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楚雲飛在病床上說的解放軍大規模戰略與成吉思汗如出一轍,對此你怎麼看?

我為你心動你為我行動


《亮劍》中,在淮海戰役結束後,楚雲飛在病床上聽到了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消息,知道國軍在大陸的失敗已經無可避免,就是因為他看到,解放軍這種大迂迴的戰略思路,不是要把國軍趕出大陸,而是要儘可能的把國軍消滅在大陸,避免讓國軍過多的逃往臺灣,為接下來解放臺灣做準備。

傳統上,歷代從北向南進攻,多數都會選擇在荊襄一帶突破南方的防線,同時在長江下游渡過長江,兩路進兵,壓迫南方政權。即便選擇比較大的迂迴,多數也是先攻取四川,佔據上流的優勢,在進攻荊襄地區的時候,同時從四川出發,順流而下,可以水陸夾攻。但蒙古開了一個先例,有兩次比較大的戰略迂迴。

第一次是在滅金過程中,當時金國已經遷都到了開封,窩闊臺率軍與金軍隔黃河對峙,而拖雷率領的三萬蒙古西路軍,卻從關中一帶出發,向南進入漢中,又沿漢水穿越宋朝境內,再向東進入金國境內,從南向北進攻金軍。拖雷軍突然出現在金軍後背後,金軍就全線崩潰了,只能放棄開封,繼續向東南方向逃跑。

之後,在與南宋的對峙中,蒙古曾經發動過多次對南宋的進攻,每次都把主要進攻方向放在釣魚城和襄陽兩個點上,但始終未能突破宋軍的防線。到蒙哥時期,忽必烈奉命鎮守關中地區,蒙古命令忽必烈進攻四川,忽必烈也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戰略迂迴,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進軍路線,就是從關中西部地區繞過秦嶺,沿著甘南、甘孜進入川西藏區,再一路向南,最後消滅了雲南的大理政權,再由南向北進攻四川。

蒙古的這兩次戰略大迂迴,都是在對手正面防禦體系已經比較穩固,正面進攻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出奇兵,從對方防禦體系的邊緣地帶進行戰略迂迴,繞到對手防禦體系的後背去,再從敵人背後進攻,就可以突破對手的防禦體系。而且,蒙古的這兩次大迂迴的行軍路線,所經過的都是荒無人煙的地區,非常艱險,沒有特別堅強的戰鬥意志,是做不到的。

而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之後,國軍主力軍隊已經基本上都被消滅了,國軍在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等人主導下,曾經試圖退守西南,依託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嶺,固守待變。但解放軍一方面由四野沿今天的京廣鐵路南下,進行正面進攻,攻佔廣州後,再由陳賡兵團向西進攻廣西和雲南,一面由二野秘密從武漢取道陝西,翻越秦嶺,進入陝西,再逐步進攻雲南地區,進行戰略迂迴,打亂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退守西南的計劃。

此外,在進攻廣東時,林彪試圖正面一線平推,這樣做比較穩妥,而陳賡主張迂迴兜擊,繞道到敵人後背,這樣做可以防止廣東的國軍退守海南島。發生爭執後,中央同意了陳賡的意見,進行了戰略迂迴,將廣東地區的國軍餘漢謀集團基本上消滅在了廣東境內,既沒有逃往海南島,也沒有讓桂系軍隊向西退回廣西,為之後解放大西南準備了條件。

所以,從戰略全局的角度看,解放軍在三大戰役結束前後,就基本上形成了通過戰略大迂迴,將國軍分割殲滅的戰略思路,讓國軍既沒有機會整體退守大西南的機會,也沒有機會將更多的軍隊撤退到臺灣和海南,導致國軍像抗戰時期一樣,固守大西南,堅守待變的戰略計劃完全落空。楚雲飛感慨解放軍的戰略思路與蒙古如出一轍,就是在這個意義上進行對比得出的結論。


蕭武


楚雲飛講的大迂迴戰略是當年元滅南宋時用過的一種戰略,但是滅亡南宋並不是使用的一種戰略。元(蒙古)滅南宋曾經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戰略都不一樣。第一階段是蒙古大汗窩闊臺攻宋時使用了全面進攻戰略,遭遇長江天險,沒有成功。第二階段,蒙哥大汗吸取教訓,採取迂迴戰略從西南進入,滅掉盤踞雲南的大理國,然後從大理出動進入南宋腹地,避開長江天險。但是因為南宋川蜀防線的持續抵抗,截斷大理與北方的聯繫,致使從大理出動的蒙古軍力量十分有限,根本達不到滅宋的目的。第三階段,元世祖忽必烈還是從長江天險作為突破口,費時費力徹底將其摧毀後才完成了滅宋的任務。

700年後,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也使用了大迂迴戰略,從規模和戰略目標上都和蒙古人有著本質的不同。

按照楚雲飛講話的時間段,解放軍一共使用了兩次大迂迴行動。第一次是打擊桂系軍閥白崇禧,解放軍集中了第四野戰軍大部和第二野戰軍一部,總共4個兵團17個軍,50餘萬兵力,兵分東、中、西三路。中路由第12兵團司令員肖勁光指揮5個軍從武漢出發南下擔任正面攻擊;東路由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和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指揮第4、15兵團從南昌出發向廣東推進,然後沿著南海海岸向廣西進攻;西路由第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3個軍從常德南下,向中越邊境推進,然後向西進入廣西。

經過衡寶戰役、廣東戰役、廣西戰役,歷時八個月,解放軍最終殲滅桂系集團全部連同其他一些國民黨軍隊共計30萬人,解放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中南五省全部。

第二次是解放大西南的戰役。目的是為了解放大西南川、康、雲、貴四省和防止國民黨軍在中國大陸最後一個軍事集團南逃國外的去路,解放軍部署了大迂迴戰略。

這次解放軍集中了第二野戰軍大部,第一、四野戰軍各一部共計60萬大軍從湖北、貴州、陝西三個方向發起攻擊。解放軍的攻擊行動最先從湖北、貴州發起,目的是為了迅速將防守川東、鄂西的國民黨軍宋希濂集團20餘萬人殲滅。陝西方向的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暫時按兵不動則是為了抑留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於川北、陝南,好讓南面的解放軍放手殲敵。

很快,解放軍迅速殲滅了宋希濂集團,控制了川東。胡宗南集團如同驚弓之鳥,倉皇向川南川西撤退。但為時已晚,南路解放軍向川南、川西快速推進,北路解放軍也越過秦嶺,如泰山壓頂般向成都平原挺進。兩路大軍如同兩把鐵鉗,將胡宗南集團連同從川東一路西撤的國民黨軍其他部隊約30多萬人緊緊包圍在了無險可守的四川盆地之內、成都平原之上。與此同時,結束了廣西戰役的解放軍第4兵團也迅速向雲南挺進,封鎖中緬邊境,完全切斷了中國大陸上國民黨軍撤退到境外的一切道路。

大西南戰役歷時不過兩個月,解放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一次戰役殲敵數目的最高記錄——90萬,徹底解放大西南雲貴川康四省。

相比這兩個間隔700年之久的大迂迴戰略,蒙古人沒有達到滅亡南宋戰略目的,但是解放軍卻完成了解放南中國的戰略目的。


大將軍威武K


過於美化楚雲飛的戰略眼光了,並且解放戰爭收官階段的戰略佈局與成吉思汗也不相同,誠不可同日而語。其中最顯著的標誌,是攻略四川的先後次序不同,在這一點上,雖然是在醫院裡跟部下的閒聊,楚軍長雲飛不能欺負我們答友讀書少。



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自北向南的統一之戰,大多是逐鹿中原後渡江南下,而惟獨蒙古滅南宋是“右向左大迂迴”,即先進攻四川甚至一直打到大理(今雲南附近),然後迴轉,在地勢居高臨下,在長江順流而下,橫掃華中和東南半壁,取杭州滅南宋。

況且楚雲飛的結論中還有個錯處,真正完成蒙古鐵騎這一戰略構想的,已經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們,諸如蒙哥大汗和後來的忽必烈等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打敗金國和西域諸國後,還未來得及經略中原,便已掛掉,原句中改成“蒙古軍隊”可能準確些。



歸根到底,還是蒙軍大軍在陸上無敵,卻不習水戰之故,苦戰襄陽也時日頗久,生怕蹈了曹操的覆轍,《射鵰英雄傳》裡不就有郭靖黃蓉守襄陽的故事。

而毛主席的戰略佈局可是大手筆,人民解放軍採取的“左向右大迂迴”,首先通過三大戰役平定東北、華北和中原,渡江之後第三野戰軍經略華東,第四野戰軍追殲華中的桂系部隊,之後是兩次漂亮的左勾拳,並且是遠近兩層的大迂迴,絕非蒙古人的戰略水平可以比擬的。



第一層,是佔領南京的第二野戰軍主力兩個兵團,以及配屬指揮的第四野戰軍兩個軍,緊隨追殺白崇禧四野的身後,秘密由湘西殺入川東,一舉打垮宋希濂兵團,楊勇五兵團同時佔領貴州,切斷了四川境內所有國民黨部隊南逃的道路,之後配合陳錫聯三兵團北渡長江攻取重慶和成都,在賀龍率領一野18兵團自秦嶺南進的配合下,將準備“川西決戰”的胡宗南集團消滅一大半,爭取起義一小半,勝利解放全川。

由此,胡宗南殘部能夠逃走的只有一個方向:西康,在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川康交界,最後肯定是死路一條。



第二層:是臨時劃歸林彪指揮的二野陳賡四兵團,其實這事挺尷尬,陳賡是黃埔一期生,早年還是林彪的上級。但陳賡堅決貫徹了毛主席大迂迴戰略,自江西出動,一路殺進廣東、廣西和雲南,在地圖上畫出來一條漂亮的弧線,使試圖出海逃往海南島的白崇禧桂軍、餘漢謀粵軍全部被兜截,在身後四野大軍的掩殺下基本灰飛煙滅,少部逃往越南和緬甸。

如果不是陳賡兵團的長距離大迂迴成功,讓桂系殘部逃上海南島,後面的事情還真麻煩了。



在雲南邊境,陳賡的部隊再次進行了小規模迂迴包圍,將自臺灣飛來指揮的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湯堯生俘,陳賡用兵,令人歎為觀止。期間兩次抗命,讓林彪很是不爽,但在毛主席的堅決支持下,陳賡兵團十萬大軍圓滿完成了戰略大迂迴的任務,是平定西南、殲滅國民黨軍殘部的功勳部隊。

其實由於學期較短,黃埔畢業生除少數在陸軍大學進修過的高級軍官外,戰略眼光並不準確。在抗日戰爭初期,擔心日軍複製當年蒙古軍隊路線的,也是軍事委員會的保定系軍官團,黃埔五期的楚雲飛在《亮劍》裡逃離大陸前,捧把泥土橋段不錯,而關於戰略層面的感慨,在筆者看來,完全是畫蛇添足。


度度狼gg


楚雲飛說解放軍與蒙古軍戰略如出一轍,大概意思都是由北向南,都是集中兵力進行“兜擊",但有所不同。蒙古軍打的是右勾拳,最先攻南宋是窩闊臺大汗,採用全面進攻,西路取四川、中路攻襄樊、東路侵兩淮,不算成功。後蒙哥大汗聽取謀士建議,採取重點進攻策略,主力攻四川,想入川后,效法三國晉伐東吳,沿江而下,由西向東,最後平南宋,因蒙哥在釣魚臺城受傷而亡,攻宋受挫。忽必烈取汗位後,採取中路突破,把攻擊重點放襄陽方向。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郭大俠就是戰死在襄陽城。蒙古軍總體戰略是由西向東,意圖先獲取南宋陸上要地,進爾將南宋政權逐步壓縮於東南沿海,最後驅逐於海上而殲滅。解放軍是打的左勾拳,主要由東向西,目的是防蔣軍效法鄭成功,將主力撤往臺灣,並依託臺灣海峽和海空軍優勢,踞守臺灣和東南沿海一些島嶼頑抗,儘可能將蔣軍主力殲滅在大陸,為日後解放臺灣掃清障礙。所以渡江之後先由三野取浙閩,封鎖蔣軍退臺之路,建立海空軍,訓練部隊登陸作戰能力,伺機攻臺灣。四野入湖南、取兩廣、奪佔海南島,二野入川雲貴橫掃大西南,一野取陜甘青寧西北諸省,最後入藏、疆、蒙而解放全中國。


靜水深行


一樣個錘子,蒙古那是少數民族搶地盤。是解放戰爭是國共內戰,爭奪的是政權的合法性。你想一想你如果想要搶地盤怎麼搶,肯定是先近後遠,能佔領就佔領,能搶光就搶光,能殺光就殺光,不用想怎麼治理,反正不是我老家,先捏軟柿子。而你要想爭奪政權,想的肯定是佔領制高點,包括人口數量多,兵家必爭之地,政治經濟最強的,打蛇的九寸,畢竟是自己的土地,你不能全搞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