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东麓
👊👊👊第一 抹黑鲁迅的人这样说:
✋拿先生的文章被从语文课本里删除了说事,小到攻击上面这句话,大到攻击先生的婚姻里是zha男。
👊👊👊第二 抹黑鲁迅的目的。
👉1 特朗普宣布停止给颜色革ming再提供资金了,从而使西方的颠覆行动彻底暴露于世人的面前。国内的大批网络公知,定期领西方狗粮,大肆抹黑历史人物,美化西方虚假的民主和自由,如跳梁小丑般,上窜下跳,摇旗呐喊,为西方的颠覆行为不惜出卖民族和祖宗。
👉2 公知们成批打击了后倒下了,但是余毒未消,被蒙蔽的大批网络喷子还在。尤其是喷子们,三观尽丧,把网络搞得乱象横生,毫无底线。秦桧能翻案,岳飞能踩倒,典型的社会毒瘤特征。
👉3 其实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心里扭曲,发泄变态。如果是先生的时代,公知和喷子们就是典型的汉jian民zei,亡国论的提倡者,没有一个会像先生那样,冒着杀头的风险,为民疾呼和奔走。
👊👊👊第三 正确理解提出汉字不灭的初衷。
👉1 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一切能拯救民族危亡的行动都是功莫大焉的!
👉2 忧国忧民的迫切心情下,一切能唤醒民众的措施都是善莫大焉的!恶声又何妨!
👉3 汉字确实是愚min政策的利器,统治者认为没有文化更好利于统治,普通民众确实没有机会或难于掌握。
👉4 繁体字的改革就是最好的证明,也实现了先生的初衷。
👉5 不要忘记了先生是白话文的倡导者,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多少中华儿女,革命没有了千千万万的被唤醒者和参与者,何来成功!
👊👊👊第四 怀念先生,期盼先生精神的回归!
👉1 先生如果不是住在租界,早被北洋军阀杀害了。请那些抹黑者,如果你有先生牺牲精神的万分之一时,再张嘴,再说人话。
👉2 现如今,金钱至上,老百姓都在期盼,弯弓搭箭的射手,正本清源的力量!先生就是最好的射手,先生的精神就是最好的力量!
👉3 就用先生的精神,让混浊的风气,接受最猛烈的洗礼吧!
听不烦的乡里乡亲
鲁迅为什么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鲁迅却是说过这样的话,还不止一次。
1934年8月,鲁迅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说到:
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1935年12月,鲁迅在《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一文中,再次强调:
中国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一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到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写、难学 ......
从这两段话中,不难发现,鲁迅要求废除汉字,不是年轻人的心血来潮,那时候鲁迅已经50多岁,到了人生的最后几年。鲁迅要求废除汉字,是一个浸淫中华文化多年的老司机给出的忠告!
漫长的封建时代,我们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我们的文学的达官贵人的游戏,我们的科技是封建士绅的奇技淫巧,真正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文化,基本没有。甚至,这些人面兽心的文化人,居然还要用一切方法组织普通人接触知识,让他们做安安分分的“良民”。
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了“民可使之,不可以由之。”让人民群众安于愚蠢和受驱使。而战国时期的商鞅,要求统治者使用“驭民五术”来让人民保持愚蠢、贫穷、孱弱,便于被统治被压迫。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难写难认的汉字,成了愚民政策的最好工具。因为汉字太难学,以至于旧社会的超过95%中国人没有条件去学会和掌握汉字。到解放前,能认识100个以上的汉字,能给人写信就算是知识分子。再加上长期使用的文言文,让普罗大众距离文化知识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鲁迅提出的废除汉字,其实真正的指向在于启迪民智,真正的目标在于民主运动。只有让普罗大众学会认字写字,才会把民主思想传遍中华,才会整体提高中国人素质,才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鲁迅真的是好心,可是走错了路。
不过,鲁迅自己的说法是,中国太落后太沉闷,必须用矫枉过正的呐喊,才能唤醒一部分人。
除了鲁迅,说这样的话的人,多了去了。
不仅是鲁迅要求废除汉字,在上个世纪的前50年,废除汉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潮,丝毫不亚于实业救国、教育强国、农村改革等思潮。这个“废除汉字”思潮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想拯救中国,就必须扫除旧文化;而要扫除旧文化,就必须先废掉汉字。
鲁迅的同学钱玄同,对汉字的态度更为激烈。1912年清朝灭亡,可是到1916年连续出现了袁世凯和溥仪两次复辟行动,折让钱玄同认识到光推翻一两个皇帝不足以结束封建制度,必须从文化根源改造中国,于是,他提出了“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鲁迅的废除汉字言论,其实是附议钱玄同,论坚决性,远不如钱玄同。
不仅是钱玄同,身为清华四导师之一的赵元任也提出了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的改革。赵元任和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成为清华四导师,梁启超生于1873年,陈寅恪生于1890,王国维生于1877年,赵元任生于1892年。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他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赵元任被称为“方言之父”,因为会33种方言,后来的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都是他的学生。
如果钱玄同是意见是新文化主将的偏激之语,那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意见,应该算是专业意见了吧!
最后鲁迅的问题,在新中国圆满解决。
让鲁迅、钱玄同、赵元任这些大师们十分忧心的事情,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完美的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学习认字写字,不当睁眼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90%。到2000年这个比率直接下降到了6.72%.这一巨大成就,成为全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就这样,中国20世纪用50年时间争论要不要废除汉字,可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用一场群众运动,彻底解决。
另外还要说的一件事,在扫盲运动中,简体字和普通话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1935年8月《第一批简体字表》公布,第二年就被召回了。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通过,我国推行的简化字和扫盲运动同步,迅速提高了全民族文化素质。反观海峡对岸,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我们推出简体字,他们唱对台戏,反而让汉字更加繁复。
我是80后,我在小学时,有个老师给我讲了计算机时代的汉字存废争论,十分有趣。给你讲讲。
当时那位老师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五笔输入法,对我们说,要不是五笔输入法的发明,汉字早已经被废除了。你看看电脑键盘上,只有26个字母,根本没有办法输汉字!
结果,我现在还在用拼音输入法!
前几天和一个小学同学聊天,他说真悔恨,小时候没有好好学拼音,现在打字好困难!我说,你用语音输入也挺好的啊!他说,问题是不会说普通话,咱们村的话没有那个输入法能够识别!我无语!
历史知事
鲁迅曾经积极要求废除汉字,高喊着“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咦?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怎么会干出这种破坏中华传统文化的事,但是在那个时代,陈独秀支持,胡适支持,徐志摩支持。。。凡是你能听过的民国文人大师基本都支持。
再讲个事,网上有个笑谈,中文有多难一直是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打水也是打,打人也是打,打电话也是打,打游戏也是打”
“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其实真相是联合国教科文一直觉得中文语法并不难,上述这些有一定积累都能解决,语法里面比较难的只有冠词,但背诵内容并不多。
学过英语的都知道英语两种语态十二种时态有多麻烦,高中时代反复演练都搞不定,而德语法语中的阴阳词性,动词变化形式,千变万化极其复杂,连很多本国的成年人都经常弄错。虽说中文有四个音调,但比起阿拉伯语十二音调的变态程度还是弱了。
那汉字难在哪儿?
两个故事其实是一个答案,汉字太难认难写了,笔画繁难,就连一些饱学之士都曾发出“汉字至难”的感慨。
“国家的落后是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缘于教育的落后,教育落后盖因中国百姓学习汉字太难。”,中国汉字真的太难了,在当时欧洲识字率高居世界第一的情况下,民国年间的中国识字率也就在10%上下浮动,尽管有好心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给工人们讲汉字,但往往结局就是讲了几个月认识几十个字,最后连工人自己都不想来了,此生与高高在上的文化人无缘。
当时的中国如果要崛起,除了文化精英,必须要有几千万识字的熟练技工,没错就是技工,只需要一些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毕业教育程度,只要有这些人,就能支撑当时中国薄弱的本土工业,但这些教育资源往哪来?凭空变出来吗?
受过教育的人口才是优质的人力资源,文盲只能是社会负担,4亿人口的中国拖着超过3亿几千万人的负担,要什么大国强国梦,那简直痴人说梦。
某种意义上,鲁迅对汉字的憎恨没有错,他也说得没错,古代为什么要保持如此难度的汉字?“汉字之难,真乃愚民利器”,古代统治者为了国家稳定,愚民政策注定他们不可能去推动汉字改革,他们不会想办法去提高识字率,对汉字阻碍了中国历朝历代百姓学习文化,他们保持着默默地鼓励。
简化汉字是一个折中方案,没有像民国年间主张的那样直接废了,直接移植外国语言,在改革过程中有失有得,有的字比较失败,但总体是个优秀的方案。
你真以为毛时代就干了两弹一星和大跃进文革?不,其实汉字改革和扫盲班才是一个最被低估的成就,共产党扫盲,一个个大队找上门来,苦口婆心劝说这不仅仅是个人文化,也是对国家的责任,开展学习小组,结对子一帮一,一个个普及最基本教育,到了六十年代开发大庆油田时,其实这时候中国的工业能力已经远胜三十年代的日本了。
现在享受着简化汉字带来的好处,高度发达的教育,逼近100%的识字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现代的教育水平都完爆所谓宋朝民国的文化盛世。
这时候指责简化汉字破坏中国文化,皮将不存,毛之焉附?字都不认识,国家到处是文盲,怎么文化?国家教育水平极低,工业不开展,天天挨打亡都亡了,怎么文化?
热心i市民老王
上网查了一下,鲁迅的原文大致如下:
“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鲁迅先生的大概意思,不是汉字不好写不好认,而是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字早就变成了统治阶层统治和灌输奴性思维的工具了。
关于文字与专制制度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大而深的课题,不是我等这样知识层面的人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只举一例,让大家体会一下文字与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
譬如,上网写文章的人都知道,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多字词是不能用的,如果用了这类被限制是字词,发布文章的时候也基本屏蔽了。
这个问题也只能点到为止。
龙王荡
1936年10月,鲁迅在去世前的“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时曾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其理由是:“汉字的艰深,使全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被誉为“民族的脊梁”。毛主席曾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到底是何意?
我们的汉字经历“九死一生”。辛亥革命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席卷全国。那段时间,学习欧洲的主流思潮就成了主要的社会风气。古老的汉字就成了被革命的对象,以钱玄同、章太炎、瞿秋白等人发起了去汉字风潮,鲁迅先生也是其中一份子。其实鲁迅先生与汉字是缘分匪浅的,所有大作都是用汉字所写。在北京经常买碑帖来揣摩汉字的笔划和结构,后期在上海靠写字来维持生计,书法造诣很深。可鲁迅还是力主消灭汉字,实现文字拉丁化,同时发表了极为尖锐的意见。
随着西方的思想大量涌入中国,那些所谓喝过洋墨水的文人雅士认为用汉字来翻译这些洋思想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既然无法表达先进的思潮,汉字就应该被归入愚昧落后的行列。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汉字的拉丁化开始被提倡。
钱玄同:“废孔学,不能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欲使中国不亡,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陈独秀:“强烈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瞿秋白: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必须罗马化,就是改用罗马字母,要根本废除汉字。”
这些文人将去汉字运动推向了高潮。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出中国汉语拼音草案,征求意见,主张汉字拉丁化的吴玉章多次强调拼音化文字终将取代汉字。1934年,鲁迅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说:“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同年,鲁迅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说:“方块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肯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他认为“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汉字的可能”。在历史进程中,确是有很多劳苦大众没有学习汉字而成为文盲,但这不是汉字的错,这是当时社会的悲哀。拉丁化只有二十多个表声的符号,学起来确实省力,但也必须通过学习才有可能去运用。假如劳苦大众的社会、经济地位得不到提高,哪里有学习的机会?因此,方块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的观点,有些偏激。
鲁迅临去世时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那时的中国正在抵抗日寇的侵略,救亡运动正在全国风起云涌,很显然鲁迅给国人开的“聪明起来”的药方,对此时的中国并不对症。汉字并非是“结核”,正如他的文章《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等亦非“结核”一样,这些都不是我们所谓的“结核”病。如今,方块汉字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因用于计算机而增强了生命力,中国也并没有因为汉字的继续使用而灭亡。汉字是形、声、义相统一的象形文字,它不仅是符号,还是艺术,是科学,是文化。
野史也是史
“杀人要偿命”的,这在很久之前大概是一个真理,再回答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年前,已然是现在社会,即使伤了人命,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那也是要承担责任的,我们都觉得这事没有错;可是近一二年,“杀人偿命”这件事可能需要重新定义,即使真的沾了人命,也要好好的去分析一下前因后果,杀人不仅可能不偿命,甚至可能没有任何惩罚,杀人者甚至可以向被杀者追责……由此可见,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环境里,可能有会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含义。
正如问题中“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许多人说过,似乎是对中国某些传统的挑战和批判,以至于现在人断章取义,拿出来做某些论断的佐证。断章取义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完全可以使一件事情颠倒是非黑白。
正如鲁迅而言,“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国难当头,家国两难全,如果可以通过改进后文字的力量唤醒果然,那即便是改变旧文字又如何?彻底废除旧文字又能如何?民族都要亡了,墨守陈规只是加快自取灭亡而已。这就是鲁迅所在的历史环境,世人蒙昧、陈旧腐朽,需要力量,需要新鲜的血液,而文字,确实是一把打开缺口的利刃!但是这把刀太钝、太沉重,它需要去繁就简,轻装上阵才不至于沉重难行。
所以,鲁迅提倡废除旧汉字,倡导新文化,这不是鲁迅认为而已,而是时代的需要。别忘了,鲁迅是为何弃医从文的,他很清楚文字的力量,也很善于使用这把利刃!
面对民族大义,总会做一些取舍,并不是被舍弃的东西就没有价值,被留下的也不见得真的价值连城,而是在那个时间,在那种环境里,只能做最有利的选择。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尤其是武侠剧,当很多侠人义士为了保护某个侠士留下的孩子一个个死去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孩子而已,交出去就好了,死了这么多人值得的吗?当时不懂,可是现在懂了。
鲁迅自己也说,文字是古人留传下来的宝贝,可是,在家国之前,古老的文字成为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那只得暂时舍弃。我并不觉得鲁迅不懂汉字的魅力,不懂文化的力量,一个对国人的“脊梁”如此在意的人,不会轻易说出不经深思熟虑的话。
鲁迅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环境、观点去评说一位前辈的对错,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需要的东西也不同。现在看来,因为旧文字的废除和简化,确实增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极大的提高了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但是,问题来了……
就像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必经过程,真正造就人才的还是高等教育。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高等教育层面也出现了一些“简化”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字经历的一个过程,文字简化了,让更多的人可以阅读、沟通、交流,享受知识,可是同样的,这被简化过得文字只是初级阶段,要真正的了解历史、文化,真正的认识一个字,还是要从“古老的汉字”开始,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认识了……
我倒是想,有一天,能有更多的人、真正的去认识一个字,而不仅仅是会读会写。
鱼者佩之
鲁迅:这么多年了,你们还拿我这句话说事儿,如果你们仅就拿这句话来说,我就再给你们解释解释,免得你们再胡思乱想。
第一句:汉字不灭。当年许多人崇尚西学,拟将我华夏包括文字在内全盘西化,我一看这套路不对呀,中华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承载和表达着我们华夏民族文化,如果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了,还怎么称得上文明古国,于是我就奋笔疾书写下了“汉字不灭”,意思是汉字不可灭,仅此而已。
第二句:中华必亡。这句话是在1935年说的,当时小鬼子已侵占我东北三省,筹建了伪满洲国,中华民国政府继《塘沽协定》后又搞出一个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放弃了华北主权,在军事上实行不抵抗政策,在政治上又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样的政府岂能不亡,于是我审时度势大胆预言了“中华必亡”,主要是指中华民国必亡,意思是说一个旧时代的灭亡,仅此而已。果不其然,我们在1949年建立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已是名存实亡,看到现在国富民强,我在下边也很欣慰。
这两句话仅此一解,别无他意,如有不明,三味书屋茶已备好,请下来一叙!
清风聆雨
繁體漢字好學嗎。
你覺得用繁體漢字是不是可以。
你覺得沒有白話文,從今天起說話全是之乎者也,文言文翻譯外國名著來看,閱讀起來會不會比較麻煩。
然後,繁體字最終被國家廢除了。
你想罵魯迅也行,寫歪詩炫耀自己的文采也可以。
畢竟魯迅先生去世多年了。
倘若魯迅在世,看到有人因為他的一句話,一句不廢除漢字,中國必亡這句話,咒罵他全家。
他不會生氣,因為現如今,全中國不包括香港台灣等地,已經全面修改繁體字。
变成了现如今的简体字了。
鲁迅的想法是好的。虽然繁体字最终没有拉丁化变为字母,但是简体字比繁体字好学,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那些骂鲁迅的聪明蛋。
想骂就骂呗。国家最终的决定,是全民使用简体字。而不是繁体字。
这一点,和鲁迅最终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
“袁隆平老师让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吃的太饱。”
“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繁体字改简体字,让一些文盲有了知识,开始自以为是对一些死去的人指手画脚”
敲打着键盘,对死人说脏话骂的畅快淋漓。
鄙视鲁迅先生的学历不过才中专高中,有什么资格叫嚣灭除汉字啊。
“你以为你现在的学历是怎么来的?哦,对啊,是你考的。没错。这就是你自信地,露出那张丑恶笑脸的理由。”
对的,你比鲁迅的学历高,你很棒。
不妨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你很聪明的,你比那些建国功臣的学历高,比抗日、抗美援朝的士兵们学历高。
但我认为,你的思想和你的灵魂,对比那些死去的革命先烈。
真是卑劣的狠。
踩在死者尸骨上,享受如今的和平。
还咒骂这脚下惨死的同胞,这就是你学会汉字后,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抱歉,我觉得,你们这群人才。是人渣。
没人要给所谓周爹辩解。
在没有汉语拼音的年代,繁体字就是难学,这是事实。
文言文繁体字版本,四书五经你觉得好学,那只能说明你天赋异禀。
可麻烦你发发善心,在那个年代,全国文盲人数占总人口七八成。
或许你觉得汉字变为拉丁字母很愚蠢。认为繁体字就是好,就是棒。
那欢迎你使用繁体字读书写字。
国家修改繁体字为简体字,用汉语拼音让全民学习汉字,都是和鲁迅所想异曲同工。
麻烦你嘲讽别人时,用脑子想一下。
鲁迅生活的年代,是敢说真话,会被暗杀的年代。
别人把枪对准你的脑门时,希望你还是这么勇敢。
淳简拉基池德
不要被题目吓坏,做为中国人,如果真没有了汉字,无异于我们失去双手、双眼、或是双腿,总之将会是一个残缺的身体,许多与生俱来的功能随之消失。
其实,鲁迅先生所“痛心疾首”的汉字,并不是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而是这样的汉字,如下图中需要我们去相面识别的一类。
请问那位大才可以将图片中的文章完整的读出来!是不是在阅读的时候,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另外一些古汉字不但难以识别,而且极其笔画繁琐,书写起来相当困难,更何况古人还是使用毛笔书写。比如下图出现的那个次数最多的字,既便今天我们用圆珠笔或钢笔都无法快速、准确的写出来,如果换做古人用毛笔去书写,估计一上午能写出五个就不错了。
鲁迅先生最早从事医学,他的想法很单纯,似乎与远大理想不达边儿:战争年代去当一名军医,救死扶伤,和平年代开一医馆,悬壶济世。然而在日本学习期间的一个经历,深深的刺痛了鲁迅先生的神经。当时学校播放了一部帝王列强砍杀义团战士的影片,面对强列高高举起的屠刀,围观的中国老百姓没有一丝群情激愤的举动,反而全部一脸的麻木不仁。所以鲁迅先生顿悟:当务之急,拯救国人的并不是被帝国主义残害下的羸弱肉体,而是需要赋予国人一个强大的思想与灵魂。于是鲁迅先生,毅然决然弃医从文,用笔去阻止老百姓不再充当“无意义的看客”。
而造成国人思想愚昧、落后的根源就是不识字,因为在封建社会特别是清朝末年,读书写字都是贵族的特权,对于劳苦大众来说,那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而提高老百姓思想觉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文化知识,所以鲁迅先生决定给老百姓“扫盲”。但是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繁体汉字自身的难书写、难辨认等诸多弊端,造成老百姓不可能在短的时间学会掌握,从而阻碍了文化思想的快速推广。
而当时我国已经沦落为了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生死存亡,刻不容缓,所以鲁迅先生深感忧虑、心急如焚,因此才有了“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命”的呐喊。其实,这不过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他所表达的是一种民族意识的危机感,并不是对汉字深恶痛绝。所以,后来文化界在鲁迅先生等人的带领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改革,比如所提倡的“白话运动”,改用便捷快速的书写工具,甚至用其他文字代替汉字的猜想等。
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的言论虽然过急,但我们也可以理解,因为不难看出先生当年忧国忧民的一片良苦用心。
时代总是向前发展,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国聪明的中国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汉字经历了几次的简化,已经以一种优美简洁的完美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汉字不光是中国人的符号,更是中国人横平竖直的精神向征。而汉字所展现出来的魅力,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成为了无数外国人痴迷、趋之若鹜并争相学习的对像。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这句话不是鲁迅首创的,提出这句口号的的人是钱玄同,章太炎的学生,不过这个观点鲁迅也很认同,在一篇文章《鲁迅论语文改革》他曾详细的论述过这个观点。
鲁迅认为汉字太难认,不利于广大民众学习,他举了生姜的姜这个字,和鸾凤的鸾字,说小孩子学习写这俩字时,如果在方格里练字要不写出格来,得练一年时间,因为太难写了。
繁体的姜长这样薑,鸾凤的鸾笔划更多鸞。如果有人叫姜鸾鸾,大约名字还没写完,她同学丁一已经做了三道题了。
所以鲁迅说: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鲁迅那一代人急于废除汉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扫盲。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到1936年五年了,日本人蠢蠢欲动,而那时候的内战频仍,内忧外患,黑云压城,鲁迅等人有拳拳爱国之心,希望尽快让更多的人掌握新知识,救国图存,但是当时的汉字是个巨大障碍。
那时候还没有拼音,学习汉字需要死记硬背,但是要命的是一个茴香豆的茴字就有四种写法,一个汉字有许多种写法,偏偏古代的文人为了炫技还常常喜欢用些生僻字异体字,当时汉字书写没有统一标准,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加起来有八万多个,一些文人都未必认得全导。
让那些从来没有学过文字的底层大众去记忆体量庞大的汉字,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鲁迅才说: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
鲁迅是支持汉字拉丁化的,他认为这样好认易学,即使在当时他的观点也受到人们的质疑,他在和友人谈话时就说:最近我们提倡废止汉字,颇受到各方的责备。
现在看来,那个年代的人有点矫枉过正了,有点着急。当时中国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难免病急乱投医,想一出是一。1936年的鲁迅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用什么别的办法让文盲的人群小一些,他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汉字拉丁化,降低学习成本。
其实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还在为简化汉字还是用拉丁文代替汉字争论过,汉语拼音就是拉丁化的产物。
不过好在后来选择了汉语简化,标准化,让人们只要认识2000多个字,就能无碍的通读大部分的文字。而新中国的三次扫盲、普及义务教育,推广普通话,让识字人群从20%升到95%以上。
这是几千年历史上所未有的,过去贵族士大夫专享的文字终于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其实想想如果真的拉丁化汉字后的后果是什么?有成功的案例,越南原来是用汉字的,后来法国侵略越南,强行推行拉丁化的越南国语,胡志明上台又推了一把,结果就是几代人以后看汉字已经犹如看天书,除了专门的研究者,已经没有几个人认识了。
我们如果强推汉语拉丁化,其实结果是一样的,几代以后汉字成了专家们在象牙塔里研究的死文字,失去了其鲜活的生命力,文脉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