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大片农田耕地丢荒,它的反面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九天130884916


问:有些地方大片农田耕地丢荒,它的反面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一般而言农村被抛荒的土地基本都是一些旱田,或者是一些灌溉措施不方便的农田,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水源问题,水源好的农田被保留了下来,水源不好的农田逐渐被抛弃。很明显的道理,因为水源好的农田,可以种植出更好的农作物,而水源不好的农田,成本大大增加甚至亏本。

旱田:旱田表示土地表面不蓄水的田地,或者浇不上水的耕地,比如农民将山地开发成田地的那种就是旱田,旱田是最早被农民遗弃的存在。

灌溉措施不方便的农田:一些农田远离水库或者水源,离家很远,或者是一些地势高于水渠的耕田(需要封闭水渠抬高水位灌溉,甚至用桶提水),因为灌溉不方便,逐渐被人遗弃。

大量的旱田和灌溉不方便的农田被抛荒,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农村大量农民进城打工

因为在农村种地不赚钱,农民穷怕了,随着大农的农民进城打工挣钱,村里的耕地被承包给留在村里的人种植,农民可以种更多的地。

不管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种地,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特别是农产品的物价上涨,在家种地只要肯吃苦照样能赚不少钱,然后农民的生活好了,开始变得挑剔了,那种承包价格又贵,或者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农田不想种,而农田的所属人却又在外打工,既然没人种,那只能降价,甚至免费处理,当免费都没人要的时候,那就只能丢荒了。

第二:农民种田讲究效益

像旱田和灌溉不方便的农田,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特别是旱田酸碱化严重,土壤也不肥沃,更是杂草的乐园,种植农作物投入的成本大大增加,可是农作物成长又不好,导致收成减产,基本就没什么利润空间。

从效益方面来讲,农民在可以廉价承包大量优质农田的情况下,还要这些质量差的农田干嘛?所以这些质量差的农田逐渐被丢荒。

总而言之,农村大片农田被丢荒,说明了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了,同时农村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甚至农民的数量也在减少,农村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


每日新况


我是70年代初人,经历了人民公社,80年初分田下户,和南下打工这三个时期。士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现在农民已经视田地为鸡肋。只因辛苦劳动后无法体面的生活生存。分田下户是对人民公社模式否定,分田下户好了一段时间,当城乡差距增大时,第一次出现抛荒。当时农民要交议购糧和征购糧,每年底手中粮所剩无几,养家糊口很难。当北上广大建工厂后,那些农民子弟为生活离开家乡重谋新路,这一次抛荒直接迫使政府返补农民每亩200,和强制不许抛荒,如此这般才使抛荒现象有大幅度减少。这次抛荒与头一次不同之处,至少有这两点,1改革开放后外出的新中国农民二代回不去了,而三代又无意留意农事。2新中国第1.5代(祖辈,父辈)祖辈已经盍然不在,父辈年老体弱,也就是说能干农活的不再。

在此借楼主的平台:感谢天下所有的农民父母,你们有山一样的脊梁,有桃花水一般的柔情!你们平凡而伟大,为新中国成立捐财捐儿女,为早日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奋斗,作为你们的儿女,我们携手奋进。


爱人敬人


我是一个农民,地地道道的农民,深为土地抛荒感到痛心。在我们黔东南山区,地形陡峭,祖宗为开恳一片农田花费大量的心血。以前没有机械化,都是依靠人工一片一片开恳农田,有的农田甚至于开恳了一辈子都没有完成。民谚云:高坡有大田。实际上是有如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才能完成如此的丰功伟业。

但我们不得不放弃农田,因为种田没有出路,要养家糊口就必须外出务工。

依靠一亩二分地,温饱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在当前的现代社会,你如果只能解决温饱,那就是就是大问题了。

子女的学费、老人的医疗、正常生活生产生存与发展,都是需要钱,需要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钞票。但农村赚钱不易,至少我们这里是这样的情况。

产业能致富,目前也仅仅是摸拟阶段,是起步阶段,真正能能带动群众致定,好日子还在后头。但土地大片抛荒的后面,反映着涉及整个社会的一些其它问题。

1、种田经济效益下限,经济效益比低,没有奔头。这是最最主要的原因。农民对土地是有感情的,但不得不放弃也是没有办法。

2、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主食需要量比例下降,蔬菜水果需求比例上升。水果的生产在山地也可以进行,从而降低了 对于农田的依赖性。

3、现代科技提高了粮食亩产量,粮食生产与市场供应稳定,甚至供过于求,对粮食的重视就显得忽视甚至于漠视了。没有饥荒,供应充足,有些农田出于管理成本因素,就不得不逐渐荒弃了。

4、由于大局调控的原因,多年来粮价一直稳居下限,整合成本,种田不能谋利,甚至于亏本。种田已经不再是农民的主业,迫切要求农民寻找新的出路。

5、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形式增多,农民务工形成主流。权衡利弊,人会自动地选择利益最大化的就业方式与出路。



侗寨行者老潘


目前我国的许多农村确实出现耕地丢荒的严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农民的收入少了,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社会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的物质条件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了。目前的农村的农民多数都是5060多岁的农民了,这些农民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没有留在农村继续务农,多数都是在城市里打拼,很多都已经贷款买了房子,光是这个房贷就让多少中国家庭喘不过气来了,做为父母一辈子总是替儿女着想,总想着为儿女分担些压力,让儿女过得能够更加舒心些。


那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帮助儿女增加家庭收入了,而目前我们国家的粮食价格着实让老百姓一头雾水啊,着实没有了继续种地的信心了,多数农民的收入还是得依靠粮食的,那么,种粮食无法给自己带来可观的收入,还不如出去打工赚钱来的实在些,所以就会有很多的农民干脆不种地了!


二、粮食的价格不高,但是种地的耕种成本都在上涨。做为农民种地,你得买种子吧,你没有钱的话,又有谁会愿意把种子赊给你,想要高的产量,你得用化肥吧,化肥从哪里来,不还得花钱吗,要是年头风调雨顺还好些,要是赶上大旱的天气怎么办,总不能让发芽的苗旱死吧,不还得想法给大地灌溉,灌溉不还得花钱吗!


虽然国家对于种地的农民有粮食的补贴的,但是对于这些生产成本的上涨,起到的作用不大,家里的土地面积是一定的,粮食的产量也是一定的,但是价格总是呈波浪式变动,这让农民都不知道合适卖粮能更划算着,粮价掉一分钱,这对于很多的农民来说真的心上扎针一样啊,更何况生产成本也是在连年的上涨!

三、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严重,尤其是在农村更是突出。现在的很多8090绝大多数都没有在农村务农,而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多数都已经是养老的年龄了,但迫于各方面的生活压力还是得继续种地干下去,有的干不动了,就干脆不干了,土地能承包出去就承包出去,承包不出去因为自己种不了了,那就只能让土地丢荒了!


以上都是小闫的个人拙见,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草根小闫


抛荒的情况太多了,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就一个:钱。

看张照片,这是我们当地水稻田8月份收割时候的情况。

照片上看,还好是吧?毕竟有人耕种。但是,我告诉你,这种水田,一年只有4月到8月底才能种,其他的时间全部抛荒,没人管,没有要,大队一半左右的水田芭茅都长了一人多高,你还觉得好吗?

以我们当地这个四川十八线小城市的农村举例吧,农村现在纯粹靠种田为生的家庭很少了,大部分家里的青壮年劳力都选择打工挣现钱。

其中,以装修建筑行业居多。到处扩建的商业住宅持续需要这方面的劳动力,一个挂砖、贴砖的大工每天300-350元,专门混水泥(我们这边称为和灰)的小工150元。

如果一家三口专门做小项目,譬如当家的贴砖,儿子学徒加开车,女人做小工和灰的活计,月入上万轻轻松松。

而一亩水田的一季稻能产多少米?田间地头的一点油菜、胡豆、黄豆能有多少产量?你得翻地、育秧、插秧、施肥、驱赶麻雀和撒药。就照片上这点稻子,就用了几个壮劳力两天的时间才割完。这两天工,直接就挣现钱啦。

缺乏相应的保障政策扶持

如果你的家乡有修建高速路、硬化土地开设工厂,在家附近就能去工厂打工,月薪1千多到2千,按时上下班,你还会每天早九晚五去务农吗?

很难,这种太难了。因为除了田地产出的这些作物之外,你购买其他任何生活资料,都需要用钱。而钱,是需要付出额外的劳动去挣到的,田里不产钱……

头条号:讲故事的猫小姐,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本文系原创,谢绝转载

讲故事的猫小姐


解放前,土地都是在地主手里,农民自己沒有土地,只能租地主的地来种植养家糊口,由于当初科技不发达,造成了生产力低下,农民辛苦劳累一年的收成除了交给地主的粮食外,农民家中只能留下一点点粮食,根本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人民政府执政后,毛主席实现了土地改革,把土地全部收回国家,分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住者有房屋伟大政策。旧社会的中国是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由于生产条件落后,分田单干不能实现农业现代机械化,五八年时全国实现了农村农业合作社,土地首次集中在以村为集体的合作社手里,实现大面积的机械化管理,在集体合作社中由于一些地区人的自私观念,出工不出力,形成了人少地多吃不饱饭,年年春季外出要饭局面,反而有些人多地少,一个人只有几分地的地区生活过的比较好,说句难听的话,人少地多外出要饭的地区,根本原因是自私自利,懒惰,沒有团结精神,只怕自己吃亏私农思想。改革开放后,又把土地分包给个体经营,真正发挥出了以自己为核心的生产动力,解决了温饱问题,延迟了农业现代机械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人多地少的东部地区看到了改革开放巨大商机,纷纷弃农经商,重新又把土地归还农村集体所有,归还土地后的村庄,农民庄重选举出了有思想有能力为村民服务的强有力领导班子,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积极吸引外资,带动本地经济向前发展,经过四十年的经济拼搏,这些地区终于成功了,成为中国的富裕地区,在这些地区看不见被农民抛弃的土地,现在要想去租块山坡地来发展养殖业都难,租不到,人家早已承包了,有发展种植水果的,有发展养殖业的,没有一块荒地,离开县市六七十公里的大山里,老板们也在发展生态农业,应该说富裕地区的土地是很宝贵的,不会浪费一点土地。反而地多人少的地区抛荒严重,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控,粮食问题始终在政策的调控之中,农民种植粮食农资投入过高,粮价收购偏低,投入和收入之间沒有利润空间,个体能量太少,资源浪费,沒有能力实现机械化生产,农民辛苦一年的劳动所得,远远没有外出打工多,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谁还原意在家务农种田,这就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要改革变这种现象还是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引导农民回乡发展农业生产。


老金15096980119


第二个方面,中国经济要快速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去建设。农民工也成了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他们的祖父们梦寐以求的工人梦,终于在现今一代年轻人身上实现了!春节期间,我到朋友家去拜年,正好朋友的儿子在外打工刚回来,即兴闲聊期间谈到了在外打工的话题,朋友的儿子很高兴地对我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也可以当工人了!家里种地挣不了几个钱,我在外打工一个月的工资比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还要多!现在傻子才愿意回家种地呢?


第三个方面,现在人人都知道,打工比种地强十倍。所以农村年轻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的老,少的少,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种地,在家照看好孩子就已不错了。农田没人种了,撂的时间久了,自然也就荒掉了。


神语兮兮


现在在我国很多地方,土地大面积丢荒,其实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已经不能养活一家人了。以前工人的工资几十块,粮价是几毛钱,现在工人的工资是几千,粮价是一块左右。工人的工资翻了上百倍,而粮价,才上涨一倍。你说让农民怎么活。其次是土地过于分散。以前农民都是锄头镰刀,一个人也只能斥候这一两亩地,可现在已经机械化了,对于农民来说如果只为那一亩三分地修水池,买机械,那是陪本。可如果是几十亩几百亩那就可能赚钱。所以我认为国家应该调整农民土地结构。把所有的土地都集中起来,从新按几十亩或上百亩那样从新承包。以现在的工资算种几十亩地也能底得过工资了。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不用补贴,而且还能收一笔承包费。


有缘286052438


说话要讲求实事求是,不要乱讲,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不一是真相。

真相是,那些连片的真正的良田,没有哪个村干部或镇干部敢让它们荒废。

而这里所说到的荒废地,其实并非是良田,只是因为在那个生产技术水平比较原始的年代,在一些水利条件并不是很好,土质也不最适宜种主粮食(以南方为例,水稻),因为粮食短缺,上级对粮食任务的指标重,而不得不种植些主粮,甚至不惜动用最繁重的原始水车用劳力的方法车水去灌溉这些收获也不怎么好的田地。反正,那时候,劳动力也不值什么钱。

而现在,体制不同了,当劳动力和报酬不相适应时,农民就有权作自由选择。于是不适宜种植主粮的土地,首先被淘汰了。

网友们所看到的土地荒废的第二个原因,与他们大都只是键盘客有关,并没有深入了解到原因。以前因为粮食短缺,产量也低,大部分地方都是种植两季(广东等地甚至种植三季)。而现在基本上就是种植一季(单季产量超过六,七十年代的产量。当然这要归功于袁隆平等人),所以大部分时间去乡下看到的都是貌似荒芜的现象。

至于真正荒芜的,还真的只是一少部分而已。毕竟,现在农村人也会算帐,谁也不会傻得死守这一年两三千块钱的种田收入而放弃了进城打工获得更大的收入。


草斋聊赋


它反应的是农民种地赔钱,在农村已近生活不下去,必须出去找出路。

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不重视农民的收入,你可以一尘不变的领75块养老金,你申请低保必须得达到什么苛刻的条件。也就是说整个上层没有人去思考农民的变化,农民只能跟着社会的发展自己改变。这几年农村的学校也不知被那个出歪点子的给搬离了,导致年轻一代都跑了。没收入没学校,不跑还等什么。

日本不想工作的都有每月7000人民币的收入,日本更有领美国人羡慕的农业,导致日本农业繁华的主因就是保证农民的收入。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学习日本很难吗?社会资金用到农民身上不行吗?

我们有很多提高农民收入的办法,但一个也不用,提高75块养老金的更是有很多人反对。我们每年补贴亏损单位很多很多钱,为什么就不能补贴民以食为天的农业。每年扶贫,但越扶越贫,也不去思考为什么,,最终农民只能无奈的离开,如果依然一意孤行,将会有更多的土地被撂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