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的统治者,在甲骨文里被称为王,在史记里被称为帝,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傅船山


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上古历史层累的造成

第二,统治者神化自身。

第三,「绝天地通,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形成。

----------------------------------------------------------

传世文献所记载中国上古历史是「层累的造成」:

  •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

  •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完整系统的「三皇五帝」概念,其实是到战国秦汉才有,而且概念不一: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修订本),北京出版社,2002年,页20,

所以,「三皇五帝」的概念越早越模糊,越晚越清晰,越系统。

比如:《尚书》只有「尧、舜、禹」,而没有「炎、黄」。

《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是当时汉代人的「意识形态」,当时战国秦汉才有的称谓。

--------------------------------------------------------

而汉字「王」取像自「斧钺」,本义是指的拥有军权和司法权的首领,绝对不是一种「神化」的统治者的称谓。

在甲骨文中,商王都自称「王」。秦始皇以前君主也都是称「王」。

在甲骨文中,「帝」是殷人的信奉的最高神灵「天帝」,也表示「禘祭」。

「帝」的造字本义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多人认可一种说法是:像一束捆绑的柴薪,是「郊外烧柴祭天」的仪式。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这样的祭祀仪式,这是人类文化中共有的现象。

甲骨文显示,商人是非常敬畏「上帝」的,视为命运的主宰者。

上帝主宰气象的卜辞:

上帝主宰农业收成的卜辞:

上帝主宰城邦的安危的卜辞: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殷人所崇拜的上帝:「无所不管,全知全能」且「喜怒无常」,稍有不敬,就会降下灾祸,非常像《旧约》中的「耶和华」。

甲骨文显示,出现一些小灾祸,商王都非常害怕,卜问上帝的意图。

所以,商王是无论如何都不敢自称为「帝」的。

我想这就跟亚伯拉罕诸教(犹太、基督、伊斯兰)中不得称呼上帝之名的避讳观一样,这是一种「亵渎」,耶稣就是自称为「上帝之子」,被愤怒的犹太祭祀阶层,以亵渎神灵的罪名,借罗马人之手送上十字架。

-------------------------------------------------------------

尚鬼的商人被周人推翻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宗教氛围不是那么浓烈的世俗社会。

余英时先生认为《国语·楚语》「颛顼绝天地通」的神话,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滥觞:

这个神话反应中国远古时代萨满巫术盛行,传说中的圣王颛顼,终止了「民神杂糅」的局面,不允许这些跳大神的巫师跟天地交流,与天地沟通成为君王的特许权力。

所以,东周以后「三皇五帝」概念渐渐形成,凡人领袖渐渐可以称为「帝」,成为了「人、神」合一的圣人:

引自:《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页15-20

当然余英时先生一书中的论证很复杂,我这里只简单的引用了几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论天人之际》原著。

所以,君王成为「沟通天地」的代理人,说是神化君主,也可以说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凡人——圣人——神人」,能不断「进化升级」。

千古一帝秦始皇更是开挂,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自称为「皇帝」。

这好比西方君王叫自己「耶和华——耶稣-凯撒」,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另一方面,古代政府将宗教势力纳入管辖范围内,不让「跳大神」的祭祀做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一直一来都是个世俗社会,

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说反应的是中国人思想史:

商代的「帝」从让人害怕又敬畏的「真神」,到东周以后变成凡人领袖的尊称,到汉代「天人合一」思想定型成熟。


小汉字见大历史


标题是最容易误导人的,不仅误导看的人,同时有时候也误导答的人,下面来说说“王”和“帝”字,再来探究探究《史记·殷本纪》“帝”的意思。

是王先还是帝先?

按照文字的发展历程,先是有最简单的笔画构成的文字,然后再是慢慢复杂化。《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三”这个字也是最早的古文字之一,不仅记数,还代表天、地人,然后再一竖相连就是代表掌握天下万物。所以才把那古老时代的统治者称为王。

《说文》: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过了一定年代之后,古人是觉得“王”字还不够区分统治者的优劣等级,所以把统治者也分为了三等,第一等的称皇,第二等称帝,第三等称王(也有把“皇”和“帝”等级对调的,总之王垫底)。所以是先对统治者称的“王”,觉得统治者也有优劣才有了“皇”和“帝”的高于“王”的等级评判。


《史记·殷本纪》

《殷本纪》一开始就交代了一件事,即商朝建立者商王成汤的祖先是帝喾,成汤把都城迁到了祖先帝喾的都城毫,新建了一座都城。于是就有了“从先王居,作帝诰”一句,也一说是作帝幹,在下认为也是作帝幹之意,因为上文是从先王居,若是都城的名字是帝幹,这样解释“帝”字可能更合理一些了。

那时候的也有把居住地或者都城当做姓氏的做法很是通常,若是都城的名字是帝幹,之后的商王就把姓氏改成了帝氏(姓)也是通常做法,须知《殷本纪》中“帝”就上下文来看就是商王的姓氏,毕竟该篇里面称商朝的统治者还是王,当然也可以随祖先帝喾的姓氏姓也是可以的。



说到这里,真的要来解释这个现象,那么自己看书理解问题,人家明摆着里面的“帝”字是姓氏的意思。还有都知道汉字不止一个意思,如果自己把汉字只认为只有一个意思,那么当然就看不懂古文啦。


淡看天上月


帝是后来的称呼,殷商时还没这种称呼,通称为王,所以后来史记又把称为帝,同样的人,称呼不同而已!

当时的帝是对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个境界之后的称谓。

帝者,德合天地曰帝。

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与天地一样,并且和天地贯通,且和谐的地步,这个人就称之为帝。

而这样的人,必然是所有人类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愿意让他来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导教化大家,于是所有人推举他为最高管理者。

由于后来人们不再重道德,而只重地位,于是“帝”的意义发生变化,由原来代表道德修养境界变为后来的地位象征。

到秦赢政干脆叫皇帝!

《庄子·庄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等。

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

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而当时列国均已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上古大帝之名,用为后世人君之号。

中国人以祖先为尊,觉得祖先都是高尚有道德的人,所以才有后来史记对殷商领导者的帝称呼!

司马迁《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就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颇项为高阳,帝游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度。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姐氏。契为商,姓子氏。″



蓉儿是妹纸


关于这个甲骨文出土以来,实际情况可能是忽略了,它里面内容的真实性,到底写些什么范畴方面的事吧?

据己摸索理解的真实存在于:甲骨文是『刻骨铭心』→记载『两仪』之间的关系统治的事情,才是甲骨文内容范畴的第一要素之『刻骨』。

除此之外,什么什么祭祀之文,什么什么占卜之言,从来都没有人敢于作出肯定的答案。

至于,为何把甲骨文里面的内容范畴,定义为『两仪』血缘关系统治事情的内涵记录?

其一,一仪需要把另一仪记载入史,这是玄黄血缘关系统治历来的祖训规矩;比如《尚书》等等的真实存在史迹上,帝王历史上的经历没有必要否认吧?

其二,即殷商朝政治理天下的时候,需要为被统治的另一方之周室民方,记录他们代代科举后继人才辈出的储备『武发』者;一一记载入史之『刻骨』,只是记载体裁不是纸竹而是甲骨而已。

其三,古人的智慧离不开『刻骨铭记』的来源说法,即每个民方的周室后继人才,如最后的姬昌至姬发都是被『刻骨仇恨』的记载对象。

当然了,为何会如何是好是坏的『刻骨铭心、刻骨仇恨、刻骨相思』?这是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了,不在这里探讨研究和破解了。

总之,甲骨文的内容范畴方面,值得深刻领会和研究破解出来。

例如提问的题目:王与帝的关系。

这里只能简单粗暴划分一下原理与应用:

古时正方坐上执政者大权在握的,才称谓:帝;

反之,负方被统治下的民方需要王储的,才称呼:王。

一直到后来,可能是两者意义合一起来,慢慢搞得后世对『帝与王』的含义,变得糊里糊涂分不开的称呼吧?


蓝本动画


甲骨文中的“王”字是斧钺之形,代表最高统治者。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以“皇帝”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王”与“帝”都是对特定时期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只是时代不同,所用称号不同而已。

正如古代普遍所使用的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娘子

如今普遍所使用的对妻子的一种爱称:老婆


史鉴一说


看了几个答题,基本上在胡说八道。

基于这个现象,有人怀疑甲骨文中的王应读为玉。这样一来,原有解读体系基本要被推翻,由此建立的商史要推倒重来。

保守一点的解读是,生时称王,死后称帝。甲骨文中的占卜都在生前,史记的记载都是死后。而且从甲骨文的占卜体系来说,也是以先公先王宾天帝天神而占,死后升为帝,合乎这个体系的习惯。


傅船山


王字是老虎头上的图形,是动物里最厉害的动物。


古城140787426


帝表示神族子孙,王表示保护人民的人。


拥抱吉祥952


据说一开始也没有“殷”这个说法,只有“商”


小胖wei


只有传说中有三皇五帝,商周只有王!至于春秋战国所谓什么“东帝、西帝” 的纯粹就是搞笑的!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觉得自己功盖三皇,德配五帝,故自称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