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能造重型魚雷的國家比會造航母的國家都少?

嘯鷹評


導致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客戶需求比較過少,市場需求相對狹小,慢慢的就只剩下少數國家的企業具備重型魚雷的研製能力了。

在二戰時期,水面艦艇之間對抗,航程遠、威力大的重型魚雷還算是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倭寇當年還曾經建造過專用的“雷擊艦”——島風號,也就是主力武器就是重型魚雷的驅逐艦,搭載其自主研發的九三式重型魚雷,射程40km,裝藥400kg,如果能夠在海戰中擊中敵方巡洋艦一枚這樣的魚雷,至少也是重傷。這艘雷擊艦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5枚九三式魚雷,實行海上突襲戰術,發射完魚雷就跑。

二戰結束之後,導彈開始成為水面艦艇的主力裝備,水面艦艇一般會配置少量的輕型多用途魚雷,也是主要用來執行反潛任務的,附帶執行反艦任務。重型魚雷主要配置在常規潛艇、核潛艇上,用來執行水下反潛、反艦作戰任務,最經典的產品有美國MK-48,蘇聯/俄羅斯UGST型重型魚雷和SET-71EM1重型魚雷等。因此,隨著各國海軍的發展日益收縮,國際軍備市場上對於重型魚雷的需求越來越少,只有少數幾個軍力大國對此保持長期的需求,但是這些大國,比如中美俄三國,都具備自行研發重型魚雷的能力,不需要外購。

在這種需求背景下,目前世界上能夠研發重型魚雷的國家就那麼幾個了,刨除中美俄,還有意大利(“黑鯊”重型魚雷)、英國(“旗魚”重型魚雷)、法國(“F-21”重型魚雷)、德國(“SUT”重型魚雷)等四國。也就是說,目前基本上就7個國家能夠獨立研發重型魚雷。

其他國家的海軍,如果要為其常規潛艇配置重型魚雷,只能通過外購了。

要想自己研發重型魚雷,那得需要幾十年的技術持續積累沉澱以及大量的資金,況且一旦中間斷檔十年,基本上就沒什麼用了。

反觀世界上能造航空母艦的國家,五常之外,還有印度、西班牙、意大利,這就已經八個了,如果要把那些直升機母艦也算上,還有倭寇、韓國,相對於重型魚雷的研製國家,還算略多一些。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

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


老鷹航空


按照破壞力,魚雷分為輕型和重型。作為一種能夠在水上或水下發射,並且能夠攻擊敵方水面艦艇水線以下或潛艇的武器,魚雷一直以來也都受到各國的厚愛。所以能夠造魚雷的國家也不再少數,至於為什麼能夠造重型魚雷的國家會比造航母的國家少,其實還是主要有以下原因:

資料圖:軍艦上三聯裝的魚雷發射管


首先,重型魚雷的直徑大多在533mm以上,主要裝備在潛艇上,而且是戰略核潛艇。魚雷本身是潛艇最常見的武器,在潛艇的歷史上也是最悠久的武器,可以說如今每一艘潛艇上少不了的非魚雷莫屬。之所以說重型魚雷主要裝備在戰略核潛艇上,由於常規潛艇在排水量上就已經處於劣勢了,如果說要讓常規潛艇選帶多一點輕型魚雷或者少帶一點重型魚雷,我想誰都會選多帶輕型魚雷。戰略核潛艇在排水量以及戰略地位上就註定要攜帶更大威力當量的重型魚雷,然而擁有戰略核潛艇的國家也就中、美、俄、英、法、印。即使造好了“子彈”,也會面臨有彈無槍的尷尬場面。

資料圖:英阿馬島戰爭被魚雷擊沉的貝爾格拉諾將軍好


其次,如今的魚雷和一戰二戰時期的魚雷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而此前時期的魚雷在發射前要將航向和深度設定號,發射之後一頭腦的向前撞去,直到撞擊被引爆或者動力耗盡沉入大海;如今的魚雷都已經具備導引功能,在命中率和殺傷率都提高了一大截。這就需要將魚雷的尋標頭做到及其精緻,而這需要的不僅是製造工藝,更需要有材料。高標準就已經將很大一部分國家難倒了,更何況是重型魚雷。況且可以花點錢去買現成更好的,很多國家對那東西需求又不同於軍事大國,幹嘛還要花錢去研製那東西。

資料圖:從軍艦上發射的魚雷


造重型魚雷受制的不僅僅是造魚雷技術方面,還包括經費、材料等等,對於很大一部分國家,是沒有技術和經費支持的,這些東西也只有軍事大國能夠玩轉得來的。雖然航母也是軍事大國才能玩得開的,但是造航母歸造航母,能夠把航母造好的國家也真的沒有幾個。

資料圖:三哥的維克蘭特號



本問答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立刪。


崇軍講武堂


這個說法也許不是很正確,因為能夠製造魚雷的國家不算很少,中,美,英,法,德,俄,瑞典,日本等,相比之下,能造航母的國家卻不算多,所以能造魚雷的國家可能要比能建造航母的國家還要多一點,但是確實不是很多,這個技術難度確實很高,魚雷設計並不是很難,關鍵於在能夠製造了。

現代魚雷技術本身的變化不大,往往許多舊型號的魚雷可以用上幾十年,真正的難度不是如何設計,原理與結構什麼的都是很簡單的,關鍵技術還是在製造上,因為現代魚雷不是技術複雜,而是標準太高,技術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可以這麼說,它是在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能力的標杆物。

它應用的技術都是許多相當成熟的東西,但是這類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很多東西都是非常複雜的要求,高標準,這造成魚雷的製造是非常複雜的,往往需要使用一些特種設備,更會使用一些特殊的工藝,僅僅就設備就對許多國家就是頭痛事,這類專用設備幾乎是不會出口的,許多工藝又是特殊工藝,更是許多國家難以解決的問題。

目前來說,魚雷製造需要用到的許多東西都不是一般國家可能擁有的,自然讓許多國家造不了。


浴火


魚雷是一種能在水 中航行、主動尋的,毀傷目標 的武器,有“水中導彈”之稱。

魚雷具有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魚雷主要用艦船和飛機攜帶,主要用於攻擊 艦船和潛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 水道。

重型魚雷由於自重大,要求推進系統高效給力,新型泵噴發動機是關鍵。

魚雷在水中航行,受到水的阻力較大,要求它既要航程遠,又要速度快,是很難做到的。燃料裝載多了,又影響戰鬥部的裝藥量,會大大削弱它的威力。

最重要的還在於能有效探測潛艇的方位,速度和潛深,快速識別真假目標,有效地發射、跟蹤和擊毀目標。

魚雷上的各種傳感器,必須十分精巧智能,不僅能適應各種海洋環境,而且要求靈敏和耐用。

魚雷對潛艇的攻擊,其尾流探測自尋的技術非常複雜,一般國家連相關的實驗設備都造不出來,更談不上造重型魚雷了。

總之,魚雷集水聲技術、電子技術、動力技術、流體技術、智控技術、探測技術之大成,學科交叉密集,技術錯綜複雜,所以,世界上能研製重型魚雷的國家屈指可數。


江山64466859


你的觀點不成立,會造航母的國家,有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中國。如果硬要把帶全通甲板的艦隻算作航母,會造2.5萬噸出雲級的日本勉強算一個。但是低於兩萬噸我認為壓根不能算航母了。因為沒辦法發揮航空母艦區域防空和遠離本土對地對海攻擊的作用。那這麼算全世界一共也就6個國家會造航母,但是會造魚雷的國家,除了上述五常,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甚至印度,均已具備現代化魚雷製造能力。

當然,魚雷也分輕型魚雷和重型魚雷,二者的研發難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會製造輕型魚雷的國家往往離掌握重型魚雷的研製能力還差十萬八千里。比如印度至今也只掌握了輕型魚雷的研製能力,我國的魚-10也是21世紀才成熟的。原因看看輕型重型魚雷的差距就知道了。美國的MK46輕型魚雷和MK48重型魚雷,MK46口徑僅324mm,射程11公里航速40節,而MK48口徑達533mm,射程>38公里,潛深可達1200,仍可以保持40節的速度,這個就很厲害了。因為水下阻力與橫截面積成正比,半徑的增大帶來的是阻力以指數規律的增大。因此重型魚雷的動力研製難度是非常大的。MK48魚雷的功率是500馬力,這相當於把59式坦克的功率了,問題是59坦克的發動機多大,533毫米口徑的魚雷發動機才多大?這個超級變態的功率密度足以把很多工業國都阻擋在外。


紙上的宣仔


一般來說,在軍工裝備領域,最易實現快速發展的是空中武器系統,而最難實現快速發展的是海上武器系統。這主要是由於客觀環境所制約,以及其作為一個作戰與生活平臺的複雜性所決定的。一艘航母,甚至一艘普通護衛艦,囊括了幾乎如今所有高技術與頂尖工業門類,其複雜性可見一斑。

魚雷,屬於海上武器系統之一,也是海軍最重要的武器系統,它可以通過不同的平臺發射與投擲,去如從潛艇,水面艦船,以及直升飛機上發射等。說到底,魚雷就是一個高端水下機器人系統,它必須具有高速度,準確性,以及儘可能續航力。因此,魚雷上就必須裝備最先進的動力系統和多種綜合控制系統。根據動力系統的不同,魚雷分為兩種類型。使用熱機的叫做熱雷,屬於傳統魚雷,使用高能特殊電池的叫做電雷。兩種魚雷也各有特點。總之,新型電動魚雷具有熱雷不具備的優勢,如靜音與紅外信號特性就遠比熱雷具有優勢。

不管是熱雷還是電雷,都是非常複雜的武器系統,涉及很多海洋和軍事工程學領域,因此造價也非常昂貴。

在今天的世界海軍裝備方面,也僅僅只有少數國家能真正進行魚雷的研發製造。從公開的信息發現,美國海軍根據其作戰使命,主要還是使用熱雷,當然也有電雷。歐洲國家,如法國,近年來在開發輕型,甚至重型電動魚雷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其電雷技術領先世界。


gautier6


重型魚雷累,是近距離攻擊武器,現在戰爭都是超視距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海洋會變得更加透明,有些武器會逐漸的被新的武器所取代


田家8


不會吧,據我所知造魚雷安南都會。


劉星


很簡單啊!西北工業大學會的很多啊!非常簡單!


風信102


重型魚雷有多難研發,能造的多是有錢的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