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床头书是什么?你选择床头书的条件是什么?

李小波114


窃以为,床头书就是放在床头边,在睡觉前或是躺着休息的时候看的书。

因为是床头边,不是书橱上,不可能放太多的书,所以床头书要有选择!我选择床头书的条件是:

一、自己喜欢并且有兴趣的书,例如“苏东坡传记”。

二、读来轻松愉快的文学经典,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三、近期研究与写作需要的书,例如中国文化、外国文化方面的书。




岱顶览胜


你的床头书是什么?你选择床头书的条件是什么?


正好看见你的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睡觉,就拍一下给你看看。


给你一一介绍吧,最上面的那一本书是大名鼎鼎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我在大二的时候在亚马逊上面购买的,花了二十元左右。我大二的时候进入了迷茫期,一度找不到自己的未来,不知道以后的方向在哪里,因为高中时候深受历史老师的影响就特别的喜欢尼采,纵使对他的权力意志一知半解,但就是不可救药的想去了解这个男人,想去了解他的思想,想从这个智慧者的身后找到答案,只可惜可能是才学浅薄直到现在也一直浑浑噩噩相当的迷惘!


第二本是圣经,是高三时候在学校宿管员那里得到的,我爷爷一直信教,不过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对这些神秘主义向来望而生畏,神灵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是宗教自古以来就是麻痹人心的产物。想要获得真理还得是科学,至于为什么一直把它保留在身边,甚至有时候还翻一下呢?就是想了解一下西方的思想状况和文化史罢了,有时候还会怀念爷爷。


第三本是海子的诗集,这个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买的,小时候就经常在影视剧里面听到他说的那一句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真的是多少人一生的梦想呀!不过现在的生活与他的诗文是渐行渐远了,也只有在深夜无聊中看一看,找一找过去的年轻自己了。


第四本是我的奋斗。年少时一直就是一个中二少年,崇拜各种强者,什么秦始皇、李世民、成吉思汗、拿破仑、亚历山大、亚瑟王、当然还包括这本书的作者了。这部书是我大一时候在学校的图书散购摊点上无意之中看见的,当时也只剩下一本了,其实还犹豫了一下,因为当时身上没有现金,回到宿舍拿来了十块钱才买下了它。现在晚上有时候也看,不过看的最少,一是中二病期已经过去了,二是觉得他说的东西只适合一个时代,对现代人似乎只有警醒意义了。


中间两本数学,是一年级的上册部编版本,大学毕业之后去了小学当了数学老师,教了几个月的数学,后来发现教书育人这一行是不适合男同胞来做的,钱少,事情多,女老师也看不起男老师,觉得男的没有本事才来当老师,综合原因之下,后来就没有任教了,不过这几本数学书还一直放在身边,有时候会想一想那帮学生们!


最后七本书,前三本是我高中毕业为了挣学费,去工作的时候,一个同事临走送给我的,叫做什么《未未》我基本没有翻开看过,大致阅览了一下,书的内容是中篇小说合集,书没有看过,不过人的照片一直在那本书中,算是一个念想。后四本是青年文摘,也是大一时候网购的,那时候觉得不能老是玩手机,想着看看书就买了这几本青年文摘,提高一下level,可是最后还是当了手机的俘虏!



他们一直陪伴着我渡过人生的这几年,虽然翻看不多,但是有时候看看即使不能找到知识与智慧,也能找到属于过去的那个年少轻狂的自己。这就是属于我的床头书的故事,你的又有什么故事呢?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给大家分享一下。




自由史话


我的床头书是《小窗幽记》,明代陈继儒所著。夜间睡前,品读几句,心平气和,安然入梦。分享几句如下:

1、松间明月,槛外青山,未尝拒人,而人人自拒者何哉?
2、琴觞自对,鹿豕为群;任彼世态之炎凉,从他人情之反复。
3、茅斋独坐茶频煮,七碗后,气爽神清;竹榻斜眠书漫抛,一枕余,心闲梦稳。
4、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
5、心苟无事,则息自调;念苟无欲,则中自守。
6、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
7、局量宽大,即住三家村里,光景不拘;智识卑微,纵居五都市中,神情亦促。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8、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潇湘雨,彭蠡烟,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读读这些句子(第8句犹为气魄!),怎不让自己心胸为之开阔,白天日常烦虑也自然消之也!

个人感觉《小窗幽记》远胜《菜根谭》啊!算是传统文学中比较上佳的心灵鸡汤吗!


风中禅影


本人一直喜欢历史,所以对这方面投入多一点。本人的床头书是《资治通鉴》,岳麓书社出版的四卷本版。开始看着厚厚的四块大砖,不知道何时才能看完,而且还是文言文没有注释。但是我喜欢挑战自身,随手放一本古汉语辞典,不懂就查,坚持每天读一章,空白处写下感悟,开始觉得晦涩难懂,渐渐地发现简直比四大名著都好看,金戈铁马和庙堂江湖的事情写的栩栩如生,让人拍案叫绝。用了一年时间,终于给看完了。但是感觉不过瘾,现在正在看第二遍,估计还有第三遍、第四遍……听说过一句话,把一本书看上一百遍,比看一百本书一遍要有用的多。不知道,反正看起来就是觉得爽


淡定从容115


我的床头书的标准是,首先能给我带来智慧的启迪,所以会经常看一些先贤的经典,例如《老子道德经》、王阳明的心学、《易经》等。还有一类是能让我涨知识的,例如一些历史类的书籍和诗词鉴赏类的书。还有一些是书画范本,这些需要不时的欣赏。

我选择床头书的条件是,这些书能让我看着看着就困了。哈哈,这一个回答是不是很雷人,不过这是很实在的话。那种精彩刺激的小说是绝对不能看的。

床头书顾名思义就是放在床头,睡前来看的书。这种类的书肯定不能让人越看越兴奋啊,那还怎么睡觉啊,任何时候身体都是革命的本钱,充足的睡眠很重要。所以睡前需要很放松,这样才能提高睡眠质量。另外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人的记忆和思维状态也会比较好,这时读一些书,带着一些问题,想着想着就很容易进入睡眠。

所以,我是十分不建议睡前读那些精彩刺激的小说的,之前也喜欢手机上看一些悬念迭生的小说,搞得最后很困了还不想睡觉,经常看到下半夜,对身体十分的不好,也不会对成长带来任何的帮助。

人生苦短,趁着有生之年,多读些有意义、涨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的书是很有意义的。


翰墨今香


看了一眼自己的床头,放着一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无意中暴露了年龄。喜欢看这种传统叙事风格的书,感觉轻松一些。总想尽可能的放下手里的这个智能家伙,它每时每刻的信息铺天盖地,让人上瘾,却又都是碎片式的,这种快餐的东西读过就忘掉却又想再读,其实静下心来想,不如系统的读一些大部头的纸质书让人清新踏实,那种掩卷窃喜的感觉最是美妙……

可是,可是我又拿起了这诱人的机器……



闲品往来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


什么是床头书?

床头书,是指人们睡前所看的书,旨在能够在快节奏社会中进行一定的学习阅读。


床头书的选择

床头书作为睡前所看的书,那么一定要符合人体健康。古语“寝不思,食不语”,如果睡前大量进行思考,会对睡眠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床前书的选择,千万不要选以下几点:


第一 与工作相关

工作是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有些时候工作繁忙,就习惯将工作一直带在脑海里。

直至睡前,如果睡前书是关于工作的那么,很有可能会不由自主的进入工作状态,这样反而会影人的睡眠质量更会对第二天的工作产生影响。


第二 跌宕起伏类

如小说、心灵鸡汤之类的书,它们会调动人的情绪,让人深深不可自拔,或者心情澎湃不能入睡,所以这里书不能选的。


那么要选择什么样子的床头书呢?


第一 传记类

传记类的书籍,归纳了所传记类的知识,对于我们的知识扩展有着无与伦比的帮助,并且不会,太使人沉迷。


第二 诗歌类

诗歌类的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平缓心情,有助于读者睡眠,并且可以提升读者一定的艺术修养。


总而言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相信你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床头书!


所以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呢?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隔壁家的一只小哥哥


个人观点,我认为床头书多半就是临睡觉或者是刚刚睡醒时分的书,所以选择的条件可能会因人而异吧,最近我的床头书《特别关注》之类的短小精悍的读本,涵盖面也特别广,比较适合睡前阅读!

首先,既然是床头书,肯定是自己比较喜欢的类型,那些大部头的读本比较适合清闲雅致的时候拜读,故事情节或者本身的连续性、历史性太强,尤其是章回体读本,伏笔层出不穷,不太适合床头读,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容易走进读本情节中,不能轻易自拔,可能会影响接下来的睡眠,从而影响到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反而得不偿失吧!

其次,床头书可以选择一些精小细致的、独立性特别好的读本,不仅可以相对缩短读书时间,而且可以是独立成篇的,会有一部分时间去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可以加快自己的消化,不会显得亢长乏味,独立成章,可以做到随时的休息,不会特别影响到睡眠。

总之,床头书多半还是会根据个人习惯,因人而异吧,我也相信,平时喜欢读书的人,都会是习惯比较好的人,喜欢床头读书的人,多半也会是生活品味比较高的人,至少也会是生活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希望每个人都保持住自己特有的喜欢吧,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就是一大步!








文化领域的小学生


床头书因为是睡前消遣读物,所以我一般都不会选择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那一类)和太过艰涩的大部头。

最早是汪曾祺先生的几本书,《受戒》、《大淖记事》……无所谓故事情节,淡淡的像月光披在身上,能使人做个好梦

然后是一本《世说新语》,兴致来了读个几则,不嫌太长,也有余味,颇耐梦中咀嚼

有时候也放几本诗集,古今中外全不讲究,随性而来,在被窝里编织现实和虚幻交错的梦境

以上


知白君


雨果的《悲惨世界》,因为这本书读罢对当时的法国社会现状有着刻骨的认识,虽然刚读时会有醍醐灌顶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