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中明教的总坛为什么会设在远离中原的昆仑山光明顶?

唐伯虎点蚊香5599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明教总部(和历史不一样)

根据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里说到,明教的发源地远在波斯,从西方传到了中原之地,而且明教的发祥地是西域一个苦寒的地方。光明顶名称由来,话说昆仑山主峰向北二里地的地方有座山,海拔高一千七百四十米,顶部宽广平坦宽阔,长年日光照射长久(昆仑山位于新疆西藏间,多数时候昼长夜短昼夜温差大),因此得名光明顶。



原著中灭绝师太和纪芙蓉第一次提到光明顶,便说是昆仑山。




为什么倚天里在那么偏僻的昆仑山呢?

原因一外来户不好在内地落脚.

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发源地是波斯国,唐朝的时候才传到中图。

明教中人以“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为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为教义。

可见他们志向就是惩恶扬善,拯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个爱好坚决反抗朝廷。这就和大多数时间拥护朝廷的其他门派不同了,另外其他门派作为中土土著居民把中土大好河山都占了,那明教恐怕也只能在偏远的昆仑山找到落脚之地了吧。


昆仑山地势险要又远离其他门派(除了昆仑派),又因为反抗朝廷躲到这么个又冷又远的地方,朝廷恐怕也懒得打他吧,另外你看和中原隔个上千公里,要想打架不怎么划算,这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也是辛苦,穿越大半个中国。 看少林寺到光明顶直线距离,古代走那么远去打架?




原因二昆仑山在丝绸之路旁边有钱

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元朝对于农业税并不怎么看中,收上来的农业税大部分用于地方开支,而朝廷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商业税。元朝时挺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中国,可见元朝商业何等繁荣,就连威尼斯的马可波罗这一时期到的中国。而和外国做生意最主要的就是路上丝绸之路,而光明顶就在这条肥得流油的商路旁边,可能就是这些钱让来自西方的明教,在昆仑山拥有了金顶阳池,七殿十三峰以及工程量巨大的密道。





个人观点,欢迎赐教,关注不迷路!


阙鱼肥


我来回答。

明教自第六代教主方腊在北宋徽宗年间起事失败后,一直处于地下。南宋灭亡,第二十九代教主杜可用带领明教徒在江西发动起义,杜可用号称“天差变现火轮明王皇帝”,由于寡不敌众,很快被镇压。过了没几年,第三十代教主钟明亮带领明教徒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此时元帝国正在全力扑灭满洲和东突厥斯坦番王的联合叛乱,因此起义成果迅速扩大。但是这次起义也很快被扑灭了,杜可用被投靠元政府军的百损道人杀死。明教徒眼看在江南难以立足,第三十一代教主石元只好带领教众往元军势力薄弱的西域地区转移,且战且走,一直跑到昆仑山方才喘了口气。

但是昆仑山此时盘踞着一位大神,就是昆仑派掌门人昆仑三圣何足道。何足道单挑少林寺被觉远和张三丰打败之后,回到昆仑山苦练剑术,准备一雪前耻。明教残部的到来很显然给昆仑派带来巨大威胁,因此何足道拒绝明教徒在昆仑山立足。此时明教的有生力量已经被元军消灭的差不多了,剩下一些残兵败卒根本不堪昆仑派一击,教主石元的乾坤大挪移只练到第二层,也不是何足道的对手。石元勉强接受何足道挑战,被何足道打成重伤而死。衣琇继任第三十二代教主,一时束手无策。眼看明教徒就要被昆仑派赶出昆仑山,此时一位大拿拯救了明教,他就是神雕大侠杨过。

原来杨过夫妇为了躲避忽必烈追杀,一直隐居在元军势力薄弱的昆仑山地区,生了两个孩子,男孩名叫杨破天,女孩名叫杨幕林。和他一起跑到昆仑山的还有一灯大师门下的朱子柳和武三通,他们建造了一个名叫朱武连环庄的庄园。明教徒跑到昆仑山,杨过被明教徒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所感动,决定帮明教一把。他找到教主衣琇,答应帮他们解决何足道,同时希望让杨破天加入明教。对于杨过提出的托孤条件,衣琇同意了。杨过于是单挑何足道,虽然他的玄铁重剑已经被郭靖炼成屠龙刀和倚天剑,可他此时的剑术已经到了木剑阶段,用不着重剑。最终杨过战胜何足道,在杨过调停下,明教和昆仑派划分了势力范围,明教总坛建在昆仑山西部的光明顶,和建在昆仑山东部坐忘峰的昆仑派总坛隔山相望,井水不犯河水。

没过几年衣琇病逝,临终把教主之位传给杨破天。杨破天临危受命,改名阳顶天。阳即太阳,阳顶天即处于中天的太阳。明教崇尚光明,杨破天为了获得明教徒支持,因此改名。不久忽必烈病逝,元政府陷入内斗,无暇顾及江湖纷争,杨过夫妇带着杨幕林返回终南山活死人墓,传下杨冰一脉。

参考书目:《射雕三部曲》


唐风宋月


明教总坛之所以设在远离中原的昆仑山光明顶,也是跟明教历来的行为有极大的关系。

明教是从唐朝就新进中土,直到宋朝时期开始声势浩大,特别是徽宗时期,已然在江湖上掀起声浪,对徽宗的皇位的稳固已然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所以,徽宗得知明教的江湖势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就派遣黄裳去剿灭明教势力。

黄裳本是一个文官,可是因为他异常聪明,在整理天下道家群书之时已然领悟到上层武学的真谛,于是他无师自通,竟然修炼了一身极为高强的武功绝学。

随后,在征讨明教的过程中,他与明教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他的部下被明教高手杀了不少,黄裳气愤不过,于是单枪匹马闯入明教领地,与明教高手大战一场,随后他一人杀了明教数位高手,这让明教高层大为震惊。

于是,明教与之按照江湖规定约定时间去单挑,可是黄裳认为自己不是江湖中人,就没有按照江湖约定赴约,这让明教高层甚为震怒,于是他们一气之下就将黄裳一家杀了个干干净净,黄裳也身受重伤,逃了出去。

这一战让黄裳损失惨重,他的亲人也被明教全部杀死,于是他寻思复仇就隐居深山,苦练武功,最终武功大成天下无敌,可是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四十年。

黄裳隐居的四十年正是江湖风云变幻的四十年。这期间明教已然在江湖上闹起巨大的动静,也直接动摇了大宋的江山。



其实,徽宗时期明教之所以如此强大,在于明教拥有了一个极具眼光的教主方腊。

方腊的确是有实力之人,他武功高强,志向远大,在明教也立了不少功劳,随后就被推举为明教教主。

他领导有方,纪律严明,明教在他的领导下逐渐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而且,此时徽宗皇帝荒于政事,亲小人远贤臣,再加上天灾人祸,民怨四起。

于是乎,江湖上各路人马都想着起义造反,当然声势最为浩大的有两股势力:一股是宋江领导的梁山水泊,汇集了108好汉;另一股就是方腊领导的明教起义。

然而,宋江最终选择招安,被朝廷所利用,去征方腊。

方腊带领明教只能与宋江领导的108好汉死磕,最终双方都是损失惨重。方腊还是被擒,而宋江手下的好汉也是伤亡无数。

只是宋江这个小人为了一己之私导致天下好汉互相厮杀,这导致的后果是极为恶劣的。最终的后果就是明教被打的一蹶不振,高手在这一战死伤殆尽,教主也被擒。

随后,朝廷又对明教进行全方位的清扫,导致明教最终的下场也是相当的惨烈,基本上没有多少人幸免于难。

可是,明教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在被打压的如此严重之时,剩下的漏网之鱼选择放弃原有的大本营,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他们远赴西域,重新崛起。



此时的明教接近灭教的状态,剩下的一些热血汉子只能保存实力,以图后效。可是,中原武林已然风声鹤唳,他们不得不远离中原。

于是,明教剩余的极少数人就选择去了昆仑山,他们选择在昆仑山光明顶重新燃起圣火,选择漫长的复兴之路。

昆仑山光明顶地处偏僻,与中原之地相隔万里,明教在这里壮大基本上不会威胁到中原武林各门各派,于是也与中原各门各派少了很多的纠缠瓜葛,这也让明教减少了很多的外在敌人,使得暗弱的明教有很大的空间恢复实力。

另一方面,昆仑山光明顶易守难攻,具有天然的屏障,即使中原仇人为了报仇追寻到光明顶,也是极难攻破光明顶的总坛,除非是明教内部出问题。

所以,选择万里之外的昆仑山作为自己的总坛根据地,明教也是迫于外在压力,躲避朝廷的追杀,只能忍受屈辱,不得已而为之。

明教在光明顶蛰居一百多年以后,终于迎来具有雄才大略的教主阳顶天,在阳顶天的领导下,明教收纳了许多青年高手,二使者,四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明教中兴就在眼前。

只可惜,阳顶天突然暴毙导致明教的四分五裂,而明教高手与中原武林的各种结仇,最近引发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差一点明教就毁于一旦。然而,天不灭明教,张无忌从天而降化解了明教之危机。

从此,明教才真正达到鼎盛!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315期*


忠肝义胆岳老三


明教:源于波斯,本名摩尼教,唐朝时传入中土,在长安街上建造大云光明寺。全教教条:行善去恶,拯救世人。全教口号: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当时的朝廷混暗无道,明教便坚决对抗朝廷,和一般江湖门派梦寐以求的称雄江湖完全不同,他们的志趣、行为当然是与一般江湖有异,明教形事乖张,神秘,同时明教对理想世界光明前景的追求,对自身的追求又是自由与逍遥。在多种因素下,选择在昆仑山的光明顶也是自然,在山的一边是要拯救的民间疾苦,二另一边则是自身追求的自由与潇洒。

明教人信念至深,走一步无怨无悔,凭一种是非黑白,刀光剑影,人在江湖,也曾侠义干云。是魔?是神?











观点采择


明教虽然是江湖势力,但与寻常江湖势力不同,他们有教义有教规有崇拜的明尊,从组织形式上看,跟今天常见的几个大教并无不同,只不过规模远为小而已。既然是一个教派,明教最热衷的就是发展规模和广收教徒了,富庶的中原和江南是明教发展的首选之地,但凡他们可以在这些地方生存下去,他们也是不愿意离开啊。

然而明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导致他们不能在人口众多、富庶繁华的地方生存下去。比如那道教讲究清修无为,佛教讲究因果轮回,平日里都是打坐静修,他们信奉的神佛不但是他们自己的信仰,还有保佑普通百姓的作用,跟朝廷关系也融洽,因此全国各地寺庙道观随处可见,甚至不少道观寺庙香火旺盛,还拥有大量的田产。明教就不一样了,明教发展教众,他们的明尊只会保佑教员,而且明教上层喜欢鼓动人们起来造反,时间一久,官府自然对明教深恶痛绝。

在倚天里面,明教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自打元朝建立以来,明教就一直都是反对元蒙的,到了张无忌时期,由于各地反元的势力不断崛起,元朝朝廷顾此失彼,明教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像韩林儿朱元璋等人都成为著名的义军头领,后来朱元璋更是当了皇帝。在里面提到了明教前任教主,其中有个就是历史上也真实存在的方腊,在北宋时期,由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地方武装力量薄弱,明教大肆发展,在江南一带建立了自己的中心,等到方腊时候,自觉自身势力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方腊就决定起兵造反,没想到宋朝派了一个文官黄裳就把他们打得是七零八落,明教从此一蹶不振。


本来方腊在江南呆的好好的,教徒广布有吃有喝,但是他一定要起兵造反,他甚至还想着取代宋朝以后,就把明教当成国教。可惜这只是他的幻想,在朝廷平乱的过程中,方腊也被杀了,剩下的残余人员要么往南要么往西。对于明教来说,南面是一片未知之地,而且还是在宋朝的势力范围内,西面呢,曾经是明教从波斯传入中土的地方,相信在西域或许还能找到明教的分支,这总比人生地不熟的南方要好,于是一群人就一路向西。

西域面积广阔,人烟稀少,宋朝官兵也追捕不到,按理说他们选在哪里都合适,但是他们偏偏就看上了昆仑山。很有可能,在明教从波斯传入中土的时候,就在昆仑山附近有过活动。而昆仑山厉害之处还在于它十分有名,历来传说有不少仙人都在昆仑山修行。明教选择昆仑山做自己的总坛,也是为了讨一个好的彩头。当然,明教的教众数量十分庞大,明教高层把明教总坛从中原移除,不是说以后就撒手不管了,在中原,明教依然留下了许多眼线,所以中原武林稍有风吹草动明教马上就知道。

到了昆仑山以后,由于人口和环境的限制,明教不能迅速大规模发展,只能一点点恢复。明教高层很少在中原露面,但是明教下层却经常出现,这就给明教平添了几分神秘,跟中原武林的关系也越来越差,毕竟他们也不喜欢一个神神秘秘的家伙。后来明教稍微恢复的像点样子,圣物圣火令就被丐帮偷走了,明教差点就此完蛋,幸好后来出了一个阳顶天,他力挽狂澜,广收天下英豪,重现了明教的繁华。这个时候大家已经习惯了昆仑山的总坛,而中原大地还有江南,则经常遭遇战乱,反倒不如西域过的安稳。明教总坛虽然在昆仑山,但是依然有很多成员活跃在中原,照样可以拉拢当地民众起事。明教一看在昆仑山挺好的,既安全又不耽误事。



可见,一开始明教去西域昆仑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去就得死,到了后来,明教高层也逐渐适应了昆仑山的总坛,就没有再换过。


一览众河小


小说中的明教总坛光明顶,是在昆仑山无疑的,不过据考证,真正的明教总坛是在黄山歙县的风景名胜区搁船尖。那里是历史上浙西明教的总舵,像北宋方腊和元末朱元璋红巾军等,以明教为宗教外衣几次农民起义的根源地。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将明教总坛设在昆仑山,主要还是因为故事情节的需要。



金庸先生将明教总坛设在昆仑山,艺术效果加分满满

灭绝师太满脸怒容,说道:“什么明教?那是伤天害理,无恶不作的魔教。他……他躲在哪里?是在昆仑山的光明顶么?我这就找他去。”新修版《倚天屠龙记》

从灭绝师太的这段话直接可以看出,明教总坛的所在地光明顶就是在昆仑山。从小说中的设定来看,将明教总坛设在昆仑山,跟故事情节的艺术表现,关系重大,密不可分。

小说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张无忌横空出现扭转乾坤一战,是小说中最经典的情节之一。围绕这个情节,金庸先生做了许多铺垫,其实最根本的两件事都离不开昆仑山。一是六大门派是怎么与明教结怨的,二是张无忌为何能够及时救难。

要说明教是怎么与六大门派积怨成深仇大恨的,按照小说中的相关描述,最开始应当就是从昆仑派而来。昆仑派与明教同处昆仑山脉,随着当年阳顶天明教的崛起,与昆仑派应当是有了利益上的冲突,不断摩擦之后彻底爆发演变成世仇,像灵宝道长、游龙子和白鹿子几任掌门人,都是连续死在明教中人的手中。昆仑派在西域备受明教打压,为了对付明教,转而加大与中原各派的联络,大吐苦水。然后就引致了峨嵋派孤鸿子挑战杨逍,少林三渡与阳顶天的一战,再经谢逊一事,六大派都成功与明教结仇,最终经成昆暗中串联,就形成了反明教联盟。


由此在阳顶天离世三十年后,就爆发了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一战。而从六大派围攻光明顶这一战中,又可以看出,把明教总坛光明顶安排在昆仑山的艺术效果是多么的明显。

因为按照小说的设置,昆仑山光明顶所处于当时的西域苦寒之地,距离中原足有万里之遥。这么远的路程,六大派想要围攻光明顶,除了大本营同在昆仑山脉的昆仑派,其余五派都要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不远万里进行西征。是什么动力让这些名门正派情愿花费这么大的人力,拥有这么大的决心,一定要远征西域,到明教的老巢去将他们连根拔起?答案很简单,其实就是仇恨。金庸先生以这样的设定,用意也很明显,就是为了凸显六大派与明教的积怨和仇恨。也就是说,当时六大派对明教的仇恨,已经到了让他们决心不远万里和明教决一死战。

而且积怨和仇恨如此之大,也就更能衬托出,日后以一己之力消除了明教与中原各派百年积怨,还团结了他们一起抗元的张无忌,是多么的了不起。


而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之时,张无忌缘何能及时现身救难明教,最根本还是因为他本来就身在昆仑山。他的“九阳神功”便是在昆仑山的仙谷中救了白猿,从它腹内取出了《九阳真经》才得以练成的。

昆仑山仙谷中白猿的腹中为何有《九阳真经》,就是因为《神雕侠侣》结尾尹克西和潇湘子二人为了避过觉远大师与少年张三丰的追讨,在华山将从少林偷来的经书缝进了苍猿的腹中。而这只来自中原的苍猿,后来为何会到了昆仑山,就是因为尹克西和潇湘子本是西域人士,他们盗得经书当然就要返回西域,只是他们走到了昆仑山时,两人互相暗算身亡,从此这只苍猿便在昆仑山继续生存了下来。而张无忌则是为了逃离朱长龄阴谋迫害,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仙谷。

这一切围绕着昆仑山所发生的故事,都可以看出金庸先生的特意安排,也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艺术效果来说,还是从不同作品间情节的关联来看,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将明教总坛设在昆仑山,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将明教总坛设在黄山的光明顶,那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一战,想要突出六大派与明教的仇恨程度和与六大派结怨的起源,就势必要通过其他情节再添累述了,根本比不上设在昆仑山效果的直接了当。



将明教总坛设在昆仑山,可能是金庸先生为了不同小说间的关联早就作好的铺垫。

其实,明教总坛之所以会在西域昆仑山的光明顶,还有一个可能,便是金庸先生早就铺垫好的。这一铺垫,还要到《射雕英雄传》中说起,那就是通过周伯通之口,在讲述《九阴真经》的起源故事时,讲到的徽宗皇帝派黄裳领兵围剿明教一事。

徽宗皇帝只信道教,他知道之后,便下了一道圣旨,要黄裳派兵去剿灭这些邪魔外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着实有不少武功高手,众教徒打起仗来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么没用,打了几仗,黄裳带领的官兵大败。他心下不忿,亲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战,一口气杀了几个什么法王、什么使者。新修版《射雕英雄传•第十六回》

按照历史背景来说,假如当时的明教总坛是在西域昆仑山的光明顶,那黄裳是不大可能领兵前去围剿的,因为当时的西域并不是北宋的领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设想,那就是小说中的中土明教总坛本来是设在中原浙西的(教主方腊的起义是在浙东),但就是因为黄裳那一役,让明教严重创伤,在教主方腊的起义失败之后,明教的继任教主决定将总坛远迁西域,以避过朝廷的追捕和扑灭,最终就在昆仑山光明顶,重新建造了总坛。

而随着明教将总坛迁到西域,金庸武侠世界也从中原武林扩展到了西域武林。像当年出过欧阳锋这等绝顶高手的西域武林,其面纱也在《倚天》中逐步被揭开,昆仑派、金刚门、西域少林等门派相继被提起。从相关的描写中,西域武林曾经出现过武学的盛世,这是从侧面写出了,阳顶天明教在西域的复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间接体现出了阳顶天的雄才伟略,也让小说中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和五散人,上下为何会对阳顶天视若神明,提供了依据。



由此可见,整个“射雕三部曲”之间在昆仑山这个设定中,实际上是多了一处关联,让这个三部曲系列拥有更加完整的系统,许多前因后果,也就自然通畅了。当然了,以上纯属羽菱君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着就是金庸先生在写作时的想法。不过作为金庸武侠铁粉,金庸先生的无数粉丝之一,羽菱君也很相信金庸先生写作时的大局观。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汉学家,号称“一代儒宗”的钱大昕,在他的著作《十驾斋养新录》第八卷中,引注了关于“吃菜事魔”的条目,这是一条源自宋代绍兴年间的记录,提到“伏见两浙州县有吃菜事魔之俗,……,凡事魔者不食肉,而一家有事,同党之人皆出力以相赈恤,而事易济。臣以为此先王导其民使相亲、相助之意,而甘淡薄、务节俭,有古淳朴之风。”

钱大昕在文章中对“食菜事魔”的教徒表示肯定,说他们有“古淳朴之风”,在儒学大师的口中提出这样的评价,是不易的,至少说明这种组织在民间存在是受到民众拥戴的。这个广受拥戴的食素宗教,就是金庸先生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描写的明教,它兴起于唐代,最初的名字叫做“摩尼教”。

明教的前身,“摩尼教”怎么会进入中土呢?摩尼教,又叫做“牟尼教”,它并非中原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而是发源于古代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公元三世纪中叶,由一位叫“摩尼”的波斯人创建。摩尼教的教义本质是非常美好的,它崇尚光明,“摩尼”的本义在波斯语即“光明”。摩尼生于公元216年,幼年跟随父亲接触了基督派,24岁时自称接到了上天启示,是神在世间的最后一位先知,回到故乡,把古波斯的祆教(拜火教)、基督教以及佛教思想相互杂糅,摩尼教就这么诞生了。

摩尼教派认为,世界上只有两个力量相等却互相克制的力量,即“光明与黑暗”,光明王国的统治者为“察宛”(永恒之意),即后来中土的明父、大明尊。由于黑暗的力量,让世界陷入混乱和纷争,作为正义力量的光明被黑暗压迫着。摩尼教的最根本追求,就是把光明元素从黑暗的力量中解放出来,战胜黑暗的统治,让光明的国度重返人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端彻底二元论的宗教,它的教义比较极端,缺少灵活和变通,信念却也更加坚决。

摩尼教大约在公元六世纪前后,通过丝绸之路,从新疆地区逐渐传入,然后扩展至漠北的回纥,在那里扎下了进入中华帝国的第一个根基。这也是《倚天屠龙记》一书中,描写的中土明教总坛为什么会在昆仑山光明顶的原因,因为它本身就是从那里发源的。

回纥又叫做回鹘,是突厥部族,维吾尔族的祖先,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兴盛于公元七至八世纪,与唐帝国的关系良好,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唐睿宗文孝武皇帝大历三年(即768年),应回纥要求,唐廷同意在江淮地区设立摩尼教寺院,并开展宗教活动。

时间的变幻总是令人莫测,不过百余年,摩尼教在中华帝国的乐土就变成了地狱,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一次著名的灭佛运动,这次大清洗把刚刚扎根不久的摩尼教(因为摩尼教也把自己的最高神称为“光明佛”),也划在清理范围之内,让摩尼教大受重创,几乎灭绝。


这次大清洗,纯属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喜好所引发,并非对摩尼教有什么“意见”。摩尼教遭遇重创之后,并没有被斩草除根,当然也不能再继续像以前那样大张旗鼓的宣传教义,而是从表面上的传播转入秘密活动,大量吸收中原宗教文化,把道教、佛教和民间泛神信仰都作为自己宗教的元素,借以强化发展根基。从这时起,摩尼教已经换了名字,改称为“明教”。

关于摩尼教何时更名,这里有一份资料,据五代至宋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徐铉,在《稽神录》一书中,记载说泉州“善作魔法者,名曰明教”,曾经有念诵经文驱除鬼怪的行为。这说明至少在宋代初年,就已经出现了“明教”的称呼。由教主命名转变为教义命名,也是出于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考虑,也代表这个数百年前的波斯教派,已经做好了“死而复生”的准备。


如今尚存的明教遗迹,是地处浙江临安与黄山歙县相交之处的六甲灵山,这里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即明教)总舵遗址。此处浙皖要冲,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称为皖浙门户,原来是明教农民起义的浙西明教总舵,也是《倚天屠龙记》小说的历史故事原型地。


石头大狮的膠澳筆記






乐赏影视


因为明教是从波斯传过来的摩尼教,中原人称:魔教、邪魔外道等,正派人士见了他们就打,六大门派说:魔教歹人,人人得而诛之……!总部设在大西北都让中原六大门派的高手追着打,能在中原设总坛吗?



锦瑟8886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