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马邑到底是怎样的地形地貌结构,为什么匈奴和突厥等都喜欢以此为突破口南侵?

123沉默的羔羊


我来回答一下。其实讨论马邑,问题关键的部分是马邑南部的雁门关,不结合雁门关讲马邑位置地形属性,是属于拍脑袋臆想。我先大致讲一讲雁门关-马邑一带的特殊性,以后有时间了在做3D地形视频展示,今天就图文。

一:秦、汉、唐时期的文化经济重心主要在关中和河南一带的中原腹地。今天北京一带还属于偏远地带。所以这能大致解释一下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为很么喜欢向南抢掠,而不是东进的。

二:地形限制。首先假设北方游牧民族非要从东面穿越太行山进入华北的话,这是吃力不讨好的路线。从大同向东基本都是山区,直线距离200公里,山路崎岖,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基本无法逾越,就算过去了也很难回去。而恒山山脉虽然地势险峻,但是只有百里宽,最窄处雁门关附近只有50里,所以从南部跨越恒山山脉进入临汾盆地是最接近关中的路线,也是最可行的。

三:雁门关南北地理环境。首先恒山山脉比较险峻,就算如今的现代,也没有多少方便的路线通过。这座山脉几乎是太原以及临汾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只要守好恒山山脉的隘口,基本能保证太原北大门无忧。

下图是恒山山脉,虽然不宽,但是非常险峻

恒山山脉

恒山山脉

另外雁门关附近的广武口河河谷与关沟河河谷源头交汇,形成一条天然的通道,并且此处山脉宽度40-50里左右,骑兵一马鞭几乎就能跑过去,所以此处成为北方游牧名族南侵的必经之路。雁门关就是建在这样的重要的通道上,雁门一关,雄险苍奇。千秋雁门关,一直是历史中的主角。

翻过雁门关,就是马邑,马邑处在三面山一面水的宝地,能牧马修养大军,是绝佳的驻兵地带,无论中原王朝出击漠北,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此处是绝佳的整顿大军之处。

大致说这么多,等有时间再做3D视频。欢迎大家关注我,我制作了不少3D沙盘讲解战争视频,可以来瞅瞅


信息素


马邑是中原王朝北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个地方位于雁门关外,是长城外的第一站,连接着大漠。是中原地区通向漠北的必经之地。所以经常发生战争,是农耕文明跟游牧文明相互摩擦的地方。像史记里就写:匈奴攻韩国王信马邑。

匈奴骚扰大汉,主要的突入口就是马邑。这个城还是当年蒙恬修的。当年蒙恬打匈奴,他决定采用守势,一是修长城,一个修军事堡,他就看中了马邑这个地方,在这修城。这个城一修就坏一修就坏,后来发现有些老马在旁边划圈,就按这个老马划的地方修城,还真修起来了。这也因此叫马邑了。这个城不大,周长也就一公里多,主要是军事用途,是用来喂马的地方。

那马邑有什么特点呢?一我们说了,他在长城旁边,是长城的一个附属堡垒性质的地方,另外,他是通往大漠的要道。最后,他是一个小盆地的形状,三面环山,一面阻水,地势很险要。那这种地形最适合干的事情就是打伏击。匈奴人如果进攻了,能够在这里提前埋伏好兵力,就可以把匈奴人包饺子。

事实上,汉武帝当年就这么干过,还差一点就成功了。

等等家知道,汉朝跟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征战,刘邦当年就想一下把匈奴打倒,原因很简单啊,大秦帝国在的时候,匈奴老老实实的,现在轮到他当皇帝了,结果边关的事情搞不掂,这说出去多不好听啊。可是没想到,他一去就碰到了硬茬。

匈奴的冒顿单于鸣镝杀父,计服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控弦三十万,兵围白登,骑侵燕代。匈奴一下达到了鼎盛期,反而将刘邦围困在白登,最后,老刘走夫人路线,送了买路钱才逃了回来,后面,吕后又被冒顿调戏,说我一鳏夫,你一寡妇,我们在一起就能一块二了。

吕后只能忍声吞气。就这样被匈奴欺负孤儿寡母。到了汉文帝跟汉景帝都是和亲为主。

到了汉武帝,终于有机会一较高下了。

这个时候,一个马邑土豪聂翁壹提供了一个方案。他表示自己愿意打入到匈奴内部,诈称可以帮助匈奴拿下马邑,吸引匈奴人前来,大汉军队只要设个伏,就可以一举消灭匈奴人。

汉武帝一听很高兴,派了二十多万大军出发了,埋伏在马邑附近。匈奴人也真信,真的来了。可是,到了武州外围时,匈奴大军突然停了下来,为什么呢?汉军的演技太真的,真的像假的。

为了吸引匈奴人,汉军在野外放了很多牛羊当诱饵,可是,匈奴也不笨,一看全是牛羊,没有牧羊人。

匈奴的老大叫军臣单于,军臣单于决定去抓一个舌头。

很快,舌头抓来了,是武州的一个尉史,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守烽火台的。抓来之后,没怎么用刑,这个尉史就一五一十招供了。

这就太坑爹了,军臣单于就此下令退兵,走之前出了一身冷汗,表示自己得到这个尉史是天意。后面,还封了这个尉史当天王。

这样,大汉伏击匈奴的计划就落空了,而一个人的命运也很悲剧,这就是一开始主战最积极,并介绍聂翁壹给汉武帝的大行令王恢。

他也在这个伏击圈里。这个伏击圈人很多,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跟王恢一起设伏。王恢不是主力 ,带了三万汉骑负责截击对方的辎重。

现在匈奴一走,大家也各回各家了。但王恢的位置比较靠前,还有机会攻击一下匈奴的尾巴,但是,考虑到匈奴的机动性很强,出击的话,可能三万兵马都要仆,所以就没有出击。

这一下,汉武帝发火了,这个计划是你提供的,现在计划失败,你也不攻击一下,说出去,大汉帝国还有面子?最终,王恢是自杀谢罪。

一击而成千秋业的马邑之谋就此结束了。

而汉朝跟匈奴的大战就此拉开大幕。

飞将军李广纵骑边疆,声震匈奴,可是,命运长于捉弄,他难求封侯。

李广利一代名将,却诈降成真降。卫青奇袭龙城,七战七捷,收河朔、复河套。但也用去了大汉大半的积蓄。霍去病轻骑八百奇袭漠北,轻取河西,马踏祁连,最后封狼居胥,祭姑衍山。

匈奴这才大败远遁,出现漠南无王庭的情况。但是霍去病也是悲剧,家还没成呢,就英年早逝了。

后面张骞凿空,通西域,拓丝路,陈汤远征西域,越葱岭,趟阗池,斩单于。给大汉跟匈奴的交战划上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但这么多年征战,汉文汉景的积蓄早就花光了,大汉也在汉武达到一个顶点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要不是那个胆小的尉史,可能就不必花费如此巨大的人才财力了。


脑洞历史观


诚邀!小逸通过三个方面回答下您的问题:

第一、地理位置


我们首先来看看马邑所处的地理位置,马邑在如今山西省朔州市,由于历史的发展,逐渐失去重要性的马邑,已经成为了一个自然村。最早的时候,秦国名将蒙恬曾在此地养马练兵,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军事要塞和补给重地,故而史称马邑。历史上的马邑城地处雁门关外,是中原地区通往塞外漠北草原的必经之路。往南通过阳方口、雁门关可以到达中原,往北有腊河口、刘家口可以到达如今的山西大同,,西南方向有大水口、北岔口直达黄河。由于拥有着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无论是胡人的南侵掳掠,汉人王朝的反击围剿,都是以该地区作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守目标。尤其在秦汉时代,马邑一度成为关外的军事重镇和咽喉地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历史发展


马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先秦时期,当时秦国名将蒙恬在雁门关外北逐匈奴,于马邑之地围城养马,并逐渐发展成了军事要塞,所以才有了马邑之名。汉武帝时,著名的“马邑之谋”揭开西汉王朝北伐匈奴的大幕,成为了汉匈开战的起点。后来到了隋朝,雁门关外的大片土地就归属于马邑郡所辖,而郡衙所在地便是如今的朔州,真正成为了北部边塞和军事重镇。唐朝开元五年,马邑被重新建起,经过历代的修补加工,最终形成了功能十分完备的古城,一直维持到清代初期,才逐渐没落。如今的马邑,也是残垣犹存,古风仍在,依然具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另外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南起雁门关、北至杀虎口,人们逐渐走出了一条“马邑古道”,南延北伸,最终形成了中原和大漠以至中亚、欧洲互通的交通大动脉,保持着像丝绸之路一般的畅通。 其历史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重中之重。

第三、综合因素



由于中国古代北部少数名族的对立和战争,和平与交融,马邑也随着时代政治的变化和繁荣,落寞再繁荣。直到今天,随着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马邑也已经失去了军事重镇的地位,融进了滚滚历史长河,留下一段风起云涌的记忆故事。(注:图片来自网络,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阅读讨论。)

我是小逸,品读古今史实,探讨人生哲理,感谢小伙伴们阅读观看,如果觉得小逸说的有道理,请大家动动小手,点点关注!😊


史韵丶


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站在匈奴和突厥人的角度来分析,看一看从马邑进兵有什么好处。匈奴人和突厥人之所以喜欢以马邑为突破口南侵,原因有三点:

一,马邑的地形地貌结构决定了马邑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

马邑位于山西省的北部,大同盆地的东南端,长城之外,大漠之南。马邑城池西依黑驼山,南有句注山,北有神头山、契吴山、东南是桑乾河。加上又是处于盆地之中,山环水绕,这就是一个小型的四川。外部不好打进来,从里面也不好打出去。对于汉唐来说,是一个屯兵打伏击的好地方。有兵就有粮,马邑要驻扎大量的兵马,首先就得有丰富的屯粮。一旦重兵攻破马邑,马邑就会成为了匈奴人和突厥人南下的大后方。

二,马邑农牧业发达,既能既能提供粮草,又能提供战马牛羊,是一个可以长期供应前线的粮仓。

马邑地处黄土高原,在自然条件没有遭到较大破坏的汉唐时期,黄土高原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具有较好的成土母质条件,具有很高的肥力,而且耕种比较省力,即便是粗放的种植,也能有很高的粮食收获。

汉唐时期,马邑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温和的,水草茂盛,气候适宜,有许多天然的牧场,宜于牲畜繁殖生长。汉唐修筑马邑城,就是为了在这里养马。如果能够夺取马邑,不仅可以夺取汉唐王朝的战马产地,削弱汉唐王朝的力量,还能补充自身所需。

农牧业发达,能够为匈奴人和突厥人南下提供补充。有的时候,草原受灾的话,这马邑城就是一个赈灾之城。不要命,匈奴人和突厥人也要攻破马邑。

三,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旦攻破马邑,很快就可以威胁到汉唐的中枢。

攻破马邑后,向东可以进入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可是骑兵纵横掠夺的好地方。向南可以顺着太行山以西的多个小盆地南下,饮马黄河,威胁到关中的长安。进兵如果受挫,还能从容退走,只要攻破太原,就不用担心被人掐断后路。


青青说文明史


关于马邑(今山西朔州朔城区东北),唐太宗李世民曾做过一首诗,《饮马长城窟》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其中有一句,将军旋马邑,意思就是将军从马邑凯旋而归,可见马邑自古以来就是进出边塞的必经之地。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一直属于冷兵器时代,而冷兵器时代的地理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古代汉族农耕文明最大的敌人就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自秦朝完成中原统一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由小部落统一成为匈奴帝国,伴随着汉人王朝更新换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也不断更替,匈奴、鲜卑、契丹、蒙古、女真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政权不断更替,但是不变的是北方游牧民族贫瘠的资源和贪慕中原财富不断南下掠夺野蛮行径。

因此饱受北方侵扰的汉人不得不选择边塞险要之地修建长城修建边关要塞阻挡北方的入侵。

而山西不仅是中原地区的正北屏障,也是古代以关中洛阳为政治中心的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漠南中心最快捷的必经要道。

山西省由南北相连的人字形珠状盆地所构成,这个人字头北达漠南与燕京,人字撇经上党通往关中,人字捺通往洛阳,而马邑背后的雁门关就处于人字头主干道的要害处。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偏关、雁门关、宁武关,平型关,内关共同组成了一道保护山西河北两省的防线。所以雁门关与平武关成为北方门族进攻汉族政治中心关中洛阳一带的必经之路。

而马邑位于桑干河上游,南扼雁门关险隘,地貌轮廓是北、西、南三面环山,且山势较高,中间是桑干河平原,地势较低,气候适宜,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是雁门关外最重要的养马之地。

早在秦朝时,曾在马邑筑城防备匈奴侵略,后来废置,到唐朝开元年间又重新建起,到明朝隆庆时期,马邑城城墙包砖,以石为基,高约11.3米,女墙高2米,周长2.1公里,角楼4座,铺舍12间,敌台24个,东西二门外各有月城,建成功能十分完备的古城,到了清代初期,马邑古城逐渐被战乱破坏。

马邑古城虽然被毁,但他的悠久历史被载入史册

民国初年马邑古城

如今的马邑,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


小油瓶侃历史


马邑一面靠水,三面合围,同时它也是通往关中的要道,又是军事重地,所以匈奴和突厥都喜欢以此围突破口。

唐置马邑县,人们只要想起朔州,就会提到同样重要的马邑。马邑是北方赫赫有名的边塞重镇。

秦朝的蒙恬就经常出雁门关北击匈奴,围城养马而成就了马邑之名。汉武帝时期的“马邑之谋”揭开了西汉北伐匈奴的序幕。如今的马邑,残垣犹存,古风仍在,随处发现的残瓦断砖依旧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

马邑之谋:元光二年,汉武帝对于匈奴忍无可忍了,当时有一个马邑商人对王恢说,匈奴常为边患,不如乘他们和亲无备,诱令入塞,伏兵袭击,必获大胜。王恢把他的计划告诉汉武帝,武帝太年轻气盛了,就听从了。本来计划的很周密,匈奴的十万人马也来了,匈奴抓住了一个尉史,得知了武帝的计划,单于遂引兵退出塞外,王恢的三万人马本来用来袭击匈奴背后的,他看匈奴大军返还却不追击,害怕了,结果武帝知道了杀了他。虽然马邑之谋失败了,却揭开了汉匈战争的序幕。

还有一个传说,突厥的吉利可汗围困马邑而不攻下是为了等尉迟敬德的援军,想击溃唐的援军从而一举拿下马邑,当时可能不知道李世民就在马邑城里,不然就会死命攻城的。

马邑是公认的边防重地,是北方民族进去中原的通道,也是战略要地,历朝历代都对它很重视。


人饮水思源人


马邑古代称为马邑县或马邑郡,就是现在山西朔州市往东一点的一个小山村。在桑干河上游,西北紧邻内蒙古,南扼雁门关隘。可以说境内西、南、北三面环山,中部和东部是平川,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部山地主要海拔普遍在1750~2000米之间;南部山区主要海拔2100多米,山高峰巍,悬崖绝壁,坡度很陡,山上多是松树、桦树;北部山地为城区最高点;中东部平川区面积约占全境总面积的70%,恢河横跨其间,境内还有其他主要河流如恢河、黄水河、七里河、源子河等,但都是桑干河支流。马邑是北方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又是边塞重镇,从这些地势就能看的出,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控制了马邑,就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打乱对方的部署,事半功倍,如鲠在喉啊,所以不管匈奴还是突厥人都喜欢从此突破。另外,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历史意义和典故,马邑也不例外。远在先秦时期,秦始皇的大将军蒙恬在雁门关外北逐匈奴,围城养马,才造就了马邑这个地方,然后在汉武帝时候,在这召开群臣会议,商议讨伐匈奴的对策,就是著名的"马邑之谋",从此揭开西汉王朝北伐匈奴的大幕。还有一个典故,这里还有一典故,相传当时城墙每建一次,便塌方一次,有一日夜间,蒙恬梦到一匹白马绕城跑了一圈,便开口说话,“可根据脚印建城”。没想第二日果见脚印,遂依脚印建造,果然不在塌方。可见中国大地真的遍地是历史。




看图学历史


这个问题放现在要容易理解的多,军事地理,打开地图看看,由西北入晋阳(今太原),这里是开始跨越大山和关隘的前沿集结地,离雁门关、宁武关都只几十里。同时也是汉军狙击入侵最前沿最合适的区域,胜之则敌溃远退,败则还有大山关卡据守。故欲由山西谋中原和关中,必先占晋阳;欲夺晋阳,必由此处整兵取关。反之,汉军欲远击西北草原大漠,这里就是发兵誓师之所在。


团座-0606


马邑是塞北草原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在现在的大同市北面,在秦汉之际是长城以南,属于汉朝时期的代郡。大同市与张家口集宁市呼和浩特市这一区域地理是海拔高度在一千多米以上的起伏山地,因为气候比较冷,不适合农耕,自古以来是游牧部落的活动区域,周朝时期是北狄人,战国时期被匈奴人占领,后来被赵武灵王收复,北筑长城。汉朝初期,又被匈奴人占领。这个地方历来是草原民族进入中原的战略要地。向南进入太行山,向东进入华北平原。


太兴真人


马邑就是我们朔州以前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