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一個窮秀才在一所私塾裡當教書先生。他有個癖好,就是每晚都要喝上二兩燒酒。

有天晚上,教書秀才正在獨自喝酒,忽然門推開了,進來一個人,來了也不答話,坐在他跟前就喝酒。頭天晚上是這樣,第二天晚上也是這樣,以後天天晚上來,天天喝他的酒。眼看過了一個多月,老秀才心裡就想:我一個窮教書的,有多少錢,你天天晚上跟著喝哩,也該提一壺酒麼!但嘴皮抬了幾抬,就是說不出口。

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有一晚,這個人慢慢騰騰喝完酒說:“老兄,打擾你一個多月了。我要走了,到徐州做官呀!明天太陽午時,我在河邊要拉一個驢騎人的當替死鬼。”說完走了。教書先生想,驢都是人騎的,哪裡有驢騎人?有酒量的人膽大,老秀才也不害怕,他要救過河的人。第二天,他就早早打發學生回家。自己在河邊轉來轉去等驢騎的人。到了晌午時分,一個人趕著一頭驢,驢後面跟著個小驢駒過河來了。大驢聽話,自己過了河,可驢駒怎麼趕也不過河,這個人就兩手抓住驢駒的前腿,扛在肩上過河。噢,莫非這就是驢騎的人,他趕緊奔過去,大喊:“過不得,過不得!”騎驢的人趕緊把小驢放下。老秀才過去跟他一講,那人嚇的半死,千恩萬謝的走了。

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到了晚上,那人又來喝酒,說:“老兄,我遭了三年罪,好不容易等了個替死鬼,卻叫你救走了。你要知道,這替死鬼也不好等,只能等那些壽數盡了的,等錯了就要犯罪。現在你耽誤的我走晚了,誤了到任的日期可不得了。好在,明天有個戴鐵帽子的人要路過,我就把他等住。‘’說完,又喝了幾杯酒走了。

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老秀才想,又有一個人要死了。我不能讓他死,便讓學生自己看書,他早早的來到河邊等戴鐵帽子的人。等了好長時間也沒見人影,正等的有點不耐煩了,見有個人頂著一口大鐵鍋來了。教書先生看見了,把這個人好言好語的勸回去了。

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到了晚上,那人又來了,滿臉不高興,嘆了幾口氣說:“老兄,咱們交往一場,你待我也不錯,我也不怪罪你,我明天就去赴任了,也不找替死鬼了。你若不嫌,我就拜你為兄。後年是個大年饉(旱災),你日子混不下去了,到徐州找我來。衙門口有雙旗杆,大照壁。”說完就告辭了。

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到了第三年,果然天旱地裂,方圓百里糧食顆粒無收。老秀才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就對女人說:“我拜弟在徐州做官著哩,我找他去給咱們接濟點糧食,好度過災荒。”老先生接了幾兩銀子做盤纏,一路打聽到了徐州。盤纏花完了,他垂頭喪氣的在街上打轉轉。轉著轉著,一眼看到城隍廟門前,立著兩個鐵旗杆,一個大照壁,心裡忽然想到,這不和我拜弟說的一樣嗎?剛走到大門口,一個和尚一帽端正,來到他身邊,恭恭敬敬的說:“我已等候你多時了,請裡邊用茶。”教書先生說:“你我從不相識,為啥等我?”和尚忙說:“本城城隍爺昨晚給貧僧託夢,說是他拜兄要來了,讓我好好伺候,他說他拜兄身著藍衫,頭戴氈帽。”教書先生這才明白,那個常和他喝酒的拜弟,原來當的是城隍爺。

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他就進了廟,燒了香,往香爐裡插時,怪,這香怎麼也插不進去!他一看,是香灰塌的太實了,心裡就責備和尚也太懶了。他用手去刨香灰,一刨竟刨出五十兩銀子。銀子上包著一張紅紙,紙上寫著:“拜兄,弟贈你紋銀五十兩,另有一事相托。。。。。”

老秀才拿著五十兩銀子回到家,女人很高興:“咱們總算可以度過災荒了!”先生說:“我拜弟還給咱借了三千兩銀子,在咱村大河畔,那個半截在幹出半截在水裡的石頭下壓著呢,讓咱以後還給窗槐。”夫婦二人誰也不知道窗槐是誰,住在哪裡,先找到那塊石頭,用钁頭刨出銀子,背鬥背了幾回才完。當時正是年饉,東西很賤,他就買了很多土地,修了個大院子,等日後還給窗槐。

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三年後,一對三十多歲的夫妻,一路要飯來到門前,老秀才給了他們吃喝,要飯的又求,給他們隨便找個地方住一晚。老秀才一想,新蓋的東院還沒人住,就讓他們去住。到了半夜,要飯的男人又叫門了,說他老婆要坐月子了,請先生婆娘接生。教書先生打發老婆去照應。

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第二天,老秀才對要飯的說:“你得了兒子,這是大喜事,你該給娃起個名字了。”要飯的說:“我已經起好了。他生下後,房裡冷的很,沒一點柴火,正好,你家有根槐木椽子在窗子上擔著哩,我就用它烤了火,因而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窗槐。”

老秀才一聽,幾年尋不著窗槐,沒想到窗槐才生下來,驚喜的說:“才把你給找到了!”y以後照顧的十分周到。

孩子過了滿月以後,要飯的抱著孩子來拜謝先生,並說他們要走。老秀才說明實情,再三挽留,把新院給他們住了,又給了一百二十畝地和各樣傢俱,並寫了一張清單。

民間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爺

正好教書先生無兒無女,窗槐爹就說讓窗槐當他們的乾兒子。百年後給他們養老送終!

窗槐長大後由他“乾爹”教他識字唸書,兩家人好似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