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性质决定扩张结果?为何我国古代领土扩张不如沙俄走得远?

静夜史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一点是我们并不是不扩张,否则我们只能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转悠;第二我们跟沙俄地理环境不一样,很多时候,他们要的地方都是我们部要的。

看着毛熊地盘挺大,但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还真不如我兔多,在古代,那些地方属于极边苦寒之地,即使给秦汉唐明皇帝,这些皇帝也不会要:那地方不能种粮也不能种菜,老百姓饿得嗷嗷乱叫,作为天之子民之父,不赈济一下也良心不安。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太往南或者太往北,土地连鸡肋都不如,只能算一个麻烦。比如明朝弃安南、拒绝吕宋或者苏禄“内附”,理由其实都是一样的:那些穷乡僻壤,没有物产只有刁民,进贡来一点可怜的土特产,回去的时候穿着丝绸新衣服、腰包里装满了真金白银,怎么算都是中原政府亏了,所以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中期,都严格限制藩属国的朝贡次数和进京人数——不是花不起钱,而是不想当冤大头。

其实在秦汉唐明四个朝代,举倾国之力,完全可以吊打全球联军。但是正因为“打下来”也没用,所以一贯采取主动防御政策:你闹事,我就修理你,你消停,我就任由你自生自灭。其实这政策也是有弊端的——如果采取赶尽杀绝的政策,后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了。看不上眼的土地和资源,可以毁掉或杀光嘛,制造无人区总比养虎遗患要好得多。

但是儒家思想宽以待人,以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杀谁都“有伤天和”,再加上农耕文明的发展局限性,所以我国古代非宜居宜耕的土地,基本上都弃如敝履。

而沙俄则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向南发展完全是饿的:冰天雪地把中原喂猪的甜菜当蔬菜,吃一把南方野草都觉得是美味佳肴。所以在他们看来,任何地方都比自己的熊窝强——穿破皮坎肩啃窝头的会去抢馒头棉袄,而穿绫罗绸缎吃鸡鸭鱼肉的不会去抢菜团子。在中国古代甚至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道理……


半壶老酒半支烟


汉唐之后,我国汉人政权对外开拓的雄心就不如以前了。

我国古代领土扩张不如沙俄,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环境

我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一是地形,二是气温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地形上东是大海,南也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北有蒙古高原,只有西北有河西走廊向西扩张的通道。这样的地形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向北方和西方扩张。

另外气候上,再向南属于热带,再向北属于寒带,而我国主体是属于温带,向高纬度的北方扩张,已经向南方的扩张,我们在气候上都不适应,困难很大。

而沙俄在纬度上很大程度是同一纬度向东向西扩张,这使得他们在气候上遇到困难很小,甚至说他们适应了这个环境。

二、农耕文明的特性

我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如果有富饶的土地吸引,我们也会积极对外开拓,去夺取它们。但是中国北方地理环境艰险,在我们看来那里就是不毛之地,没有可取之处。

即便物产丰富,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是我国长期农耕文明形成的重农抑商国策,也对这些物产带来的经济利润视而不见,或者说直接无视。

假使我们占据一个地方,首要是向这里移民,这里必须要适合耕种,百姓们才愿意去移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活的下去,如果那里不适合耕种,移民屯田不可行则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统治者也认为这里不可取,交给少数民族这样的“野人”管理算了。

简单说,农耕几乎是汉人生存的唯一方式了。

沙俄则不同,早期它本身就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他们并不是抢夺土地来耕种,来时抢夺土地上的资源来满足自己,这使得他们的民族骨子里就有贪婪扩张的野心。

这使得他们能够大量去移民新占领的地方,除了种地之外,他们的生存方式有很多。

三、文化扩张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修身养性,德治天下,而不是提倡武力。

在汉代还是,儒家地位虽然抬高,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余绪仍在,中国仍是尚武的,历经是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的尚武精神深刻影响中国,所以自唐代中国仍有开拓之心,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儒家发展成理学,保守的因素彻底占据了上风,国家的开拓日渐萎靡了。

在儒家眼里,边境地区都是蛮荒之地,化外之地,他们可不像基督教那样想着去教化他们让他们像信仰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反观沙俄就不同,他们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时刻想复制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光荣,在领土上扩张欲望一直没有停歇过,彼得大帝死后更是留下遗嘱,不忘扩张,不忘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

而且沙俄侵占某地除了大规模移民后,文化输入紧随其后,建教堂,强迫当地人信奉东正教,这一套手段很齐全。


微史春秋


中国古代的扩张主要有五个时期,分别是周王朝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蒙元时期和清朝前期。每个时期的特点都不一样。

周王朝时期

其实夏商时代的华夏族统治区域仅限于黄河流域,虽然在《史记》中大禹时代,中国就有了九州的称呼,但是核心区域仍在局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周王朝自陕西进入河南灭掉商朝后,向撒网一样,将宗室和功臣们分封到燕山山脉以南长江流域以北,这些新建立的诸侯国向周王朝播下的种子一样,在各地生根发芽,不断扩张的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将中原地区的蛮族逐渐挤压出去,并将统治区域扩张到长江流域。

西周的分封将华夏的火种洒向各地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起燕山、辽东、河套南至长江流域都纳入秦帝国的版图,但是秦始皇仍旧将秦军主力分为南北两路,一路由蒙恬带领将匈奴赶出河套,并修建长城保卫北方的边境线,另外一路则有任嚣、赵佗带领秦军进入岭南,也就是今天的两广、福建一带,华夏族的势力进入了珠江流域,此后中国人三条大河黄河、长江、珠江就永远的与中国人息息相关,联系在一起。

西汉初建时,疆域出现了萎缩,北面匈奴人重新夺回了河套地区,而南方岭南则由赵佗建立了南越国,出在西汉王朝的控制之外。汉武帝时期,经过西汉建立以来70多年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强大,汉武帝向北出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将河西走廊纳入版图,建立河西四郡(敦煌、武威、金城、张掖),在东北方向,灭掉了卫满朝鲜古国,建立辽东四郡。在南方西汉王朝灭掉了南越、东越和闽越,将岭南地区牢牢控制,此外通过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开始向西域进行拓展,并想西南夷的开发,向我国西南地区进行拓展。

西汉的版图的拓展

隋唐时期

6世纪末,隋朝重新统一全国,隋炀帝时期,隋朝向西北的拓展,将青海地区纳入版图。唐朝初期,北方受到突厥人的侵扰,唐太宗即位之初,突厥骑兵一度兵临长安城下,迫使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但是很快唐朝就反动了反击,并灭亡了东突厥,唐高宗时期又灭亡了西突厥和东北大国高句丽,此时大唐向西势力拓展今天的中亚地区,向北将整个蒙古高原纳入版图,向东控制了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

虽然后来唐朝对这些领土控制时有反复,但是在玄宗时期,唐朝仍旧是世界第一大国。

唐高宗时期的版图

不过唐朝的版图虽大,但是除了对华夏传统核心区域外,却没有建立有效统治,对于边疆地区建立的都护府,没有进行分封或者移民等有效控制,而是代之以派出军事将领的军事统治,而这种单纯依靠军事手段的统治是难以持久的,后来的西域地区唐朝受到阿拉伯帝国宗教渗透和军事上威胁,再加上吐蕃人的军事威胁,最终唐朝失去了西域地区。

蒙元时期

蒙古高原的上游牧民族,都是以部落为单位各自为政,他们互相攻伐,某个部落强大起来,但是也会像流星一样逝去,但是成吉思汗崛起以后,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进行了统一,并冠以以蒙古的名字,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此后蒙古将高原上游牧民族的洪流泼向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征服了华夏文明,他们征服伊斯兰文明,他们几乎征服了基督教文明。

单就华夏层面,宋朝以来的,宋朝、金国、西夏、西辽、吐蕃诸部、大理等多次政权的存在已经旷日持久,而蒙古人用马刀将这些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壁垒统统砍碎,于是一个版图辽阔的蒙元帝国形成,蒙元帝国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青藏高原、东北、云贵高原都成为中华大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蒙古帝国的对外征伐

然后文化落后的蒙古人正像他们来到时候一样迅疾如风,他们只在华夏维持90多年的统治,就不得回到草原,所以朱元璋说胡人国运不过百年。

满清时期

明代,汉人恢复传统的汉人地区,又从蒙古人手中夺取了东北,建立了奴儿干都司,从蒙古人手中夺取云贵高原,建立起有效统治,对青藏高原进行羁縻统治,而对于塞外草原包括西域地区,始终没有能够建立有效控制,而蒙古人的北元仍然控制着草原。

清朝人自东北起家,他们以建州女真为基础,先后吞并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随后他们与邻近蒙古人发生战争,征服了漠南蒙古,乃至于在满清入关以前,他们已经控制了长城以北、包括整个内外东北在内的广大地区。满清入关席卷中原、江南和云贵川,此后满清又迫使喀尔喀蒙古臣服,此后满清通过与漠西蒙古的准噶尔汗国长期战争,在青藏高原和整个西域建立起有效统治。

清朝疆域最大时地图

但是为了便于维护满清的统治,满清限制蒙古族、藏族与汉族之间的人员和文化的正常流动和交往,致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离心力,特别是满清将东北视为满清皇族的死人后院和后路,长期不允许汉人像东北迁徙,导致这些地区后来遭遇沙俄等外来侵略的时候,很难抵御外来侵略。直到清朝后期,东北才被允许内地汉人的迁徙,即使这样也极大的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保证了内东北与内地的血肉相连,即使接连遭遇到险恶的沙俄和日本的连续侵略,仍能够在华夏版图之内。

山东、河北汉民族的闯关东有效维护了内东北的安全
由于传统落叶归根的观念,以及上层统治者对于本民族内部的猜忌等多种原因,导致在隋唐以后,中国的对外拓展中,虽然斩获不小,却没有进行分封、移民以及文化上教化等有效方式进行统治,导致了外来宗教和文化的渗透后,一些领土得而复失。

相比较而言,被蒙古人统治300多年,16世纪才重新获得独立的沙俄却简单粗暴的多,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沙俄存在的400年时间之内,沙俄的版图从名不见经传的莫斯科周边地区,扩张了400倍,成为版图最辽阔的国家,仅仅我们中国因为沙俄及其继承者的入侵丢失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沙俄的扩张

而且沙俄的扩张方式虽然简单粗暴,却十分有效,他们往往用军事手段征服或者恐吓其他国家和民族,然后再新占领地将原土著民族屠杀或者外迁,随后迁入国内大量的闲散老毛子,直接改变被征服地区的民族构成,比如20世纪初,我国在江东六十四屯享有居住权的大批居民被沙俄屠杀,迁入大量的俄罗斯人,而沙俄对于东欧国家入侵后,也是大量迁入俄罗斯族人,所以我们看到乌克兰发生内战,乌东部的亲俄派武装,和那些亲俄罗斯的人,其实本身就是俄罗斯族人!更有最鲜明的例子,俄罗斯的中欧飞地加里宁格勒,这里是近现代德国的发源地东普鲁士,可是即使是东欧剧变这样大的冲击,加里宁格勒仍旧牢牢在俄罗斯人手中,波澜不惊。因为这里自从被划入苏联之后,这里的德国人几乎被驱赶干净,而迁入了大量的俄罗斯人。同样的情况在克里米亚同样存在,俄罗斯之所以能够重新占有克里米亚,而克里米亚当时能够公投入俄,是因为克里米亚的人口中俄罗斯人本来就占据大多数。

进行公投入俄的克里米亚,其主体民族就是俄罗斯族人

此外沙俄对政府的文化征服,也是行之有效的,沙俄对于征服地的东正教输入以及文字上大做文章,于是现在很多从苏联独立出来的中亚国家,甚至那个曾经属于我们的外蒙古,在语言中都有大量俄语存在。

而这些保证了俄罗斯至今仍然是世界上版图最大国家。


大东北的小豆包


东亚最适宜居住的地方都被我们占领了,何来我们不扩张呢?之所以沙俄土地比我们大,是因为古时北边要么沙漠要么千里雪原,不适宜居住,打下来守住没有意义。沙俄扩张时已经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有了煤炭石油火车这些现代技术及能源,才有了价值。且沙俄被蒙古人统治了近三百年,其上层大多具有蒙古人的血统,遗传了蒙古人嗜血自己对土地的无限欲望,造就了第一土地大国。若是没有丛林、西藏高原、西北沙漠阻隔,个人以为华夏先民会荡平融合所能到达的一切地域!看看下图



圣哲同学


战争性质决定扩张结果,这句话怎么理解,很是困惑。应该说成是,战争性质是由是否具有扩张性决定的,这样说应该比较好理解点。也就是说战争有扩张性的战争,和非扩张性的战争,非扩张型的就有防守型和自卫型。如果是具有强烈的扩张性的战争那么扩张结果就像成吉思汗一样,把国家领土扩大到极限,而非扩张性或者扩张性很小的则基本上不会扩张领土或维持原状。

我国古代领土其实一直是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的,从战争考古和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夏朝国土面积目前不可考。而从商开始,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区,应该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华夏地区。后来,到了商末周初的时候,面积扩大到了长江以南的流域,楚国就是这时候融入中原文化文化的,但是长期以来楚和中原文化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到了秦汉时期,珠江流域,云南地区,包扣现在的越南缅甸泰国的部分地区归中央政府管辖。张骞出使西域后,河西走廊打通,汉武帝创立河四郡,国家实力控制领土面积达到了暂时的顶峰。后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动荡,但是人们对于大一统的渴望还是没有消除。



隋唐时期,又一次的国家统一,使国土面积有所增加,中央政府对西域东北地区管辖更加有效,不过很快又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国家动荡时期,直到宋朝,国土面积达到了唐以来面积的最小值,这是中原文化维护着一直坚持的结果。


成吉思汗开创蒙元后,国家国土面积达到巅峰时期,也达到了世界历史上的国家国土面积的巅峰时期,国土面积达到2200万平方公里。整个俄罗斯都被元朝统治了!元朝结束之后,国家面积基本稳定下来,明朝有所减少。清朝时期基本奠定了现在国土面积的格局

从上面的脉络上可以看出,我国国土面积基本上是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慢慢扩张起来的。经历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都是以中原农耕文化为基础,将兼并土地地的民众汉化以后的结果。这就是农耕文明保守性决定的。



而俄罗斯则是在沙皇时期开始,用了很短的时间扩张起来的,他们属于游牧文明,对土地扩张欲望很强烈,不保守,很像我国历史上的元朝!


所以,文明类型不同,文化根基不同,对于土地和人口的渴望不同就决定他们兼并土地的快慢。尤其是以文化认同为中心的中原农耕中原文化,则是更加的保守。


三世皈依


以汉族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历代王朝扩张领土的核心目的是耕种。历史上历朝历代反对领土扩张的理论就是(不可耕作)。蒙古人扩张领土为了获取财富,哪都可以放牧。明朝前期的扩张是政治需要。后期依然是屯守不易放弃大片土地。清朝扩张依然是出于政治性扩张领土。历代王朝尤其是汉族王朝如果儒家思想盛行领土扩张一般都毕竟保守。理由还是不可耕作之土,守之不易。非汉族,非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王朝更愿意去扩张领土。


青瓷雅居


无坚船利炮,先进的文化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坐井观天,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结果是落后挨打。


甲丁19


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领土扩张,每次版图的扩大一般都是外族侵略后的融合兼并。


周生世界观


因为长城,农耕文化和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