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象棋高手,一生无人能敌,国手甘拜下风,书写一世传奇!

明代大戏剧家、“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自幼聪慧,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他是一位象棋高手,终其一生没有对手。虽然他最小就痴迷象棋,但象棋对于他毕竟只是一种副业,但是他的棋艺使当时那些职业棋手都望之披靡,而且写了不少诗歌来分解下棋的方法,总结他下棋的实战经验和记叙下棋时的情景。为后人留下几十首内容广泛的象棋诗。新中国成立后,新华书局将他的文稿编写成书。十岁时,他就写了第一首名叫《象棋口诀诗》。

诗云:

将帅高坐金銮殿,不离九宫不对面。

士将保驾不过河,分别走口和走田。

车行直路无阻挡,马跃日字任盘旋。

四门炮火威力大,专门隔山轰营盘。

兵卒个个忠且勇,不思后退只向前。

此诗虽然只是一首普通的叙述诗,但出自十岁孩童之手,也委实难得。第二首诗是李开先十一、二岁时写的。那时他因对象棋痴迷太深,整日与同学弈棋,竟达到废寝忘食、不肯读书的程度。这一日,他又未上学,只一门心思弈棋。

一位象棋高手,一生无人能敌,国手甘拜下风,书写一世传奇!



其父大怒,便将其棋子抢来扔到河里。李开先一见心爱的棋子葬身河底,万分悲痛,放声大哭半晌后,便写了下面这首《吊象棋诗》。诗云:

将帅离开金鉴殿,滔滔江河双遇难。

士象跟随去保驾,可惜难走口和田。

车沉海底轮生锈,马肉作鱼当美餐。

四门大炮空有威,火药受潮难翻山。

十员兵卒虽忠勇,未过河界怎向前?

此诗不仅很好地反映了一位嗜棋如命小棋迷的心情,而且颇有新意,最后一句更巧妙地把棋规与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富情趣,颇具匠心。

自此以后,李开先发愤读书,只把下棋当作一种业余爱好。长大后的他涉猎多个领域,均有所成。

李开先一代棋艺高手,无人能敌。吴橘隐和吴升甫是当时著名棋手,李开先让他们三先,他们也根本不是对手,让他们一马,他们也往往赢不了一两局。当时饮誉天下的象棋国手是燕京人陈珍,他曾经打败了另一位极负盛名的象棋高手张希秋,轰动天下,驰名遐迩。但李开先的棋艺比名满天下的国手陈珍更高一筹,对局时经常饶他一马,但即使如此,一年下来,二人之间无数次对局搏杀,陈珍也总是大败亏输,仅能走和寥寥数局而已,从来没有赢过李开先一局。当时就有人称赞他:只此一技,可高古今。

一位象棋高手,一生无人能敌,国手甘拜下风,书写一世传奇!



李开先在《送棋客吴橘隐兼及吴升甫》写道:虽云国手同推汝,

叵奈强兵独有吾。

每让三先难成埒,

纵饶一马亦长输。

他还写有两册《前象棋诗》和《后象棋诗》留传于世,对棋界有不朽贡献。

一位象棋高手,一生无人能敌,国手甘拜下风,书写一世传奇!



李开先在《后象棋歌》中总结了自己的象棋实战经验,汇集了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莫走颠崖,宜居要地”;“势有大小,贵能善时”;“彼强我弱避其锋,我寡彼众张其势”等等这些类似顺口溜的诗句,言简意深,通俗易记。他强调“当头用炮能惊众,夹肋藏车可突围”认为当头炮布局优于其他布局;李开先还特别注意发挥兵卒的实战作用:“再较一局,用卒当先,彼敌为其阻碍,我师借以遮拦。行行不断,着着求先。纵仇越复,恤弱邢迁。昏中见日,火星生莲。出能破扃,入可斩关。禁子若泰山之压,成家如磐石之安。”这个结论和清末的一代象棋国手巴吉人(《反梅花谱》原作者)的用卒理论一脉相承,所见略同。这是棋艺到了颠峰的化境,棋子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的高深境界后,所得出的结论。

人物轶事

嘉靖十三年,李开先被调到徐州管理广运仓。明朝制度规定,仓务管理,除朝廷命官外,需同时派宦官监督。李开先到职后,看到粮政同样弊端百出,不仅部门小负责人串通盗窃,宦官们也都贪污,运粮的军民深受其害。他决心革除积弊,厉行整顿。当时是宦官横行天下的时代,整顿必先损害宦官们的利益。所以,工作一开始,就处处受到抵制和破坏,使整顿无法进行下去。李开先的抱负虽难以实现,但他忧国爱民的精神却受到朝野的钦佩。

李开先在官场上正直务实,在民间大度融融,文采飞扬。一日,一读书人在朝阳洞内读书,听见脚步声,知是李开先至此。便对洞口吟道:“人对青山山对人,不知谁是主和宾。”李开先听到这人吟出一道七绝的前两句,知是意在为难他。正在这时,一牧羊姑娘吹起了牧笛,李开先立即接吟道:“猛然谷里一声笛,唤出梅花陇外春。”吟罢,二人哈哈大笑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