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村书记私人出资万元成立“磨坊银行”助人,周转7年未少钱!

平阴北市村一角,石块砌成的磨坊里,机器“嗡嗡”作响。时常有村民匆匆走进,却不为磨面而是借钱。此时,身为磨坊女主人同时兼任“银行柜员”的曹广芬总会停下手中的活儿,赶紧到屋里拿钱……

2012年,北市村村支书史兴顺出资1万元,放在全天有人的磨坊里,让村民不方便取钱的时候应急使用,“磨坊银行”就这样成立了。1万元周转了七年,不知解决了多少人的一时难处。几乎所有借钱的人都急着还钱,从未有人拖欠,因为他们担心耽误后面的人借钱……

济南村书记私人出资万元成立“磨坊银行”助人,周转7年未少钱!

曹广芬翻看“账本”记者卢震摄

缺钱买面 “磨坊银行”救急

26日上午,记者在北市村西头一打听可以借钱的磨坊,路边的村民便都向东一指,“过了上坡往北拐”。其中一位还笑着提醒说,“磨坊只借给本村人钱,不借外人。”

磨坊的外表跟“银行”没有一丝关联,而屋里正办着“业务”。村民苏道钢经营着一家煎饼作坊,正准备购买面粉时却发现临时周转资金不够用,便急忙赶到“磨坊银行”来借钱,“我这是小本经营,没有多少流动资金,有的客户给钱晚点就耽误进面粉了。”

苏道钢一共借了6000元钱,只见他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借款金额,然后签上名字,就完成了所有的“手续”。“有的时候就差那几千块钱,到这里随时可以借钱,也不收利息。去年有个客户着急订煎饼,我手头钱不够就来借钱买面,这样才挽回了客户,一次挣了五六百块钱。”这已不是“磨坊银行”第一次解他的燃眉之急了。

负责的“柜员”下地干活钱不离身

翻看“磨坊银行”里的小账本,上面记着村民们前来借钱的日期、金额和用途。借款理由各式各样,有的看病临时借钱当医药费,有的着急买机票钱不够,有的出门身上没现金,有的则简单写着“借钱”两字,金额也从四五百到七八千不等。

“其实,我应该算是最早受益的人。”曹广芬是磨坊的主人,也是“磨坊银行”里的唯一“柜员”。几年前,她跟丈夫经营的磨坊准备更新机器设备,但是手里的钱还差几万元,他们便去找村支书史兴顺借钱,“村支书借给我们钱才换了新的设备。”随后,为了解决类似村民应急借钱的情况,史兴顺自己拿出1万元作为周转资金,并交给曹广芬具体管理,这才有了如今的“磨坊银行”。

“开始的时候我也有点担心,这么多钱放在咱这里万一丢了咋办?后来想着,人家书记出钱了,我们就出点力,也算是给村里人帮忙做好事。”曹广芬说,平时除了在磨坊里忙活,她还要下地干活,钱总是随身带着,“村里人都有我电话号码,打个电话,我马上就从地里回来了,很方便”。

周转7年未少分文也从无拖欠  

其实,“磨坊银行”的小账本最近3年才开始使用,前几年村民基本是“刷脸取钱”,本人来了就可以拿钱去救急。“那时候也从来没有说谁不还钱或者少还钱的,1万块钱的总数从来没变过。后来还是有村民提出来简单记账,这样也好有个记录。”在曹广芬看来,账本的作用微乎其微,让村民们按时还钱的原因还是村里淳朴和诚信的民风。

不只还款金额从未出现丝毫偏差,村民借钱后的还款速度也非常快。“大家来借钱主要就是应急用,基本都很快就还回来,你看,有的两三天就还了,还有当天下午就还回来的。”曹广芬翻看着账本说,“这个村民2017年12月15日借了2600元,当天夜里他孙子生病住院了,他儿子在德州工作,手头现钱不够就过来借了。第二天他儿子回来就把钱还上了,他们都担心自己把钱借走了耽误后面人来借钱。”

72岁的村民史同来散步经过磨坊也忍不住上前夸赞两句,他就曾从“磨坊银行”借了6000元看病。“这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尤其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平时有点钱就去银行存定期,银行卡和手机支付咱也不懂,只会用现金。遇到什么事,上磨坊借钱很方便。”

为民解忧 村支书计划增加“储备金”

谈起成立“磨坊银行”的初衷,史兴顺说得非常实在。“2012年,有个村民出了车祸,去医院现金临时不够交押金就找我帮忙。当时我就意识到,村民都有把钱存银行的习惯,一旦有急事,取钱很不方便,离我们村最近的一个银行也在8里外,所以就有了准备个救急金的想法。”

由于磨坊基本24小时都有人在,曹广芬又是个热心肠,史兴顺便把1万元钱交到曹广芬手里。不记账也是史兴顺的想法,“一方面我们民风淳朴善良,我信得过大家伙,另一方面是担心有人觉得丢面子而不好意思去借钱。这个钱不多,主要是为了应急。”

7年过去了,史兴顺基本不过问“磨坊银行”的情况,1万元迄今分文未少,也证明了村民们的确信得过。“现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借钱的金额往往都是几千元,1万元有点不太够,往后我计划再增加一些,以免耽误村民应急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