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書法家寫不好楷書?

萬堤方


會寫行書、草書的書家,肯定能寫得好楷書,至少不會寫得差。那些寫不好楷書的書家,是濫竽充數,依靠炒作而出名的“偽書家”。

我們會發現,現在許多所謂書家一下筆就是龍飛鳳舞,疾書狂草,自比“顛張醉素”。反正他們認為這是藝術,一般人又看不懂。寫到這裡,想起了一個名為“張丞相好草書”的寓言故事。

那是在北宋期間,有個叫張商英的丞相,喜歡寫草書但功夫淺薄,內行人都譏笑他,而他卻不以為然。有一天張丞相突然想到了一些佳句,即刻執筆疾書,頓時滿紙龍蛇飛動。寫完後,就叫他的侄兒抄錄一遍。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覺得迷惑不解,不得不停了下來,拿著紙去向他詢問:“這個是什麼字?”張丞相盯著字辨認了很久,都沒認出自己寫的是什麼字。於是責罵他的侄兒:“你為什麼不早點來問?害我都忘記了!”

現實中的這類“書家”實在不少,他們學習書法,只是為了表演以撈取名利,並不是為了把字寫好。所以寫不好楷書的是“偽書家”,不是真正的書家!


倚齋聽風雨


書法家寫不好楷書,並不奇怪,因為書法家也是人,也需要擇木而棲,各有專擅,並非五體兼能。

我們其實不難發現,史上很多著名的大書法家,都是某一種字體的凸異靈秀、獨領風騷,並非全部五體皆為法典。比如王羲之,他的行書是最被推崇的,他的草體也多被稱頌,但他的楷書卻很少有人推捧,就是因為在和歷代楷書大家相比,相形見絀,並非優勢所在。

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歐顏柳趙四大家,以楷書名世,但其他字體的書寫就不見得堪為書學領袖。比如顏真卿,他的楷書最好,雄渾厚重、端正莊嚴,他的行書《祭侄文稿》雖然名列行書第二,但依然有人不認可,並且言之鑿鑿地說顏是醜書的鼻祖和肇端——以如此人物尚被詬病質疑,就何況一些籍籍無名的書法後學了。

楷書被現人公認是書法的基礎。但楷書的定型興盛,卻晚於篆書和隸書,你能說隸書大家寫不好楷書就不配稱之為書法家嗎?何況史上曾留下隸書的諸多煌煌經典,光照後世,風采千秋。

我們生活的時代,五大書體皆已完善,楷書因為要求一筆一劃適合初學,所以被推上課堂,垂髫少年莫不從楷書練起。

但楷書沒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了書寫和記事,也不乏碩碩大家。就如韓愈所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


但今天的書法家們,習練楷書並賴以名世的,還真的屈指可數,好像除了二田,其他的並不是以楷書為基,也不很出眾——

愚以為:各體專擅是為奇人,史上也找不出幾位,只要能使一種字體達到獨家秘製、登峰造極,即可成為大師。


龍吟148119260


是的,現在很多的書法家都不寫楷書了,不是寫不好,是不寫了,我們看不到書法家的楷書了,只能看到他們的行草書,這是現在書法界的一個普遍的現象。

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把精力用在楷書上面,一般的情況都是初學書法的時候練上幾年的楷書,後來換了其它的書體,就把楷書給放棄了,不再練習了,有時候偶爾拿起來寫寫,但不把楷書當成主要的書體了,慢慢的我們就看不到這位書法家的楷書了。

1、我覺得這也很正常的,一個書法家的精力有限,每一種書體都要會寫,但未必每一種書體都寫的很精通,書法家寫字,當然會用最拿手的一種書體去寫。就比如“宋四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和蔡襄,我們就很少看到他們的楷書吧,沒有看到,不能證明人家就寫不好,宋四家的顏體寫的還是很好的。

2、另一方面,當今社會,書法審美的取向更傾向於行草書,行草書有更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性、開放性,可發揮的餘地也很大,能滿足現代人追求性情、自由的情懷。而楷書一筆一畫太過於嚴謹,有很強的束縛性,楷書的創作猶如帶著鐐銬的跳舞,讓人伸展不開手腳。

3、第三,科舉考試取消以後,文人學子也沒有必要從小就練習章句小楷了,考試不考了,也就不需要練習了,沒有了這種實用性的需求了。

所以現代人練習楷書的人少了,都去追求更有性情的行書。這是一個大趨勢,是阻擋不了的。

圖為雍正皇帝書法


不二齋


 蘇東坡雲: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

從中我們知道兩點,其一,楷書是基礎。其二,楷書難於飄揚,最容易寫死板。

(我嘗試著書寫,盡力把柳誠懸與趙子昂合璧)








四官殿人書畫


網上有些人,一看到人家的行書、草書,就讓人寫幾個楷書,美其名曰,不會寫楷書的不是書法家。

誠然,學書法一般從楷書入手。學楷書的目的是什麼?是學習筆法,掌握筆法上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何種書體。

有書法家還認為,若以金石篆刻為當家者,可從篆隸入門。

若以行草為當家者,可從唐楷入門,在深造的過程中再旁通篆隸,求其古質。

若專攻楷書,打基礎學唐楷,求變化可繼臨北碑,然後再博涉源流之分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歷史上沒有一個正草篆隸樣樣皆精的書家,而總是突出在某一方面。

從書法史而言,唐代楷書達到頂峰,從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楷書的發展,故後代書家大多通過楷書掌握筆法後,將主攻方向轉向更為靈活多變的行草。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無非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對某一體寫得好,對楷書也寫得好的,綜合能力較強的。許多大家就是如此,可是即便被稱為五體兼善,他們常常也只有一兩體最為人熟知。

第二種,各種書體字體都寫不好的。他還不夠書法家的資格。雖然自稱書法家,但是還欠火候,自稱是銀河系書法協會的也沒用。

第三種,對某一體寫得夠好,對楷書寫得不夠好是可能且合理的。

一個體寫到夠好了,就已經夠強了,不必再用別的書體字體來證明自己厲害。至於能不能寫楷書?由於楷書應用較多,一般情況下是能寫的,只是不以之示人。再說楷書風格也多樣,有工整嚴謹的唐楷,也有自由奔放的魏楷,也有意韻活潑的晉人小楷,還有質樸拙趣的似隸似楷類楷書,書寫的方法和難度也不盡相同。一般至少會寫一類楷書的,只是沒達到擅長的程度罷了。

如果你要說要寫嚴謹的歐陽詢柳公權才看得出水平,要求寫草書的必須寫歐陽詢楷書展示一下基本功,那顏真卿來寫,下筆就是圓筆,恐怕也會為難。古往今來,專學歐柳的也沒幾個寫得好,所以,不必非要用寫草書的副業和寫楷書的主業比。就像楷書寫得好的人,未必能寫好篆書一樣。寫楷書的質疑寫草書的基本功,寫不好楷書還寫什麼草書?那寫篆書的是不是也可以質疑寫楷書的基本功,寫不好篆書,中鋒都用不好,還寫什麼楷書?為啥不叫寫楷書的先寫下李陽冰的鐵線篆展示一下基本功呢?

學書法的人視野要廣一點,有空多學習。別固步自封,總認為自己寫的字體書體最牛。要不要再叫寫隸書的先寫下楷書展示下基本功呢?而且不能寫繁體字、不能寫異體字,因為楷書我只認識簡化字,異體字不認識看起來彆扭。





常春藤書法


書法家為何寫不好楷書?

這需要從兩方面說起,第一種就是不以楷書為基礎的書法家,楷書寫不好很正常。

一個有水平的書法家,未必精通楷書,但是一定會精通一門正書,可以是篆書,隸書,楷書中任意一種,所以楷書不作為必要衡量標準,尤其是當下社會,楷書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實用性,不需要科考答卷,所以志向練字練到一定水平,不寫楷書寫篆隸也是一樣的。

第二種就是沒有那麼高的楷書要求,他所學的書體,比如行草,在某種程度上對楷書的要求不高,所以練到一定程度不想寫了就不練了,很正常,只需要時常複習一下就可以了。

他們對楷書的要求不高,但是不是不會寫,只是寫得少,所以營造出一種他們不會寫楷書的假象。

更有如沈鵬一類的人寫的楷書功夫比較深,但是常人看不懂,所以也都會說沈鵬不會寫楷書。


其實行草書到一定水平的人,正書基礎一定不會差!這是肯定的,因為各個書體之間都有關聯,能把行草書寫的好,正書基礎一定紮實,只不過未必會比專業寫正書的人強而已。

很多人都會說“你怎麼不寫一篇楷書來看看”

其實我可以回答一句,憑什麼你讓他們寫一篇就非得寫一篇?難道還需要寫楷書向你們證明他的實力嗎?如果你連他行草水平到哪種程度都不懂,技法到哪種高度都看不出,還讓別人來用楷書證明,那他們能也實在沒有向不懂的人證明的必要。

其實一個人的楷書基礎完全可以通過行草書看出來,沒必要去強調別人寫楷書證明實力。

書法五體相通,如果只會看楷書來驗證實力,那這種人是連楷書都看不懂的,因為他還看不懂五體共通的標準——“技法”的水平高低。


筆墨高度是不分書體的。


梁宇航


“書法家寫不好楷書”,這是一種無知的偏見。最常見的有兩種論調:1、書法家不會寫楷書2、書法家寫的楷書不好看。

第一種情況,書法作為一種藝術,不但要體現創作者的技法水平,還要讓欣賞者看到、體會到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獨特的美感和內涵。楷書因為唐楷以後過於嚴格、標準的規範,不利於書法家個性的發揮,所以書法家的作品使用楷書者少。

二,楷書也有許多風格,很多人只能欣賞的了歐體、館閣體,認為只有這種楷書才好看,什麼鍾繇、魏碑、智永、顏真卿等可能連見都沒見過,書法家寫了一副其他風格的楷書就一哄而上,挖苦諷刺,其實只是因為自己無知而已。


淡泊78268308


書法家現在是個什麼標準?有嗎?

所謂書法家,個人認為需具備以下幾點:

一,不管是硬筆還是軟筆,楷書還是行書,橫寫還是豎寫,隨手就來,好看,快速,自然,有個人風格;

二,個人文化素質高,通曉書法史,對各派流行書體有自己獨特的認識;

三,具備很高的道德修為,有個人魅力;

四,有大量的作品被公認為佳作。

我覺得有這四點就可以算書法家了,不知各位還有沒有補充?所以現在基本上沒書法家了,也可能由於電腦的普及,寫字的時候少了,好不好看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失去了關注度,所以很多民間大師沒被發現,公認~說得不對之處望多多包涵!


手書者


因為要當書法家,所以另闢蹊徑“術有專攻”,成為專寫篆書或隸書或草書的書法家了。😅😅😅😅

那麼,書法到底什麼時候形成"書法"2字說法呢?應該是非常靠近現在的時候了……

那麼,書法的意思,或者說書法,把字寫漂亮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什麼時候有的呢?大概應該從漢隸開始的。

開始有說或討論怎麼寫字的文字的時候是?……好像楷書的時代,這樣的論述稍微多了起來。

是不是這樣說呢,要成為所謂書法家那也要等書法的概念形成才當得成啊😅😅😅。而不容置疑,行,行草,草……都是為書寫提速形成的。脫離了楷就沒了行更加沒有草……。

那麼,單獨寫篆寫隸寫魏碑還可一說。不楷而行而草就說不過去了,那豈不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