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寻找挑战?

极客教程


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区?


显然,是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什么原因呢?


可能是习惯,习惯默默接受不情愿帮的忙;


可能是害羞,大会上从不发言;


或者就是懒,回家只想倒在沙发上睡觉,怎么都不想去翻动一下书本。



通常,这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改变可以从最微小的事情开始,每天写三件。


比如:


每天早上习惯沉默,今天试着问一个问题;


每天都是坐公交车下班回家,试试先走两站;


每次别人求你帮忙,你都不好意思拒绝,试着对第一个寻求你帮助的人婉言拒绝。


将每天的三件事作为挑战,大胆去做,你会发现,人生有无数的可能。


上高中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女孩,从来没有多余的话。


但是内心其实是希望被关注的,也希望自己外向一点。


有次换座位,同桌是一个我从问未说过话的女生,熟悉了几天之后,她对我说:“你知道吗?我觉得你特别勇敢。”



我很惊讶,因为我从小出了名的胆子小。


我问为什么,她说:“有次咱们班级搞活动,要诗朗诵,只有你一个人上去了。”


我才想起来,这似乎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前的事情了,那次我是鼓足了很久的勇气上台的,涨红了脸,还没读完,就下来了。


没想到我自己都快忘了的一件小事竟然能在别人心里记这么久。


有了那次对话的鼓励,我后来还在学校应聘了校园广播员,这成了我高中时代非常难忘的经历。


因此,当你决定跳出舒适区的时候,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结果就已经注定了,你必然是比现在要好的多。


幸生


3个方法:信念、定制化、清晰度。


想象一下,在职场上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情境一:年会到了,领导跟你说:“小王,今年年会主持你来吧!”你听完后就有点紧张,觉得自己平常不会说话,沉默内向,当主持人肯定不行。

情景二:部门开会的时候,领导在发布任务,这次领导委派给你一个难度系数高一点的工作,里边有你的短板。你嘴上说好的,但内心很不乐意,想要逃避。

情景三:大学毕业后,进入到一家公司,作为新人,不懂得职场规则,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适应,还没有完成从“学生思维”转变成“职场思维”,遇到困难或者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就直接靠跳槽,辞职解决。

如果你也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其实就在说明一件事情:你正在做一些舒适圈以外的事情。那么如何面对舒适圈,我们该怎么做?

《进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这本书告诉你答案。我会从三个角度来谈论舒适圈:

01.逃避是舒适圈最大的敌人

02.三个原则突破舒适区

03.不要相信奇迹,而是相信你可以


01.逃避是舒适圈最大的敌人

当我们要做自己不擅长或者有挑战的工作任务事,本能反应是退缩,逃避,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种本能也能帮助人类生存下来。当我们看到一头狮子时,你就会飞奔逃跑。但这种本能如果运用到不会威胁生命的场合,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你一直采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你就会有抵触的心理,时间一长,当别人给你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你会想:“为什么是我主动?为什么要我来干这件事情?”处于非常焦虑,紧张的状态。

就像你怕一个动物,每看到这个动物,你就逃避一次,相应的你的恐惧也在增加,勇敢面对这个动物的机会也就越来越渺茫,因为你在逐渐远离任何一种对付这个动物的实用策略。

如图所示,陷入逃避的恶性循环。

逃避的后果就像《自卑与超越》中说的:“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02.三个原则突破舒适区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理很清楚,如果你想要在职场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你不可能一直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像一个厨师,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开一个自己的餐厅。那你除了有一手好厨艺之外,你还要扮演CEO的角色,如何装修,招人等等;即便你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厨师长,那你也要扮演管理层的角色,如何让你的下属听你的话?

当走出舒适区时,我们都需要支持,这个支持可以称为“脚手架”。它们能赋予你自信、勇敢和能力,促使你跨出关键性的一步。它来源于:信念、定制化、清晰度。

信念:对你要做的事情有强烈的目标感

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品牌能让用户有非常强烈的信念感,而且经久不衰吗?答案是宗教。

你会发现无论是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这个群体都会以这个宗教的信仰为荣,并且时刻牢记在心中,所以他们所有的事情都会围绕这个宗教的核心信仰展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宗教赋予他们一个强烈的目标感和使命感。这种目标感促使他们行动。因为信念本身是来自于你想要改变生活的念头。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做一件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你就需要问自己:“做这件事情,对你的事业有什么帮助吗?它会提升你的自信心吗?会让你受到尊重吗?

电视剧《琅琊榜》,为什么最终能给洗清赤焰军罪名呢?因为他在进京城之前,目标很明确就是来讨回一个公道。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扶持靖王上位,接着该如何扶持,要动哪些人。梅长苏所有的布局谋划都在为洗清罪名而努力。

我很喜欢看影视剧里扮演坏人的角色,因为他们的目标感很强,就是要把主人公给整垮,然后所有的阴谋诡计就围绕这个目标展开,阻碍这个目标的清除。


定制化:找到自己独特的、最自然的行为方式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定制化时代,可以定制家具,电脑等等,那么为什么在突破舒适区这件事情上不能定制呢?

《内向者沟通圣经》里提到有个人为了锻炼自己社交能力,给自己制定的规则是要结交到3个,交换名片才能离开酒会;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人,他在一些重要场合紧张,就会拿出牙签轻轻刺几下舌头,让自己产生轻微痛觉;

又或者你在看公众演讲的时候,有些人会在中间某几处,做一些肢体动作,这个肢体动作是精心设计过的,一个是在演讲过程中不会死板,另一个原因是能缓解自己的紧张。

书中提到,你可以从定制肢体语言、时机、道具甚至是情境任何一个角度,缓解自己的紧张感,给自己信心。定制化会让你有安全感,就像小时候,你走到哪里都会抱着最喜欢的娃娃,这些娃娃没有生命力,在外人眼里可能很幼稚,但对你而言是你前进的勇气。


清晰度:对面临的挑战和如何避免有清晰的看法

当我们接受一项舒适区以外的工作或者任务时,我们的思维模式会成为最大的敌人。我们会胡思乱想,会过分担心又或者过分高估自己,正确的做法是你要根据现实情况,能客观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作者提出四个方法,分别是,置身事外、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练习自我反省、从他人视角获取清晰度。

置身事外:不沉浸在当下情景当中,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轻松毫无压力,没人打扰的情况下重新看待事情。比尔盖茨采用独处的方式,来获得对公司业务清晰的认识。每年两次,比尔盖茨会实施他的“思考周“:他独处7天,用来看报纸、进行思考、考虑科技和微软的未来。

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比如你要激励自己可以做到,就要说:”小明,你可以做到“而不是使用”我“,”我能做到“。心理学家表示,当我们“自我对话”,特别在遇到困难和压力下,用第三人称指代自己,这种细微的心理上抽离,能让我们获得信心和清晰度。

当我们心理上退后一步,承认我们的观点只不过是看待特定场景中的方式之一,不要过分在意,有助于你缓解焦虑。

练习自我反省:你可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复盘,看看哪里做的不好,或者在做这件事情事,产生哪些抵触心理,为什么会有抵触心理,可以写在本子上。有助于你梳理自己的思路还有情绪。

从他人视角获取清晰度:找一个有洞察力的教练或者导师,让他们看看并且做出评价,其实有点类似第二种方法。前者是自己转化视角,后者是直接找另外一个人。

这三个原则可以帮助你超越舒适区。还记得上面那张陷入逃避的恶性循环吗?你将自己的路堵死。如果你尝试做一些能力以外的事情,就会产生神器的力量。如图所示:

《活法》里提到:在劳动中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绝对不是游玩和兴趣可以代替的。认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和辛苦后取得成功时的成就感,是人世间无可替代的喜悦。

03.不要相信奇迹,而是相信你可以


当我们接受一个挑战时,我们内心会有一点点期待,期待奇迹的到来。就像这张图,一个圆圈代表舒适区,另一个圆圈代表你设法走出舒适区后发生奇迹的地方。

这两个圆中间还隔着一个距离,你要做的不是傻乎乎的看着发生奇迹的圆圈,抱着千分之一的希望相信奇迹的诞生,而是想办法走过去,创造奇迹。

在这两个圆圈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能让我们从恐惧地带走向自我发现和迎接挑战,从舒适区-有限的舒适而已-到达你真正可以学习并成长的地方。

职场的道路就是填坑的过程,填完一个又来一个新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越到后面填的坑越来越深,越来越有难度,因为你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我们总说工作真糟心,一年365天,有350天想要辞职,但你又不得不承认,工作的过程就像打怪,你总要碰到比你等级高的怪物,而你想要前进,就要咬牙把这关过了。

有些能力的养成,是工作赋予的。学校,长辈靠教育是无法替代的。

这个也许就是行走的职场的意义。

最后的最后,一定要说的一件事是:我不是要你频繁跳槽,辞职来走出舒适圈。频繁换工作不叫走出舒适圈,而是你的心太野,有其他原因。我所说的走出舒适圈是:你要先选定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做好基础的工作,在尝试深耕这个领域。


迪迪干货


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寻找挑战,就必须给自己设定目标。尽量设定一些有冒险的目标。极力往高处行,赶自己跨出舒适区域。特别是在创业的时候,应该设定能吓倒你的目标。

目标就像在黑夜前行的指明灯,不断的指引你向目标快速推进。把自己的拖延症,懒惰病,甩掉。没有了目标,就如断线的风筝。就拿我自己说吧,前段时间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天在空问答回答问题。这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很轻易的事情。可是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想在专门领域来回答问题,但是我读的书比较少,积累少,因此我只有拼命地去读书,才能回有质量的问题。那段时间不管多晚我都要去回答问题,我坚持16天以后,觉得自己被掏空了。因为假期培孩子的时间多了,没时间看书了。我对自己说,停止了。然后更新停止在8月2日。表面上看是说是掏空自己。其实这是为了给自己的懒惰、拖延找借口而已。时间挤挤总是有的。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舒适区。回到当初不知所措的状态。而且还有一种不想再走出的想法,我对自己说,不行,我得重新计划设定目标。再这样下去,可能又回到原地了。因此创业也好,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学习也好,最好是给自己设定有风险的目标。而且要设定比较难的目标。比如写作小白,给自己设定一周写一篇书评。也许一周以后你可能写不出书评,但是你已经,在推进,没有停止,这已经很好了。正如克丽丝特尔·潘恩在《会赚钱的妈妈》书中写道:

如果你永远呆在容易和安全的区域,将失去很多充满乐趣令人振奋的机会。你将永远也激发不出全部的潜能,永远停滞不前,你会在创业的门口变老,等着擦枪走火。

好吧,那从现在开始,为了跳出舒适区,挑战自己,你应该在纸上郑重的写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把它分解,细化成每月每周每日能完成的小目标,不要害怕你的目标太具体,也许到头来远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也会比没有目标走得更远更久。

欢迎大家交流评论,如果对您有帮助请为我点赞、收藏、转发,感谢大家的支持。


丁香读书


如何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寻找挑战?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明确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舒适区;寻找合适自己的方法,跳出舒适区,挑战自己,不断获得进步。


1.明确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舒适区?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舒适区?它主要有什么表现?


百度上对舒适区是这样描述的: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人会在这种状态或行为模式中感到舒适。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自己的舒适区里,会感觉到放松、舒服、稳定,自己能够控制或驾驭,从而有安全感。


比如,在阅读方面,我们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相同类型的书籍。这样做会让自己觉得舒适,愉悦。


但是,如果我们长时间在某些生活方面或工作学习中处于自己的舒适区中,就会造成过于安逸的状态,没有挑战,没有创新,因此也不会有进步。


如果是在某些参加某项学习或从事某些工作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是不进则退”的现象。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想不断挑战自己,获得进步,还是应该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并想办法跳出来,挑战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由舒适区的概念我们了解到: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自己的舒适区也各不相同。


要跳出舒适区,关键的第一步是要觉察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舒适区?


就我个人而言,前些时间发现自己在阅读写作和锻炼身体方面都存在着舒适区。


在阅读方面,主要是存在着没有尝试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进行阅读,从而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很窄,和别人沟通交流时知之甚少,可发挥的话题较少。


这其实也是造成自己在写作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在写作方面也因为一些原因,其中主要是惰性使然,中间有一段时间一直停滞不前,没有将之坚持下来。


而在锻炼身体方面,主要是因为家里的亲人患病长时间住院,尤其是在亲人手术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以呆在病房为主,基本上都没有怎么进行身体锻炼。


竟然发现自己在那一两个月内长胖了不少,尤其在腹部更为明显。


我觉察到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了,必须有所改变了。


2.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跳出舒适区,挑战自己,收获改变。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走出原有的舒适区,挑战自己,让自己有所改变。应该怎么做呢?


  • (1)在原有基础上做出改变,不断给自己加压,尽最大可能挑战自己。


这里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要想跳自己的出舒适区,获得进步,给自己制定一个符合自身原有条件或身体状况的目标尤为重要。


想要在哪些方面取得怎样的进步,遇见怎样的自己,这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目标最好是有些挑战性,有难度,但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因此,我分别给自己定了阅读写作方面和身体锻炼方面的具体目标。


其中阅读方面主要是尝试以扩大自己知识面的各个不同类型的书籍的阅读,尤其是在自己之前不太感兴趣的、特别欠缺的方面多阅读,以加强积累为主,并将重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而写作方面呢,主要多为整理阅读笔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发一些感悟或当时的想法为主。


而在锻炼身体方面,主要是明确了在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客服自己近两个月的惰性,


挑战自己原来坚持的每天不低于散步6000步的习惯,把目标锁定日均8000步,考虑到自身健康方面的情况,每日最高不超过12000步。


  • (2)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严格坚持实施。


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挑战行动更有条理性,过程更清晰,进步看得见。也更有前进的动力。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计划的可实施性越强越好。详尽的具体的计划会让改变看得见。也能让自己经常体验到挑战的可行性,以及变化带给自己的喜悦。


想要使自己跳出舒适区,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最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要有计划并予以实施。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想要达到千里之外,必须要从最简单最容易达到的第一步开始进行。不要小看这一步,这其实也是我们做出改变的重要的第一步。



(3)挑战舒适区需有度,否则过犹不及。


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凡事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


改变从最小的事情开始,从克服自己的惰性开始,更是从改变自己的习惯开始。俗话不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


这中间肯定会有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不宜因短时间内对自己要求过高而造成心里的恐慌或过大的不适。


建议我们在挑战舒适区时,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觉察自己的变化,一旦发现自己偏离预定的轨道有点远了,及时跟进,及时拉回自己走上正确轨道。


当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或棘手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采取的。


比如,我在阅读时,就曾经遇到了对新的逻辑性实用性较强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时,会出现阅读倦怠期,偶尔也会产生一种怎么也不想继续读下去的感觉。


这时候,建议我们并不妨将困扰或阻拦我们继续前行的这个事情,暂时搁浅一下。也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看看其他书籍。亦或是短时间内做做其他事情。


比如听听音乐,喝喝茶,看看窗外的花草树木。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闭目养神也不错哦。


而在锻炼身体方面,也遇到了由于感觉工作有些辛苦而不想坚持的时候。这时候我经常会采取一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有声读物,鼓励自己继续加油。


(4)挑战过程中,恰当给自己一些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


走出舒适区,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认知和实际操操的过程,这期间常常会出现一些让人不舒服或是小小的不定期的情绪。


因此,建议我们可以适当给自己一些反馈,偶尔来一点小奖励,使挑战更加有动力和吸引力。


回想起来,每次达到预期目标以后,我常常会给自己制定过以下奖励:


精神奖励: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同时拥抱自己,并相信自己一定会越来越好。


物质奖励:实现小目标可以来一杯喜欢的咖啡,或者是花茶;大一些的目标,则可以奖励自己看一场感兴趣的电影,或是给自己买一双心仪的鞋子,一件喜欢的衣服等等。


这样,即可以让自己身心愉悦,又让自己乐于尝试后期的挑战,从而改变自己,不断进步。


到现在为止,我通过一些调整,确实在一些方面收获了变化。主要表现在阅读兴趣和范围越来越广泛了,视野也稍微开阔一点点了。(不过还需要继续不断坚持下去。)


现在,我竟然惊喜地发现,其实有很多我以前不太喜欢的类型的书籍其实挺有意思的,非常值得看看。


写作方面虽则进步甚微,不过还好算是坚持下来,没有长时间停滞不前了。


最让我开心的是,我近两三个月来一直坚持锻炼身体,身材逐渐变化了。


腹部肌肉也变得结实一些了。更重要的是,我感觉整个人的精力充沛,精神状态很不错哦。


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挑战,让自己不断进步,其实也没那么难。


心动不如行动,不如你也加入我们的改变之旅吧,为一起遇见期待中的自己努力一回吧!


有书知道


其实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尝试的过程。

当在一个领域比较熟练后,就要不断寻找新事物,尝试一些没做过的事情。

有很多例子,比如玩魔方,三阶熟练后,可以尝试多阶。

还有我现在的领导离开了部门,去了新的部门,他觉得这个部门的工作自己已经差不多了,得到了想要的,想不断挑战自己,尝试新的工作,把以前的经验,积累的人脉基本抛弃,重零开始锻炼自己。


学习在持续



用户95860104329成功


所谓自己的舒适区,其实就是一个自己让自己偷懒的理由和借口,很多东西,都会变成习惯,懒惰也会,只是每每在面对懒惰的时候,我们总可以找出一大堆为自己辩解的理由,所以你需要的仅仅只是逼自己去把不懒惰变成一种习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