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后世很多政权都喜欢用周来作国名?

大秦铁鹰剑士


“国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的重要,一旦国号被改变了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灭亡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改朝换代”。

“国号”的确定分为很多种情况,比如秦朝来源于封地“秦地”,隋朝来源于封爵“随国公”,元朝来源于《易》中的“大哉乾元”,也有像明太祖朱元璋这样自己创造一个“大明”的。

当然也有很多延续前朝国号的,其中最成功的无疑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其他的大多是“立足不稳”借用前朝的名号,稳固自己的统治。

这其中就包括宇文觉的北周、武则天的武周、郭威的后周、吴三桂的大周,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国号“周”,被后世的史学家分为北周、武周、后周,至于吴三桂的所谓“大周”根本不被承认。

宇文觉的北周。

宇文觉将国号定为“周”,可不是为了占便宜,实际上早在篡位之前宇文觉就被封为“周公”,篡位之后大概宇文觉感觉这个“周”不错,这才确定为国号。

史学家也称之为“北周”、“后周”、“宇文周”。

武则天的武周。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传奇经历,大家都非常清楚,我就少说一点,武则天“改唐为周”共有两种说法。

武则天的姓氏“武氏”是来自于周平王之子姬武,武则天自称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孙”,意思很清楚就是“蹭一波热度”显示自己血统高贵,有做皇帝的资格。为此武则天不惜代价,学习“周公在雒邑造明堂”的事迹,在洛阳兴建“武周明堂”。

武则天的大周虽然非常短暂,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也被称为“武周”。

郭威的后周。

五代十国时期,黄袍加身、谋朝篡位非常的频繁,但是篡位的人必须给自己找一块遮羞布,所以后周太祖郭威宣称自己是“周朝虢叔后裔”,以“周”为国号。虽然二世而亡,但是后周两任皇帝郭威、柴荣都是一代明君,具有一统天下的潜力,只可惜英年早逝,白白的便宜了“赵大”。

史学家也称之为“后周”、“郭周”、“柴周”。

吴三桂的大周。

至于背负一身骂名的吴三桂,先是自封周王,然后篡位建立“大周”,勉强被史学家称为“吴周”。

所以“蹭热度”对一个开国皇帝来说,也是一个非常考验“技术”的事情。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实的一面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古代用“周”做国号的正统王朝一共有四个,周朝、北周、武周、后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256年,秦国破洛邑,周赧王被杀,东周亡。两周合计享国791年。周朝是第一个以“周”做国号的朝代。周先人起初并无“周”之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定居在以农耕为主的城邑。

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不得不离乡远徙。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周朝历时之久,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只周礼一项就被历朝历代奉为经典,所以新建立的王朝多会用“周”做国号,以示正朔,其中不无攀附嫌疑。


北周是南北朝时期北朝之一。公元557年,鲜卑人宇文觉建立周朝,史称北周,又称宇文周,建都长安。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北周的国号源自宇文觉的爵号。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觉承袭太师、安定公等官爵。同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又下诏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此周公亦指周公旦,假借周公之名,行周公之礼。

公元690年,唐睿宗载初元年,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自加尊号为圣神皇帝,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公元705年,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

据《姓纂》记载,武姓得姓始祖是周平王少子姬武,一落娘胎,姬武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他便以武为名,后代子孙也以武为氏。武则天自认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孙,所以称帝后便以周为国号。关于国号的另一说法,武则天在称帝之前曾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邑造明堂,前后两次在洛阳兴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兴周礼的姿态,意喻效法周代,以“周”为国号。

五代中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开国于公元951年,郭威建立的周朝,史称后周,都城东京汴梁。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柴宗训禅位,后周只存在了仅仅十年。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又别称“郭周”,或以世宗柴荣之姓称“柴周”。



除以上正统朝代外,还有元末义军领袖张士诚在江浙一带建立的大周,以及清初吴三桂云南起兵反清时建立的大周。


五经博士


史话实说,为你回答

首先“周”这个字是怎么来的,然后周朝为什么叫周朝?

“周”的称呼,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给予的。周族擅长农耕,于是“周”字卜辞写成“田”,金文写成“上田下口”。很像是在一大块方形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金文的“周”表示国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区的美称。周族即周人崛起於周原(周原即现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和扶风县),在巩固国力后于武王伐纣灭商朝建立西周。

周朝。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首都为镐京(今西安)。首都东迁到洛邑(今洛阳)叫东周(前770年-前256年),由周武王所建。

北周(557年—581年),南北朝时北朝的政权之一,国号为周,定都长安。宇文泰奠定基础,宇文觉接受西魏恭帝禅让后建立。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为隋。北周叫周,首先定都西周古都镐京,然后政治文化方面是学周朝的。

武周(690年-705年),女皇帝武则天称帝时期,国号为周,定都神都(今洛阳)。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武周时代来临。这里叫周,主要是因为定都东周的古都洛阳而来,当然主要是傅游艺提的。

后周(951年-960年),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政权,国号周,定都开封。951年后周太祖郭威开国,960年陈桥兵变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取代。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的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

吴周(1678年—1681年),清代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建立的政权,国号周。吴三桂自封“周王”,第一是打败了朱氏王朝即南明朝,而朱氏王朝也都封为“周~王”,比如朱橚(1361年10月8日-1425年9月2日),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为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府;其谥号为定,故又称周定王。第二吴三桂打败了南明朝,那继承了南明朝,然后又打起反清复明的口号,所以自然就自己封自己为周王。

周朝是中国最久的朝代,将近八百年的历史,可想而知,这个朝代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对后来的中国朝代发展也是如此。另外后来的中国朝代都不超过三百年。


史話實說


用“周”字作为其政权自称的我国古代政权,一共有6个,他/她们分别是:

那么,这6个周政权,分别是为什么自称为“周”的呢?以及沿用至今的史家习称又是为何称他/她们为“某周”的呢?且看下文分解:

周之源起:周原与西周

正如汉朝与汉水密切相关,秦朝与秦川相互影响,西周的前身周方国亦与一个“地名”相关,这个地名便是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部的周原,它大体涵盖岐山县、扶风县、眉县等三个宝鸡属县,从地理单元上讲,正好处在关中平原的西部,是关中平原收缩于汧渭之会(千河、渭河交汇处)前的最宽广处。

周原与周族

周原是周人从泾水谷地的豳地走出以后定居的第一处肥沃宽阔平原之地,所以立马为周人的壮大提供了绝佳的农耕环境,周人从此才一跃而成西方方伯,并最终以“小邦周”之姿取代了“大邑商”。有趣的是,三四百年以后的嬴秦也复制了周的这一路径,从陇山以西的秦川一路向东,在周原西缘的汧渭之会立足(汧邑、平阳、雍城,注意此处的平阳并非后来位于临汾的平阳),进而进驻丰镐北部的咸阳,成就一代帝业。

当然了,现在并不能确定,到底是先有了周邦、周族的称呼,还是先有了周原的称呼,孰先孰后的问题由于过于玄远且无任何资料,而无法确证。倒是关于“周”字,有一个很朴素的释读,值得回味:

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张日舁

那么,若是从“周字直作田”的甲骨文、金文释读思路入手,结合周人善于农耕的种种历史印象(周祖后稷、周式井田),那么周方国(小邦周)乃至西周的得名也便可以上溯到“耕田”这一相当朴素的意涵之上了。

周之续命:东周

周幽王末年,随着关中地区天灾人祸的持续加剧,周王室再度爆发了一次如同厉王时期那般的“政变”,传统史书对于这两次西周后期“政变”的记载一向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寒鲲个人是比较认同携平分立之说的,但是具体携王在哪里,尚且还没有倾向于哪个说法。

幽王末年对褒姒的宠爱,激怒了王后一族的申邦,申侯与太子宜臼(甥舅关系)联合缯邦、犬戎攻破镐邑,且不论太子宜臼究竟是否“与谋”,亦不论幽王与郑公之死究竟是不是犬戎失控过火误杀,太子宜臼终究是有弑杀君父之重大政治嫌疑的。周室宗族当时就不干了,立马在虢公带领下推戴了幽王之弟望(余臣是误读)为周王。(史称“周携王”,沿用的是晋人的说法,楚人称“携惠王”,“惠”或为政斗失败者为携王上的谥号,楚人因为与这次政斗无利害关系,所以敢于如此称呼)。

由于掌握宗周、周原的宗室支持望,且犬戎失控后或许对丰镐有所破坏,而宜臼的支持者除了秦,几乎都是东方的侯伯(晋、郑为首),所以宜臼便在支持者的推戴下最终迁徙到了同样有所营建且是西周用来接收东方贡奉的洛邑成周定都了。由于晋国为首的胜利者掌握了流传下来的史书《左传》的话语权(西方秦国也不可能留存政敌的史料),所以我们并没法儿知道究竟有哪些西方诸侯支持携王,只能知道在此时与晋国结下梁子的虢公翰一族是带头人,再算上晋国在曲沃代翼期间虢国对于翼之晋嫡的支持,最终晋献公假道伐虢也可以算是“新仇旧恨一块儿算了”。

西周与东周的得名,便是在上述幽王末年大政斗硬生生把姬周分成西、东两都城为中心的两个时期所致,宗周镐邑在西,成周洛邑在东,因此分为西周与东周。

周之末代分封:西周君、东周君

除了前述“大西周”(西周时期)与“大东周”(东周时期)以外,还有一对西周君(小西周)与东周君(小东周),他们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呵,周贞定王死后,思王弑哀王、考王弑思王,兄弟之间连续弑杀,周王权威彻底荡然无存,周考王之弟揭似乎也是一个掌握军权有实力弑君自立的主,或许是周考王拉拢来弑杀思王之人。周考王担心揭也弑君自立,便干脆把周王还剩下的土地全部分封给了揭(前440年),美其名曰延续周公的职位,成立了一个周公国(揭便是西周桓公),作为周天子的考王反而寄居在周公国之中。

七八十年后的前367年,西周惠公朝对于幼子班很是宠爱,也便利用手中为数不多的权限,把洛邑东方的“巩”地分封给了班,成立了东周公国,班也便是东周惠公。至此,在战国中后期的成周附近,也便不再被视为周天子的领地,而被视为两周君的领地。秦国终结周赧王之存在也是以秦军吞并西周公国为标志的前256年,而非最终灭亡东周公国的前249年。

周之攀附:北周、武周、后周、吴周

北周为宇文氏所创建,宇文氏之称周,首先应当是因为宇文泰的爵位——周公,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宇文泰之称“周公”与其推行“周礼”“周官”一致,是其试图用“周”这个玄远称号凝聚关中人心的重要政治举措,而且尧舜禹与夏商周自秦汉之际便逐渐被编排成华夏族群乃至周边非华夏族群的共祖,声称自己是“周”,就像赫连勃勃称“夏”一样,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攀附,这种攀附可以从神话里找出宇文氏作为一个非华夏族群融入华夏族群的统战理由。后来唐代令狐德棻编撰的《周书》便在开篇就引用了或为北周官方当年的编排,以宇文氏为神农后裔了,而神农后裔往往被认为姓姜,姜姓氏族是姬姓氏族世代通婚的对象,这便可以与“周”攀上姻亲关系了,在这一点上,宇文周的思路有点像刘渊。

武周为武则天所创建,武则天之称周,也是把自家的“武姓”攀附到了周平王后裔上,反正姬姓后裔改各种姓氏的都有,这么攀附虽然勉强,但尚且可以说得过去。而且,北周与武周毕竟各自以当年的宗周之地(关中)与成周(洛阳)之地为基本盘,以周为名,也算有点地缘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的后周与吴周的攀附,就完全没有地缘因素影响了,纯粹都是武周一般的思路:后周开创者为郭威,郭姓的主流来源便是前文书说到的那个“虢”,由于虢邦始封君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所以这俩位于宝鸡市陈仓区虢镇的东西虢便成为西周时期的重要宗室成员,郭姓因此而攀附“周”,倒也说得过去。

吴三桂所建立的吴周政权,与虢很相近:由于吴姓是以春秋吴国王室作为得姓来源的,而传说中吴国的开国君主吴太伯,则是周文王的大伯父,他吴三桂便是顺着这么一条藤摸上去,攀附上了“周”之国号的。

至于北周、武周、后周、吴周的史家习称,武周和吴周很明显都是以姓氏冠名的某周格式,而北周与后周则都是随了同期系列政权“大流”所致:北周归属于北朝政权之一,而且确实在北方,所以与北魏、北齐一道称“北”;后周则归属于五代政权之一,所以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一道称“后”。不过,北周在五代以前,也是被称过“后周”的,只不过是因为郭威又搞了一个被传统史家勉强视为正统王朝之一的周,这才被撤销了“后周”的别名。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用姓氏冠名法,称呼北魏为元魏、称呼北周为宇文周、称呼北齐为高齐,这就是北周的另一个小名型习称了。





不一样的历史趣事


国号大周,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政权统治者特别喜爱的国号之一。国号作为一个政权独立性的名称代表。具有深刻而又丰富的含义。而众观中国历史。周是中国历史出现最为频繁的政权代号。西周,东周,武周政权(即唐代武则天掌权时期)北周。后周。等等等等!


为什么不带政权建立者都喜欢用周作为国号呢?、

时间的维度:对圣王时代的追溯儒家常常提三代之治,主要是尧舜禹;又最推崇西周的文武周公,因此,对古老王朝的追溯构成了后世一些王朝确定国号时的重要考量。、地理的维度: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国号

东周列国,造成了天下几乎是个地方都有个“国”,所以后世一些王朝就会根据地理因素来确定国号。这其中又包括了多种情况,或王朝统治疆域决定国号,如五代十国的十国,基本上就是今天各个省的简称,什么吴越闽蜀之类;比如北周,这是在先前周王朝的故地建立国家。

三、血统的追溯:即使没有血统也能追溯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重要、后代子孙最多的王朝,


旧事旧人历史说


实际上,后世最喜欢用的国号,应该是“汉”而不是“周”。

在我国历史上,以“汉”为国号的政权有很多,除了西汉、东汉两个大一统王朝以外,还有两汉的尾巴王朝蜀汉(季汉)、西晋时期刘渊所建立的匈奴汉、东进十六国时期的成汉、北魏末年的邢汉、南梁侯景的侯汉、唐朝叛将朱泚的朱汉、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南汉、北汉,元末陈友谅的陈汉......

因此,从使用率来看,“汉”这个国号才是最高的,比“周”要强得多。而且,在众多以“汉”为国号的政权中,还拥有两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西汉和东汉,这也是“周”所不能比的。

其实,”汉“的文化认同是远比”周“要强烈的。

历朝历代开国,取“国号”都是头等大事,毕竟这关乎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国运的昌隆。而自两汉以后,后世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政权选择以“汉”为号,其实还是因为大汉王朝实在太优秀了。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首个能实现长治久安的大一统王朝,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北击匈奴,南灭闽越,西通西域,开疆拓土,将中华文明推上全新的台阶。而西汉覆灭后,素有“位面之子”称号的汉光武帝刘秀又成功的光复大汉,在续前汉的辉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复国运动。

东西两汉长达四百年的统治,不仅开创了辉煌的文明,同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时至今天,我们主体民族就称汉族,中国的文字叫汉字,语言叫汉语。自两汉以后,历代汉族大一统王朝,尽管国号不尽相同,但皆以汉家、汉邦、汉人自居;历代的军队也自称汉军、汉营、汉骑。

甚至连被大汉击败的匈奴人也产生对大汉的认同感(比如刘渊,就以汉自居),还有两宋时期入主中原的金国,他们也自称为”汉人“,以中华正统自居。

由此可见,”汉“的文化认同和影响力,都远比”周“要强烈的!

也许,我们都说周朝八百载,周朝的国祚确实比汉要长。但东周时期,周天子不过是个象征罢了,压根就没多少影响力。再说,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四分五裂,诸侯之际相互争霸,征战不断,也断然没有两汉之辉煌气象。



这些历史要读


朝代名号也称国号,即政权之号。这很早就有了。《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那国号是怎么来的?从史学家吴晗所著《朱元璋》一书得知,国号都有其特殊意义,大体可分四类。

第一种情况是用初起发祥地名以定国号,如商周秦汉宋等即是。《史记·殷本纪》:“殷契……封于商。”《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解释说:“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周朝的国号,是来自其始祖活动过的发祥地——周原。秦朝因其始祖住过秦地而起。汉朝是因刘邦受封为汉王,活动在巴蜀汉中一带而来。同时宋朝由来是因创建人赵匡胤在后周时曾为宋州节度使而定。

第二种情况是取自所封爵邑名,如晋隋唐等。晋朝的国号,据《资治通鉴》卷七九《晋纪》云:“司马氏,河内温县人,宣王懿得魏政,传景王师,至文王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隋朝是因杨坚称帝曾承袭父随国公之爵。随,原为地名,在今湖北随县南。因随是“走”的意思,预示国家政权不稳,到杨坚称帝改称隋。唐是因为李渊祖父两代承袭北周唐国公之故。

第三种情况是根据发祥地物产来定国号,如辽金。辽意为镔铁,是其发祥地物产,用为国号,取其坚也,喻政权如铁之坚。女真族发祥地按出虎水产金,又据《金史·太祖纪》阿骨打认为:“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于是国号大金。”

第四种情况是根据谶语或文字含义来定国号,如齐元明等。《南齐书》卷二八《崔祖思传》云:“宋朝初议封太祖(萧道成)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天命,从之’。”元朝国号源于文义,取《易》中“大哉乾元”之义,由蒙古改称为元。明之国号是出于明教,朱元璋元末参加明教红巾军起义发迹而称帝。

政权的国号命名,主要都是这几类原因。之所以大多是用周,汉,秦,主要是由于这些朝代都是比较著名的而且是很鼎盛的朝代,是出于一种崇拜的心理。


潇潇影视分享


古代确定国名,大体是依据这么这个条件。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如上古的夏、商。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如唐、宋。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如上古三代的周。源于宗族关系,如秦。寓意吉祥,如元。

后世继续选择周为国号,大约有这几种考量。周,代商而建,虽是以臣伐主,但是以有道伐无道,顺应天意而兴(打赢了才这样说)。因此选“周”为国名,有政治定位的考量。

其次是周朝国祚绵长,共传国君30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统治者都知道不能万世一系,却也希望自己的王朝尽量长寿。

然后就是延续正统,周作为上古三代,有天然的正统优势,后世的人以“周”为国号,认为是周王室后人,有乘袭法统、恢复江山的意思。



仁宗陛下殿前都检点


个评:周字之义一是周朝天子八百年永久長远之意,二是周字有吉祥生活田地丰足之美好,三是礼乐于周始从礼仪之邦到礼治天下为国泰民安。所以历代帝王很喜欢以周命国,即吉祥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