不是外有強敵環伺,早就把他殺了,所以,早早的司馬懿就對魏國不滿了。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司馬懿一直是魏國重臣,伴君左右,提心吊膽一直到了曹芳繼位!

曹芳繼位時才八歲,政務全憑曹爽,司馬懿和郭太后幫襯,那個時候曹爽任職大將軍,司馬懿為太尉,大將軍的官位是略高於太尉的,所以曹爽很明顯是曹?庇美粗坪饉韭碥駁摹:罄矗?芩?穸覽空?權,尤其是尚書事,所以就推薦他司馬懿為大司馬,而上一任大司馬正式曹爽父親曹真。不過因為大司馬之位,太過勞累,司馬懿又已年過花甲,最後才出任太傅,也就是曹芳的老師!

曹爽並沒有放下自己想要攬政的野心,於是上書想要把人才推舉的權利握在尚書檯手裡,這個改變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司馬懿,世族力量逐漸削弱,作為世族領袖的司馬懿權威依然逐漸削弱,這也是最後司馬懿謀反的關鍵原因之一!

雖然對他自己來說,不在乎虛名,但權利邊緣話後,自己家族子孫後代怎麼玩?所以只能在行將就木的年紀攜三千死士奪權,也為後來後代篡魏掃清了障礙!


一起汀音樂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曹操共有25個兒子,這個數量是比較龐大的。雖然其中有些早夭,但活下來的不少。而且,曹魏建立後,曹丕為一些早夭的兄弟指定了繼嗣,所以,而且後來也一直存在,有些甚至延續到了晉朝。

但因為曹操在繼承人問題上曾經出現過猶豫,曹丕和曹植爭鬥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加之曹丕繼位後曹彰曾經率兵來問曹丕“先王璽綬何在”,所以曹丕對兄弟們是比較刻薄的,上任後不久就強迫這些兄弟之藩,去到了自己的封地,實際上是軟禁在封地,相互之間不許私下交往,管制非常嚴苛。

曹操在世時,比較喜歡的三個兒子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考慮繼承人主要是曹丕和曹植,但對曹彰也很喜歡,因為曹彰勇武。曹操在漢中之戰失敗後,曾命曹彰駐軍長安,防禦蜀漢。曹操去世前,曾召曹彰到洛陽來,但曹彰還沒到,曹操就死了。曹彰到洛陽後對曹植說:“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植表示反對:“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曹丕繼位後,曹彰本以為自己有兄弟之親,可以受到重用,沒想到仍然被曹丕強迫之藩,曹彰是非常不滿的。之後,曹彰被封為中牟王,封地在洛陽和許昌之間,每次曹丕從洛陽到許昌,北方諸侯路過中牟,因為知道曹彰剛嚴,都非常嚴肅緊張,就不敢遲滯,趕緊通過曹彰的封地。

黃初三年,曹彰又被改封為任城王。到黃初四年,曹彰入朝洛陽,朝見曹丕,在京城就病逝了,時年只有三十四歲,距離曹丕去世還有三年。但曹彰死得還不是最早的,更早的是曹熊,在曹丕繼位的第二年就病逝了。

只有曹植活得稍微長一些,比曹丕小四歲,比曹彰小兩歲,但一直活到公元232年,這時候曹丕已經去世,在位的是魏明帝曹叡,也就是曹丕的兒子。

曹植因為受到寵愛,曾經被考慮要立為繼承人,是曹丕爭奪儲位的主要對手,所以曹丕繼位之後立刻進行了報復,先是馬上誅殺了曹植爭奪儲位時主要的智囊丁儀兄弟,接著第二年就強迫曹植之藩就國,避免他在京城作亂。

之後,曹植曾多次上書,希望曹丕能夠信任他們這些兄弟,不要對兄弟們太過刻薄,但曹丕絲毫不為所動,反而多次該封,讓曹植不斷搬家。一直到曹叡繼位之後,曹植也曾多次上書,希望能夠做一些實際的工作,也被曹叡拒絕,曹叡仍然堅持繼續曹丕開創的打壓宗室的政策。

不過,曹叡臨死時沒有兒子,養了兩個兒子,據說就是來自曹彰一脈,是曹彰的孫子,其中的齊王芳後來繼位為帝。因為曹芳繼位時年齡還很小,所以曹叡曾經考慮過讓宗室輔佐,他選中的是曹丕的兄弟燕王曹宇,但曹宇表示拒絕。

曹宇拒絕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他長期在封地,受到嚴密監視和控制,他對朝廷的情況不瞭解,貿然接受輔政大臣的位置,很容易成為當時曹魏朝廷實權派人物的打壓。最後,曹叡只能決定,由曹真的兒子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但從曹爽時期開始,齊王芳實際上就已經被架空了。

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曹操的兒子及其後裔仍然是曹魏最主要的宗室成員,因為曹丕四十歲就死了,他的兒子中只有曹叡和東海定王曹霖兩個活下來了,其他的全都夭折了。但曹魏宗室們的處境仍然是處在嚴密監控之下,不能亂說亂動。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在政治上對資歷與他比較接近的曹魏元老中的實力派王凌施壓,迫使王凌鋌而走險,起兵反對司馬懿,意圖改立曹操的另一個兒子楚王曹彪為帝。司馬懿鎮壓了王凌叛亂之後,曹彪就被處死了。接著,司馬懿就把曹魏的其他宗室都集中到洛陽居住,以便控制。

這就是說,曹魏皇權旁落,實際上在齊王芳繼位之後就已經出現了,血緣上比較親近的宗室基本上都只能束手就擒,完全無力反抗,因為他們長期處於被圈禁狀態,沒有能力也沒有實力來參與朝廷的權力鬥爭。高貴鄉公曹髦在被迎立為帝之後,試圖反對司馬昭,就只能依靠皇宮的宦官和童僕,也沒有什麼其他可以依靠的力量了。


蕭武


兒子多就能保住家族皇位,這個邏輯推理有問題。皇帝兒子多,皇室宗族親屬眾多,在大多數情形下,對家族來說,可能是壞事。內部矛盾多,爭權奪利,相互傾軋,互相殘殺。歷史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漢初的“七國謀反”,曹魏的“煮豆燃萁”,晉代的“八王之亂”。唐代的“玄武門之變”等等。最終2種結果:①掌(奪)權皇子1支獨秀,其他皇族支脈被誅滅或謫貶。②皇權旁落,皇位被其他有勢有智者篡奪(如司馬氏取代曹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