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手握重權,為何不篡位自己做皇帝?只是因為孝莊嗎?

型男東海Terry


清軍入關後的皇帝是順治,但誰都知道,真正的皇帝是攝政王多爾袞。問題是,多爾袞為什麼不推翻順治,當真正的皇帝。

有人說因為孝莊太后下嫁給多爾袞,所以多爾袞照顧孝莊的面子,才沒有篡位稱帝。但這個事本來就真真假假,沒有可靠記載。退一步講,即使孝莊下嫁是真的,也不影響多爾袞當皇帝。反正多爾袞沒兒子,讓順治當皇太子,不正是兩全其美?

多爾袞選擇不稱帝,其實就和自己沒有兒子有關係。

多爾袞的生育能力不是那麼強,雖然妻妾成群,但努力了半輩子,只生了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沒有兒子,偌大家業傳給孫悟空嗎?即使之後多爾袞能生個活蹦亂跳、智商正常的兒子,但隨著順治年齡的增長,時間的優勢並不在多爾袞這邊。那麼,是否可以抄近道,抱養一個宗室近支男孩呢?也不行。抱養來的孩子也有和養父親近的,但畢竟這是皇位傳承,多爾袞忙來忙去,到頭來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這樣的事,精明的多爾袞是不會幹的。

想來想去,多爾袞最穩妥的辦法,就是不稱帝。

何必呢?曹操、諸葛亮都沒有稱帝,他們都是各自國內的絕對老大,牢牢掌握最高權力,這就足夠了。當皇帝是有樂趣,但前提是掌握實權。多爾袞只不過沒有掛皇帝的名,但他的意志,就是大清的意志,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讓男人迷戀的嗎? 更何況,大臣們見著多爾袞同樣要下跪,無非多磕幾個頭、少磕幾個頭而已。

曹操說過:何必納虛名而受實禍。這個道理,多爾袞當然懂。

再說,宗室王爺、八旗親貴更能接受一個屁事不懂的小皇帝,這符合他們的利益。多爾袞沒有皇帝的名號,有些事辦起來也並非那麼順利。可如果多爾袞稱帝,自己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所以,這些人也一定是多爾袞稱帝后的反對力量。這些人都在,多爾袞是不敢輕舉妄動的。綜合考量之下,多爾袞沒有稱帝,是非常明智的。

當然,年齡越大,理智越弱,多爾袞慢慢經受不起皇帝的誘惑,開始自稱皇父,就差封自己為太上皇了。說明多爾袞如果再多活些年,根據現實情況,他會考慮是否當皇帝的。只不過死的早,這一切,都成了歷史猜想。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歷史上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情種是有,但絕不是多爾袞。

事實上,在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多爾袞已經動了做皇帝的心思。只是以皇長子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堅決反對,表態必須立太宗的兒子,最後多爾袞才不得以同意立年僅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為帝。這樣,皇帝年幼,身為攝政王,自然是大權獨攬,多爾袞成為了沒有皇帝名號的皇帝,同時,排除了自己政敵豪格做皇帝的可能性,可以說是一箭雙鵰。

1644年,多爾袞率領大軍入關,奉福臨遷都北京,同年被封為叔父攝政王,位在諸王之上。1645年剿滅南明弘光政權後,晉封皇叔父攝政王。1646年,顛覆南明隆武政權,將皇帝的印綬等搬到自己府裡,隨用隨取。1647年,規定皇叔父攝政王不用向皇帝行禮了。1648年,晉封為皇父攝政王,吃穿用度和皇帝一模一樣,自己稱帝路上最忌憚的兄長禮親王代善去世,自己的最大政敵肅親王豪格被幽禁致死。1650年,追尊生母烏喇納拉氏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那下一步該做什麼呢?

以多爾袞當時的功績和威望,其實大家都知道,他一定想捅破這層窗戶紙,當上真正的皇帝。而他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封號不過是在試探臣子們的反應,加上滿清的族長禮親王代善去世了,肅親王豪格也死了,當時機成熟,天下大定,他怎麼可能捨得再次失去爭得皇位的機會?

只是天不假年,1650年,多爾袞在古北口打獵時墜馬跌傷,死於塞外,年僅39歲。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天下,卻是墜馬跌傷而死於塞外,伴隨他而去的是再也不能實行的帝王夢。


靖遠0204


事實上多爾袞不是不想做皇帝,他到死也從來沒放棄過對皇位的爭奪。皇太極死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進行過一番爭奪。多爾袞肯定也參加了,不過最後沒成功。但是多爾袞並沒有放棄,只是後來死太早了。如果再多活幾年的話,皇位有很大的可能就是他的了。

皇太極死後因為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讓多爾袞找到了機會。當時呼聲最高的繼承人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除此之外就是多爾袞了。兩人背後都有一幫勢力支持,不過總的來說還是支持豪格的人多,多爾袞還是弱了那麼一點的。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還得說一下滿清的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在很早的時候確立了八王議政制度,他規定了很多國家大事,尤其是皇位的繼承都需要通過八王議政來確定,而這八王就是八旗的旗主擔任。後來皇太極為了增強皇帝的權利,弱化這些旗主的權利。又將八旗中的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由自己親自統領。這三旗被稱作上三期,權利地位都高於其他的五旗。所以這三旗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因為他們是皇帝的專屬力量,所以一直都是支持皇帝一系的。在皇位的傳承上,他們也只認皇帝的兒子繼承,不買多爾袞的賬。

當時支持豪格的人,跟支持多爾袞的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雖然豪格這邊更強一點,但是多爾袞也毫不示弱。支持豪格的人主要理由就是他是皇太極的長子,皇位理應由他繼承。而支持多爾袞的人主要理由就是他的功勞大,威望大。

最後兩幫人誰也吵不過誰,還差點打起來。雙方衡量了對方的武力值,都覺得打起來的話代價太大沒有必勝把握。最關鍵的是都不想背上分裂清朝挑起內戰的罵名。於是都退讓了一步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豪格這邊的底線就是,豪格可以不繼位,但是必須得是皇太子的兒子繼位。而多爾袞看到事不可為,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表示可以讓皇太極的其他兒子繼位,但堅決不能是豪格,而且必須讓自己做輔政大臣。最後雙方由是一番扯皮,定下了由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繼位。當時福臨才六歲,他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了。為什麼選他呢,因為他年紀小好控制。

雖然多爾袞當時沒有成為奪走皇位,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後來成了攝政王,並且運用很多手段,把反對他的人殺的殺,發配的發配。把所有權利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成功的架空了皇帝。就在他準備廢掉順治,自己登基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影響他後半生的事情,他竟然騎馬摔死了。這個在馬背上打了半輩子仗的人,竟然騎馬摔死了,還真是諷刺啊。

所以說,多爾袞從來都沒有放棄爭奪皇位。第一次是因為機會沒到,實力不夠。好不容易掃清障礙的時候,沒命享受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參加體育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走街串巷看民俗


多爾袞在皇太極駕崩之後並沒有篡位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多爾袞實力不夠。多爾袞手中兵力只有兩白旗和鑲藍旗,兩黃旗是皇太極的嫡系軍隊,打起來肯定支持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而其他三旗並沒有表明立場,多爾袞即使篡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退一萬步,就算打贏了,自己登上了皇位。大清也是元氣大傷,就無法入住中原,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了;如果輸了那下場就很悲慘了,不僅自己榮華富貴不再,連全家人的性命都不保。


2.多爾袞念及與皇太極的兄弟之情。皇太極生前對多爾袞還算厚待。在多爾袞年紀不大的時候帶著他打仗歷練,等多爾袞年紀稍大便讓他獨自率軍出征,獨當一面。多爾袞建功之後就封他為“和碩睿親王”,出於兄弟之情,多爾袞應該還是有點不落忍。

3.選福臨當皇帝也是一個妙招。多爾袞不自己當皇帝,選小侄子福臨當皇帝,他既可以擁有皇帝之實,又不用背上叛逆的罵名,豈不是兩全其美。



4.可能與布木布泰(大玉兒)有關。可能正如野史和電視劇《孝莊秘史》所說,因為多爾袞與布木布泰(大玉兒)情深意重因而扶持布木布泰的兒子當皇帝。


以上便是曉史兄的個人看法了,你們又覺得多爾袞為何不做皇帝呢?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曉史才能明事


多爾袞差不多就是一個“事實上”的皇帝了,大權在握,卻沒有把小皇帝踢開自己做名副其實的皇帝,會不會是因為孝莊?應該是不會的。那種“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愛情是可遇不求的。多爾袞和孝莊,兩個政 治性動物,對各自的目的非常明確,也都非常清楚大位對於各自的重要性,不會輕易動真情的。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宣太后與義渠王,幾十年的陪伴最終也抵不過政 治利益。

多爾袞多次與皇位擦肩而過是當時的局勢決定的。

第一次,是在努爾哈赤去世。他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皇子,可惜老爸沒把後事說清楚。他畢竟還小,加上同時去世父親和母親,在如狼似虎的兄長面前落敗也屬正常。而正是這次差了一步,以後都是步步差一步。

第二次,是在皇太極去世。他已經成長為最有實力的後金將領,但他這時候的身份很尷尬,已經是皇弟,是弟弟,而不是皇子了。得位的合理性上虧了一步。只好再退一步,做輔助小皇帝的輔政大臣。

第三次,是入關之後。多爾袞揮師入關,橫掃中原,也滅了豪格。他一路“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小皇帝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追封自己的母親阿巴亥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也許真的動了“動動小皇帝”的心思。

可惜,上天沒給他足夠的時間。順治七年(1650年)冬,在塞北狩獵時暴亡。他的所有想做的或者不想做的都戛然而止,只有老天知道他是否想過。

政 治性動物都沒有那麼高尚!!!多爾袞不會,孝莊也不會。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為什麼多爾袞不當皇帝?

第一,當時他還很年輕,還能從長計議。有人說他的實力不行是幼稚的,在皇太極剛死的時候,也許多爾袞與豪格等皇太極系的實力是分庭抗禮,但是等到清軍入關後,多爾袞的實力卻已經是壓倒性的,別忘了清軍入關是以兩白旗為先鋒打進來的,戰損肯定有但是實力擴充更是極速的,戰功和威望也是無人可以匹敵的,要知道打進北京城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沒有做到的,但是多爾袞做到了,可以說當時整個滿清貴族集團都指望著在他的帶領下獲取更多的利益分配,這種情況下在政治軍事上多爾袞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於是另外一個攝政王也就沒有話語權了多爾袞成了實際的最高領導人。但是,當皇帝這個事情不是僅僅拳頭硬就可以的,順治皇帝是多爾袞親自立的、合法的、沒有任何過錯的皇帝,真要廢掉自立還需要更長久的政治鋪墊,除非多爾袞學蒙哥血洗窩闊臺系一樣血洗皇太極一系。

第二,沒有兒子,沒有後繼者。這個時候他已經被封為皇父攝政王,即便他稱帝,法理上的繼承人還是順治,這個時候順治已經算是多爾袞義子或者更嚴重點是繼子的身份,這可能也是順治恨多爾袞的原因之一,明朝嘉靖時期的大議禮事件可是死了不少人,而順治又是一個漢化嚴重的人。當然,多爾袞還可以選擇兄終弟及的方式傳承帝業,然而同母的三兄弟裡面,阿濟格是個二愣子且和多爾袞關係不好,感情好、能力強的多鐸卻比多爾袞還死的早。

第三,統一戰爭還沒有結束。作為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軍事家,多爾袞必須保持大局穩定,尤其是統治核心的穩定,所以不能腦袋發熱。

最後,個人認為順治皇帝真心不如多爾袞,這種不如是政治軍事能力上的全面不如,甚者個人氣度上都不如。阿巴亥的死和皇太極不無關係,多爾袞卻沒有太多的報復,而等到多爾袞死後卻被鞭屍,以至於百餘年後,順治的曾孫乾隆都看不下去,肯定其功勳,恢復了其宗室身份。


Puda27


我認為多爾袞之所以不篡位做皇帝首先是為了維護集體的利益,再者,自身的利益也得到了滿足。

一、維護集體利益

1643年9月,皇太極突然病逝,由於生前並未確立皇位繼承人。由此爆發了“帝位之爭”。當時爭皇位的兩大主角分別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按理說他應該繼承皇位,可當時的滿清朝廷並沒明確規定這一制度。因此多爾袞才能參與“爭位”。

多爾袞與豪格的兩派爭鬥中,各旗旗主與大臣紛紛表態,豪格得到了正黃、鑲黃、正紅三旗的明確支持,索尼、圖爾格、鰲拜等大臣也擁立豪格,多爾袞也不甘示弱,有豫郡王多鐸和英郡王阿濟格的兩白旗及其他大臣的鼎力支持。雙方相持不下,到了拔劍弩張就要開打地步……。《清實錄》記載:“太宗儲嗣未定,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不過最終還是沒打成,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建議下,雙方讓步,最後立六歲的皇子福臨為帝,即“順治皇帝”,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為“攝政王”。

我認為多爾袞之所以妥協不打,首先,雙方實力旗鼓相當,要打不一定打得贏,一旦開戰,有損傷自不必說,朝局也將陷入混亂……。在當時,清廷一致的目標是“入主中原”。當時中原各地起義不斷,明軍正在全力“剿匪”,這時正是能否“入主中原”的關鍵時刻。如果開戰,這一目標或將成為“泡影”。所以我認為,從大局考慮,多爾袞選擇了放棄。這也是豪格和其他旗主及大臣的一致看法。

二、自身利益得到滿足

清軍入關以後,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雖然沒當皇帝,可實際上獲得和皇帝一樣的權益,甚至超過皇帝。在當“攝政王”期間,在政治上獨裁專斷,用人唯親,國家大事基本上決於他一人。在軍事上,在接管了“小皇帝”掌管的正黃、鑲黃兩旗後,成為實力最強的旗主。軍政大權集於一身,順治皇帝成了“擺設”。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爾袞還需要當皇帝嗎?或許他有想過廢掉皇帝,或許他認為時機不成熟,畢竟當初的協商是隻當攝政王。如果篡位,必定會引發爭鬥。再加上“天不假年”,多爾袞只當了6年攝政王,1650年,多爾袞因墜馬受傷後病死。相當皇帝也沒機會了……。

至於說多爾袞不篡位有沒有“孝莊”的因素,我認為多爾袞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政治利益面前應該是不會摻雜“兒女情長的”!


前史今事


有關清朝的幾大謎案,史學界至今尚未弄清。特別是對於孝莊皇后是否下嫁多爾袞的問題,一直持爭議的態度。而這恰恰給了影視劇一個很好的題材,藉此發揮,以致將多爾袞與孝莊二人之間的關係演繹是青梅竹馬的愛情,似乎這樣更能說明多爾袞是因孝莊而將皇位讓於順治帝的。那麼果真如此麼?

皇太極去世後,當時朝中存在兩股強大的勢力,一方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另一方便是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之所以當時權勢如此之大,主要是皇太極當政後,將威脅其皇位的諸王勢力清理掉了不少,而多爾袞因驍勇善戰,皇太極對其十分重用,當然可能也與皇太極因逼死多爾袞的母親,心懷愧疚的心態有關。多爾袞憑藉著自身的能力,手握重權,勢力日益強大。

當時的清朝(皇太極之時,清朝已經建立了)並沒有嫡長子繼承製,也不存在必須由子孫繼承的規定。所以無論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均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二者,無論誰繼承原則上來說都沒有問題。而二者之間繼承大統,實際上關乎的是自己背後勢力的利益,故彼此爭執不休,勢如水火。

然而,當時清朝所面臨的處境並不樂觀,雖然已經統一了東北女真諸部和蒙古的部分部落,但仍然面臨著南部的明朝和東部的朝鮮的嚴重威脅。倘若此時因爭奪皇位而引發內部衝突,勢必導致清朝的戰鬥力下降。這樣無疑給周邊趁虛而入的機會。於是為保證清朝的戰鬥力,平衡豪格與多爾袞雙方的權力。於是選擇了年幼的福臨即位。福臨即位可以說是當時雙方勢力之間的一種妥協。

當然,為什麼選擇福臨而不是其他的孩子繼承大統,這當然是與孝莊的身份有關係了。當時除豪格之外,皇太極的其他兒子要麼就是年幼,要麼就是資歷不足,難當大任。而孝莊的母家是科爾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有龐大的家族勢力做後盾,而且皇太極的大福晉也是孝莊的姑姑,沒有兒子,所以更是希望皇帝能夠是自己家族的這一枝了,綜合來看,福臨應該是最佳人選。況且聰慧的莊妃,膽識過人,又怎是其他妃子所能比擬的,當時也是審時度勢,為確保母子能夠平安,為自己的兒子力爭皇位,也是可以想見的。

在我看來,福臨登基,實際上是當時客觀形勢所決定的。多爾袞即使權力再大,也會受到八旗各勢力的約束,難以決定皇位。


夕陽下的晚楓


多爾袞不篡位就是因為他沒兒子。篡了位也是白搭。

順治登基,清兵入關,多爾袞先後被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地位崇高自王莽以來未有,而初入北京時新降的明朝士庶也是將他是為“皇帝”的,據《清史稿•睿忠親王列傳》記載:

“明將吏軍民迎朝陽門外,設鹵簿,請乘輦,王曰:'予法周公輔衝主,不當乘。'眾以周公嘗負扆,固請,乃命以鹵簿列王儀仗前,奏樂,拜天,復拜闕,乘輦,升武英殿。明將吏入謁,呼萬歲。”

說明多爾袞一直以周公自命,雖然沒有坐上天子的法駕,但是卻接受了百姓的嵩呼萬歲。此後多爾袞的權力越來越大,並將昔日的對手南明諸帝、肅王豪哥等人逐漸消滅真正做到了唯我獨尊,要想登上帝位絕非困難,但是多爾袞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這一步,因為對於他來說,登上帝位就要面臨一個讓他很無奈的——乏嗣無後。

多爾袞有六妻四妾,但只有他的第六位福晉朝鮮李氏生養了一個女兒東莪格格。之所以多爾袞雖然妻妾眾多但是卻膝下無兒的原因就是在於他的身體一直非常不好,據說是有“風疾”或是“心悸”這種毛病,而且至少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朝鮮王朝使臣的紀實日記《沈館錄》中記載,多爾袞曾經向其好友,昭顯世子求藥,這個藥就是“竹瀝”:

“俺荷國眷(指昭顯世子)愛時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見俺有痼疾,非竹瀝難治,而蒙惠得服便見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產,不得不求之於館 所者。”

竹瀝清肺降火,滑痰利竅,主治用於肺熱痰壅,驚風,癲癇等病。多爾袞對竹瀝如此渴求,可知他病得確實不輕。入關以後,就更是離不開這味藥材,據談遷《北遊錄》記載其目睹:

“衛輝淇縣多竹。攝政王煎竹瀝。初課民煎。每巨竹可獲瀝十斤。後疑其偽。令民輸竹於京。以風日所暴僅煎六斤。淇之人苦於役。費甚矣。”

而且多爾袞身體不好在當時不是秘密,而是無人不知的事情,甚至也成了政敵攻擊他的把柄之一,比如肅王豪哥就多次罵他是“病夫”,而且還公開的說過:

“和碩睿親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壽幾何而能終其事乎?設不克終事,爾時以異姓之人主國政,可乎?”

所以,對於多爾袞來說,他可以憑著自己的手腕指點江山,睥睨群雄,但是生孩子的問題上最終是要看老天爺的恩情。所以多爾袞在東莪格格降生之後就恐怕對自己“乏嗣”的宿命有了準備,於是就就過繼了同母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為養子。多爾博的生母是多鐸的側福晉博爾濟吉特氏,乃是孝莊太后的親侄女。看來是考慮到雙方的利益做出的選擇。

順治七年(1650A.D.)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諡為“成宗義帝”。但僅僅三個月後,親政的順治帝就下旨將多爾袞撤享、削爵,也就是剝奪多爾袞一切頭銜,並掘墓鞭屍。一時間人心惶惶,甚至將這一事件比之為秦始皇車裂假父嫪毐。而多爾袞的親信被徹底清算,養子多爾博廢去睿王,被勒令歸宗並貶為閒散宗室。孤女東莪格格被交付信郡王府管制,不久又被流放至蒙古。

直到百餘年之後乾隆帝方為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順治帝。

晚年的孝莊太后。歷史上孝莊太后從未以“美貌”而聞名。

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以霹靂手段清算,所以沒有留下任何畫像。清初一位宗王的畫像。


陳大舍


帝王時代“正統”和號召力是成正比的,南明是這樣,滿清也是這樣。崇禎帝上吊後,大明依然握有南方大面積的國土和大量明軍,但繼承人無論弘光、隆武還是永曆等都非嫡傳,與南宋趙構地位不可同日而語,因而導致各種內亂內鬥消耗實力,故此南明只是曇花一現。滿清也這樣,多爾袞是旁系,雖然手握重權,但出師無名,加之滿清當時並未統一天下,如貿然篡位,很可能導致內亂,從而使定鼎中原的願望成為泡影,因此他找個弱小的人做傀儡才是個正確的選擇,這也就是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當年就不稱帝,仍奉漢獻帝為正朔,自己只稱“丞相”也是這個道理。但天下定了以後篡位相對來說就容易一些,法理上也能自圓其說,比如曹丕,比如朱棣,比如雍正。所以是否篡位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而多爾袞正好處在問鼎中原的階段,天下並未安定,天時地利不具備,當然會失掉人和,篡位風險不可以接受,因而甘當“人臣”,這與孝莊似乎關係不太大,是一種政治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