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皇太后宣圣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不掌握实际权力)需下跪接圣旨吗?为什么?

静水流深lj


相比于皇太后,历史中当过太上皇的人数要少上许多,古代成为太上皇的要素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开国皇帝把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第二种就是当过皇帝的人把皇帝宝座让给自己的儿子或者让给其他皇族,自己当上太上皇。


除了这种这两种要素之外,其他人是没有资格成为太上皇的,如果不是开国皇帝,皇帝想把自己没当过皇帝的父亲封为太上皇的话,根本就不可能。

而当上皇帝的人,一般都会被巨大的权势给迷住自己内心,如果没有出现特殊情况的话,基本不可能会主动让位给别人。

正因为这些原因的影响,才导致了古代太上皇数量的稀少。

我国历史中的几位著名太上皇

历史中太上皇的地位非常尊崇。

太上皇的意思就是皇帝之上的皇帝,不要说他们向皇帝行礼了,皇帝见到他们,都是要主动向他们行礼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被封为太上皇的人是刘邦的父亲,刘邦之所以把自己父亲封为太上皇,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父亲向自己行礼的尴尬。


因此这才给自己的父亲授予了太上皇名号。

除此之外,我国历史中还有着不少的太上皇。

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是唐帝国的创建者,但是却因为自己儿子李世民的兵变,而丢掉了自己的皇位以及权力。

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到了幕后,成为了一名有地位而无权力的太上皇,自此之后,后半生只能在皇宫里打发余生,半步都脱离不了李世民的管控。

而在历史中,宋朝和明朝的太上皇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因为耻辱的历史才成为太上皇的,在外族的入侵下,他们丢掉了自己的权柄、退出了舞台的中心。

主动当太上皇的乾隆皇帝

而历史中最后一位太上皇是乾隆皇帝,他是自己主动去当太上皇的。

他在位到达60年时间的时候,他主动把自己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跟他对康熙皇帝的崇拜情结有关。

乾隆皇帝是康熙皇帝的孙子、同时也是康熙皇帝最狂热的粉丝,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在致敬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共在位61年,这个在位时间在历史中都是一个少有的记录,原本乾隆皇帝是有望超过康熙皇帝的。

但是他为了不超过自己这位偶像爷爷的记录,他就在自己在位60年的时候走下了皇帝宝座,把位置交给了自己儿子。

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时候是权柄在握的。

如果嘉庆皇帝有什么重要的决定,仍旧需要向他禀明才可以做决定。

面对着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必然是要行礼的。

连那些权力执掌在手的皇帝都需要向太上皇行礼,更何况是嘉庆皇帝这样权力暂时还没抓在自己手中的皇帝呢?

太上皇和皇太后不需要向皇帝的圣旨下跪

至于提问中所提到的问题,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现实历史中,皇帝是不会向太上皇和皇太后宣圣旨的。

宣圣旨一般是皇帝带着上位者的尊严向下位者发出的命令。

以古代皇帝对太上皇与皇太后的态度,他们不会做出对太上皇和皇太后宣旨这种事情。

一般有什么事情的话,他们会主动去参见太上皇和皇太后,带着恭敬的语气跟他们商量事情。

而即便真的有皇帝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这种事情存在,太上皇和皇太后也是不可能会跪拜的。

手底下大臣们在看到皇帝圣旨时,他们之所以会跪拜,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圣旨就如同看到了皇帝本人,因此他们才会行出那样的礼节,但是太上皇和皇太后不同,连皇帝本人他们都不用跪拜,更何况是一道圣旨?



或许会有人拿出溥仪皇帝父亲的案例来说明,但是大家要知道溥仪继承的是光绪皇帝的皇位,载沣虽然是溥仪的父亲,但没当上太上皇的他,只能算作一个臣子,臣子向皇帝下跪是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说太上皇和皇太后在看到皇帝下的圣旨时,他们是不会跪拜的,在那些儒家礼法森严的时代,这点是不难想象的,而且在平常时候,皇帝也不可能对太上皇和皇太后下圣旨,这点我们要清楚。


孤客生


真难以想象,皇上会在怎样的情形下需要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读圣旨。即便是太上皇谋反想夺回皇位或者皇太后想废了皇帝重新立一个皇帝,皇帝也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

圣旨这种居高临下传达旨意的方式是不能用在皇上对太上皇、皇太后这里的。毕竟古代以孝治天下,在皇权之外,还有父权的存在,即便父权是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的,但皇帝却不可能视之为无物,上行下效的结果可不是皇帝能承受的。


古代的皇太后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当然也分好几种,从权力上来分,有握有实权的,武则天、韦后、孝庄太后等都是这一类的皇太后;另一种就是没什么权力的,只是坐在了那个位子上,安安分分待在自己的宫里。

从亲情上来看,有的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有的则只是皇帝的嫡母或者别的庶母,甚至还存在过继的情况,这样的皇太后和皇帝大多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仅仅维持礼法上的母子关系。

不管是哪一种的皇太后,皇帝都必须尽孝道,当然程度会大有不同,有的甚至彼此之间是嫌弃的,如果皇太后干涉太多,甚至会被皇帝软禁起来,但这都不妨碍皇帝尽孝,比如偶尔的问安,关心一下身体健康等,如果皇帝做错了事而皇太后质问,皇帝一般都会有所表示,解释或者认错,甚至或许会有下跪认错的情况发生。


但反过来,如果皇太后做错了事,比如牵扯进后宫妃嫔的争宠,或者干涉朝政,甚至有的会想要废了皇帝另立他人,皇帝自然也会兴师问罪,但也绝不会违反孝道逼着母亲认错,最多就是软禁起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与形形色色的皇太后相比,太上皇则是不常见的,但说起来也并不稀奇,历史上的太上皇掰着手指头是数不过来的。

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太上皇的存在,当然那个时期因为只是诸侯国的存在,所以太上皇还只是王上,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这位雄才大略的赵国国君为了将时间更好的利用在扩张领土上,自己做了王上,但结局实在不太好,继承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引发了内乱,自己也被困在沙丘行宫活活饿死。


从汉朝开始,太上皇正式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太上皇中,也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分为有权力的,属于主动退位,这个更应该叫做太上皇帝;另一个就是被逼退位的,没有权力,被软禁在某个宫殿里,寂寥的过完这一生。

太上皇帝的数量是极少的,一般没有哪个皇帝真的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多多少少都是留恋的。历史上三让天下的唐睿宗让位给儿子李隆基的时候,手中还握着大部分的权力,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重大案件的处决权都握在手中,这是李旦能想到的妥协,但是李隆基并不满意,他还是备受掣肘,毕竟还有一个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权,所以李隆基加快了和太平公主的争权,在解决掉太平公主之后,李旦终于把全部权力都让了出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李旦大概是唯一一个既做过太上皇帝又做过太上皇的皇帝。其他的都是单一的,最著名的太上皇帝应该算是乾隆皇帝,他实在是长寿,以至于做皇帝的年龄即将超过康熙帝,于是他主动成了太上皇帝,手中握有实权。

而更多的太上皇是没有权力的,从他们成为太上皇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后半生。因为这样的太上皇多半都是被逼下台的。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就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逼下了台,后来窝在大安宫中无聊至极。

另一位著名的太上皇则是成就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他在逃往四川的路上遭遇马嵬兵变,之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僭越称帝。李隆基在四川被迫做了太上皇,等迎回长安后,李隆基的晚年是很悲惨的,软禁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太上皇帝(即握有实权的太上皇)权力在皇帝之上,仍然是天下的老大,而一般的太上皇虽然没有实权,但因为是皇帝的父亲,父权还是在的。

即便他是被皇帝赶下台的,被软禁了的,但皇帝还得尽孝道,就算是做给天下人看也必须要做。这是身为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真情还是假意,尽心还是敷衍,探视还是监视,这就随便皇帝怎么做了。

但无论如何,即便太上皇想要谋反重新做皇上,皇帝也不会下圣旨,更不可能让自己的父亲给自己跪下接旨。这是违背礼制和孝道的,更重要的是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知道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


萧晓四姑娘


太上皇和皇后不仅不需要跪,皇上反倒需要给他们下跪。

根据《大清律例》记载,新登极的皇帝,在登极大典那天,礼部和内务府会准备好繁杂的事前工作。然后,礼部官员会奏请皇帝穿上白色孝服,去乾清门祭拜先帝及列祖列宗灵位,行三跪九叩之礼。

祭拜完之后,到侧殿更换礼服,再到太后行宫行三叩九拜礼。

皇帝行完这两顿三叩九拜,登极大典方才正式开始。皇帝会从乾清门出来,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到中和殿举行继位仪式。在此之前,乾清宫里会垂下一帘,表示先皇之丧事暂停。

乾清宫垂帘,意味着,如果新皇帝危及成年,则太后垂帘听政;若是成年了,太后只能幽养深宫。

中国历朝历代都奉行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治国纲领,便是以孝治天下。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给他的臣民做表率,一定会以身作则。

慈禧太后死的那一年,过了她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

在她过生日的那段时间,德宗光绪皇帝已经卧病在床多日。由于宗族之礼法,光绪帝仍要率领百官去给太后祝寿,以示孝道。

当皇帝走到太后寝宫门外,准备率领百官行礼时,太后却传出懿旨:

“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取消贺拜仪式。”

所谓的率百官行礼,也就是跪下来磕头。

从这里,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便皇帝已经成年,太后依旧是太后,皇帝该是儿子就还是儿子,母子之间的礼数仍在。

当然了,有人就会提出疑问了。光绪皇帝给慈禧太后下跪,是因为慈禧淫威太甚,把皇帝欺负的没边儿没沿儿的。从这一点来看,似乎也是有道理,毕竟帝后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了。

清朝的末代皇帝登极之后,比他地位高的人还有两个:摄政王载沣、皇太后隆裕。根据慈禧太后的遗嘱

“军国政事及黜陟赏罚,悉由监国摄政王裁定,仍以谕旨宣示施行。”

言外之意,皇帝虽然是由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来做,可是摄政王的话就是圣旨。除了极个别非常重要的事情,摄政王就是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

在末代皇帝溥仪登极大典那天,文武百官在太和殿朝贺。溥仪坐在宝座上,而载沣则站在宝座旁边,接受与皇帝一样的朝贺。

期间,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由于溥仪登极时,还不到三岁,因此在大典之时,哭闹不止。载沣为了安抚皇帝,则单膝侧身跪在溥仪的宝座下面,哄皇帝不要哭。

这是载沣唯一一次向皇帝下跪,且是单膝侧跪,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跪拜礼。

皇帝在稍及年长之后,每天早晨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太后的寝宫,去给太后请安。根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记载:

“每天早晨,我要到每位太妃面前请安,每到一处,太监给我放下黄缎子跪垫,我跪了一下,然后站在一边,等着太妃那几句例行公事的话。”

这段记载,皇帝的所谓的母亲隆裕太后,已然去世。本无地位的太妃,则是通过不正当途径,为自己争取了太后的“地位”。故而,皇帝给太妃请安,实质上是过去给太后请安的礼节。

从这些记载看来,皇帝即便成为一国之尊,在“父母”面前,仍然是“臣”。皇帝是不可以向“父母”下旨,最多也就架空她们罢了。

至于太上皇,一种是主动退下来的,他们权势仍在,皇帝并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一种是被迫退下来的,皇帝不弑君弑父,则是留着他们当吉祥物的,该做足的功课,依旧要做足。比如说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依旧像儿子一样,不定期去给“太上皇”请安。


祗树


太上皇要不要给当今的皇帝下跪,一方面要看他们手中有没有权力,另一方面要看当时所推行的价值观。

在汉朝刚刚建立之时,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当然是没有什么权力的,但是刘邦每五天都要去给刘太公请一次安,行的是“家人礼”,而不是“君臣礼”。刘太公的家令看不下去了,他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说难听点,刘太公家令的意思是:“关起门来你是当今皇帝的父亲,那是因为皇帝还比较孝顺,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或者皇帝不待见你,你刘老汉什么都不是啊,为什么还要皇帝给你行礼?”从此之后,刘邦再去看望刘太公的时候,太公都是亲自前往迎接,表现得恭恭敬敬,并对刘邦说:“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意思是你是皇帝,不应该因为我一个人的原因,扰乱了国家的法度。

刘邦还曾经在一场宴会中类似于取消他的父亲,说:“之前刘太公因为刘仲吃苦耐劳,认真种田而看重他,却因为我整天混吃混喝而看不上我,你说说现在我和刘仲谁家的地多啊?”由此可见,太上皇不给皇帝跪拜,那是因为刘邦不同意啊。如果刘邦真的不顾父子之情,步步紧逼,那太上皇自然是要给他跪拜的。所以这就说到了中国古代价值观的问题——以孝治天下是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啊。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除掉了兄长和弟弟,他的父亲李渊不但没责备他,还因为有“投杼之惑”而自责,并迅速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他这个太上皇当的有尊严吗?

在宋高宗赵构在位之时,他的父亲宋徽宗,兄长宋钦宗都被俘虏在金国,整天翘首企盼赵构接他们回国,当时他们哪里还顾及父亲和兄长的尊严?如果跪了就能回国,他们肯定愿意天天跪着。韦太后回国的时候,宋钦宗不就跪着拉住她的衣角,表示回去之后只愿当个道观的观主吗?


国史通论


太上皇,顾名思义就是在皇帝上面的。虽然权利不一定比皇帝大,但是实际上,确实是比皇帝高的。

所以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自己自愿,放下权力当太上皇的。唯一的一个乾隆,还是受誓言所迫,当了太上皇,还死抓着手里的权力不放,将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当做是傀儡,可见一斑。

  • 所以太上皇与当代皇帝,大多都是父子关系,当然,也有那些愿意给别人做儿子的皇帝,比如,五代十国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就是为了当皇帝,主动向契丹称臣,做了“儿皇帝”。

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虽然太上皇的数量比较少,但是也出了二十几位主动或被动的太上皇。这二十几位太上皇,将皇家无亲情、将权利的争夺与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处置胆寒。

但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忠孝治天下”,皇帝想要要求别人对自己忠诚,首先自己要做到“孝”,这一个“孝”就决定了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差别。

就算是太上皇手里没有权力,但是,始终是皇帝的父亲,皇帝只能好好供起来。

  •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刘太公是一个实在人,家里边虽然很穷,以务农为生。但是,刘太公一生之中,培养了刘邦他们四个兄弟,也很是不容易,为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刘邦起兵造反以后,担惊受怕不说,还多次还连累刘太公被项羽俘虏,当做人质,差点就做了肉汤,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

后来,刘邦总算是混的不错,登基称帝了。但是,这个时候刘太公还没死呢。刘邦本来就是个小混混,平时也没有什么规矩,跟刘太公相处的时候还是跟平常父子一样。后来,就有小人看不下去了。跟老太公说了一通,文绉绉的,不太懂,意思就是说让老太公对刘邦尊敬一点儿,别看他是你儿子,他现在是皇帝,必须得对他恭敬一点儿。

好嘛,等刘邦再来找自己老爹的时候,刘老太公就毕恭毕敬的在门口相迎。把刘邦吓了一跳,说这不行啊,我父亲养我这么大不容易,好不容易现在跟我想点福了,还得对我点头哈腰的。于是呢,刘老太公就光荣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当然,当不当太上皇对刘老太公没有什么影响,他也掌控不了什么权利,还是整天种种菜。当然,以后刘老太公就不用给刘邦点头哈腰的,成为了一对皇家父子。

  • 至于说,皇帝下圣旨给太上皇,这个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刘老太公成为太上皇,这么重要的事,是怎么个程序?是汉高祖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里就显示出来了,而不是,刘邦下圣旨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既然,在太上皇这个事情上,刘邦不可能下圣旨给刘太公,那么,其他的事情,肯定是中间有人传达,或者是刘邦直接过来找刘太公、刘太上皇商量。

唐太宗李世民,在把李渊给搞成太上皇以后,在招待外宾的宴会上,也是对李渊毕恭毕敬地称儿臣,就怕李渊在宴会上不给面子。李渊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要求,唐代宗李世民都得满足,并且不想要的也得给他做到。李渊的晚年生活,是非常地顺畅、如意、风流。李渊六十多岁的人了,九年之中,给唐太宗李世民生了30几个弟弟妹妹,不容易啊。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有一个词语,叫做“君父”,一个非常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词语。一国之君,那便是天下所有人的“父亲”。这所有人中有没有包括皇帝的父亲和母亲?我想应该是包括的,如果当时他们还活着的话!



然而有意思的是,封建时代,帝王们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孝治天下。那么问题就来了,当皇帝在面对自己父亲的时候,该如何自处?执君臣之礼还是父子之礼?

当然,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多见,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时候,皇位都是终身制的,老皇帝死了之后,新皇帝才能登基,所以很少会有当了皇帝之后自己父亲还活着的情况。不过少归少,并不代表没有,历史上还是有这么几个特殊的情况。

这就涉及一个名词,太上皇。

所谓太上皇,通常给予的对象是活着禅位给自己儿子的皇帝,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宋徽宗赵佶、清高宗乾隆。这些太上皇,都是正儿八经自己当过皇帝的。但是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的太上皇。

除了刘太公这个太上皇之外,一般来说太上皇之所以成为太上皇,很多情况下都是被逼的。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后,被迫禅位成为太上皇;比如说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被自己的儿子李亨强行尊为太上皇 ,比如说宋徽宗赵佶,当他成为太上皇的时候已经是金人的俘虏。

像这些被迫成为太上皇的人,在成为太上皇之后处境都不是那么好,毕竟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太上皇也就是名头响亮一点,但不能凌驾于皇帝之上。像李渊、李隆基这些太上皇,就连自己的人身自由都是受到限制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自己主动禅位的,但是手里还是紧紧的拽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比如说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虽然已经退位,但都是真正的管事者,而前面那个皇帝,其实就是他们操纵的傀儡。



但不管这些太上皇是怎么退位的,哪怕是被迫退位,现任皇帝对他们还是得恭恭敬敬,至少表面上得装得恭恭敬敬。毕竟在以孝治国的封建时代,皇帝更是要做表率,否则难以服众。所以,皇帝对于太上皇,也是要定期请安的。也就是说,按照封建礼制,太上皇不用给皇帝下跪,反而是皇帝要对太上皇请安。


圣旨,也就是皇帝旨意和命令。

这个旨意和命令,是对臣下发布的。理论上来说太上皇也是皇帝臣下,但是在孝的外壳下,皇帝是不会对太上皇颁发明显带上下级关系的圣旨,也就谈不上太上皇要给下跪一说。


小镇月明


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给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圣旨的,都是亲自去问安或者探望,这时太上皇或者皇太后要站着给皇帝行礼,然后皇帝给他们还礼,不用跪着。如果皇帝给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圣旨了,明朝以前他们要站着接旨,明清两朝则要跪着接旨。跪着接旨这种事在明清两朝才有的,之前的大臣是有人格尊严的,接旨也只是站着弯腰接,并不需要跪着接。

帝王之家无私事,不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强调先君臣之礼,然后才是人伦之乐!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上皇与皇太后从法理上讲也是臣,因此他接旨也需要行礼,至于是跪着接旨还是站着接旨要分时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当了皇帝后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地位十分尊贵!开始的时候刘太公见汉高祖时以家庭人伦之礼相见,后来管家告诉刘太公要谨守人臣之道。于是汉高祖再来时,刘太公恭敬的在门前迎接,弯腰俯首,神色谦卑;刘邦后来重重地赏赐了管家,因为他厘清了君臣之道与人伦之道。

后世帝王多数沿袭刘邦与刘太公的故事,太上皇见了皇帝先以君臣之道行礼,然后皇帝再以人伦之礼向太上皇行礼。历史上著名的太上皇有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祁镇、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他们当了太上皇的原因不一样,因此待遇也不一样。比如李渊是儿子李世民逼退位的,他当了太上皇自然不会跪着接旨;李隆基也是被儿子逼退位的,他也不可能跪着接旨。明英宗朱祁镇当了太上皇后被软禁在南宫,他如果接到圣旨,那么必然得跪着接旨。乾隆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大权还在他手中,因此他不会接到圣旨,更不可能跪着接旨。

还有这种情况,也就是皇帝的的父亲本来是皇族的藩王,后来儿子当了皇帝,他自己却当不成太上皇。这种情况下皇帝来了圣旨,他也得跪着接旨,比如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他就得跪着接旨。先秦时代,王与臣朝会时,大臣都有位置可以坐,好比今天开会,臣是坐着给帝王汇报工作的。汉武帝之后,能坐着说话的只有皇帝了,大臣们得站着说话,当然元老大臣可以特赐一个坐位,坐着说话。明清两朝皇权达到高度集中,群臣们得跪着讲话了,当然站着或者坐着说话的也有,但是很少了。


大秦铁鹰剑士


其实简单的说就是皇帝向长辈宣布圣旨,长辈需不需要跪接圣旨。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比如皇帝还没驾崩,弟弟或者其他皇族亲属继位比如明英宗。或者兄长去世,把皇位传给弟弟,嫂嫂被尊称为皇太后等等。

一般来说是不用下跪的,但是要象征性的行礼。因为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大多情况下都是皇帝的长辈。

但是有时候,比如叔叔发动政变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叔叔给侄子册封的皇太后宣布圣旨时候,这个皇太后(不是很强势的)是可能下跪的,强势的可能不下跪,但是很大可能会被杀。


观政工部


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重要的事情讲三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孝治天下,皇家更是如此,最起码表面功夫得做足了,给天下百姓做个榜样。一个“孝”字就固定了两人的关系,既然尽孝,哪有下跪接旨一说。为了表现孝心,还得经常去请安,谁跪谁一目了然。



太上皇退位后,虽然大部分没有实际权利,但还是有部分控制国家政权的,再加上象征地位要比皇帝高啊。下面举两个例子:

1.退位不让权的

乾隆,为了不超过他爷爷,主动退位做了太上皇,他儿子做了嘉庆皇帝,但这个皇帝做的憋屈啊,事事需要向乾隆汇报,国家大权还是在乾隆手中。这样的话,谁给谁下旨还不一定呢。



2.毫无实权的

李源,被儿子李世民逼迫退位,做了太上皇。虽然毫无实权,但李世民在外人面前,还是毕恭毕敬的,凸现自己的孝心,当然也怕李源不给自己面子,当场发作,搞得下不来台。



所以呢,不管是太上皇还是皇太后,名义上总归是皇帝的长辈,这就决定了皇帝一般不会向其下旨,更别提下跪接旨了。


历史伶俜者


皇帝不可能给太上皇、皇太后传圣旨。太上皇、皇太后也自然不可能下跪接圣旨。不要说圣旨了,就算皇帝亲临,也是皇帝给太上皇和皇太后行礼,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古代以孝道治天下,孝道是封建纲常的基础。任何人都要尊崇孝道,至少在名义上表面上要做到这个样子,皇帝也不能例外。


在历史上,但凡存在太上皇和皇太后,皇帝都是有义务去拜见的,而不是太上皇和皇帝来拜见皇帝。此外,历史上没有一旦道旨是皇帝下给太上皇和皇太后的。因为太上皇、皇太后也属于“圣”。

像唐玄宗、明英宗这种皇位被抢走的太上皇,虽然继位的皇帝并不喜欢他们的存在,并且在实际上也对他们百般刁难和折磨。但是在表面上,皇帝还是尊崇他们的。比如唐肃宗在灵武继位以后,名义上还要派大臣去给已经退位的唐玄宗报告;而明朝的景泰帝,在迎回明英宗的时候,虽然景泰帝不愿意见到明英宗,但是景泰帝也不得不对没有任何实权的明英宗行礼。


汉朝的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更是将尊父的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刘邦建立汉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没有帮上什么忙,也自然没有建立什么功勋。不过,刘邦作为一个皇帝,也还是坚持对刘太公行礼,每五天就要去给刘太公请一次安。

后来,有人提醒刘太公,说刘邦贵为皇帝,而刘太公作为一个臣子,皇帝给臣子行礼不好,坏了规矩。从此以后,刘邦面见刘太公,刘太公反而给刘邦行礼。刘邦知道原因以后,就尊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自此,皇帝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给太上皇行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