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郑焕章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五里西桥”。它宛如一条玉龙横卧于晋江、南安两市交界的海湾上,东连安海镇、西接水头镇,是我国古桥梁中首屈一指的大长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赞誉;若以石桥之长而论,当今世界上恐怕尚无能与之相匹比的。1961年3月4日,安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海,古名“湾海”,宋为“石井镇”,明称“安平镇”,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南宋前桥未建时,专靠舟渡,“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南宋初,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繁荣发达,安海港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单靠舟渡已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绍兴八年(1138),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缗(一缗为一千文铜钱),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这座大石桥。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因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而停工,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一月,郡守赵令衿来泉上任后,再主持续建,又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全系花岗石砌筑,属石墩石梁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其广一丈有六尺,疏为水道者三百六十二有二”(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实测原桥长2255米,面宽3-3.8米,桥墩361座,疏水道362孔。由于石桥跨越五港、西姑港、水头港等港道,因此,根据海潮涌入港道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桥墩采用三种形式:在水流缓慢的浅水域里筑长方形墩,计308座;在水流湍急的水域里筑双头尖的船形墩,计28座;在一面较深峻的水域里筑一头平一头尖的半船形墩,计25座。桥基则根据地层的不同,分别构筑筏形浅基础、睡木沉基和木桩基础。其中睡木沉基,是继北宋洛阳桥创造的筏形基础后又一可贵的创造。桥面每节用5-8条大石板直铺而成,长短不一,长者11米,短者5米,重量一般有4-5吨,最重达10多吨。据说,这样巨大的石板是从隔海遥对的金门岛开采海运而来的。它的施工方法同洛阳桥一样,是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船只的位置,然后把石板架装上去,这与现代的浮运架桥法基本相同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为了安全,桥面的南北两端都筑有石栏杆防护,远处眺望,甚为壮观。赵令衿在《石井镇安平桥记》中夸赞它:“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所以,安平桥的建造,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伟大创造力。

安平桥的疏水道为什么有362孔呢?这当然是根据石桥的跨度及其他因素来设置的,但它也有个传说。据传,僧智渊原是南安县一秀才,叫李学智。他一心想功名能得上进,考期临近时准备上省城赴试,可因家贫如洗,又双亲年迈多病,无奈何去安海北面的桐林里向员外黄文斌(黄护的父亲)借钱,保证日后功名若得成就,定报此恩德。黄员外见他为人忠厚老实又孝顺父母,遂即吩咐帐房付给白银362两。谁知他乘小船返回南安至水头时,却遇大头龟兴风作浪,船沉海底,幸得被尼姑救往天竺山修身念佛,取法号智渊。20年后,黄文斌已去世,其子黄护筹建安平桥,他就下山相助。为纪念黄员外的功德,他特意将疏水道分成362孔。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因建于波涛汹涌的海湾上,尽管自宋代以来经数十次重修,但800多年的沧桑变化,海滩泥沙沉积,使之从水上桥变成陆上桥,而且由于风浪的冲击,车马的践踏,桥墩大多残破倾斜,桥板不少断裂,桥栏荡然无存。从1962年起,国家多次拨款维修;1980年,国家又拨巨款进行全面整修,于1982年1月正式动工,1985年5月竣工。这次整修,不但修复了桥墩,补齐了桥板,恢复了桥栏,而且桥之两侧沉积的泥沙各挖宽30米,使陆上桥又成了水上桥;同时在桥的南面50多米处开辟一条新公路,以绝车马继续在桥上通行,从而更有效地来保护这座举世闻名的古桥。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上原有五座桥亭,即超然亭、海潮庵、泗洲亭及其东西两旁的两座路亭。超然亭位于桥头,现称“水心亭”,又名“桥头亭”,其前身原是佛宫,桥成时改为亭,内祀观音,后焚毁,明清间两次重建,现在又在扩建。海潮庵原在桥尾南安水头处,后废,现存为民国初重建,近年又加以扩建,内也祀观音。泗洲亭,原称水心亭,位于桥之中部,又是晋江、南安的分界处,故俗称中亭”,系桥成时所建,后又多次重修或重建,现存是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的,本祀泗洲佛,后祀观音。亭的石柱上有对十分引入注目的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据传说,上联为僧智渊所撰,下联是黄护所撰,而直到明万历年间重修安平桥时,黄护的后裔黄承恩才将之镌刻在石柱上;如今所见到则是清同治五年重立的。亭的四周和墙上还立有明至现代重修安平桥的碑记十四方;亭前又立有二尊1.60米左右的石雕武士像,披盔戴甲,手执长剑,形态威武,风格古朴。该亭东西两旁各有一座路亭,耸立于桥身之中,供行人憩息。原亭早已毁圮,今之所见是八十年代修桥时重建的。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清代,安平桥的东西端即桥头和桥尾还各增建一座拥有拱形门的石牌楼,俗称“隘门”。桥头这座叫“望高楼”,是原桥头被拆毁一小段后于清同治三年(1864)在新桥头建造的,以示桥之开头,楼上嵌有一方该年黄章烈所写的楷书“望高楼”三字的石匾额,楼下嵌有一方题有楷书“寰海镜清”四字的石匾额。

桥尾的牌楼原系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造的,民国时被毁,现所见是八十年代修桥时重建的,但当年南安知县盛本所写的楷书“水国安澜”四字的石匾额依然嵌于其上。距此牌楼数步尚竖立一方原镌刻篆书“安平桥”三字的石碑,为南宋绍兴末任南安县尉陈大方所写,可惜现已成为残碑,仅剩一“桥”字。

安平桥周围矗立着五座石塔和一座砖塔。五座石塔均系镇风塔,原塔于解放初被拆毁,现为80年代后期重建。其中四座是方形实心小石塔,高2米,分别建于桥之东西两段的南北两侧,离桥10米,对称排列;另一座是八角形五层石塔,高6米,建于中亭前十米处。这五座石塔点缀其间,使桥显得更加壮观。砖塔正名“瑞光塔”,屹立于超然亭的东北侧,因位于安海西畔,俗称“西塔”。该塔通高20.55米,为五层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内空心,有旋梯可上,外涂白灰土,又俗称“白塔”。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桥建成那年,乡人拿造桥余资来建造这座塔,明、清间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修后曾易名“文明塔”。登上此塔,可饱览安平桥那“玉龙千尺天投虹”的雄姿和海天茫茫、风帆片片的壮丽景象。现今五里桥南滩涂开发,高楼林立,楼高于塔,昔日壮丽的景象已无法再现。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不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在历史上还展现出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气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爱国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曾在这里统率军民堵海口,痛歼倭寇。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也在这一带建立抗清根据地,并从对面的金门料罗湾挥师东渡,驱走侵略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英雄气慨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郭沫若《咏安平桥》诗句),安平桥给我们留下多么宝贵的历史财富啊!今天,它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采,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必将牵动更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怀乡情思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