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你觉得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

码知趣


爱读书是一件好事情,但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却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自己读了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书中大部分内容都不记得了。那么读书的意义何在呢?居士我认为,读书的意义有三点:

第一,那些记住的内容,就是读书的价值所在

读完一本书,大部分内容忘记了,只记住一小部分内容,而记住的那一小部分,就是你读书的收获,而且很可能你记住的就是整本书的精华。也许你读一本书会忘记90%的内容,只记住10%,那么读上十本书,就能记住一本书的量,读一百本,就能记住十本书的量……读的多了,自然腹有诗书。相反,如果你因为会忘记就不读书,你连那10%的内容都没有,脑子里只能是空空如也。

第二,那些忘记的内容,其实会进入你的潜意识

看完一本书,那些你以为忘记了的内容,就真的被你遗忘了吗?其实可能并非如此。只要你认真的读了那本书,那些“忘记”的内容,都会进入你的潜意识,参与塑造你的灵魂,也许遇到适当的契机就会显现出来。也许你看到美景时,脑海中会突然浮现出一句你本以为早就忘记了的诗句;也许你在遇到困难时,会不自觉地按照某一本书中说过的方法去做;也许你在待人接物时,气质已经截然不同……这就像人吃下鸡鸭鱼肉,却并不会长出鸡鸭鱼肉,而是把食物全都消化吸收,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第三,读书也是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方法

读书,特别是读那些较为艰深、晦涩的理论书籍时,相当于你的思维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脑力运动”。体力运动可以锻炼人的运动能力,而“脑力运动”则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读的书多了,哪怕内容全都忘记了,你的思维能力也将远超一般人。

当然了,你花了时间精力去读书,还是尽可能多记住一些内容才最划算。那么这就需要你改进读书方法,比如仔细写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复述书中内容等等,如果你认真这么去做了,记住的内容一定会比以前多。。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梦露居士读文史


早在遥远的古希腊时代,读书也并非什么靠谱和体面的事。“读书无用论”不是现在才流行的。

柏拉图是历史上一言九鼎的人物。就这么一位读书界宗师大佬,却一生对阅读疑虑重重。《菲德罗篇》中,他阴阳怪调地讲了一个古埃及故事:发明文字的神修斯得意地和埃及法老萨姆斯说,读书能让埃及人博闻强识,更加聪明。法老斥责他说,“多才多艺的修斯呀,你可能搞反了。读书只会让人们依赖写下来的东西,依赖外在符号的提醒,不再去思考和记忆。他们这些人,借助文字的帮助,表面上无师自通知道许多事情,实际上一无所知。他们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

也就是说,早在2500年前,柏拉图老师就已经向所有人质问:读书再多,不过是件华丽的衣饰,终究都要拱手还人,阅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在我看来,答案其实挺简单的:读书也许并不能增长智慧,但它依然是我们解锁所有世界、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柏拉图能提出”读书无用论”,不还是他在狄奥尼索斯学校广泛阅读给他带来的反省意识。

的确,必须得承认,人类的大脑最初根本不是用来阅读的,我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在遗忘中行进。法国神经学家迪昂那本有名的《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早已为我们搞清楚了这一点:人类进化史200多万年,而文字出现不足5千年,大脑能够阅读,其实只是“借用”了部分神经回路。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吸收文字信息时天生存在缺陷,你看到的每一页纸表面上很清晰,当你认真阅读时你总以为已经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但这绝对是一种错觉——因为你真正读到的单词只有全文的20%。

我们似乎也明白,经验比纯粹的“文字语林”的旅行更能让人增长智慧——这是我们的前辈反复苦口婆心告诉我们的。但是,这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生活范围、社会见闻、眼界所及,终究都是有限,没有通过书籍得来的“人类全体的经验”的帮助,我们所看到的、感受的“现象世界”往往只是脑海中一掠而过的模糊而混沌的回音。我们经历再多,多数时候增加的只是我们的猎奇心理,和避免重蹈覆辙的经验教训。

只有阅读,才有可能让人类共同体从野蛮的深渊上升到文明的地面,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免除腹中空空所带来的天涯沦落之感,并且在孜孜不倦的探寻中找到或不断接近真理,体味到人性的深广,让精神世界深邃而丰富。最起码,像马修•阿诺德感慨的,唯有阅读,才是免除“愚民症”最好的药品。

对我而言,阅读最迷人之处在于,或是最吸引我的,是向未知认知一次次的发起挑战。也许,我们该执迷的,正是这个过程。结果?并不重要。至于像拉伯雷说的“遗忘的迫害”,无为而无畏,无味而无谓,管他呢?


还有,阅读即便是与遗忘如影随形的,但是只有它,能给我们带来最深沉和含蓄不尽的愉悦感觉。


读书这件事,说穿了也就那么一回事,真的不用大惊小怪,把它太当一回事。但是,我们每一个深夜灯下的阅读,往往都会让我们明白,原来知识的世界如此可爱,原来书籍与我们的心灵性命联系如此紧密!

大多时候,我们阅读,不是因为里面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彩票号码,有什么“伟大价值”,或是体现了什么“人类精神”,或是有其它类似理由。仅仅只是因为,这些书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

有无数的时候,夜已经深了,你就慵懒地躺在那儿,此刻窗帘的黑暗已将外间浩瀚无形的宇宙消隐去。灯盏洒下橘光,柔和照耀,你一页一页地翻阅这些书籍,可以瞬息穿越,回到一个纯真的、智慧的和希望并存的时光。你我在生活中,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不多。

这是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滋味。你甚至有时不必去真的读书,仅仅是拥挤房子中,那挺立书架散发出来的的木头味,和包书皮革的麝香味,就足以让你感到安恬、令你产生最善良的睡意。轻抚书脊,细嗅书页,静待睡神降临,对有些人来说,就可以是完美的书斋夜晚。

就我自己来说,生命已经快到中年,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存在之义也忙忙碌碌寻找了半生。但是,直到今天,我得告白,我还是没有找到比读书更觉快乐、更有意义的人事了——当然,体己的好姑娘,还有饥肠辘辘的半夜端来的一碗牛肉面除外。

所以,我觉得,读书的意义,就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其它理由还有太多,但着实已经够了。就我自己而论,阅读没有让我更聪明,甚至只会使得我更加落魄,更加不合时宜,但我会永远忠实于阅读之业。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书绝。不然,江湖寥落尔安归?

2018,9,17,晚闲扯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在大学刚毕业,又穷又忙又迷茫的日子里,读书陪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那时候,每天上班,事情大大小小,时间满满当当,我焦躁,又觉得来不及思考。下了班,一个人坐着公交车穿过这个城市的万家灯火,疲惫又孤独。

压力山大,工资微薄,我应付不了眼前的苟且,更不敢妄谈诗和远方,唯有读书能使我真正快乐。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精神好,就啃专业书和英语书,精神不好,就用小说散文缓解压力。一杯清茶,一盏明灯,一本书,一支笔,心静下来,疲惫渐渐消除,初入职场受的委屈,也在读书时光里悄悄化解。

那时候,书本好像变成了一个小小世界,遮蔽我,包裹我,温暖我,让我得到充足的休息之后,再去面对外部世界的风风雨雨。

后来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持续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也让我的工作有了持续成长的力量。

回想那段日子,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读书是我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大学里,曾有一位被大家誉为女神的老师。

接触之前,只远远看到她的妆容精致,气质温婉。选了她的课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

老师教的是人际沟通心理学。每堂课,她会早早来到教室,对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同学微笑着点头打招呼。厉害的是,全班百十号人,她竟能一一叫出名字。

课间,她会走下讲台跟我们聊天。我们也渐渐了解,她的教学科研任务其实十分繁重。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一双儿女,懂事可爱;而她气宇轩昂又儒雅可亲的丈夫,将她视若珍宝。

曾开玩笑地问她:“老师,给个人生建议呗?”

她笑笑:“你们能不能做到,从现在起,每天读书,坚持十年?”

我们觉得老师给的答案未免太“官方”,面面相觑。

她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娓娓道来:“三十几年了,每天我都五点半起床,读两小时工作以外的书籍。

如果我只做论文搞科研,那我作为一个女人,温柔的部分,可能早就被掏空了。等你们工作,嫁人,跌入铅华岁月中,你们才会懂,在日常生活之外,一个人还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不被世俗吞没。”

我看着老师,她整个人透出一股超越外貌本身的从容优雅,时光在她脸上好像冻住了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一个女人真正走进长路漫漫的人生中,读书成为她对抗岁月流逝的最好方式。

关于读书,杨澜说过一句很得我心的话。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有一句话也说,一个人,要拿9分去生活,还有一分,他得自己留着。这样,才能在外部世界的风雨中,始终保留一分支持自我的力量。

我们读书,我们思考,就是为了好好滋养这属于内部世界的一亩三分地啊。

信息时代,读书也许已经不是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却永远能在不动声色之间,成为我们的财富。

你读过的书里,藏着你的福气。


十点读书


上初中那会,总是羡慕那些读了很多书的人,作文比别人写的快,而且还写得好。

到头追过来去问人家。

人家很简单一句话:读的课外书多。

我就疑惑了,于是自己东拼西凑,终于凑到些课外书,面前一摞子书,开始认真阅读,每天下课的10分钟都是阅读时间。

很快,好多本书,读完了,急忙拿起纸币来一骗作文,写的还不如以前,很多字数是凑出来的。

我又过去问,不对啊,我也读了点书,可还是写不好,怎么回事。

人家默默一句话:其实我读了快四五年了。

我一听,懵了,四五年,再看看自己几周的读书量,活该被人说的哑口无言,你连怎么回答都不知道。

有人,读书只是为了写作提高。

是为了写作而阅读,对作者的立意考虑到的很少,大多还是在结构,剧情,发展脉络有较深的研究。

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最起码还在思考。

这种读书,多多少少还能记得住一点内容。

有人,读书只是为了读书。

这类人更多的是在乎数量,

可以每天发发圈,自己读的书,某个APP有人甚至几千小时的看书时间,有人看了惊叹,怎么做到的,能记得住吗?

答案是:记不住(除非你是阅读高手)

读很多书,仍然记不住,还是自己的错,整本书读下来,没有自己的独立性思考,没有自己的笔记,没有自己的标签,没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论,显然不可能记住。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论。

不要盲目和漫无目的。


艾卜伯克


曾有一次,农民出身的老爸看我满墙的书,问我,这些书你都读了吗?我说差不多,但我真的怕他抽出某一本书问我,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原因当然是,很多书已经忘记了写的是什么。

还有一次,在书架上翻出一本陌生的书,好像不错,看起来真的很好,又好像似曾相识,但真的没什么印象了,看着看着,就发现了自己写的批注,原来是读过的。

想想真的挺可怕的,真的忘记了,居然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再想,也就释然了,年龄渐长,记性本不如从前,怎么可能都记得。

想想人生如此,什么都记得也是挺可怕的事儿。

忘记是一种自然,没有谁能够避免。

读过了忘记了,读了还有用吗?这个问题也曾经有人问过我,我没犹豫,当然有用。

想想读过的书,有多少能真真切切的记住呢?

少时,读书真的能记得很多,有时候与人交谈甚至能拿出来,调调书袋,谁谁谁说过什么样的话,卖弄一番。如今没有那个心气和虚荣,但还是能讲出那样的话,那样的道理,那样的情感,这就是忘掉后留下来的东西吧。都在心里了。

说到这里,想起三毛的话,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得,又调了个书袋子,想来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读书是为了找到自己,那个新的自己。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启智


光阴匆匆而去,随着学生时代的远去,看过的许多书的内容,有很大的一部分已模糊不清,就好比那过往的黑白影像的时光,渐渐地被遗忘,但我总是记得起当时的那种心情,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把流年支付给读书,是多么地美好。



每个人都踏光阴而行,食人间烟火,再清凉的记忆,随时光流逝,也会慢慢散落一地,但在我看来,读书时的片段,总是值得回味。又或许我找寻与追逐的恰好是读书所能带给我的心性与情怀。

小时候,我家在一小巷的尽头,那时的乡村,全是瓦片房,我家房子的二楼,有个天台,从二楼打开房门,左边和正前方的栏杆是水泥做的花纹砌成的,右边的栏杆因为正好是邻居的房顶,全是瓦片的排列组合,所以都是用水泥砌成实打实的护栏,比较长的栏杆上,有两个花盆种着仙人掌,对面正对着另一邻居的二楼窗户,她家有两个儿子,可惜都是调皮捣蛋不爱读书的苗,我和他们便无什么交集,所以我的少年时代也没有出现一个小男孩偷偷打开窗户,看着一个小女孩认真读书的样子,也没有一个小女孩捧着书只为看对面的小男孩挑灯夜读的景象,一切都只是我自己纯粹地喜欢读书。而且一直执着地喜欢。



曾几何时,在夜晚的天空下,在皎洁的月光下,在栏杆上,点上一盏小火水灯,或奋力地背历史政治,或拼命地投入在地理生物的题海中,或是醉心于琼瑶的言情小说中。或是沉醉在三毛的撒拉哈沙漠中。

很多的书,很多的内容,看过也便忘了,但是,那读书的过程中,带给你心灵的感触,当时的体会与感受,还有一些打动你内心的文字,总归曾深深刻在你的脑海里。我觉得这本身便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现如今,到处是富丽堂皇的商品房,但我依然没有忘记邻居家墙上那斑驳的青苔,墙角上曾长出的不知名的小草,就连邻居家养过的小猫小鸡,都无不深刻在记忆中,就如那些平凡的经历一样。

读书必然要读,即使读过就忘,也是我们需要去累积的一种美好与精彩。书的内容虽然忘记了,但有些东西已经转化为其他的因素,投映在你的一言一行中,你的思维和素质,无不受你曾读过的书的熏陶,而与他人有所不同。

只愿从此往后,无论是春意盎然,夏日迟迟,秋意阑珊,冬日冰凉,爱读书的你,都能与一本好书在书海中不期而遇,怀着美好种下你的情感与价值观。


遥知不是雪_17415


还记得中学时候,老师让我们去看了一部名著《哈姆雷特》,有这样么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书,得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而在未来的很多年,我们都会慢慢忘记一些印象浅薄的内容。那么,我们阅读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忘掉的是改变不了你的,没忘掉的才是影响你的

说个我自己的经历。高中时期,我酷爱三毛,于是就去了三毛书籍的全套。凭我现在的记忆,三毛的书多是记述她的人生故事,用语非常朴实。可是说到印象深刻的事,我也记不很清了。我记得的只有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有一段对配偶荷西的怀念:我记得那一天,厨房里有油锅的声音,我事后知道母亲发着抖撑着用一个小平底锅在一次一次的炒蛋炒饭,给我的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开饭,而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的登机而去,包括做母亲的,都没有忘记买了新表才走。

这是三毛对于荷西亲人们的讽刺,我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忘了很多三毛记述的事情,但是我记得她对荷西的爱,并且在我眼中三毛更加偏向是一个“无情”的人,对于那些无太相关的人,自己不在乎的人,她是连寒暄都懒得。有人说,那你这有什么用?

高中之前,我有很多朋友,但是过于表面。看了三毛对待朋友的随意,任性,后来我也开始这样。虽然和她一样,时而孤独。但是我很开心,朋友虽少但是很真心。而对待那些,偏于表面的朋友,也就懒得继续“废力”去维持。有人说,我不想这样,但是我想说,我很开心。

相识在一本书,去喜欢他一辈子

我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但是我看过关于清朝的一本书——《挑灯看清朝》,在里面我是第一次接触到了仓央嘉措这个人。是的,整本书我只记住了他。但是就是因为通过那本书,我才要忍不住想去了解关于他的更多。在后来的了解中,我开始读了他的情诗,最喜欢的莫过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有时候,在一本书中你会发现一个人,他会哪么吸引你,让你更去了解他。

磨性,养情

阅读最大的用处,就是磨性子,养情操。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改变了你。我们阅读不止是做一个文化人,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而思想的来源,不就是从你所见所得中形成么?

有时候,阅读的内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阅读中积淀了自己的价值认知。这是跟随你的,不是你相忘就能够忘记了的。


总有话说


读书这件事,在还在上学的时候,很流行读书无用论,导致了很多人很早就出来到打工了。


到了社会上才发现,读书少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读书,包括我自己,读了之后,过上一段时间,就会以往书中的内容,但,大概的内容还是会记得一些。


所谓读的越多忘记的也越多,所以很多人刚脆就不读了,反正读了也会忘记。


其实你书读的多了,即使你记不主,给的人的感觉都会比一些不读人的感觉要好,看上去就会有种很微妙的气质。


读的书虽然忘记了,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说话,或者某做事情的时候,当你尽全力想要把某件事情做好的时候,你的脑袋里,就会突然闪现出好像是在某本中,讲过这个东西。


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现在网上流传的很多故事,很多例子,都是来自于书本。


只是现在的人,很少有人读书,所以就会觉得这个自媒体很厉害。


又或者,人家自媒体读了很多书,出来做个分享,你都会觉得很厉害,有有道理,很有说服力。


当你读书多了,你也能写出一些东西,当看到别人的东西时,你就会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相信。


谣言为什么会被很多人疯狂的转载和相信,第一是信息不对称,第二是书读的不多,没有过多的思考,所以谣言才会漫天飞。


读的忘记了也要读,虽然表面上是忘记了,你的潜意识里还是有这些书的,你的文化底蕴也会蕴含在其中。


看《奇葩说》有一期,陈明和詹青云的辩论,那是相当精彩绝伦。


所谓的神仙打架,就是那这样的吧。


漫影游


其实,读书这个事情,对人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不是你今天读了几页书,明天气质立刻就提升了几个档次;也不是今天读了几本书,明天恰好和同事聊天的时候装逼炫耀。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跟长期读书的人聊天,你会发现他们对事情的见解、他们谈吐都是不一样的。

讲一个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个爷爷和他的小孙子,爷爷爱看书,每天没事就坐在溪水边上看书。一天,小孙子好奇的问爷爷,你每天都看这么多书,记得住吗?如果看了记不住,那看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爷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小孙子从家里取来装煤用的黑黑的竹篮,然后让他去小溪里面用竹篮打水。小孙子虽然很郁闷,竹篮怎么可能打的上水?但他还是照做了,打了两次,都是空空的,小孙子不干了。“爷爷你是不是嫌我打扰你,故意戏弄我呢,竹篮怎么可能打上水”,爷爷说你再多打几次试试,小孙子有试了几次,气呼呼的把篮子扔到一边。这时候爷爷捡起竹篮对小孙子说,你看这个竹篮,虽然没有打上来水,但是它是不是已经被水冲的干干净净了?这就和人读书一样,虽然大部分的东西忘记了,但是书本的知识其实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你的心灵,读的多了,原本蒙尘的心灵,也会变得像这个篮子一样清亮透彻。

小孙子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小溪边常常有一老一少两个身影,各自捧书阅读。

三毛曾说:一个人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夏小半的江湖


当初我选择读书只是想打发时间,有时觉得太无聊了,看下书装下逼或多或少能有点收获,因为我那时已经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很多人都喜欢把钱存一段时间,然后待节假日时在拿出来花掉,我当时是没什么钱所以才去图书馆‘避难’的,每次朋友找我我都说在图书馆,一段时间后有朋友找我不打电话直接去图书馆,每个礼拜最少两天在图书馆,还从图书馆借些书出来看,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后来发现:装逼的逼格也比以前高了,朋友却少了好多,再后来才知道:其实读书是一种寂寞,人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读进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