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医疗行为吗?

杏林行者1


中医"治未病"包括养生、保健行为和医疗行为。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取积极的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称为"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要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养生,中医养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既病防变:指一旦发病,应当注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由轻浅而危笃。例如《金匮要略》认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对肝病实证的治疗,除治肝病本身外,可配合健脾和胃之法,使脾气旺盛而防止肝病传脾。

瘥后防复:就是杜绝病根,防止旧病复发。疾病的某些症状虽然已消失,但因为养护治疗不彻底,正气不足,病根未除,这时也要"治未病″,防止疾病死灰复燃。

"治未病"是中医冶疗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贯彻于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在理论方面,对于"治未病″,历代医学文献都有论述。《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唐代孙思邈:"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当代学者王琦:著有《中医体质学说》,指出人体有九种体质,除"平和质"外,人的体质都有"偏颇″-为现代中医养生、防病和治病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在实践方面,自远古,人们就开始利用"治未病"的思想进行疾病的防治活动。据《周礼》记载,当时宫廷医生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并有"食治则身治″说法。食医相当于今日之营养医生。

明、清时代,养生活动丰富。冷谦在1442年著有《修龄要旨》、周履靖于1758年辑《赤凤髓》、1549年万全编写《养生四要》;还有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陈继儒的《养生肤语》(1606)、曹廷栋的《老老恒言》(1773)、陈修园的《平人延年要诀》(1830),等等,这些著作总结了以前各朝代科学的养生经验,是这个时期的养生、防病的指导书。

在当代,"中医(九种)体质判定"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用于指导全国居民养生防病。



江医生说科普


“治未病”是医疗行为吗?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被世人尊称为为“医祖”。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个扁鹊论医术的故事。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是古人把医者分为三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那现代社会中治疗慢性疾病的医者,可分为四等:1.上等医治未病;2.中等医治预病;3.下等医治已病;4.庸医终生都治不好病。

1.上等医治未病,也就是说在你还没开始生病,人家已经把你可能生病的原因都消除掉,譬如说有个人只要来到你的身边,你会莫名奇怪的感觉特别舒服,特别自信,特别开心,只要有他(她)在身边,你就觉得这世间没有任何困难可言。这种情况下每天都很有激情,很有动力,随便吃点东西都觉得很有营养,每天心情都非常的好!不过要找这种人,万中难寻。

2.中等医治预病,也就是当你快要生病的时候,人家只是给做了一些简单的指引,譬如,站久了脚酸,人家及时跟你说坐下来,休息一会;气喘的厉害时,人家叫你深呼吸几口;讲话讲的太快时,人家叫你慢一点;也就是说能够及时让人得到休息,让疾病被灭于萌芽的之中。这种人呢,其实就是用心爱你的人。

3.下等医治已病,当一个人开始生病的时候,这个医者会跟患者讨论这个疾病的来龙去脉,及时的切断病因和发病条件,同时给于身体各种修复的措施,让这个患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恢复健康,同时病症消失。

4.昧着良心的庸医,只为了消除症状,不问病因和发病条件,也不给患者提供真正对健康有帮助的措施。凡是说病因不是很清楚,需要终生服药控制或是采用手术直接切了吧,或是采用化疗放疗介入等让患者更加病重,甚至提前死亡的医生,基本上都是属于庸医的行列。

所以,对于现代人而言,不管是上医治未病,还是中医治预病都不属于医疗行为,主要是因为你根本就察觉不到,他到底有没有在治疗你。那凡是愿意花较多时间,跟患者寻找与切断病因和发病条件,同时帮助患者及时的利用各种对健康有帮助的措施让患者恢复健康,这个是真正的治已病的医生,也算是合格的有良心医生。

可是那些动不动在病因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就给患者下药甚至是终生服药,那更严重的就是不明就里,就给患者进行手术、化疗、放疗、介入等过度医疗的方式的医生,纯属庸医一个,而且严格来讲根本就是干的违法行为!!!


疾病与医疗真相


如果说现代医学的疫苗接种是“治未病”,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必竟这已是被普便接受认可的预防很多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

然而,好像没听过现代医学宣扬自己“治未病”,倒是中医是以能“治未病”为傲,天天挂在嘴边的。但是细想之下,中医的“治未病”也就真的是用嘴来“治”的。

别的不说,中医理论成熟以后的几百年间,中国大地上有据可查的大瘟疫有十多起,重灾区人口死亡过半甚至十室九空,传统中医对这种“未病”和“已病”均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与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的状况形成天壤之别!

如果非要说中医“治未病”,我能想到的除了神医张悟本,就是专门忽悠老头老太太的各种保健品了!


科海一舟


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政府是怎样界定医疗行为的?在古代没有医师资格证一说,也没有政府规定什么是医疗行为。《皇帝内径》说,下工治已病,上工治未病。工就是现在的医生。几千年来都是这样,从这个角度看,治未病是医疗行为。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今天政府对医疗行为有相应的规定,首先行为者要有行医资格,其次,行为要符合中医或西医或其它医的操作规范,至于是治疗已病还是治疗未病,没有严格要求。为此,保健品乘虚而入,保健品是打着治未病的旗号进入市场,对此,这种行为又不是医疗行为。在中医诊疗中,见肝先实脾,其实就是先治未病的情况。从这个角度看,治未病又是医疗行为。所以是不是医疗行为与治未病没有确定关系。


能量密码针疗工作室


未病就是现在的亚健康人群,亚健康就是未病和身体有些虚弱之间,去医院检查一下也查不出什么问题,中医来诊断也没有发生大病,但是身体各方面都出现虚弱的症状,过度地透支了身体,中医的理念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也是一种对早期问题出现的中医医疗行为,也是中医一贯的原则,有病治病,未病先防,先防是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用药食同源的一些中药比如,党参,黄芪,枸杞,红枣,山药,石斛,西洋参,丹叁,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当归,人参,等等中药都能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做到未病先防的功效,也是药食同源治疗的一种医疗行为。


用户59125907214


治未病,国家正在普及,全民享受到这样的福利还遥遥无期,一线城市才开始小范围test

治未病本来是医务人员的工作,可是中国乃至世界,优质的医务人员太少,治疗已病都不够,没人管即将或者可能发病的人群。

现在这部分潜在人群是没有人管的,很多对生活品质有要求高的人,会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治疗未病的方法。

其实未病分为很多种,比如体检时血压,血脂,血糖有点稍微偏高,又没有越界,医学上是没有毛病的,但是如果不管控以后患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的概率就很大;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姑姑,舅舅,姨娘,叔叔伯伯等有心脏,血压,血糖等方面的疾病,那么你在这些方面可能就有遗传基因或者生活方式遗传(比如高盐,高油饮食习惯等);比如有轻微脂肪肝,肥胖,如果不改变饮食结构和加强运动就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肝部疾病和三高。

其实一切未病都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改善,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下:

1.少盐,少油,少糖

2.不抽烟,少饮酒,没有保持0.5-1小时运动,每天喝2500ml左右的水,保持心态平衡

3.每天吃2-3种蔬菜,量在1斤左右,每天吃1~2种水果,量一斤左右

4.每天吃荤菜一个拳头👊大小,最好吃鱼虾🐟,瘦肉也行

5.适当原因蛋类,奶类,豆制品

6.主食最好粗细搭配

7.每天11:00之前睡觉,保持8小时睡眠

8.食材最好选择无公害的,可以少很多激素,抗生素,防腐剂等等

做到这些很多未病都可以慢慢改善,有些人因为工作和生活做不到就要借助很多功能性食品或者保健品,而且选择这些东西又没有什么确切的标准,就导致这个行业良莠不齐,甚至有很多行业毒瘤。

所以希望大家尽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环保,免费!


阿萍说养生


“治未病”是医疗行为吗?

1、“上医治未病”的出处

治未病说法来自于《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话是说,高级医生治疗还未曾发生的病,中级医生治疗将要发生的病,普通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病。

2、是否医疗行为?

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提出“上医治未病”这种理念,还是值得称道的,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但是,“上医治未病”绝不应该成为中医药行业的医疗行为。疾病预防与疾病诊断治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医药而言,用治疗把病治好、用药物把病治好才是根本。至于指导病人如何预防疾病发生、如何保健养生,不应该包含在疾病诊治过程中。

“上医治未病”的提法充其量可以作为一种疾病预防、养生保健思想,指导人们过好日常生活,这个没问题。但是它不应该成为中医行业的医疗行为,更不应该成为衡量医道高明的标准和借口。

3、正确定位,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搞清“上医治未病”性质的意义,有助于中医药更好的发展。把“上医治未病”从医疗行为中剔除出去,有助于提高中医药自身的诊治水平。病人上门看病,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好好看病用药,好好研究诊治技术和手段就是啦。没有必要掺和病人健康时期如何保健,如何预防,那是另一个领域的事情。

剔除出医疗行为之后,就把“调理”、“调养”、“整体防治”这种水分挤掉,中医药行业专心诊治和医疗,再无法找出各种借口来推诿病人。

4、正确定位对于防止各种打着中医旗号进行诈骗祸动频繁发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因为有着“上医治未病”这种医疗行为的存在,才给了中医药行业、保健行业更多浑水摸鱼的机会。他们打着“上医治未病”的旗号,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搞清“上医治未病”的性质,把其从医疗行为中剔除出去,有助于防止各种保健品诈骗的频繁发生。


三月森林


谈谈我的看法吧。

1.‘’治未病‘’当然是‘’医疗行为‘’,这难道还有疑问吗?

(1)医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初级目的是治疗疾病;终极目的是让人类不再受疾病的困扰。

(2)目前为‘’医学的初级目的‘’工作的是由‘‘医院’’和‘’临床医生‘’;为‘’医学的终极目的‘’工作的是‘’疾病控制中心‘’和‘’预防保健医生‘’。这两方面都是‘’医疗行为‘’。

(3)几千年前,古代中医提出‘’治未病‘’,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未病防‘’和‘’既病防变‘’。实质上是既包括‘‘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疾病,防止恶化’’两方面。而这两方面当然都是‘’医疗行为‘’。

2.目前中医‘‘治未病’’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1)打着中医‘‘治未病‘’旗号,搞各种夸大宣传的中医保健。

(2)不科学的各种‘’治未病‘’方案,除了谋取钱财,对改善民众健康没有太大帮助。

3.我个人认为目前‘‘治未病’’应由‘‘疾病控制中心’’完成,中医院不需要搞所谓的‘‘治未病’’医疗活动,但可开展‘’亚健康调理‘’项目。



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你对中医的理念还有误解。或者说只把中医定位为治病层面。其实中医不是这样的,中医的的理念是高度的哲学理念。其主要是用全面的,系统的、多层次、多角度、发展变化的中国哲学思想看待人的健康和疾病。决不是用单纯的、片面的、僵死的的观点看待人的健康和疾病。

它为什么会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是因为它把治病的所有方式方法都要考虑进去,比如说饮食、运动、情绪、用药、天人合一等等。因为致病因素就不是单纯的,是上面的一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我们都可以看出养生和治病是分不开的,心理因素调理和治病也是分不开的。都是中医治疗的一个方面,是不可缺少的。有人说心理疾病要找心理医生。中医不是这样的理念,中医认为,有60一70%的器质性病变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

再比如中医中的阴虚或阳虚在西医那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西医认为没病,中医认为需要治疗,否则后果严重,这也是治未病的一个方面。

因为中医在治疗上重点是寻求致病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处置。这样的话就有了“上医治未病的”理念。把养生和治病分开是极不科学的,因为致病的原因就是不养生造成的。有时养生不当也会致病。所以中医里还有一整套科学养生办法。

有了病就需要用多种治疗方法,比如针灸、按摩、刮痧、拔罐、吃药、心理疗法、运动疗法。这些都是全方位综合进行的。有的方法你把它当成养生,那也不对,因为它在治病方面确实起到决定性作用。


超然智者


治未病应该是医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果你真的不希望看到别人有病痛最好的办法别让他病。治未病就是预防为主,指导大家如何的养生保健,把所有的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如果你是以治大病,重病为荣,以为自己医术很高超,很了不起,那么良心上真的不那么干净。

如果哪一天绝大多数医生都成了健康顾问、保健顾问,医院的很多地方成了健康讲堂。那个时候病人就很少了,就很少再有人会受到病痛的折磨了,这是不是很好呢?

医生的真正责职是保护大家的健康,有病能治,未病先防,那每个人少生病不生病,那么大家的生活将会更加的幸福。

所以治未病才是每个医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