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

月光侃历史


康熙放过郑春华有两个原因。第一郑春华和太子私通属于家丑,康熙不希望把这件事情弄得天下皆知。所以康熙目睹郑春华和太子相会的时候,并没有立刻让图里琛抓住二人,而是默默的退了出来。因为假如康熙抓住了二人,必定会弄得天下皆知,事情反而更难收拾。出于这种考虑,康熙事后也只是罚郑春华去浣衣局。毕竟康熙晚年还是非常仁慈的,不可能不给足够的理由,就随随便便就赐死某个妃子。

第二点,留着郑春华是为了牵制太子。太子胤礽为什么处境这么艰难?毕竟他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储君呀!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康熙有意让其他的皇子与太子争夺皇位。没有康熙的故意纵容,没有皇子会敢和三十多年的太子争皇位的。毕竟一旦康熙驾崩,太子胤礽继位,他们这些皇子是会被新皇帝收拾的。

康熙为什么要这样干?因为他也没有别的办法。权力这个东西是非常无情的。康熙如果不这么做,太子的权力就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必定很多大臣会站在太子这边,毕竟康熙迟早是要去世的。新皇帝登基,他们这些人都是有拥立之功的。假如这样发展下去,康熙这个皇帝实际上就名存实亡了。所以康熙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只能让诸位皇子夺嫡,这样下面的权力分散,他这个皇帝的权力才能巩固。

太子胤礽被废以后,康熙是让下面的人推举新太子。康熙万万想不到的是八爷在朝中的势力居然能够如此之大,朝中十有八九的人都推举八爷。加上太子的师傅王掞提醒了康熙,这样无端废掉太子是不教而诛。所以康熙只能再一次把太子胤礽扶上来,让他稳定局面,避免朝中八爷一人独大。这个时候留着郑春华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康熙可以随时用这个女人牵制住太子。

太子胤礽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自作聪明,想出个一石二鸟的计策。他先鼓动十三爷去杀郑春华,然后再拿这件事情要挟十三爷。只可惜他的算计完全被邬先生看出来了。十三爷重情义,看到郑春华可怜,因此心生怜悯,便把郑春华救出来了。不过雍正和邬先生并不是像十三爷那样单纯,他们两个留着郑春华的目的实际上是和康熙一样的。雍正也想利用郑春华,在某个时候把这张关键牌打出来,扳倒太子胤礽。对于这一点,八爷他们也是知道的,他们知道郑春华没死。只不过,他们也没想好怎么用这张牌。

(本文作者是历史是什么,首发于悟空问答)

后来,太子胤礽很快就又被废掉。这种情况下,留着郑春华其实风险很大的。因为十三爷杀害郑春华已经被关起来了。雍正不可能再利用十三爷给自己挡枪,而一旦他私自窝藏郑春华的事情被人捅出来,他是没办法逃避责任的。毕竟郑春华可是康熙的妃子,一个皇子窝藏后宫的妃子,这是无论如何也圆不过去的。

雍正是知道这一点的。不过他的顾忌在于十三爷,他害怕自己杀掉郑春华,伤了十三爷的心。毕竟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十三爷可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雍正一直拖着,直到太子的师傅王掞面见了雍正。王掞提醒了雍正不能留着郑春华,并且他还表示自己愿意做这件事情。这种情况下,雍正自然允许了。就这样,王掞逼死了郑春华,然后自己便自杀了。

最可怜的其实是郑春华,她在权力的争斗中,成了各方人物利用的棋子。


历史是什么



第18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也不能说是雍正要让他死,是太子的师傅王掞非要羞死郑春华的,当然这是雍正默许同意的。

那么雍正为何要这样呢,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雍正有多腹黑呢,通过郑春华之死就可以看出一二。这位可怜的女人之死,其实与年羹尧被赐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雍正最终下定决心赐死年羹尧,是因为张廷玉的一番话。张廷玉说道年羹尧如此招摇过市,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以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的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可以说张廷玉这番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能说雍正是那种钓名沽誉之辈,但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名声的看重。

而郑春华之死莫过于此。

说起来郑春华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她的始一出场就在雍正王朝的开局,而且还是与太子偷情,隐喻着太子即将被废,夺嫡之争已是如火如荼。

同时郑春华这条剧情支线也起到了或明或暗的画龙点睛之笔。


郑春华身为康熙宠妃与太子胤礽偷情,虽说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太子的庶母,有违人伦。所以在热河狩猎时,郑春华与太子偷情,无意间被康熙所发现,成为了一废太子的导火线。

在康熙发现郑春华与太子偷情之时,图里琛的表现可谓是亮眼,先是见苗头不对,跑去假装撒尿,然后又假装失手的故意将知道内情的太子贴身太监杀死。

故事到了这里,郑春华也就是红颜祸水,不甘于深宫寂寞的代表了。

但人性的复杂往往并不是那样简单。

太子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并没有杀掉送给他绿帽子的郑春华,只是将其发配到宫中洗衣房。不是康熙动了恻隐之心,而是想借此时而敲打敲打太子,使其成为制约太子的把柄之一。

因此太子被复立之后,自作聪明的对老十三使了一个计中计,想既破了康熙的谋略,又控制了老十三。先是以登基后封其为郡王的空头支票,诱使老十三前去杀郑春华灭口,然后以此为把柄,让老十三协助他拿到江夏镇的百官行述。

老十三可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与老四密谋以后,是将计就计,假装杀死郑春华,实则偷天换日将其救下,以防万一,可以反过来制约太子。


老四的想法其实也不单纯,还有着自己的思量,跟康熙想法一般,想借此握住太子的把柄。

老十三见到郑春华以后,郑春华的一番话,使老十三和大众的印象为之一变。原来这位偷情的“荡妇”,也有着一颗单纯的少女心,一直傻傻的爱着太子,心系太子的安危,并且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自己该死。郑春华这番表现,更是体现出人性的复杂,非黑即白,有时候并非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正是因为郑春华这番表现,使侠肝义胆老十三都为之动容。所以老十三被圈禁时,特意嘱咐老四,将郑春华托付于他。

太子二次被废,又是因为兵变谋反之事,意味着他的万劫不复。而郑春华这个太子的把柄也就没有了作用。老四是因为老十三的托付,才将郑春华带到自己府里供养着。

到了康熙即将驾崩之际,太子的师傅王掞开始坐不住了。虽然太子被废,但毕竟倾注了他三十多年的心血,他与太子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选择了支持原是太子一党的老四。

王掞先是问御医凌太医:“你得给我个实信啊,皇上的病到底怎么样?”

凌太医回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吉人自有天相,不要紧的。”这种场面话,其实言下之意是皇上将不久人世了。


王掞因此急匆匆跑过去提醒老四,郑春华在老四府上,其实老八等人是了如指掌,就等着手握这张牌,关键时刻打你一个措手不及。现在应该当机立断将她处死。

老四这时候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反过来试探王掞。说道“她是十三爷再三托付给我的,我不能有负十三爷所托呀。再说,她也是无罪之人啊。”

王掞一把年纪了,已是油尽灯枯之时。自然豁出去了,回道“此女是个不祥之人呐,他已经害了二阿哥,老臣我不能再眼睁睁看着她害了四爷你呐,她的罪是上通于天,下大于地。四爷你要不忍心,就让老臣去见见她,她要是不肯死,我当场就把她羞死。”

老四看了一眼王掞,算是默许了。果然第二天,王掞见到了在老四府上的郑春华,将其说的羞愧自尽而死。

好兄弟老十三如此托付,老四依旧将其放弃,默认赐死郑春华。

为什么呢,自然是害怕有损自己的圣名,自己私藏与太子偷情的庶母郑春华不重要。但老八他们是什么人呢,是满嘴仁义,却一肚子刀枪之人,稍微一加工,就是一则大清的天大花边新闻了,与太子偷情的郑春华,又被老四所霸占,简直是心中无君无父,有违人伦的欺世盗名之徒。试问老八如此操作一番,就是康熙知道老四是治国的好手,恐怕也继位无望了。


所以老四为了自己的圣名,只能放弃郑春华。几年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年羹尧,老四在犹豫之间,听到了张廷玉一番话,依旧是为了自己的圣名,将其处死,可见老四也是个腹黑高手。

这里面有个细节很是耐人寻味。

首先为何老八他们了如指掌呢?

肯定是老八对老四像对老十三那般,在老四府里安插了不少眼线,所以知道这个秘密。

王掞为何会知道呢?

要知道王掞当时身为废太子师傅,早已是一落千丈,又是垂垂老矣的年纪,失势的人竟然这个秘密。

肯定是康熙透露给他的,之前具体分析中,宋安之就说过康熙在临驾崩之际,或明或暗的为老四顺利继位,做了不少准备,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掞此举亦是为其铺路。

王掞尽心尽力教导了太子三十多年,康熙也是心怀感激的,不然不会在一废太子以后,特意将王掞叫到御辇之上,共同就坐的。因此王掞当夜提醒完老四以后,完成康熙授意的使命以后,第二天便被康熙下旨以妄言立太子为由罢官,并且限一日之内回到原籍。


看似康熙是惩罚王掞,实则是保护王掞。在那个敏感时刻,将王掞罢官,回到老家。是使其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免得自己驾崩以后,京城大乱波及到王掞。

而老十三经过十年圈禁生涯,也成长了很多。

当老四偷偷的见到老十三以后,说道辜负了老十三的托付以后。老十三并没有生气,反而出人意料的大笑,然后说道死了也好,总比他不人不鬼的活着好,可见康熙刻意圈禁老十三十年,对其磨炼的很不错。

到了老四登基以后,邬先生离开,老十三送别之际,邬先生对老十三说了一番真心话,劝老十三收敛锋芒低调行事。历经十年磨炼的老十三对于邬先生的劝告了然于胸,从此越发低调乃至小心翼翼,不敢多言朝事。哪里还是当年那个当着所有阿哥说出“无情最是帝王家。”心直口快口无遮拦的十三爷了,后来雍正通过下和棋发火,与老十三说了一番心里话,方才使老十三重新振作起来。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8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康熙在处置与太子私通的郑春华一事上,选择留下她一条性命,主要是为了让复立太子名位后的胤礽,心中有所警戒,从此规范储君身份的言行。


康熙对太子胤礽的不满,是一天天累计起来的。

互不欠款,太子是最大的债主,后来又卖官还钱;太子掌管刑部,竟然出现了以钱买命的冤狱;热河狩猎,康熙察觉太子与郑春华通奸丑行,没过多久又惊现太子调兵政变的“手书”......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康熙布置应对太子兵变措施,而后心神失常的太子到达康熙寝宫受张五哥阻拦时,太子当即打了他一个耳光,还莫名其妙得唱了一句戏词: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打死你这活王八”

哈哈哈,这可真是太子插在自己身上的“神补刀”!

当时,康熙已经知道了太子与郑春华的私情。在康熙听来,自己就是被亲生儿子戴了绿帽子的“活王八”。

此时太子这样讲,无论有意无意,都是在刺痛康熙身上的这根神经。可以说,这是促成康熙下定废除太子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既然康熙废除了太子,却为何让与太子私通的郑春华活命,只将她打发到辛者库去洗衣服呢?

这里还有一个“面子”因素在起作用。

儿子与庶母通奸,这样的家丑如果外扬,让康熙的老脸往哪里搁?

况且,太子被废没多久,康熙出于稳定政局和爱子之心的考虑,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名位。留下郑春华,是康熙刻意布置牵制太子的一步棋,意在警示太子洗心革面走向正道。

然而相对于康熙,四阿哥胤禛作为夺嫡之争的参与者,在对郑春华的看法上,就大为不同了。

太子设计让老十三胤祥暗杀郑春华,胤禛、胤祥、邬先生却将计就计私底下保全她的性命。除了胤祥对这个可怜女人的同情怜悯之心外,胤禛、邬先生考虑更多的是独家掌控这张牵制太子的王牌。

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当然是为了将来夺嫡之争服务,以便在关键时候抛出郑春华,拉太子下马;二来万一太子顺利继位,胤禛也能献上郑春华博取新皇欢心,在朝局中取得重要地位。


郑春华这张王牌,最后还是没有发挥作用。太子的第二次被废,主要原因是邬先生设计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的密信,通过高福“偷”给了八爷党,然后借由八爷党之手送到了康熙跟前。跟郑春华基本没什么关系。

太子第二次被废后,郑春华反而成了胤禛急于脱手的“定时炸弹”。万一让八爷党得知胤禛私藏郑春华的举动,告发到康熙跟前,势必对胤禛的夺嫡不利。

只不过碍于胤祥的面子,胤禛一下子还不好简单、粗暴得处置了郑春华,以免损伤多年来在胤祥面前树立的正面形象。


正当胤禛十分为难的时刻,原太子师傅王掞的出现,可以说是给想“打瞌睡”的胤禛及时送来了“枕头”。

由王掞出面处死郑春华,一方面可以让这颗“定时炸弹”永远消失,另一方面又能够让胤禛与郑春华的死撇清关系,将来见到十三弟胤祥,顶多推说是自己“稳控不力”。


竹山清溪涧


在原剧中郑春华原本是康熙的一个妃子,郑春华和太子偷情,导致太子第一次被废,在太子第二次被废后,太子托十三阿哥照顾郑春华,十三阿哥被关进宗人府后,十三阿哥托雍正照顾郑春华,郑春华在不经意间成了一个储位争斗的牺牲品,郑春华的一切动向,都掌握在八阿哥的手里,是八阿哥手里最后的一张王牌,想用郑春华来搬倒雍正,太子的老师王掞见辅助太子无望,转而为雍正除去后患,逼的郑春华上吊自杀,康熙不杀郑春华,是因为郑春华在十三阿哥的操作下,让郑春华假死,让所有人都以为郑春华已经死了,雍正之所以要杀郑春华,是因为,太子被废,八爷党和四爷党已经斗的不可开交,水火不容,而郑春华是八爷党手里一张王牌,随时可以用郑春华搬到四爷党,所以雍正不得不杀郑春华。









小y说史


因为八爷党已经知道郑春华受到了十三爷的保护,四爷担心后续会成为八爷党的把柄,因而要把郑春华除掉以绝后患。


不信缘82


好奇怪的问题,我没看懂,真不好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