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村落】——郭杜街道長裡村


【長安村落】——郭杜街道長裡村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長安村落】——郭杜街道長裡村


位於郭杜街西北2公里。地處高新區新型工業園區之中,東接紫薇田園都市,西鄰比亞迪汽車公司廠區和法士特廠區,南靠西部大道。1999年,285戶、1186人,耕地1315畝。2012年有4個村民小組,耕地1000多畝,502戶,1540人,商業門面近1000間。外來人口達30000人,2011年人均收入40000元左右。


【長安村落】——郭杜街道長裡村


唐代為三會寺旁小村,隨寺亦名三會寺。現有倉頡造字臺,有清陝西巡撫畢沅書“倉頡造字臺”碑和郭沫若題碑等。宋敏求《長安志》載:“三會寺在縣西南二十里官張村,唐景龍中宗幸其寺。其地本倉頡造書堂。”《關中勝蹟圖志》:黃帝史臣倉頡以結繩而記史事,苦其不能紀實,觀看鳥跡魚蟲形狀而得到啟示,用符號代替結繩,創造了文字。又載:三會寺,古有釋迦葉佛設三會道場,秦穆公建高四樓,後在此建三會寺。唐朝幾代皇帝遊幸造書檯,韋后來觀造字臺,上官婕妤當場寫了《幸駕三會寺》詩。倉頡造字臺是隋代人們發現一個古人類遺址,陶片上畫有許多符號,築臺封存,尊為倉頡造字臺,與三會寺同為唐代著名風景地定昆池中一景點。晚唐三會寺荒廢,曾參有《題三會寺倉頡造書檯》詩:“野寺荒臺晚,寒天古木悲,空階有鳥跡,猶似造書時。”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陪蔣介石來參觀,曾提議在此建造倉頡大學,僅有規劃而未實現。明代此村因系一條長街,得名長裡。清嘉慶《長安縣誌》稱為長裡村,因村南北長條狀得名。


【長安村落】——郭杜街道長裡村


據傳,在150多年前,村域居住過很多回族“坊上人”,他們集中居住的地方稱為“馬家堡子”。三會寺因諧音誤傳為塞回寺,應該與此有關。人們把村子叫“塞回寺灘”,“灘”說明居住很分散。


【長安村落】——郭杜街道長裡村


輩輩老人在南山用獨輪車推柴推炭,然後到西安城大麥市街去賣,大麥市街的回族老人說,塞回寺是他們祖先居住的地方。2008年,從吉爾吉斯斯坦訪問歸來的人講,陝西村的老鄉打聽藍田、戶縣,詢問長安王曲,有一個60多歲名叫黑老五的問:“你知道塞回寺嗎?”

改革開放之初,不但湧現出了張振旅、陳學正,雲龍大廈的主人李雲龍,阿姆瑞特的投資人陳倉正;還有鞏順奇、範喜學、楊永民、李彩芹、曹西亭、邢金民、董紅軍等等。


【長安村落】——郭杜街道長裡村


範延璽,從局長退居二線後,出版完成《陝西名勝古蹟史話》《京津冀勝蹟溯源談史》等百萬字文字工程。不但修復保護了倉頡造字臺,還蒐集了倉頡造字臺和三會寺的考證史料。

過去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和部分蔬菜。


【長安村落】——郭杜街道長裡村


近年來,圍繞村民增收致富,進一步加大基層設施的建設力度,改善村容村貌,道路交通等。對老化的線路進行改造,新增幾臺變壓器,解決用電問題;設立村綜合治理辦公室,配強人員,配備器械,堅持不間斷巡查,及時解決糾紛,維護治安;在道路兩旁統一規劃停車位,規範車輛停放;成立保潔員隊伍,實行生活垃圾定點存放、及時清運,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

村裡設立專門的農家書屋,戲曲自樂班每週二開展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