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3600颗手榴弹就报销一个山崎大队,李家坡的打法荒诞吗?你怎么看?

肋罔uvlZ8993


这次战斗的原型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确实掘进工事逼近日军,但是日军有全封闭的掩体,有防弹壕,所以投掷手榴弹并不能彻底消灭敌人。不过,分析史料中真正的战术对抗,我们会发现对抗更加精彩。

日军火力

1940年10月下旬,日军冈崎支队进犯抗日根据地,这个支队是日军好几支部队混编而来,这个支队约500多人,除了步兵携带的机枪掷弹筒迫击炮之外,还配有1个山炮中队(疑似欠1个小队),火力强大,指挥官叫冈崎谦受(一说叫冈崎谦长),火力较强,可能是抽调精锐部队组成的。

冈崎支队在抗日根据地误打误撞,来到八路军总部附近之后,八路军立即调集附近各部队围堵从各个方向围堵日军。冈崎支队被迫从进攻转为固守待援。八路军如能击败冈崎支队,那么就能表明,进犯根据地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日军阵地特点

10月29日,冈崎支队面对合围,选择了关家垴和柳树垴作为抵抗阵地。关家垴这个山岗顶部是平地,北面是悬崖,东西两面是很难攀登的陡坡,南面坡度较缓适合通行,有50多户老百姓居住的窑洞。柳树垴地势更高。日军抢占两座山岗之后,立即迅速修建工事,尤其是关家垴上,他们在山顶的平地部署重武器,以南坡的窑洞打通连为一体,每个窑洞都有机枪阵地,阵地前方都有防弹壕——除非手榴弹命中,否则就会掉进壕沟里,无法毁伤机枪阵地,把门窗木料拆下来构筑掩体和火力点,修筑了多层工事,互相支援,互相掩护。

夜袭、强攻与攀悬崖

八路军的动作很快,30日凌晨3点就发起了夜袭,选择这个时间点是考虑到日军刚修完工事,可能疲惫不堪,又是夜间,可以抵消日军的火力优势。

八路军的部署是一面派部队切断两个山岗之间日军的联系,一面派总部特务团偷袭关家垴山顶。这次攻击成功地抵达了山顶。但是没有料到日军依托修筑了多层工事,还修了防弹壕,使得战斗几乎成了巷战,所以并未得手,双方陷入僵持。

凌晨4点,八路军发动主攻,决死一纵占领了柳树垴,但是对关家垴南坡的进攻并不顺利,日军配有山炮中队,还有互相掩护的多层工事。恐怕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八路军火力不足,以栓动步枪和手榴弹为主的军队攻打这种工事体系是很吃力的。

30日上午10点,日军的作战飞机也对冈崎支队进行了支援,日军甚至在柳树垴发动反击,与八路军展开拉锯。

既然对容易通行的南坡攻击不顺利,八路军自然就想到另外一个办法——从北坡的悬崖进攻,开始很顺利,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悄悄地到了距离山顶30多米的壕坎。日军可能正是在附近布置了监视阵地,发现了攻击部队,使得对悬崖的进攻止步于壕坎。

挖暗道逼近

10月30日当天,日军的增援部队也出动了,所以八路军副总指挥决定尽快结束战斗。129师师长到了七六九团前沿指挥所看了地形,询问了指战员之后,发现悬崖这一侧——再往上是黄土坎,可以挖暗道攻进去。

所以八路军一面佯攻吸引日军注意力,一面挖暗道。挖了一天暗道之后,也就是10月31日下午4点,八路军正面佯攻,从暗道主攻,一举攻上山顶,消灭400多日军,击毙日军支队长冈崎。

但是,缺少重武器和炸药的八路军未能消灭剩下的几十名残敌,考虑到日军增援部队越来越近,只得于11月1日主动撤出战斗。日军将冈崎支队残余士兵接走之后,战斗就此结束。

战术分析

从战斗进攻可以看出,关家垴战斗和《亮剑》相差甚远,日军不是傻子,占据只有南坡容易通行的关家垴,还在附近的柳树垴部署掩护兵力。他们的工事不是敞开式的简易战壕。而是由打通的窑洞、全封闭的火力点、掩体组成,配有防弹壕,还有山炮中队的掩护,不是单纯防守,还适时进行反击,所以说,从正面挖壕沟逼近,然后投掷大量手榴弹是没用的。

但是八路军先是趁日军疲劳夜袭,然后攻击掩护关家垴的柳树垴,再攀悬崖偷袭,受阻后挖了一天暗道,然后主攻佯攻结合,歼灭了大部分日军,这样的指挥,比《亮剑》复杂多了,也精妙多了。

有人说,关家垴战斗颇有争议,八路军数次进攻,未能全歼日军。敌我交换比400多人:600多(更有网文说不是600多而是2000左右,但是中国权威资料是600),考虑到战斗从30日凌晨到11月1日,仅3天,使得日军增援部队到了也不敢再进攻,这样的成果,是很优秀的。

笔者认为,如果一定要总结经验教训的话,如下:

八路军缺少重武器,而且连高爆炸药和火焰喷射器都没有,如果夜袭时一面爆破工事,一面用喷火消灭顽抗的日军,可能就成功了。

当时快速修建工事体系是个新观念和新技能,八路军应该没有从其它战斗中见识过,尤其是如此复杂的防御体系。

最后,优秀的军队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并据此改进的,八路军后来认真研究了这次战斗中日军发挥的长处,学习了对手工事的长处,配置火力的优点,将这些研究成功也融入了自己的战术当中去。

大约6-7年后,对手将见识到,这支军队在攻城战中善于将把房屋打通,从侧后迂回封锁道路的火力点和工事。在野战中如果陷入僵持,会在炮火掩护下掘壕推进,抵消对手的优势。

阅读更多军事/军游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近卫步兵师


超级荒诞!假如十箱手榴弹可以报销一个日军大队,那么日本兵全部剖腹自杀算了!我们得看看对手里有多少人,500人,一个完整的日军大队编制。3600颗手榴弹平均摊500人下去每个人七枚,在战争年代,七枚手榴弹想要炸死一个正牌战士是很困难的!以二战平均值来计算,每两万五千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当然,欧洲战场消耗的会比较多,但是依然数字很大,也可以理解日军人数死得少跟国内战场物资匮乏有关系!

以当时的手榴弹为例,一枚平均500克左右,3600颗累计1.8吨,按着每枚装手榴弹填炸药50克计算,装药累计也就是180公斤。当时的八路军虽然穷困,但是这么点弹药装填还是能够做得出来的。如果告诉对面日军,用1.8吨弹药就能炸死了他们一个满编陆军大队,他们估计得全部自杀了算了。这也是抗日神剧不合理的地方,在战场上杀死一个日军真的很难的!

其次,土工掘进策略根本行不通!即便扣除两个小时挖土掘进五十米的问题不说,当时日军装备的九二重机枪能够打穿58厘米的混凝土,打入土层一米,这使得不管怎么掘进,鬼子的枪同样可以射杀我军掘土战士,因为只有三十米。

独立团所打的那场战役在历史上对应的原型是冈崎大队,当时日军占领了易守难攻的关家垴。而八路军集结了几乎八路军129师所有兵力,倾尽弹药,累积伤亡了数千人,都没能啃下对手,最终日军援军到了,我军不得不撤退!


优己


一大堆人回答都没说到正题上!

李云龙命令挖战壕到敌人阵地前实施手榴弹雨攻击。根据现在步兵训练实际成绩,手榴弹的投掷距离一般不超过50米,这50米投掷距离还是步兵助跑投掷的优等成绩,而在狭窄的战壕里没有助跑投掷,能有30米距离就很不错了,但要实现有效攻击覆盖效果,两军战壕相距不能低于20米,不然手榴弹不能产生实际的作战效果!相距20的阵地日军能允许李云龙挖到他们眼皮底下吗?这纯粹就不可能的事!

第二,李云龙能用手榴弹攻击日军,那日军就不能用手榴弹攻击挖战壕的红军部队吗?而且还要挖几百米长的战壕,这个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不管日军知道不知道这个战术目的,都不会允许战壕挖到自己眼皮底下。

第三,战场上的战壕一般都属于临时工事,不会太深也不会太宽,让那么多士兵携带那么多的手榴弹距离日军又那么近发动手榴弹弹雨攻击,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士兵能进入投掷阵地,也就产生不了密集饱和攻击,所以就是挖战壕到了距离敌人20米的位置,短时间内也不可能产生饱和攻击效果,而日军也拥有手榴弹和掷弹筒,火炮等武器,绝对不会发生坐等挨打的状态!所以这些只能是剧情需要,现实中根本不会发生!


1862至1873


三千六百颗手榴弹即轻松歼灭敌冈崎大队,而且敌方处于高坡地势居高临下,我方则处于低洼地形的仰攻状态。由于对基本军事常识的缺乏,从而使‘’亮‘’剧作者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将八路军三个旅又两个团惨烈的关家垴、柳树垴战斗移植到‘’亮‘’剧中。通过所谓的‘’土工掘进‘’接近敌环形工事后,由李云农在说笑间让三百六十人甩出三千六百颗手榴弹,从而轻轻松松解决了敌冈崎大队……。

关家垴战斗,是百团大战第三阶段进行的一次艰苦惨烈的战斗。一九四零年十月三十日至三十一日,八路军集中三个旅又两个团,对盘踞关家垴和柳树垴的日寇冈崎大队约六百人进行围歼。激战两昼夜后战斗未果,由于日寇援军将至八路军被迫撤围。


指挥关家垴战斗的彭德怀(木刻)

一九四零年十月十一日,妄图偷袭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以及黄崖洞兵工厂的日寇冈崎大队约六百人偷偷摸摸,根据地图沿沁县—西营—王家峪一路东进,于十月二十日抵达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西井村。所幸日寇并不知道八路军总部就在西井村,而且更不知道八路军总部在西井村的具体位置,以及黄崖洞兵工厂的具体位置。十月二十五日,冈崎大队沿桐裕河谷做贼般地闯入了黄崖洞地界。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获悉后,命令两个团迅速前往黄崖洞阻击来犯的冈崎大队。十月二十八日,黄崖洞民兵游击队发现冈崎大队这股日寇后,随即进行了火力袭扰。由于没有找到八路军总部和黄崖洞兵工厂,冈崎大队遂撤到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附近,准备伺机夺道武乡退回沁县。 一九四零年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彭德怀召集一二九师的师、旅干部开会,正式下达了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命令:一定要全歼冈崎大队这股来犯的日寇。具体攻击部署是:由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指挥总部炮兵团山炮连,于十月三十日凌晨四时,对日寇冈崎大队发起攻击,然后八路军各参战部队按照之前拟定的进攻路线投入战斗。会议结束后,八路军各参战部队迅速向指定的攻击位置进发。然而与此同时,冈崎大队已经占领了易守难攻的关家垴。

关家垴是群岭环抱的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方圆几百米的平面地型,很适合构筑环形工事。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可作进攻路线。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山岗柳树垴: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冈崎大队在占领关家垴的同时,也占领了柳树垴。日军将两处的窑洞全部打通后设置为机枪火力点:既可独立构成火力压制,又可与其它窑洞的火力点相互策应,从而形成交叉射击的火力网。窑洞前还挖有防弹壕,如果八路军的手榴弹没有扔到位即掉到防弹壕里而失去作用。窑洞外也构筑了前沿阵地,于是形成了里外相连、窑窑相通的循环作战工事。 十月三十日凌晨四时,八路军总部作战指挥所发出了总攻击信号。随着八路军的炮弹落到日军前沿阵地瞬间,八路军对关家垴和柳树垴同时发起了攻击。由于仰攻作战地形对八路军十分不利,八路军几路攻击部队的进攻先后受挫,伤亡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八路军虽占领了关家垴和柳树垴的部分日军前沿阵地,但日军仍占据着关家垴和柳树垴两地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分别从武乡、辽县出动的两千五百多名日军正迅速向关家垴增援;由黎城等地出动的数千名日军也正向关家垴开进。在此情况下,八路军只得撤出战斗。

据冈崎大队老兵才田升战后回忆:“……八路军的攻击已持续了一天一夜,守卫阵地的我军士兵由于日夜激战而耗尽了弹药,已经处于拼刺刀的困境。攻进前沿阵地的八路军,利用死角向我方战壕不断投来手榴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拼刺刀肉搏……。上午约十点三十分左右,八路军的一颗迫击炮弹夺去了冈崎大队长、藤泽少尉和犬饲上等兵的性命。下午一点时分,大队逐次放弃了大部分主阵地而退至高地的顶端阵地。到下午三点左右,一部八路军已经冲上了顶端阵地,正当我军处于最后绝望时刻之际,八路军即撤下了阵地……‘’。


Mrttlzz99


亮剑当中的李家坡之战,在原著中开篇就已经出现,而在连续剧中,则在开篇增加了一段原著中并不存在的李云龙率领新一团与坂田联队交战的情节,然后再跳跃到李云龙转到独立团参加李家坡之战的章节。

但不管是原著还是连续剧,可以说,这一段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神剧段落,在实战情况下,这样的情节根本不可能出现。



虽然李家坡之战是根据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发生的关家垴战役而改编,但在连续剧中,这一段被过度神话,毕竟在历史上真实的那次战斗中,日军的岗崎支队在八路军多个主力团的轮番围攻之下,直到最后也没有被彻底消灭,只是损失惨重而已,最终在增援部队赶到的情况下,八路军只能临时撤退。其实在独立团还没有参战之前,故事的进程基本符合历史,八路军多支部队围攻(连续剧中改成程瞎子团),但山崎大队占据高地优势,并有航空兵空中支援,连续击退八路军进攻并造成重大伤亡,八路军总部临时启用独立团上阵,但毕竟是艺术作品,神剧情节开启后,自然要加带主角光环,因此山崎大队的结局必然是全军覆灭,而这个任务需要由根本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的独立团来做,那就只能让一些情节变得夸张。



由于独立团不可能刀枪不入,火力对射也占据不到优势,那在情节上就只能设计成独立团在躲开日军火力攻击的情况下接近日军,就出现了土工掘进的设计,按照李云龙的部署八路军在距离日军阵地80米左右的地方开始土工掘进,挖掘战壕推进,这样可以避开日军的火力直射,在向前推进50米后,在30米的有限距离内,将全团3600颗手榴弹全部打光,接着全团所有轻重机枪放置在最前沿扫射,掩护全团官兵攻入日军阵地展开肉搏,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日军山崎大队全部歼灭。

其实,即便不是军人出身,相信很多观众也会发现这样的战术存在太多的问题。



1、距离日军阵地80米开始向前土工。以日军的火力,凭什么让你八路军平安走到80米的距离内?尤其日军占据着制高点,八路军的阵地自然位于日军制高点以下,什么样的地理条件能让日军在80米以外就看不到八路军?

2、而且在高地下方向高地上方土工掘进,又要在日军各种火力的干扰之下,向前挖掘50米,得需要多大的工程量和多长的时间?尤其战壕的宽度有限,人员优势施展不开,确定几个小时就能完事(连续剧中的设定)?

3、按照李云龙的部署,挖掘到距离日军30米的距离后,八路军手榴弹的射程可以完全投掷到日军的前沿阵地中,可同样的距离,日军的手雷难道就不能扔进八路军的战壕里?更别说人家处于居高临下的优势,在实战中日军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向八路军的战壕投资手雷来破坏八路军工兵的土工作业,但在连续剧和原著当中这一段直接被无视。

4、重要的就是这一点,日军堂堂一个大队,他们的阵地面积不会太小,自然也存在阵地缓冲区,就算八路军能够土工作业到日军前沿阵地30米,即便集体投掷手榴弹,充其量也只能摧毁日军的前沿阵地,那后面的日军阵地和火力防线呢?连续剧似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一通手榴弹砸下去,剩下的日军就直接等着被八路军砍杀了!



所以说李家坡之战这一段落,在故事设计上似乎有理论性,但在现实当中可行性的几率并不大,但也正如前面所说,在李云龙和独立团加装了主角光环的情况下,故事设计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会统统被无视掉,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现实和不稳定,但事情的最终发展肯定会向有利于八路军的一方靠拢。

所以也知足吧,至少在这个段落上,编剧作者多少动了点脑子,还做了点战术设计,没像抗日奇侠那样直接从山底下用轻功飞到高地上,就知足吧!


辽宁资深球迷


《亮剑》作为抗战电视剧中的经典之作,已经是非常接近于现实了。比起那些“手撕鬼子”的神剧,《亮剑》中的八路军使用的很多战术也是可圈可点的。

例如:李云龙对于突袭万家镇皇协军第八混成旅的分析,明确指出了伪军的不堪一击,很符合实际情况;平安格勒战役中,为阻击日本援军,丁伟和楚云飞实行的“梯次配置,层层防御”战术;李云龙在赵家裕驻防时,使用明暗双岗哨制度;以及李云龙为了逼走楚云飞在大孤镇的炮营,和晋绥军搞得摩擦。等等,都很符合当时的实际。

至于题主说的3600克手榴弹就报销一个山崎大队的事,严谨点说,肯定不合实际。因为,这场战斗的原型就是“关家垴战斗”,八路军并没有全歼日军。

这场战斗中,八路军集合3个旅2个团,共计八个团一万余人。同时,还组成了以彭德怀为首,包括左权、陈赓、刘伯承、邓小平在内的前线指挥所。这些人随便一位,都比李云龙牛!

就是在这样的配置下,面对关家垴地区日军冈崎大队500多人,依然没有取得全歼的战果。当时,“程瞎子”的772团确实也参加了战斗,而且伤亡惨重。提出“土攻作业”的是刘伯承,七六九团团长郑国仲指挥战士挖的暗道。不过,只是占领了关家垴和柳树垴部分日军阵地。最终,迫于日军援军的压力,八路军撤出战斗。此战,八路军伤亡2000多人,歼敌200多人。

战斗结束几天后,参加指挥战斗的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人又来到关家垴,查看日军是如何防守的。经过观察,日军善于利用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建立了多层堑壕防御体系。同时,日军还挖掘了众多"猫耳洞",并在机枪阵地前还挖有防弹壕(手榴弹掉进防弹壕里面以后,根本不会威胁到日军机枪阵地)。

这场战斗虽然没有胜利,但是,八路军学习了日军构筑工事的本领。积累了宝贵的攻坚作战经验。

说下我对于3600颗手榴弹这件事的观点。

《亮剑》只是一部电视剧,不是军事教材。作者都梁写的不严谨,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在尊重抗战精神和抗日事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鼓舞观众对八路军抗战事业的崇拜,这是无可厚非的。

而且,《亮剑》的逻辑也是没有问题的。李云龙的战术是,先用3600颗手榴弹把日军炸懵,然后全团冲上去拼刺刀,与敌人肉搏!这3600颗手榴弹,只是为全团冲锋打掩护了。并不是说,山崎大队直接就被手榴弹炸没了。

而且,在剧中,独立团挖掘战壕时,也不是一帆风顺。日军确实发动了炮击,但是,由于八路军躲在战壕里,没有受到阻碍。日军也对挖掘战壕的八路军发动了冲锋,也被八路军的火力压制了下去。

这个战术逻辑的确是也忽略了地形,日军阵地梯次布置等问题。但是,作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来说,已经够严谨了。

对了,这部剧我上大学时看了十几遍,非常过瘾。很多台词现在都还记得!此时此刻,我想说:“把狗娘养的山崎大队干掉!”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亮剑》作为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我们刻画了李云龙、赵刚、楚云飞、张大彪、孙德胜等深入人心的抗日英雄形象,在电视剧史上和军迷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小编看了也不下十遍,尤其是在b站。因为甚是喜爱,我们甚至贡献了不少鬼畜作品。

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日本鬼子说日语的抗日剧。有一万个理由要对这部电视剧表示敬意,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中国抗日神剧的鼻祖,剧情中的确存在一些不符合历史的内容。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军武次位面


提这问题的人就没看明白亮剑。

李云龙用3600枚手榴弹的目的是要短时间内给日军造成混乱而不是要消灭李家坡的日军。

当时李家坡的鬼子居高临下,而且有火力优势,如果硬拼肯定是不行的,身经百战的李云龙想出了土攻战术,就是为了避开日军的火力优势,李云龙的打法是把全团手榴弹都集中给了一营,待总攻信号打响后,手榴弹全部扔出,那么多手榴弹短时间内扔出后,肯定会给日军造成混乱,这样一来就给张大彪的突击队创造了条件,张大彪不负众望,率由精锐士兵组成的突击队在日军放线上打开了缺口,这时李云龙率全团全部出动,连一个预备队也没留,这是孤注一掷的打法,李云龙就是要和日军近战,也只有这样才能人数的优势干掉日军,当时的战况就是二打一甚至三打一,而日军经过连续作战已经疲惫,自然不是生力军独立团的对手,最后被全歼。

最后说李云龙称得上是战术大师,李家坡一战赢得确实漂亮。


天宇的文史情怀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八一制片厂制作的一些电影,里面的坑道构筑的是相当震撼,那是平原大兵团决战,而历史上的关家垴是山地攻坚作战,日军的防御工事坑道只能说类似,八一电影中的坑道只是给做假设用的参考,那么面对那种坑道,除了交通壕还有单兵掩体,地堡,战地救护,炊事班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事,对里面的残兵清理时该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扔进去一颗手榴弹。但是日本构筑防御工事是猫耳洞结构的,手榴弹往往不能将多在里面的鬼子炸死,我们的战士在冲进去后往往付出伤亡。历史上关家垴之战和小说李家坡之战还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山地攻坚作战,历史上冈崎大队的防御纵深却很大,八路军是一处处阵地克复的,最后将弹尽粮绝的鬼子残兵压迫在一处阵地,此时鬼子已经伤亡惨重,一位日本老兵曾在回忆中提到,认为最后的决战时刻来到,可这时,共军退兵了…历史上是一种推进型作战。小说里战情预设依稀记得是山崎大队在一座近似于圆台型的山头上建立环形工事,而且打破常规将一线防御阵地建立在圆台边缘靠里100米左右的位置。按照正常作战思维,应该建立在边缘,可以更好的掌控战场态势和打击范围,给攻击方造成较大伤亡。但山崎根据八路军的情况调整部署,避免了八路军攻击部队的直射火力打击,而八路军又缺乏迫击炮这样的曲射火力对其纵深进行精确打击,手榴弹够不着,冲锋就是露头死,所以山崎开始就没想给八路造成多大伤亡,而是如何拖延时间。八路坑道掘进肯定不是某些人说的横向或者纵向掘进,纵向掘进除了前面的鬼子看不到后面的都暴露在鬼子火力下。横向掘进等于后方没有掩体,鬼子一放炮全完了,掘进应该是之字型掘进,而且黄土松软,没有某些网友说的那么难以掘进,历史上陈赓大将也是勘察地形后发现适合坑道掘进才进行的吗!小说中鬼子也是主要将防御力量集中在一线工事,后面的部队作为预备队不断补充伤亡人员或者轮防。八路军掘进至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内,只要让敌人的一线阵地陷入火海,为突击部队打开一个缺口,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易柒柒


影视剧的目的一是顺应大众心理,提升收视率,达到她出品这部作品设定的目标,得到更多收益;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教化人心,体现作者的人生哲学,以让自己的思想在大众中产生共鸣。因此只要作品没有太过夸张,与最终结果相符,就符合影视剧合理的夸张范围,日记式的写实描述就不是影视剧这种模式了。但是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尺子一个标准。美国史泰龙,施瓦辛格拍了那么多美式英雄,一人抵一个团一个师,合理吗?也没人质疑,为什么?007来去自如,出去其他国家最严密的防卫基地如入无人之境正常吗?这时候那些吹毛求疵的人哪里去了?都淹死在厕所里了吗?不但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吧?这时候大家可能想的就比较多了,是骨质疏松还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