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公司招聘员工为什么只要985或者211名校毕业生?

老郭说


虽然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语重心长的告诉你: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虽然很多家长和孩子义愤填膺的发泄不满: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历歧视,为什么不给非名校毕业生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虽然/主/管/部/门曾经下文,严禁用人单位将毕业生划分三六九等。可是,就业歧视依然如火如荼地存在着。

前一阵,网上曾经曝光,一企业HR在一档求职类节目中豪言无忌:我们只招收985、211毕业生,非名校毕业生的简历,直接扔进垃圾桶。此言一出,全国哗然。很多人开始对这个HR口诛笔伐。其实,仔细想想,这个HR只是在不恰当的地点说了不该说的大实话而已。你痛骂也好,批判也罢,有什么意义呢?又能改变什么呢?还不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吗!

站在普通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就业歧视不能容忍。可是换位思考一下,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想一想,又似乎很有道理。

一,供需关系决定。企业招聘一个岗位,来了三个985, 五个211,十个普通一本。作为企业的HR,八个人(3+5)里完全可以筛选出一个合格的人,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给十个普通一本机会呢!说句不恰当的比喻,招聘犹如选美,八个美人已经让自己眼花缭乱了,眼里哪还有普通脂粉的位置呢?

二,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虽然不是名校,但我的工作能力并比名校毕业生差。能力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否则也不会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句话了。但是,面对那么多优秀的名校毕业生,企业怎么可能给你一个拉出来溜溜证明自己的机会?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一个人能考上名校,说明他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这正是企业需要的。

三,企业看重名校资源。很多用人单位为什么青睐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很厚黑的原因,那就是看重他们背后的名校资源。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很多名校毕业生,工作几年以后,都快速走上了领导岗位。即便是进入企业的学生,提拔的也比一般人要快得多。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脉资源。到哪儿办事,一聊天,哟,咱俩还是校友呢,能够迅速拉进关系,可能没有希望的事就能柳暗花明!

可能又会有人说,难道普通毕业生就没有出路了吗?出路当然有,还是那句话,这就跟相亲似的,要讲究门当户对。一个穷小子,整天梦想娶一个白富美,娶不上,就抱怨美女势利眼,这就是自己的不对了。其实,不是美女势利眼,而是自己拎不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要想混得好,学习受点罪!如果学习上不受罪,那么将来生活就要受罪!这就是现实,不服不行!

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管理那点事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认的“好单位”,招聘应届毕业人才时只要985或者211毕业生,这是事实。考研名师张雪峰有次在节目里告诫学生党:虽然所有的五百强老板们HR们都谆谆教导你们:学历不代表能力,只要有梦想肯努力,低学历同样可以成功。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告诉你,他们自己也只要名校毕业生。


双非三非四非学生党是不是很崩溃?很气愤?觉得很不公平?你们不知道的是,这些HR们并没有阳奉阴违口是心非,他们确实知道名校学历并不能保证能力一定强,二本三本肯定有优秀人才,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但是校招应届毕业生时仍然只招收名校生。这是为什么?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原因只有两个:人力市场供求关系;人才甄选成本。

先说说供求关系。人力市场跟商品市场一样,都取决于供应能力和市场需求。每年的大公司央企国企外企金融企业风口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有限,而大学毕业生的供应量却逐年增加,现在已经接近九百万/年,如果都以“好工作”“好岗位”为就业目标,显然难以满足就业需求。供大于求,必然造成买方市场。既然是买方市场,挑挑拣拣嫌贫爱富的主动权就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抛开其它非学历因素不谈,HR如果收的简历都是清北,那他们肯定不要普通985,比如xx基金,明确只收清北本科;收到的都是985,那么211就得退一步说话;一本毕业生厚厚的一叠,二三本就不可能考虑了。没什么可抱怨的,你买东西也这样。



再来说说人才甄选成本。一般人很少考虑的是,甄别和选拔人才是有成本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有时候这些成本很大。比如企业需要填补一个岗位,有两位合乎条件的应聘者,一个名校生,一个普通生。该怎么挑选?看证书,看成绩,看实习背景,初试复试,一面两面甚至五面,这些都是正常程序,其实这些都只是流于表面,比只看文凭强不了多少,无法真正提现出“人才”的能力。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是,在工作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给两个应聘者都提供机会,在工作中竞争,半年或者一年后,根据业绩再来评估,挑出最“合适”者。



这样的方法是最正确的,最终目的也确实能达到,只是企业必须付出一倍的代价,一个岗位,两份工资,还有时间成本。更要命的是,在现行劳资条例下,辞退“不合适”的员工,代价更大。对稍有规模的用人单位,这种方法几乎是不可行的。



其次,HR也是员工,也有KPI,也有责任承担的。一个名校生,一个普通生,可能,只是可能普通生能力更强更适合。如果二选一,收普通生风险很大,不能出问题,一旦有问题,让老板知道你HR当初拒了北大收了这位,你自己去想如何交差?所以为了稳妥自保起见也得收名校生,到时候两手一摊:北大都不行,怪我咯?



高中和高考是个把学生分层过程,考验的不仅仅是智力,更是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努力程度,以此来划分全国一千二百万高考生的层次。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上,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学习能力较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这些能力才是大学需要的,而不是智商,也不是知识。最好的十几万,入985;好的五六十万,入211,国家 给予这五六十万学生最好的教育资源,拨款,师资,机会,培养眼界,四年下来,人家当然比一般学校毕业生强,没有疑问。所以从概率上来讲,名校毕业生渣的可能性更低。

所以,如果你是名企HR,你也只要名校毕业生。


江苏高考咨询导师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说明我歧视非985、211学校毕业生。

以前我也是普通高校的教师,我的学生也常常面临这个问题的困扰。

从我的经验来回答一下问题吧。

1、985和211高校毕业生受企业欢迎

众多国际500强企业在招聘时会优先录取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甚至有的只招这些学校的毕业生。

2、大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1)985、211高校毕业生具有先天优势

985、211高校毕业生具有很多优势。

这些学生高考时就是赢家,已经在人生发展之路上占了先机。

985、211高校软硬件条件优越,学习氛围好,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视野更开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2)企业招聘成本的考虑

如果企业在招聘时不加区别,遴选人才付出的时间成本太高,而锁定985、211高校毕业生大幅降低了招聘成本。有个网友对这种现象形容的很形象“与其在沙子中淘金,不如到金矿中炼金”。那么在企业眼里,985、211大学就是金矿。

因此,985和211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天然的优势,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机会多、起点高。


但是,高考能否决定你的命运,固化你未来的阶层,还是要看你个人的努力。

考上985、211大学的学生不努力,就白白浪费了一手好牌!

没有考入好大学、或者没有考上大学的也不要气馁。

只要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好奇心,确定一个人生目标,坚持不懈的为之努力,虽百折而不挠,一样能够成为人生的赢家!


关注雷哥,帮你回答考研、就业问题!


雷哥观教育


这就像有些优秀女孩子找对象,第一个要求,而且是不容商量的硬性要求“身高175以上,以下的一概不考虑”;虽然按这个标准,连马云也要被刷下来了。但没办法,人家就是这么要求的,人家女孩子有那个资本,不愁找不到对象。


一些公司招聘员工时,明确要求只要985或者211名校毕业生。就和上面这个女孩子找对象的例子是一样的。首先,人家有那个资本,人家公司根本不愁招不到人;其次,人家是有自己的选择权的,我就喜欢175以上的,不行吗?我就喜欢名校毕业生,不行吗?


而且名校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是属于在公平赛道上,已经“胜了”一次的人。不管怎么说,高考还是比较公平的考试制度(在各个省内,只能这么说了),当年努力考上名校的,整体上还是比考上普通高校的学习能力要强一些的。


现在应聘者这么多,就像人家姑娘一样,我不设置一些条件,是个男孩我就要去相亲,那她什么都不用干了,天天去相亲时间也不够啊。所以,只能事先设置一些条件,比如“身高175以上”。这样才能使她的面试效率最高。


所以,说句残酷的话,不是一些企业招聘只要985或者211;而是你当年没有考上985或者211;同样的,你现在因为懈怠而无意中失去的东西,以后依然会成为你职场中的制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努力的回报可能不在眼下,而在很多年后!

世界500强经理,资深管理与培训专家,分享职场经验,携手共同成长!请点击【关注】,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职场再出发


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先借用罗永浩的一段话吧:

“上过大学的人,从概率上,优秀人才的比例远高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

企业为什么都要大学文凭以上的?招聘是有成本的。比如说我们公司有位人力主管,他配有八个同事,这九个人,每天能看的简历数和面试的人的数量是既定的,超出部分再怎么加班,也没有简历了。

所以你面试100个A群体,有10个是能用的;你面试100个B群体,只有3个是能用的。你会从工作方法上,倾向于B群体的简历干脆就不下载了。

如果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懂得如何控制招聘成本,就应该知道如何将简历分类。”



说说我的心得吧。我面试过不少人,不同学历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在这么多的面试过程中,我得出的结论是:

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这里说的不是个人素质,比如礼貌、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是这种。而是文化的底蕴、沟通的方式、情商的体现,这些综合素质普遍都高于高中以下文凭的人。(特别解释一下,不要以偏概全,我说的是普遍,不是全部,更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2、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同一件事情上,大学以上对新事物的学习欲望上更强。我们小时候都会听到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小学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初中时感觉自己挺懂的,高中时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懂的人,到了大学发现自己也没那么懂,读了研究生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是不懂的,读完博士就发现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懂的人。”

算是半句玩笑话吧,不过确实有它一定的道理。学历越高的人,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的欲望也就愈加强烈。

3、大学以上文凭的人忠诚度相对比较高。这个是有做过统计的,相关文章在网上应该能查到。我的经验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也是本科文凭,我对我的大部分老板都是很忠诚的,除了那些价值观不一致的老板以外。我觉得作为高层,要有感恩的心。一个公司的老总能给我们做高层,肯定是认可我们的能力。所以除了给予合理的薪资外,我会感恩老板慧眼识人,把他交办的每一份工作做好。以至于后来即使辞职了,老板有需要,我都会帮忙。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至少我是这样。

4、至于为什么要985或211的学校,我觉得应该还关系到氛围吧。大家都是这个层次的人,他的竞争意识也会相对比较高,所谓的“宁当凤尾,不做鸡头”。人都是有比较才有成长的,你可以对号入座:如果你的公司你是最厉害的,你有欲望继续努力吗?你的动力源来自于哪里呢?



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进好的公司但因为文凭被拒之门外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先把简历给投了,他要不要面试你是他的选择。没有绝对好的公司,所有的公司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你不必为这些问题纠结,我认为选工作都是看缘分。只要你做得开心,是否在前500强企业真的重要吗,是吧?



希望能帮到你。


管理心得分享


第一、能够只要985或者211的毕业生,这样的公司一般都是很知名了,属于大公司,因为他已经有了选择人才的门槛。所以这类公司肯定是想要更好的苗子来实现员工的价值和减少培养人才的风险。

第二、985和211这两个标签是在你没有职场经验,也就是初入职场时候相对来说能够证明实力的标签,因为毕竟能够上好大学的人还是之前努力过,这个敲门砖虽然不能说完全公平,但是确实试错成本比较小了。

第三、其实名校的学生不见得都是能够在职场中表现优秀的,很多重点大学出来的一样不行,能力和学历还是有区别,但是学历是能力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这一点相信你是明白的了。

第四、如果你不是985或者211毕业生,而你想进这些公司,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内推,让公司的熟人推荐你去面试,好好的表现和聊天,也是有机会进去的。第二,先进另外一个不要求985211学历的公司,干出业绩,带着经历以社会招聘的方式入职公司,这情况是很常见的。不少公司的高管其实出身并不是重点大学,很多二本生一样很厉害,大专生也有大佬的。

第五、我们都知道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最起码代表你上学期间的学习天赋和态度吧。试想一下,一个大专生和一个985毕业生同时站在你的面前,如果不做交谈,你肯定会认为985的素质相对好点。同样的道理,当你有资格选择用人条件的时候,你也肯定会选择基因好的苗子,这样成功概率大啊。

第六、在没有资本的情况下,上大学是寒门学子的唯一出路。不管怎么样,好大学确定是你唯一不用拼爹的途径,懂这个道理的希望你能够好好学习。


沈理职谈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① 名企收到的简历数量多,HR工作量大,需要一个筛选条件

在秋招或者春招旺季,国内知名的企业一场宣讲会做下来毫不夸张的说,收到上千份简历是完全可能的。而HR往往需要在第二日就打电话邀约候选人,那么一个晚上把这么多份简历全部看一遍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HR就会设置一些筛选条件,比如毕业院校,是否过了六级等等。企业收到的简历越多,设置的筛选条件就会越高。所以越是知名的企业越是只要985 211的学生,因为光收到的985 211简历他们都看不过来,更别提其他院校了。

② 从985 211的学生中筛选精英的比例更高

也许,非985 211高校中也有精英,985 211高校的毕业生中也不尽然都是精英。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985 211高校中的精英比例如果是50%,那非985 211高校中的精英比例可能只有10%。如果你恰好是非985 211高校中的那个精英,也不要觉得不公平。刚才也说过了HR在校招期间是非常忙碌的,往往要在2个月内跑5、6个城市,20、30所高校,这么高节奏的工作状态,HR要高效的完成工作,自然是要选择最少的时间筛选出最多的精英。

所以,换位思考一下,你就明白HR为什么要这么筛选了。

那是不是非985 211高校的精英就一定没有好的出路了呢?

也不尽然。

你可以选择在整个大四都锲而不舍的投递简历,忽略招聘简章上的学历要求,也许哪个HR get到了你的闪光点呢。(毕竟职前菌刚才说的筛选方法只是大部分名企HR的工作习惯,并不代表没有个例)

你可以选择做个霸面,打听到面试的时间地点,直接杀过去。

这条路注定会难走一些,挫折也会多一些。谁让自己当初高考的时候没有进985 211呢。


更多详情,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51职前订阅号】~(zhiqian51)


应届生求职网


基本上大公司或者规模小一些的公司在招聘一些关键岗位时都会对学历有要求,比较苛刻的要求就是求职者需要毕业于985或者211大学,现在基本也可以统称为“双一流”大学。在楠哥看来,企业的这种要求还是有合理性的,具体理由如下,

1、普遍来讲,拥有优秀学历的人,其个人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更加优秀

楠哥认为企业招人,主要考查的就是候选人的专业素质、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专业素质更多的是通过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没办法用学历去衡量。但是基本素质(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和个性品质(学习热情、目标管理、执行力、格局胸怀、时间管理等)却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用学历去衡量的。一个能够考入高等学府的候选人,即使他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不是顶尖水平,也一定是在平均水平之上的,这样的人企业为什么不愿意要?

2、企业的招聘需要讲求投入产出比,而选择拥有优秀学历的候选人,无疑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式

大家可以想一想,或者去看看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如果公司要招10个人,一种情况是10个人的学历都十分优秀;一种是优秀学历和普通学历各占一半;还有一种是都是普通学历,一段时间以后,到底是哪种情况招到的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最多,给企业创造的价值最大?很多时候,结果说明一切

3、招聘拥有优秀学历的人也是对企业现有员工的尊重和兑现承诺

一个优秀的人才进到一家企业,他所期待的一定是与和他一样优秀的人共事。所以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拥有优秀的同事,大公司在招人时一定是选择那些拥有优秀学历的人,这一点无可厚非


职场是个大江湖,不是能力强就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这里面的门道有很多。

想知道更多职场真相,欢迎关注楠哥说职场,也可以向我提问,相信我的答案一定会给你带来帮助。也希望我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获得职场上的成功!


楠哥说职场


虽说能力比学历更重要,但是有学历又有能力岂不更好。

大家都听过一个故事,一个面试官拿到一堆简历之后为了节省时间随手把一半简历丢到垃圾桶。这一半运气不好的就这样被“淘汰”了,有时候运气也是一种能力。

同样,有些大公司、好公司职位稀缺,而应聘者却很多,大都觉得自己能力还不错,于是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看招聘要求里写着“只招985、211学校毕业的”,瞬间应聘者减少了一大半。理论上来说学历高的人能力更强,至少学习能力是经过考试证明的,这些公司就是要从学历好的人堆里选能力好的,既节约招聘成本又提升了公司整体的人才水平。

咱也别不服,有些考试和认证是有学历硬性要求的;咱也别不服,很多公司就是喜欢名校学生;咱也别不服,谁让咱当初没人家考的好?


无忧职场


尽管现在社会上喊了很多诸如“学历并不代表能力”的口号,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说这话的除了一些本身学历低,最后取得高成就的。还有一些就是学历低、还没有取得高成就,在进行自我鼓励,每天还在喊着“莫欺少年穷”的人。

但是现实通常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哪怕我们喊破天,告诉别人不要以学历高低看人,但是有一点你不得面对:你的呐喊对人事的决策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他们依然更看好高学历的人,为什么呢?

虽然说很多人可能会说了,有一些上了985和211的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力也很低,不适应社会,是典型的高分低能。但是有一点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高学历的里面找到能力强的人的概率,要比同样数量的低学历的人里面找到有能力的概率要偏高一些。

所以当你是一个企业的HR面临选择的时候,你该选择哪一个呢?你肯定选择概率高的那一个。这就无形当中的,就把一些学历比较低的人所淘汰掉了。

另外很多企业喜欢要高学历的人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看中了那些人曾经的高考实力,因为高考相对于其他任何一个考试来说更加的公平,更能考验出一个人之前学习的能力如何。这给公司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衡量标准,也降低了很多公司前期筛选人所花费的成本,因为高考的成绩很具有说服力。

通过调查你也会发现一件事情,一般公司的高管学历至少要是MBA(哪怕之前不是也会考一个),实质上也就是说当你走向越高的岗位,对你的学历要求也越高。

尤其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人的学习力就代表着一个人所接受信息程度的能力,同时就代表着一个人在未来的潜力能有多大。

所以说很多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喜欢985和211的学生也就不言自明了,当我们选择要抱怨的时候,其实更应该的是反思自己,知耻而后勇,把曾经欠的那些债赶紧补上,然后趁机厚积薄发让别人知道知道我们的实力,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拿出自己在社会上的结果比说100句“我可以”、“相信我”要更加的有分量,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