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昨晚邻居来敲门,红着眼进门就问“你说我教育孩子是不是特别失败?”我这邻居北大高材生,老公是名企中层管理人员,两口子文质彬彬,5岁的女儿桃子更是乖巧听话,惹人疼爱。他们对孩子教育更是让人如沐春风,优米爸曾多次感叹“人家怎么那么会教育”。所以当她质疑自己的教育时,我着实吓了一跳。原来,小桃子白天在幼儿园偷拿了同学的芭比娃娃,老师叫家长了。邻居那么优秀的人,听到孩子偷东西后彻底奔溃了。她不明白“她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要去偷?怎么能偷东西呢?”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一说孩子偷东西,很多父母都会为之一惊,但这个问题却经常碰到。在父母眼里”偷“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就像《追风筝的人 》中说的”这个世上的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很多人甚至把孩子偷东西上升到”道德“高度,他们认为小小年纪不学好,长大还了得?偷东西就是道德败坏!

其实,孩子偷东西和道德无关,只是到了一个成长的必经阶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孩子们说谎、偷东西等行为,发现孩子从生下来到成年要经历4个道德阶段,在某特定阶段孩子就会出现偷东西的情况,这与道德好坏并无关联。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第一阶段0到3岁被称为前道德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对问题的考虑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在他们眼里没有规则可言,他们也不能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心理学上称这一阶段孩子的行为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比如,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看到任何喜欢的,都想要据为己有。

第二阶段3岁到7岁被称为他律道德阶段或是权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但更相信权威,比如父母、老师或者年龄较大的人。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待问题有绝对化倾向,认为一件事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他们会根据事情的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动机本身。比如:你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拿别人东西是错的,不可以!他们并不能理解,而你告诉他们,你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你会着急,你拿别人东西主人也着急,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第三阶段是7岁到12岁被称为他律道德阶段,也称合作道德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开始与他人发展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这个阶段孩子会对偷东西有自己判断,即便老师和家长说这是不对的,但只要他们认为正确就仍会继续。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还在偷东西,家长就需要谨慎对待了。

第四个阶段是12岁之后被称为公正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到这个阶段孩子的道德才算真正成熟。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6、7岁的孩子偷拿东西,并不是道德出了问题,而是他们只是不认为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这个念头有什么不对。

可能你会问,既然偷东西不是道德问题,那么到底为什么孩子会偷东西呢?

首先,家长没有给孩子做好“物权的划分”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在孩子3岁前以我为中心,这时他们没有“物权”概念,分不清某件物品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所以,如果喜欢一个玩具就直接拿走了,并不会去考虑这个玩具是属于谁的,只觉得“我喜欢,我发现了这个玩具,那它就是我的”。所以你会经常看到,妈妈苦口婆心劝孩子还东西,但孩子却抱着别人的东西不撒手。

其次,5、6岁的孩子还无法抑制冲动。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教授Gil Noam, Ed.D.说:“5、6岁的孩子已经学会把秘密放在心里,他们的偷窃行为可能是有计划性的。”他研究发现,虽然5、6岁的孩子已经道路他律道德阶段,但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他门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家庭儿童治疗师Meri Wallace主任说,“

虽然在理智上孩子知道这些规则,但是并没有把它内化。”所以,家长很容易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口袋里发现来路不明的棒棒糖,书包里发现别的小伙伴的玩具。

最后,孩子偷东西,可能是家教太严。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前面提到的邻居很重视家庭教育,但就是对孩子零花钱管的非常严格。每周除了固定的零花钱,不会额外给孩子钱,孩子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所以当邻居说出孩子偷东西时,我竟有种理解孩子的感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家教过严,孩子有金钱匮乏感也会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因为孩子明白即使我开口也不会得到满足,于是会通过偷窃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那么,当家长发现孩子偷东西时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偷”背后的逻辑。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英国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表示:孩子的问题行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偷东西也是一样,表面看孩子因喜欢某样东西而偷,实际这背后一定藏着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有孩子是因为好玩而偷,有孩子想引起家长注意而偷,有孩子因为得手的成就感而偷。

这时就需要家长读懂孩子“偷”背后的行为,并对此作出回应。比如,你发现孩子是为了买玩具而偷钱。那么你就应该告诉孩子:你想买玩具的要求是合理的,但你的解决方式并不可取,告诉孩子可以将零花钱慢慢存起来或者自己赚取零花钱。当然,你也可以适当的提高孩子的零花钱。

其次,明确告诉孩子哪里错了。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时期,大多发生在“他律道德阶段”,正好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所以明确的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记得小时候,有次随父母去一位叔叔家做客,大人们正在打麻将,初次见麻将的我一下子就被桌上的小方块吸引了注意力。临走时,顺手牵羊拿了一块。父亲发现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坐下来语气坚定的告诉我“这么做是错的,无论是在家或外面,谁都不喜欢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孩子。一副麻将缺一块就不能用了,如果你的玩偶小熊衣服被人拿走了,你会伤心吗? ”也是从那次起,我才懂得拿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他人的同意。

最后,不要打骂,要正面引导。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偷东西就是道德有问题?未必!

当发现孩子偷拿了别人东西后,一定要放平心态,不要指望简单粗暴就能解决问题。

有网友回忆“小时候,有次去小卖部看见辣条特别想吃,就拿了一包放进书包,结果被老板抓住了,叫了家长,告了老师。父亲一来就是两耳光,还骂骂咧咧地说“我怎么就养了个贼”。记得当时围观了好多人,还好老师出现,把我搂在怀里并大声的呵斥:“我的学生,是不是贼我自己清楚,你身为父亲难道不清楚吗?”老师拉着我付了款,给老板道了歉。如果那次老师没来,我可能真的会变成小偷吧!”

心理学家发现,家长暴力解决会强化孩子偷窃的行为,孩子会将“小偷”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不自觉的进行对标,反而会激化他的不当行为。

家长应该学习这位老师的做法,当着孩子面将拿的东西还回去,并且真诚的道歉,作出适当的补偿。

所以,你看当碰到孩子偷拿东西时,不要急着去否定他,孩子这样做可能只是因为对世界的理解与你不同,所以需要我们将她引导到大众的价值观内。就像教育学家卢梭曾说:“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