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西河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种投资行为。

首先,无论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在全国都是很稀少的。

秀才尚且好说,并没有太多实权。

但举人其实已经有些权力,进士更是官员的代名词。

秀才在县衙上不用跪,不能随便用刑,还免除各种徭役和税务。

其实秀才也是很难考的,根据人口比例的录取率来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录取率。

成为秀才以后,就可以顺顺利利的开馆收徒,不愁生计了,在地方也很有些地位。

不过,秀才并不是官,也无实权。

所以范进考取秀才后,丈人胡屠夫仍然很嚣张,不把他放在眼里,动辄臭骂一顿。

四周的邻居,明明看到范进家穷得很,甚至没米下锅,也不愿意接济接济。

说来也是,连丈人都不愿意给考试的路费,更别说邻居。

但范进中举以后,就不同了。

每年全国的举人也就几百人,相当于今天中国的院士。

一旦成为举人,距离做官也就一步之遥。

儒林外史最初的那个周进,考取举人以后很顺利的考取了进士,被皇上任命为广东学道。这是正三品的地方高官,仅次于巡抚。类似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

就算是最没出息的书呆子进士,做一个县长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秀才并没有人搭理,但范进中举以后也就成为一支非常强大的潜力股。只要谁去投资他,获得十倍回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比如劣绅张乡绅和范进套近乎,送钱送屋,为啥?说白了还是将来试图利用它。

其实不要说张乡绅了,就连当地的汤知县,也对范进是比较巴结的。

说不准范进中了进士以后,官职就比汤知县还高。


萨沙


在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广为传颂。

范进是一个老童生,很多年来都考不上秀才。所以范进非常受自己岳父胡屠夫的气,见到他时诚惶诚恐,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胡屠夫对范进经常破口大骂。

后来范进中了秀才,又中了举人,身份立刻就不一样了。不仅胡屠夫见了他毕恭毕敬,而且当地富户张乡绅立刻前来拜访,送上了五十两银子,后来还有很多人来奉承他,有人送田产,有人送店房,还有许多破落户来投身为仆图荫庇。可以说,范进一下子从穷屌丝变成了成功人士。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范进仅仅是中了举人,并没有考进士,更没有当官,为什么就陡然而富,成为社会精英了呢?

其实,在古代,举人的身份是很值钱的。比如在明朝,你考上了举人,就有了当官的可能性。虽然举人只能当个芝麻小官,比如学官、县丞,最多也不过是知县,而且只是在名义上有候补的资格,未必能轮到你。但是,你的身份从此完全不同:你从被统治阶级一跃进入了统治阶级,虽然只是统治阶级中身份最低的一级。

你中了举人,就不再是平头百姓了,而是成为了缙绅,在地方事务中的治理中有很多发言权,也可以积累很多官场人脉。要知道,古代中国皇权不下乡,只能到达县一级,而治理乡村必须靠地方缙绅的配合。所以对于中了举的范进,知县都要高看他一眼。

而且举人在制度上是有特权的,举人可以免税,比如举人名下的田产不需要纳税。因此范进考上举人后,会有很多没有功名的富户地主把自己的田地挂名在他名下,这样就不需要向国家纳税,只需要向范进交租子(比向国家纳的税低)便可以了。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范进几十年苦苦考秀才,考举人,为什么他在得知考上举人后立刻发疯了。因为前后的地位差距实在太大了,对于范进来说就像平白中了彩票一等奖一样。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读文史


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经历,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没有钱和社会地位,至亲至爱的人甚至都看不起你,而一旦拥有了财富和地位,无论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阿谀谄媚了。



范进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在中举之前,因为家庭贫困,而且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连他老丈人也看不起他,甚至经常找机会敲打他。原著中也曾经提到范进中举之前,他丈人胡屠夫怒骂范进是个现实宝[丢人现眼的家伙]。

后来范进想找胡屠夫借盘缠赶考,结果胡屠夫一口浓痰吐在他脸上,怒骂道;“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德行,尖嘴猴腮、不三不四,还想着癞蛤蟆吃天鹅肉。”



过了一段时间范进高中举人,曾经不理睬范进的邻居开始热情招待他,送来了鸡蛋米酒。而老丈人胡屠夫更痛快,直接送来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还说范进是文曲星下凡,自己早就看出来了,惹得邻居们哄堂大笑。吴敬梓也在这时刻画出了一幅讽刺意味极高的浮世绘。

除了老丈人和邻居们之外,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张乡绅也带着大量的礼物来拜访范进。这个张乡绅也是个举人,而且还做过一任知县,是一个典型的地主官僚阶级,可谓是家大业大。他出手也极为阔绰,送给了范进50两银子,以及一套三进三间的宅院。



范进举人的含金量

范进的举人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街坊邻里和老丈人巴结就算了,为什么曾经的举人兼知县还要来巴结他?

实际上,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虽然有“穷秀才”的说法,但绝对不会有“穷举人”出现。

首先说明清时期秀才需要考试,通过针对童生的童试便可成为秀才,但获得秀才之后仅仅是自己获得一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官不用跪拜,或者可以搞一些教育事业,靠着兴办私塾谋生。也正是这个原因,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依然没有拿范进当根葱,因为不关自己的利益。



但范进参加乡试中举之后,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来范进从此可以呼奴唤婢,因为明朝时法律规定,庶民之家不可以蓄养奴婢,否则杖刑一百。而蓄养奴婢是身份的象征,从此范进成为了胡屠夫眼中的“城里老爷”。

二来、范进有机会做官了,秀才虽然不可以为官,但举人是可以出仕为官的。经常会担任一些府、县教学、主簿类的八、九品官员。当然极个别的情况也会当一些县里的主官。

第三、举人可以免税,可以把一些地主家的土地挂在自己的名下,以此免除国家的税收。而地主家留下的财富当然也必须分给举人一部分。

当然除了这些现实的利益,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形式上的特权,比如公堂诉讼的时候可以获得优待,或者是享受政府的一些福利补贴等等。



范进中举之后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性小说,但也确确实实的是一部底层人物逆袭的小说。或者说范进不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而是科举制度的受益人。


曾经在我们熟知的故事中,范进中举之后便没有了下文。但实际上范进在中举之后有了田产和奴仆,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完成了逆袭,同时也让自己的家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另外,范进在中举之后,又进京参加了会试,并且考中了进士,被朝廷授予了官职。一路上范进顺风顺水,最后竟然被钦点为山东学道。这个职位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属于正三品高官,仅次于巡抚,职位和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类似。



以此来看,在那个阶级固化的年代,如果没有科举考试,或许范进永远都只是一个社会底层、终生受人冷眼的人。也正是因为有了科举考试,像范进一样的社会底层人士才有了一些上升的希望。


我是越关


范进中举虽是清朝人写的,不过范进的年代却设定在了明朝晚期,也就是八股文发展到顶点的时期。那个时代,所谓的科举选贤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话,考生能不能考上,通常都要有一定的背景,需要打点好才行。


而想范进考了一生,最后还是考官可怜他太老了,这才给了一个秀才。但是范进却因此看到了希望,更想考取举人。他的想法遭到了丈人的耻笑,但还是在丈人那里弄了一点盘缠,却考了一遭。回来之后范进根本没想到要中举,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旁人更不会想到,这次他居然意外中举。 于是在官差到范家报喜的时候,连他的老母都觉得是不是听岔了。

但是周边街坊却听的真切:范进不光中举,而且名列前茅,居然排在了第七名。于是这个消息马上就传遍了这个小城。为了答谢来报喜的差役,周围人们紧急凑了一些钱粮,而那位姓张的乡绅不但慷慨解囊,拿出了50两银子给他用,更提出让他搬到自己的一处别院居住。


为什么在他中举之前,常常受到丈人的奚落,家人经常穷得挨饿,也不见邻居帮忙,更没有有乡绅这样的人物登门结交,而在他中举之后这些人争着来讨好自己,穷苦的邻居都肯出钱出力帮范进打发官差,张乡绅更是送了巨资又送房屋?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在科举考试的千年发展之中,各个层次的学员身份天差地别。秀才不会被任命为官员,所以没有实权,考中秀才的作用,仅仅是不用服徭役、上堂不需要跪拜,类似这样的一些权力,平时赚钱的法子,也仅仅是靠教书、给人当幕僚这样不多的途径。


但是考中举人就不一样了,考中举人以后就可以参加会试,会试高中后,如果殿试进入一甲,那能够直接被封官,如果排得靠后,也能去各地做幕僚等,学习三年后即可上任。 范进高中以后,那就意味着如果会试、殿试运气好,就能直接面见皇帝,直接上任,就算是会试不中,也有很大的几率去做知县等小吏。所以他此时已经不再是没什么实用价值的秀才,而是一个看得见回报的老爷。

而之前他的家里那样困窘,在这种起步的阶段,必然会用到很多人的帮衬,就比如打发那几个报信的官差一样,没有那些邻居的帮衬,是没法完成的。所以这些人很懂得投资的时机,在确定了他考中以后,纷纷前来孝敬,期望拉近关系,一旦这位举人老爷在日后做官了,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知县,也足以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好处。 而且就算真的最后这个家伙既没有考中也没有做官,那他们也不会绝望,因为按照范进的个性, 一定要活到老,考到老,只要他继续考,没准就像这次乡试中举一样,突然就来个惊喜。

所以他考中以后,大家送他钱粮、房屋,说到底都是奔着他的未来去的,都想在他刚起步的时候结交好,以后他发达了,这些人凭借这些旧情,就能能够跟着发达了。


小镇月明


“范进中举”这个小故事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即使在如今的社会中仍然能够折射出全新的含义,故事中的范进在听到范进中举后的举止颇有戏剧性,第一次只是觉得开玩笑,而第二次确认之后却瞬间发疯了。


明朝的科举考试固然僵化,这个故事可以感受的出来明朝科举制度对于一个常年渴望出人头地,一举高中的那种强烈的渴望。


“举人”这玩意儿在明朝还真是稀罕东西。大明王朝立国276年,在这276年的时间里仅仅产生了12万的举人,也就是说一年仅仅只有400多个居然产生,此生数量稀少的举人,它的含金量自然不会太低,甚至可以说它的含金量极其之高。


而在明朝的统计之中,一共大约有1427个县,对于三年一次的乡试来说,平均下来也就是一年连两个进士都不到,甚至连一个半的指标都达不到。


而作为明朝的举人,他们一般都会被授予最低九品的官员(县丞:副县长的意思),与此同时朝廷还会有400亩田地的免赋税的资格,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虽然没有这400亩土地,但是有了这个资格,那么很多人就会争着抢着给你送土地,挂在你的名下,然后他们帮你种地,此等福利简直是可望不可得的。


对于大地主而言,举人更是争相依附的对象,举人的这项免税特权也就成为了地主们的偷税合法途径。


而范进中举后的场景形象的展示了这个举人有多高的含金量,中了举人整个人的阶层已经发生了变化,曾经的“穷苦百姓”摇身一变成为了仅次于县令的“副官”,无论是对于当地的地主士绅还是穷苦百姓这无疑是质的飞跃。


历史总探长


中国传统社会有很多东西变了,比如马车变成了汽车,帆船变成了轮船,茅草房变成了电梯房,纸制红包变成了手机微信红包,还有很多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一而足。然而,有两样东西没变:人家有钱时恭维,人家升官时马屁!

《范进中举》最后一段载:“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他们为什么来送钱送物,范进中了举人了嘛,举人就是随时可以做官的身份了,什么也不干,他都是官府要关照的人了,是一方绅士、主持乡里大事的头面人物嘛,咱都得去恭喜恭喜不是?咱都得去关照关照不是?咱都得去送点人情去不是?这都是人之常情嘛,人情人情,多是人情少是意,以后与范举人,就扯上了人情关系了嘛。

——虽然这“人情”后面,往往伴随着“势利”二字。

其实,不单人情,“亲情”二字后面,又何尝没伴随着“势利”二字?他你看范进那个人模狗样的岳父老大人,他中举前,经常用自己的拳头教训这个不争气的女婿,一天到晚骂声不断:“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范进去乡试,向岳父借钱,被他一口啐在脸上:“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周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但是,范进中举后,岳父的脸都斜了,他无限温情地说:“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的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回家的路上,女婿走前,岳父随后,见范进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胡屠夫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真是:遇贫穷而作骄态,见富贵而生谄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权往;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记得多年前,某省卫视有一档“我们约会吧”的情感类节日,一次,一位女孩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对男孩没有任何要求,身高没要求,长相没要求。当一个小伙子说他的年薪3万时,女孩忍不住笑着说:“他年收入3万,养不起我”,立刻灭了那盏表示选择的灯,现实得没有一丝犹豫。还有位女孩嘲笑那个男孩说:“我以为他是月薪3万,原来是年薪3万!”



世上越来越多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人们了,不求过程,但求结果。只是,没有过程的结果,往往如同美丽的花瓶,稍一磕碰便会粉碎。


帝国的脸谱


封建古代的封建在于,朝廷多任人唯亲,任人为贵,堵塞了很多寒门弟子的出路。从隋科举开始,一直到清结束,一直有寒门难出贵子一说。

为什么呢?

古代,读书是很废钱的事,小时候的蒙学教育,须得请私塾先生,然后十年寒窗的笔墨纸砚就是寒夜挑灯夜战的煤油钱,都得花钱。这还没去细算十年寒窗的衣食住行花费,这些都从哪里来呢?需知道,书生一旦开始苦读,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哪里来的那许多精力去为衣食住行奔波?


因此,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让自己的小子好好供着念完私塾,通过童试,成了秀才往往大多已经辛辛苦苦几十年的积蓄,一夜回到解放前,从小资家庭变成了贫苦户,也就已经算是顶可以的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称呼其为“穷酸秀才”的所在!

但是古代三六九等,士农工商的阶级观念作祟,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太蛊惑人,所以也还是会有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功名利禄里钻。

到这,您瞅瞅。古代除非您家财万贯或者出身官宦世家,不然要熬出一个秀才,多么不容易啊!


类似于范进家,范进家在范进念私塾之前,还算是小资户的。胡屠户也是见范进能够念书,觉着他家该是有些家财才会把女儿嫁给他。等到范进童试过了成了秀才,你再瞅瞅范进带着老婆老娘,住着茅草屋,日子过的都没米揭祸了。这一前一后过的日子,就大概知道范进念书到底花了多少钱。这期间,眼见着范进家的日子越过越穷酸,连带着连带他老丈人胡屠户都看不起他,更不用说平日里周遭邻居和当地土豪乡绅对他的冷嘲热讽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范进也还算是人穷志不短,借着钱瞒着所有人,都到省里去参加了乡试,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

没成想,还真就中了乡试第七名的亚元。明清取乡试前十名的亚元为举人。按照科举制度,范进中了广东省乡试的第七名亚元,就是举人了,依着明科举制,举人就已经是朝廷在编的命官了,享县级别朝廷俸禄,每月有固定的钱粮供应他过活,目的是让他继续发奋苦读备考朝廷举行的会试。当然,就算范进去不去会试,乃至说没考中,范进都可以选择在当地县衙做县官。严格意义上来说,从范进等榜,到录榜通知的人把捷报递送到范进手里那一瞬间开始,范进就已经摇身一变,老母鸡变鸭,成了吃皇粮的老爷了,以前古代名门贵族的当家人可不就是老爷嘛?!



且不说范进可能还会参加会试中贡士,就是没中或者选择在老家,那按照朝廷规矩,范进以后都是以后所在县衙管一县百姓的父母官,如此一来,以前对他冷嘲热讽那些人可不得巴着劲儿回来买好,等着以后穿小鞋吗?就算往日无仇怨的人,能够和这个老爷套套近乎,难道会吃亏?所以在范进青黄不接的时候,给他衣食住行的东西,是最适宜的。等到范进上任,或者中了会试成了京官,那个大腿怕是抱不上或者说范进也瞅不上你咯。


不书公子


首先我们知道“范进中举”这件事的背景是在明朝,这个在《范进中举》的第二回就写到“那时成化末年,正是天下最繁富的时候”,成化众所周知是明朝宪宗的年号。那么既然我们直到范进中举是发生在明朝,我们就不需要考虑其他朝代的因素啦,只要关注明朝时期的制度就可以了。



《范进中举》主要讲的是范进在中举后的人间百态,最开始没有中举人的范进家道贫困到极点,而只知死读书的范进更是被人讥笑是一个穷酸秀才,可以说此时的范家是一个人见人躲的穷苦人家,但是直到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后,范家就全都变了。先是范进听闻自己中了举人后变得疯癫,后是之前嘲笑范进的胡屠夫变得极尽巴结,同时范进所在县的乡绅和富户更是亲自到其家中拜访,并送田送地送房,而有田有地的农户更是自己的田地挂靠在范进门下。



可以说此时的范进从中举前的无人拜访到中举后的门庭若市,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范进在中举后在极短的时间就变成了县里的乡绅人家,豪宅、丫鬟、奴仆、商铺和田地更是不缺。那么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范进仅仅就是中个举人,他的生活就发生了如此重要的变化,可以说范进是直接从一个穷人变成了县里的乡绅人家,而这过程就仅仅是不到一个月,而有些人又为什么会自觉的送田送地送店铺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下在明朝中了举人到底有何特权。在明朝每三年会在各省的贡院主办一场科举考试即乡试,也叫秋闱,在这场考试中如果考试及格了那么意味着他已经就是举人了,而一旦当了举人也就意味着这个人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官场,即使后面中不了进士也有当官做县令的机会。简单的说中了举人不仅意味着你已经取得进入会试中进士的机会,也意味着已经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同时中举不但意味着已经进了“士”的阶级,如果举人不想考进士,而同时县里有缺,他也要去,那么他就可以直接接任县里的官缺,虽然这只是八九品的官,但不管如何也算是做官了,比那些没官身的富商地位高多了,就更别说是那些穷苦百姓了。而中举可以做官,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权,那就是免除其名下的所有赋税,也就是说从中举那刻起,这个举人他和他名下的产业就再也不用交任何赋税,不管是人头税、田税还是商业税都不用再交。



那么在知道举人的特权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的话,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人会给范进送房送地送田送店。为什么?很简单,那些乡绅送这些其实就是为了结交范进,毕竟中了举人也就意味着有了中进士和当官的资格,在当时那个时代讲究的是“官官相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而那些富商送这些就是为了巴结范进,明朝的那些富商虽有钱,但实际上没啥地位,一旦有事不是有钱就行的,不过如果有了范进这个有当官资格的举人的帮助,很多时期就都能迎刃而解,毕竟朝中有人好做事啊。再者那些穷人会把那些田地“送给”范进(其实不是送,是挂靠),只是为了逃脱那些赋税罢了,毕竟举人是不用交赋税的,如果能够跟范举人谈好挂靠的价格,那可比交赋税的钱来的少啊,能多一份钱对于穷人来说可无疑是好的啊。


澳古说历史




果然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稍微夸张一点,让人们产生共鸣,觉得发生的事情就在身边,身在其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待遇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存在,这就是一个屌丝创业成功后他说的话都是名言,没成功前就是放的屁一样人都嫌臭,是个励志的传奇,一个没有考中举人前痴迷于读书的人,没有所倚仗,穷困潦倒,让人看不起,受人白眼,没有社会地位,受人欺凌是现实存在的事,连自己老丈人,社会最下等人的屠户都瞧不起,非打即骂,范进敢怒不敢言。



屠户干的虽是杀猪卖肉,但天天工作有钱花,你读书人怎么了,读的书带不来现实利益,一辈子不务正业,不务实,有个什么鸟用,把你当书呆子一样看待,但范进仍然志在必得,始终坚持创业,一年又一年,对周围人给的压力环境毫不顾忌,认为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始终坚持到底,终于考上了举人,重要的是,他成功了,让周围人刮目相看,大跌眼镜,周围人顾忌当时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制定的上升通道,范进中举后周围的人又一下觉得读书是实实在在有前途的,起码中举后可以免苟捐杂税,劳役,壮丁,这读书中举后带来的好处可是实实在在呀!甚至县官都要拉扰他们,因为他们可以继续考,考下去以后就可以做大官,比县官大,有文化,有影响的人是皇帝选贤用能担任地方官的储备人选。做为一个地方的人,当然要拉扰一下了。



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有,考中举人后可以有千亩的良田不用向国家纳税,这个是多么大的事情,当地人可以把土地挂靠在范进名下,从此,范进就是坐在家中也有钱进账的富人了,与他分红,也比上缴税金划得来的多,所以很多人送土地。



别的人送钱送物巴结也是正常的,一个举人一个县三年才能考一个,贫困县的教育条件不好,十几年也不出一个,谁人敢不尊重,都想着巴结,拉扰一下,人的本能是趁利避害的。像如今那个村的人考上国家重点大学,村里人也会送钱送物,以示庆祝,支持一下。范进中举后,相当于政府机构的局级干部,高高在上的公务员。实实在在让人羡慕。


三国水浒历史狂


范进考上个举人为什么发疯?因为举人太难考!

很多人看历史课本中常出现“秀才”“举人”,就误以为秀才、举人是很好考的,实际上每三年的科考,一个县里也就出个位数的举人,有的县甚至三年内只有一两个,这比清华北大还困难许多倍。举人之难考,可想而知。范进中举之所以疯,也是因为能考上举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明清时期的举人,不仅可以拥有一系列的权力,如到衙门同县令商议诸事,担任县内次于县令的官吏,免除徭役和赋税等。

举人有官可做,家里也可以不纳粮

中国古代民间的赋税是很重的,除了交纳给朝廷,还需时时交纳省里、州府以及县下的摊派,而举人则可以不用交这些。这本是朝廷为了褒奖读书人,给读书人的奖励,好让人一心向学,然而在现实中,却成了偷税漏税的法宝。譬如范进中举以后,有送田产的。田产关系到人命,怎么就有人送田产呢?

因为将田产纳给范进(举人)以后,这片田就没什么税了,或者说只需要纳极少的税。乡绅、举人,每石有全不完者(即一丁点不用交的),有每石收两千余文者。而普通民户,一石则要收至六七千文,甚则要收十五六千文(即15~16K文)的。这悬殊太大了,人们不得不想办法逃掉这个税。

小老百姓把自己的田产,名义上送给范进,面上算是范进的地,可以不必纳税或少纳税,所谓“例不纳粮”,实际上却是刘老三(假设是这么一个人纳给范进的)的。刘老三只需每到收获季节将一些钱粮缴纳给范进即可,范进平白得那么多钱粮,小老百姓可以少受那么多苦,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送田产的,还有直接送身子的。当范进大举人的奴仆,也就算了入了举人老爷的家了,算是乡绅家里的人。举人把奴仆算成自己人,其田亩也造册入内,算是“荫蔽”。如此,范进中举以后,算是既有了大量良田,又有了许多奴仆。还有过来巴结他的: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


普通百姓为什么老想着逃税?

既然乡绅、举人们不纳粮,而又荫蔽亲族、邻里,一大批人都不纳粮,而朝廷的税收钱粮又不可能减免,重担就全都落在了没有被荫蔽的普通民户里。这就导致了一边吃香的喝辣的还不纳粮,另一边本来地就少,还要承受数倍的重担,“全国一小半的土地(普通农民所种),却要承受比全国额定钱粮数还要多的税收”。

你村里出了个举人,还不赶紧靠上去投身?

想什么呢?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