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陳果,“耄耋”讀錯,大家怎麼看待的?

快樂的窩瓜toby


這事兒挺有意思的。

茴香豆的茴有4種寫法,你知道嗎?

有一位教授讀錯了一兩個字,被很多人出來批判出來,批判的這些人是想顯示自己有多麼的知識淵博嗎?

我說這話不想為陳果洗白等等一系列的,只是說一個很客觀的事實。在生僻字這個歌出來之前有多少人能夠認識生僻字裡邊兒所列舉的這些字。不說作為普通網友的我們來說就說我們的語文老師,大學的老師能有多少人把這些生僻字全部認全?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咦?我為什麼要說上一句話?好吧,藉著這個機會說點別的吧。在我們常人的印象中作為書法家來說,對於每一個字的書寫它的間架結構都應該有很深的理解,但是書法家們會不會把這些生僻字認全我不知道,但是我所知道的會有書法家在自己所應該專精的行業裡邊兒,還會把個別的字寫錯誤。如果有對此不相信的網友,可以去百度上查一下。而且我記得有一個案例,一位書法家寫錯了一個字,還在很高級別的地方堂而皇之的掛著。

在課堂上講錯了一個字,就如同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錯了一道題是一樣的。現在網絡發達了,一個人在講有人把她的課發到視頻上,然後很多人盯著這個錯誤去看。當然了,咱反過來想一下,又有多少人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沒有反應過來,這個字應該讀什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其實我們很多人在讀書,或者說看一些書的時候往往會碰見一些我們平常不太注意的一些字,有可能不認識,我們都會去有一種秀才念字讀半邊的感覺。這些純粹是懶把人害的。有一本新華字典有可能在手邊兒都懶得去翻。關鍵問題是不翻也能把書讀下去,也能把這句子讀下去理解意思嘛。

其實在這事上網友大可不必較真,而作為陳果教授本人,我估計此後遇見一些生僻字,她肯定會去翻一下新華字典等等。哪怕所查出來的這個字,這輩子只用一次。

其實反過來說,中華文明傳承了這麼多年,光漢字就有多少個?我們很多人能認識多少?常用的有多少?還不要說不常見的各種的字體。

很無聊的一些話語,只是作為茶餘飯後一些談資而已。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討論。


龍語堂


耄耋這倆個字,中規中矩吧,知道的人多,不知道的也大有人在。

事情的核心點,陳果是復旦教授,作為一個名牌大學的老師,她實際上是不應該把這倆個字讀錯的!

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本事只是一個小事,有些人非要喜歡湊熱鬧,把事情無限放大!

我個人認為能做到一個名牌大學教授級別的人,本身的修養應該相對來說是很高的,讀錯一倆個字應該是算不得什麼!

就像我當年的高中語文老師,她專教語文的,有時候也會讀錯一倆個字,但是被我們指出後,她反而臉上笑個不行,誇我們聰明!我們也很得意,根本不會說她教書不行!因為她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語文老師!


馮一病


對於"耄耋"二字我有很深印象,以前並不認識,更不解其意,只到有一次因本村一老人去逝,記得當時我在帳桌上上帳,邊上有一老先了生在幫寫輓聯。閒餘時我看了他的書,看到此二字,想起之前看到不認識,便請教老先生。當時老先生叼起我給他的香菸,慢慢的說:不只你一人不認識。這兩個字讀作"mao.die",耄是指一個人的年齡段,耋也是一個人的年齡段。二字聯起來表示人的年齡很大的意思。也不知道老先生講的對不對,反正這些年至少我是這樣讀的,也是這樣理解的。 至於陳果,陳教授讀錯我想並不奇怪。畢竟人非聖賢,只是讀錯的人身份有所不同,若是象我們這些老百姓讀錯的話,最多是一句臨時的笑話。沒有人去計較,也沒時間去計較。更何況每個人都有"幼時不識月〃的經歷。要是和那些整天花言巧語的人,道貌岸然的人。居廟堂之高不憂其民,處江湖之遠不憂其君的人作比較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想陳果教授要到"耄耋"之年的話,沒有人能比她更瞭解耄耋之意,也沒有人能比她更理解當年"耄耋"二字給她帶來的苦與樂。 謝謝


清風度竹


這女孩子,別熬心靈雞湯了,做什麼網紅?踏踏實實的教書吧!普通人讀白字可以諒解,登臺講課的人不可寬恕!身為文科類教授,竟然想當然認為“字不離母”,“耄耋”讀“毛至”,著實搞笑,絕非所有老師的都認得全部漢字,但至少要認得你要講授內容的文字,出了如此低級錯誤,說明你沒有認真備課,不認真備課的老師終究也不是好老師!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上高中時一位體育老師點名:卞(讀成“卡”)潤江,叫了幾次沒人答應,稍後一位同學說:老師,我就是!老師說:怎麼點你名,不喊到?同學說:老師我叫卞潤江,老師愕然,說了聲:好了,這位老師從此認識了“卞”字,同時,同學也得了一個別稱:卡潤江,簡稱:老卡!四十多年來,幾乎所有男同學見了他都叫老卡。🙂



大漠行者


在大眾心目中,教授,博士就知該比別人知道的多,無論什麼專業!這種主觀印象無可厚非,我直到大學畢業前也有這種想法。後來我的室友開始讀研,讀博,他們除了在自己的專業上很精通以外,其他的和我們沒啥區別,所以不要太強人所難!讀錯了下次注意改了就得了,不是什麼大事~就這兩個字,你去任何一所大學找一堆博士來,讓他寫出來,我猜測能有一半寫不對,難道他們就該被批評麼,我覺得沒必要~


曉曉德running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想陳果發現讀錯了字音之後是很自責的,面對這麼多人的指責,諷刺,挖苦,她一定很後悔自己在拿不準某個字的讀音時沒有查查字典,以至於惹來這麼大的麻煩。陳女士算吃一塹長一智吧,錯了就錯了,下次注意就是,又沒有搶劫,偷盜,至於這麼多人群起而攻之嗎?我想這也算網絡暴力吧!就是有人認為我這定義有點激進,偏頗,過份還是有的。我反對芝麻大一點事放大來無休止地議論,畢竟只不過讀錯了讀音而已,我小時候還把慚愧讀成斬鬼呢,現在還記得同學鬨堂大笑,我恨不得鑽進地縫裡那種感覺,我的班主任老師只是說了句中國的漢字有些可以讀一半,有些卻不見得一半就是這個字的讀音,形聲字確實有,但不是全部可以讀一半的,你下次一定不會讀錯這個詞語了。願網絡多一分包容,理解,少一些諷刺,挖苦!


8615576827460老帥哥


陳果教授火了,不是因為學術上有什麼重大突破,而是因為把“耄耋”讀錯了,個人覺得,作為一個大學的教授,確實是有點說不過去。

現在是網絡時代,看熱鬧的人不嫌事多,有的網友開始上綱上線,口誅筆伐進行聲討,也有網友們在聲援陳果老師,表示讀錯生僻字在所難免,就是連電臺、電視臺的專業播音員,也會偶爾出現類似的錯誤。

我老家村裡以前也有這樣一個老師,從部隊退伍回家之後,因為親戚在村裡當主任,就安排到本村小學當老師,由於只有小學畢業,文化基礎差,也鬧出了不少笑話。其中一次最好笑的是:一個同學在自習時,卡車的卡字不會讀,就拿著課書去問老師,當時,全校的老師正在開會,這個老師接過書一看,自言自語道:“媽呀,這個字上不像上,下又不像下,應該可以讀上,也可以讀下,你暫時讀上下吧,等下我開完會之後,馬上查書典告訴你”。頓時把所有的老師笑翻了,從此以後,這個老師不管去哪裡,都會隨身帶字典岀門,對文化基礎進行惡補。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個人覺得,對陳果老師所出現的輕微失誤是可以理解的,希望廣大網友不要過多的指責,也希望陳果老師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工作,爭取不再發生類似的低級差錯。


平小古


“耄耋”這倆字對於大學教授來說確實不應該讀錯,這倆字並不生僻,如果多讀書,經常會遇見,再如果勤快點,別猜,多查字典,不會鬧這樣低級的笑話,漢語中經常會遇見,“花甲”,“古稀之年”,“耄耋之年”這樣的表達年齡方式。肯定是自以為是了,在漢語中形聲字多,就讀成別的了。

記得我上學那時候,一個初中老師在班上點名的時候把“王禕”叫成了“王偉”,全班鬨堂大笑。老師也覺得不好意思,就講課了,下節課就叫正確了,肯定是查字典了,這樣的老師還是應該給點個讚的,畢竟能知錯就改。


風的感覺109


陳果教授彷彿正在驗證現時流行的一句話,叫做“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陳果的“毛至之年”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大校長的“洪浩之至”來。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這些大學的名稱在國人的心目中那是如雷貫耳的。一個是聲名鵲起的名教授、一個是“德高望重”的校長,竟然張口就讀錯,比當年韓復渠主席鬧得笑話還厲害。韓主席是個大粗人,人們不過笑笑了事,而且很多故事也是人們杜撰出來的。而兩位德高望重的大教授卻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脫口而出。真的讓人大跌眼鏡。

這樣的錯誤並不是特例,我記得當年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孔子三千弟子誦讀《論語》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讀的是“不亦說(yue)乎?\

愛河北人


復旦大學陳果教授,在幾年前,就將自己講課的小視頻傳到網上,也成了"網紅老師",如今把"耄耋"二字讀錯,我認為有情可願,我們不能對一個人讀錯兩個字,就進行挖苦、指責和人身攻擊。畢竟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偏僻字也時有出現,誰能保證都能將這些字認識呢?


陳果教授,當發現把字讀錯了時,內心也會自責,畢竟自己也是有影響力的人物,只要認識到錯誤,並能改正錯誤,相信大家還是會支持你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記得我們小學語文老師,是一位代課老師,我們讀小學三年級時,在教我們認字過程中,也經常讀錯字。印象深刻的就是把拖拉機錯誤地讀成SI拉機,並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都是這樣教的我們,到現在為止,我看到拖拉機,潛意識裡還會念成"死拉機",有一次在馬路上和別人交談的過程中,看見拖拉機過路,我說這個是……,差點兒說成"死拉機",我忍不住打了自己一個嘴巴。



還有一次,老師在教育我們,不要私自下河堰洗澡時,說到"溺水事件",他一直說的"弱水事件",雖然我們懂得起是什麼意思,但不好當面指出老師的錯誤,就把新華字典翻到有"溺"字注音和解釋的頁面,放在了老師的辦公桌上,老師知道錯誤後,並表揚了我們,做得好。

前幾年,遇到原來小學的語文老師,把沒有完成學業的"肄業生",一直說成是"肆業生",由於他的年齡偏大,我們也不好當面指出,只是在重複著他說的話,給予糾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