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一个穷秀才在一所私塾里当教书先生。他有个癖好,就是每晚都要喝上二两烧酒。

有天晚上,教书秀才正在独自喝酒,忽然门推开了,进来一个人,来了也不答话,坐在他跟前就喝酒。头天晚上是这样,第二天晚上也是这样,以后天天晚上来,天天喝他的酒。眼看过了一个多月,老秀才心里就想:我一个穷教书的,有多少钱,你天天晚上跟着喝哩,也该提一壶酒么!但嘴皮抬了几抬,就是说不出口。

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有一晚,这个人慢慢腾腾喝完酒说:“老兄,打扰你一个多月了。我要走了,到徐州做官呀!明天太阳午时,我在河边要拉一个驴骑人的当替死鬼。”说完走了。教书先生想,驴都是人骑的,哪里有驴骑人?有酒量的人胆大,老秀才也不害怕,他要救过河的人。第二天,他就早早打发学生回家。自己在河边转来转去等驴骑的人。到了晌午时分,一个人赶着一头驴,驴后面跟着个小驴驹过河来了。大驴听话,自己过了河,可驴驹怎么赶也不过河,这个人就两手抓住驴驹的前腿,扛在肩上过河。噢,莫非这就是驴骑的人,他赶紧奔过去,大喊:“过不得,过不得!”骑驴的人赶紧把小驴放下。老秀才过去跟他一讲,那人吓的半死,千恩万谢的走了。

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到了晚上,那人又来喝酒,说:“老兄,我遭了三年罪,好不容易等了个替死鬼,却叫你救走了。你要知道,这替死鬼也不好等,只能等那些寿数尽了的,等错了就要犯罪。现在你耽误的我走晚了,误了到任的日期可不得了。好在,明天有个戴铁帽子的人要路过,我就把他等住。‘’说完,又喝了几杯酒走了。

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老秀才想,又有一个人要死了。我不能让他死,便让学生自己看书,他早早的来到河边等戴铁帽子的人。等了好长时间也没见人影,正等的有点不耐烦了,见有个人顶着一口大铁锅来了。教书先生看见了,把这个人好言好语的劝回去了。

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到了晚上,那人又来了,满脸不高兴,叹了几口气说:“老兄,咱们交往一场,你待我也不错,我也不怪罪你,我明天就去赴任了,也不找替死鬼了。你若不嫌,我就拜你为兄。后年是个大年馑(旱灾),你日子混不下去了,到徐州找我来。衙门口有双旗杆,大照壁。”说完就告辞了。

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到了第三年,果然天旱地裂,方圆百里粮食颗粒无收。老秀才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对女人说:“我拜弟在徐州做官着哩,我找他去给咱们接济点粮食,好度过灾荒。”老先生接了几两银子做盘缠,一路打听到了徐州。盘缠花完了,他垂头丧气的在街上打转转。转着转着,一眼看到城隍庙门前,立着两个铁旗杆,一个大照壁,心里忽然想到,这不和我拜弟说的一样吗?刚走到大门口,一个和尚一帽端正,来到他身边,恭恭敬敬的说:“我已等候你多时了,请里边用茶。”教书先生说:“你我从不相识,为啥等我?”和尚忙说:“本城城隍爷昨晚给贫僧托梦,说是他拜兄要来了,让我好好伺候,他说他拜兄身着蓝衫,头戴毡帽。”教书先生这才明白,那个常和他喝酒的拜弟,原来当的是城隍爷。

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他就进了庙,烧了香,往香炉里插时,怪,这香怎么也插不进去!他一看,是香灰塌的太实了,心里就责备和尚也太懒了。他用手去刨香灰,一刨竟刨出五十两银子。银子上包着一张红纸,纸上写着:“拜兄,弟赠你纹银五十两,另有一事相托。。。。。”

老秀才拿着五十两银子回到家,女人很高兴:“咱们总算可以度过灾荒了!”先生说:“我拜弟还给咱借了三千两银子,在咱村大河畔,那个半截在干出半截在水里的石头下压着呢,让咱以后还给窗槐。”夫妇二人谁也不知道窗槐是谁,住在哪里,先找到那块石头,用䦆头刨出银子,背斗背了几回才完。当时正是年馑,东西很贱,他就买了很多土地,修了个大院子,等日后还给窗槐。

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三年后,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妻,一路要饭来到门前,老秀才给了他们吃喝,要饭的又求,给他们随便找个地方住一晚。老秀才一想,新盖的东院还没人住,就让他们去住。到了半夜,要饭的男人又叫门了,说他老婆要坐月子了,请先生婆娘接生。教书先生打发老婆去照应。

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第二天,老秀才对要饭的说:“你得了儿子,这是大喜事,你该给娃起个名字了。”要饭的说:“我已经起好了。他生下后,房里冷的很,没一点柴火,正好,你家有根槐木椽子在窗子上担着哩,我就用它烤了火,因而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窗槐。”

老秀才一听,几年寻不着窗槐,没想到窗槐才生下来,惊喜的说:“才把你给找到了!”y以后照顾的十分周到。

孩子过了满月以后,要饭的抱着孩子来拜谢先生,并说他们要走。老秀才说明实情,再三挽留,把新院给他们住了,又给了一百二十亩地和各样家具,并写了一张清单。

民间秀才故事系列之:老秀才和城隍爷

正好教书先生无儿无女,窗槐爹就说让窗槐当他们的干儿子。百年后给他们养老送终!

窗槐长大后由他“干爹”教他识字念书,两家人好似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