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老师水平很低,但还是能当老师?

1个小太阳er


这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就有,我认为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1、民办教师直转一批。八十年代,原来乡村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没有学历,有的只是个初中毕业,当时学生人数多,公办教师少。教师国家为了照顾部分民办教师,就从师德优秀,热爱教育事业的民办教师中直接转一批为公办教师。这样,那些学历低、肯吃苦、热爱教育的老师就进来了。

2、教师子女直转一批。同样是缺老师,原来教育部门为了照顾教师子女的就业问题,就安排教师子女到中等师范进行所谓进修,然后直接安排到学校教书,转成公办教师。

这部分学历低的老师在我们学校长期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四年级以上的工作从来不安排他们。他们长期教低年级,很细心、很耐心,经验也积累了不少,还真让家长喜欢,让学校放心!


教育志士


从一九七八年到九三年,教师队伍的补充十分混乱,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当地还有一批“父亲退休,儿子顶替”的,当时就觉得可笑之极,教师工作是有技术含量的,怎么可以子承父业?这些无法上任教学工作的后代们,也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很多学校领导不愿接收,出于人情,安排了看大门、烧锅炉、打钟、炊事员……现在也熬到退休了。那时候县委县政府相当一部分实权人物,通过各种关系把子女安排在教育系统。如果深入细致调查,许多低水平教师都是有关系和背景的!


青山绿水


你提出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从一方面来回答:当老师是教书育人,学历低,文化程度不高无所谓,(当然小学毕业是教不了初中生的),关键是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把握和驾驭考试的潜规则(规律),教的好不如考的好。实例一:我村原有一名纯民办教师,多年历任小学五年级毕业班语文教学,几乎年年全公社第一名,而78年因全县精简纯民办教师被辞退,几年后恰调来新校长,又聘用了,可不论教的再好,总是摸不透期期考试,不得不被淘汰。实例二,我村在当地全市禅连二十年高考第一名的本县当老师的几个学历仅是专科生,反而却被高学历教学经验少的老师高考达线率高。


用户4067916689537


老师的水平确实参差不齐,不论是个人整体素质还是业务能力。在我们看来,有些老师的言行举止有损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感觉他根本就不配为人师表。但他们却能堂而皇之地待在老师的队伍里平安无事,我觉得水平低还当老师的人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本人对当老师压根就没兴趣,可是又没有其他可以谋生的一技之长,所以只能混在老师队伍中苟且偷生了。没兴趣自然不会有热情,也肯定不会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这种消极怠工的态度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让人觉得他水平低,做老师差强人意。


另一种就是真的水平低。尽管也上了大学,该学的教育方面的知识都学了,但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得到提升。曾经有一个高中的男老师,戴着眼镜很斯文的样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标准的老师形象。可一教课水平就显现出来了,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还不至于说他照本宣科地念书吧,也差不多了。

各行各业都有行业精英,也都有混日子的人,甚至败类,教师行业也不会例外的。可是由于老师的受众是学生,所以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关注度比较高,要求也更为严格。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容易被拿来无限放大,影响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现在的老师都要通过层层选拔才能入行,以前可没有这些规定,所以才会鱼龙混杂,出现了一些误人子弟的老师。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通过非正规途径进入教师队伍的老师逐渐退休,加上老师进入制度越来越严格完善,相信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会越来越高的。


悟小品


在现实中,只要稍微到一些学校打听,确实存在有少数人水平很低,却还当着老师,这既有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原因和体制的原因:

民办教师转正、代课教师转正和工作分配制的历史原因:

整体文化水平低的民办教师转正:以前,由于广大农村整体文化水平很低,教师稀缺,有很多只有初中甚至更低文化水平的人充当了民办教师。后来一些地区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政策性地全部转正。这批转正的民办教师确实有一些优秀教师,完全能胜任自己的教学任务,但也有一些水平很差的教师混进了教师队伍。

政策性的大批代课老师转正:有的地方在某一个阶段,居于某种考虑为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出台政策让大批教师转正。比如,重庆市在10多年前就搞了一次专门针对当年正在代课的教师的转正考试,80%的代课教师立即实现了转正。同样,这批转正的代课老师中有水平比较高的老师,但也转正了一批水平低下的代课老师。据说,当年有一部分代课老师水平低下,之所以在学校代课,完全因为他们是一些学校校长及行政的“关系户”,也侥幸通过了那次考试难度比较低的考试。所以这部分人 混进教师队伍后,如果不自觉加强学习,也就不可能有多高水平。

以前的工作分配制造成:各地区在实行教师上岗考试前,各学校的教师主要由各类师范学校毕业生分配来的。从理论上讲,这些师范生都是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好中选优”进的各类师范学校,水平应该比较高的。但是,正是当时的分配制度,使他们一考上师范学校就意味着有“饭碗”啦,导致少数师范生一进校就放松了自己,不努力学习,整天游手好闲,几年下来,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毫不客气的说,在毕业的时候,同一个班级最优秀的学生当最差学生的老师绰绰有余。如果这部分水平差的师范生在参加工作后不自觉加强学习,其作为教师的水平也肯定不会高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印证了人们常说的“文凭不代表水平”。

缺乏教师和有效考评机制的现实原因

边远农村缺乏教师。不少边远的农村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有水平的老师能不去的就会想法不去。从而导致这些地方在过去某个时候严重缺老师(有的地方现在也是如此),就只能降低要求就近招聘教师或请代课老师。这就很难排除招聘的老师水平很低。

没有建立定期的教师业务能力考评机制。到现在为止,全国还没有建立定期对所有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评的有效机制来鞭策所有教师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少数水平低下的教师就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能进不能出”的体制原因

由于没有建立对教师的有效考评机制,也没有实行教师“淘汰制”。所以,一个人只要进了教师队伍,在没有违纪违法或即使有违纪违法没被人检举揭发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被辞退。所以,导致一部分水平低下、不配当教师的人,仍然还在当教师。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给我评论留言,共同探讨!


教育深思者


这是一个大二学生提的问题,他的观点是有些老师水平很低,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的两个主观感受:其一,看见有男老师对女学生色眯眯的;其二,听有的老师一节课废话不断,讲不到重点的。由此,他产生了困惑:这些人是怎么能当上老师的?

应该说,这个大二的学生有正义感,内心充满着对于好老师的期待。从他列举的两件事可以看出,一件讲的是老师的人品,一件讲的是老师的水平,其实正好对应着那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他看来,他遇到的这两位老师前者身不正,对女生有不轨图谋,后者则学不高,不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

但我想问问这位大学生,你所说的老师是什么学段的,小学、中学、高中还是大学老师?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目睹、耳听过他们的什么言行,因而做出这样的判断?是不是因为你喜欢的某位女同学得到某位老师的重视,你就觉得他色眯眯呢?是不是你已经懂了某些内容,而老师要照顾大多数,还在反复讲解,你就觉得他啰嗦、没水平呢?

事情虽然是这名大二学生亲历的,但判断是从他主观感受出发的,都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当然,我如果就此便判断这个大学生在胡说八道,那我同样也犯了他的主观臆断的毛病。因为,我以上的分析也只是他描述的事情的另一种可能,仍然是片面的。

同样的一件事从不同的方面来看,让不同的人来看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譬如说,被老师关心的女生,她可能觉得老师很和蔼可亲呢。某些学生可能觉得老师讲解很细致很耐心呢。

这么一说,主观情绪强烈的人马上就会作出判断,说我是为了给老师洗白才故意抬杠的,甚至觉得我就是题中描述的那种老师,脾气暴的干脆想怼我一顿了。

但事实上,我当教师二十多年,知道这个大学生说的那种老师确有其人。教师队伍里的确混进了一些德行不彰、才情不足的人,他们的不良言行对教师整体形象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无视这种事实,强行洗白的结果肯定是越描越黑!因此,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十分必要,畅通教师退出机制也十分必要,让德有瑕疵,才有欠缺的人远离教师队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最后,再次致意这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希望你能保持住这份良知,但同时,考虑问题要学会更理性一点,作出判断要在掌握更多有说服力的依据之后,这对你一生有益。


剑客谈教育


不知题主所指的“水平低”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我的理解的“老师水平”主要包括:文化专业水平(文凭)、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教育观念、师德师风以及处理学生问题能力等。

凭多年经历和感觉,我认为,在中小学当老师或者当好一个老师,文化专业水平(文凭)上,不一定要很高,只需在所教阶段学科知识上不存在障碍就行。但必须具备较高的智商和情商。

因此,在我们教师前辈中,初中毕业教小学、高中毕业教初中、甚至同等学历教师教同学历学生的,也不乏优秀教师。

仅仅文化水平低点,但其他方面很优秀,且有上进心和责任心,也照样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三味"70年代中期开始上小学,一直到初中毕业,所有老师中,没几个是正牌师范院校毕业的,90%以上的老师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代课教师或民办教师。在我的记忆里,他们中很多是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不过,在教师所必须的这些素质和能力中,如果有某个或某些方面确实很差,是不适宜做教师的,否则,真是误人子弟!

“三味"曾经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普通话极差,用方言上课倒还好些,用普通话讲课,会把学生笑死、急死!课堂上学生只顾"找茬"去了,根本没心思听内容。

记得他在一节拼音课上,拼读“解放军”的“解"字。我们地方方言习惯读“解(gai)放军",而他教学生这样拼:

j-i-e——jie——gai

真不知道他是如何拼来的。

还有一位初中英语老师,他原本就从没学过英语,由于学校缺英语老师,就在县里参加了一个月培训,基本能读完英文字母,就当上了英语老师。

记得他上英语课时,基本采取用汉字给单词或句子标读音。如:Goodbye,让学生用汉字标上读音“狗的拜"。

到今天,我们还会念这样的句子:

“鸡骨头卡死。"

“山高头窝得粑出。"

虽然这些都已轮为我们那时代里教育中的“笑柄",但毕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烙印和产物。

要在现在,这样的老师,恐怕早被学生和家长轰下台了。


三味聊教育


想问,北师大,华东师大,北师大,陕师大,华南师大,哈师大,厦师大……有各气的十个,还兼十个教育学院,全国四十多个师范学院,各省至少3一4所师专, 外语教育学院每省至少2一3所…… 每年考入教育系统的人占总招生的40%多, (摘自全国高考简章),。如果说水平低,不知小编要求的水平高如何定义!?据普査,乡级有学历编人中,教师占70%,县级有学历统编人中,教师接近50%,省级有学历统编人中,教师占60%強,全国教师财政统计40%多,如果把幼教,民为学校算上,这教师财政支付占编制员额50%。教师成公务中主流,首先有组织有计划稳定了社会,但腐败还是严重的,水平低是不同的时代,国家的政策,如顶替,民办,但在当时为社会起了应有作用,″低″是比较而言,但待遇上,职称上有严格档次,没必要黑庞大的教师队伍,但应当在教育阵的反腐廹在眉婕!


下棋中


为什么有些老师水平很低,但还是能当老师?

首先,怎么判定老师“水平高低”是个问题。

题主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最少也经历过几十位老师的教导,这些老师的性情和风格也会不尽相同,这些老师不可能都会被你喜欢和欣赏,,总会有一部分是你认为的“低水平”的。

一个人能成为教师,尤其是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其实很不容易的。他也是经历了层层选拔才走到了那个位置。这起码说明他有一些很优秀的地方。

不完美的老师,就不能成为老师了吗?

人无完人,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全面的完美。他可能学识丰富,却不擅长表达。他可能研究能力很强,却教学能力比较弱……作为学生,已经是个成年人,尽量去看到别人的长处去学习,而不是努力去找出老师的几个缺点,而去否定这个人。这种思路对你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遇到不喜欢的老师,也不要因为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学习。

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要求你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人的一生能遇见一位能完全给自己全面指导的老师,那都是命运之神对你的垂青了。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普通人,对他们来说教学是个职业。

都大二了,要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遇到合自己胃口的老师,学习起来可能会更容易,更有乐趣。千万不要因为讨厌一个人,就讨厌一门课。这样的想法会害了自己!

换个位置去想,他作为一个老师,也没必要去讨好每一个学性。

当然,遇到有违法和违规的老师,你可以去举报。这个不可以容忍。

违法和违规的事情,这里不讨论。

图片来自头条图虫。


蜗牛耍钝刀


题主说的是大学老师吧,水平很低应该是指讲课的水平不够高,至于对女学生色眯眯的男老师也可能存在,这与老师的师德水平有关。我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为什么大学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了。

在大学老师的引进和招聘中,教学水平并不是学校考察的主要方面

  • 这与高校近年来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发展模式有关,很多年来,高校与高校之间在比较的时候,往往最看重的还是国家级项目和高水平论文的数量,而不关注你有多少教学名师;在职称评聘的时候也更多看重一个老师的科研实力,而对他的教学水平缺乏对应的考核指标。这就造成了高校不管是在引进老师还是培养老师的时候,都更加注重他们的科研实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而不注重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 还有一个原因,之所以高校不太注重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是因为大学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升学率”没有关系,学生考不好或者不及格对大学老师都没有任何影响,对学校也没什么影响,那学校上下谁还会在意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呢。

所以,在招聘老师的时候虽然也有试讲环节,但如果他的科研实力很强,试讲不怎么好也就没什么关系了。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很多年轻老师的讲课水平真的不如中小学老师,他们可能就站在那念PPT或者教材,也不和学生互动,也不管学生听不听,对课堂规范和学生管理一点都不关心,这种现象在哪个学校都是存在的。

至于师德水平,并不是学校要求就可以提高的

  • 师德水平还是更多地与老师自身的道德水平有关,如果他的道德水平很高,就算他重视科研也会同时很重视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 虽然现在评职称或者其他晋升中有师德一票否决的规定,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并不能对一些老师隐形的骚扰进行有效防范,就像有的男老师对女学生色眯眯一样,你无法判定他的这种形式构成了什么过错,也无法形成证据向学校有关部门检举,因此学校也无法控制。
  • 所以师德的提高并不是学校有要求就可以提高了,一个老师的行为与他自身的性格、修养和道德有关,不要期望相关措施会对他们形成震慑,俗话说“本性难移”和“狗改不了吃屎”都是有道理的。我们只能期望学校在综合考量一个人才的时候,不能只功利地追求他的科研能力,也需对师德的培养形成有效措施;也期望老师自身可以以身作则、以正师范,注重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