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孙吴为什么建都南京?

用户97067834353


从湖北自身的条件看,湖北地区内部受制于内外形势而无法形成一个唯一的重心城市。

湖北地 江东一带自身的条件看,内外形势决定了南京的军政独尊地位。

江东偏居东南一 江东偏居东南一隅,所需面对的敌方来路只有江淮一向和荆襄上游,南京位于两条敌方来向的交汇之处。守江必守淮,守宁必守安,淮河是长江的北方外围防线,安庆、九江一线是江东的西方外围防线,那么定都江东,就必须选择一个面对西、北两路,且能供给淮河、安庆九江的城市,方能起到良好的军事攻守作用。

南京 南京的“后方”,是肥沃的吴越之地,是江东乃至南方的经济腹地,将吴越的经济实力供给到江东西北两线利用山川形势进行攻守防御、中转调度,随便看看地图就知道,非南京莫属。且江东运输系长江与运河为主、江南水网为辅的格局,南京恰恰处于沟通扬州、安庆、九江、苏州、杭州、寿春的中心位置,域内物流人流交通成本最低,怎么会不选南京?

再加上南京自身的那份虎踞龙盘的气势,除了赵构,又有哪个怀有或残留北定中原愿望的建业开国之君不会希望奠都于此?




小张畅聊史记


南京,六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金陵,建业!



其首次作为国家都城,是在三国时代,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而后迁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由此开始。

事实上,这里并不是孙权的大本营,或者说老巢。孙权在做吴侯的时候,其治所在会稽,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这地方东为大海,远离中原战乱之地,不易受到攻击。



但是,随着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会稽这样一个偏安之地,是不合适作为都城的。用兵之地远离都城,决策实施之间传递时间过长。而且对于着力于荆襄两淮地区的东吴来说,会稽实在太偏了,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在当时的江左大城中,主要有镇江、苏州,芜湖,南京等地,其中镇江也就是京口,乃是孙权亲自主持修建,在其搬到南京前,做了三年的临时治所。相对于镇江苏州两地,南京有着很大的地理优势。东有紫金山、西有清凉山、南有雨花台、北有鼓楼岗以及幕府山,天然就形成了一座“堡垒”。



而且从大环境来看,太湖流域是当时东吴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影响力既可以覆盖江南太湖流域,也能延伸到上游的安徽、江西甚至湖北,以及长江以北的江淮平原。这样的地势条件,长江中下游其它沿江城市是不具备的。”,而且南京北临长江,和曹魏有天堑相隔,安全上有保障。



况且,南京地势“虎踞龙盘”,风水“好”。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



于是,孙权听从张紘的建议,于建安十六年(211年)移治所到秣陵。随后又秣陵改名为建业,意为“建立帝王之大业”或者是“建功立业”。


白话历史君


关于孙权为何选南京建都的原因,很多答友都以“南京形胜,龙盘虎踞,六朝古都”为理由进行解释,在此,个人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孙权以后的南京不过因循而已

众所周知的,要建立一个都城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对于颇重风水堪舆的中国人来说,作为一国之都的地方首先得风水好,其次人力物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自五胡乱华以来,以残余之晋逃窜至此,本身实力并不足以新建名都大邑,于是乎就在南京城安定下来,至于宋、齐、梁、陈四代,本身就是晋代政治的延续,而且到了陈武帝时期的国土面积更是狭小的可以。要说新建都邑几乎是痴人说梦,于是也就在南京安定下来了。

所以说,所谓的六朝古都,孙权之后的五个不过都是因循守旧,不图革新也无力革新罢了。

二:除南京外别无选择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迁都南京~由此可见,孙权最初并没有定都南京的打算,因为就江东之地而言,比南京更适合做都城的至少还有扬州、荆州等地~那为何孙权最终却选择了南京呢?

1、最优选择的扬州城

天下之富,扬一益二~自秦汉以来,扬州城就已名动天下,江东的治所会稽郡(孙氏家族最初的根据地)和吴王濞的都城无不在此,要说孙吴定都,没有比扬州更合适的了,但无奈的扬州城一直都在曹魏手中。

2、退而求其次的荆州城

荆州处湖北中南部,是江汉平原的心腹之地,土地平旷,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中枢,兵家必争之地~再经过刘表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富甲天下,首屈一指。而这就是为何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都将目光盯死在荆州的原因。

但就在孙权打算经略荆州的时候,曹操已经攻破荆州,占领江陵,顺流而东来讨伐孙权了~在长江上流已经被曹操占据,天险变成了与敌共有,江东之地难以自全的情况下,孙权不得不联合刘备,结盟抗曹~

赤壁之战结束后,当年形胜天下的荆州城却已破败不堪,作为政治交换,孙权将其借给了刘备,之后在庞统和张松等人的怂恿下,向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决定西进巴蜀,经略四川最为自己的根据地。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命令关羽驻守已经“土地荒残,人物凋敝”不足以所有兴造的荆州。不愿意将其还给孙权。

可荆州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在索要无果的情况之下,孙权不惜冒着联盟破裂的风险,强行夺回荆州~所谓鸡肋,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就是为何孙权虽然在武昌称帝,却终究还是要迁都南京的道理。

三:定都南京实在是无奈之举

中国人普遍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所谓居安思危就是这个意思。在刘邦统一天下后想定都洛阳时,张良以“地方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不如关中,沃野千里,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制诸侯”的理由成功说服刘邦放弃初衷。四海为家之际尚且如此,更何况于乱世求存的政权呢?孙权虽然尽有江东千里之地,但却没有曹魏的纵深和蜀汉的险峻。所以在定都这件事上,他不得不慎而重之。

考虑到荆州已经在手,刘备难再东出的实际情况,孙权便将重心放在如何有效的抗击北方的曹魏上。而就曹操和曹丕父子七次南下,其中六次都是从淮南出兵的情况看来,濡须口一带成了需要重点防护的地方。建都南京恰足以和这一带互为声援,况且还有京口天险与广陵重镇遥相对峙,与南京互为掎角,从而建构起稳固的三角防线,一有危难,朝发夕至。迁都南京,不仅可以身临前线制衡曹魏,而且还进可攻而退可守。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南京相较于荆州,终究还是自古形胜,龙盘虎踞的南京城稍胜一筹的。

综上所述,孙权定都南京,更多的还是出于军事形势方面的考虑。这即是乱世求存的无奈,也是国人居安思危的共识使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229年孙权称帝时都城选择的是武昌,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鄂州。


当时武昌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要塞,当时孙吴的水军实力最强,水战根本不怕蜀魏,还有就是武昌靠近铁矿,开采铁矿武装士兵非常方便,一旦丢失损失太大。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肯能是孙权对江东氏族不是太有信心,他曾经带领江东向曹操称臣,江东士族中有不少曹操的人摇摆不定,所以要靠荆州士族来互相牵制。


考古研究发现鄂州地区并没有出现过坚固的防御工事,可见建都武昌不过是孙权的姿势权宜之计,不到一年,人心初定之后,孙权就把都城迁到了建业,因为江北有了荆州作为军事重镇,交通枢纽,建业有长江天堑,而且“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进有利可战、退有险可守。”

也从此开启了王朝以南京为都的历史先河。


玄祈先知X


东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割据长江以南的政权,东吴建国后,定都武昌(今鄂州),还是建邺(今南京),在东吴内部有争议。孙权称帝是在武昌,但后来迁都建邺。后来孙皓时又曾迁回武昌,最终还是定都在建邺。不但东吴建都建邺,东晋和南朝也定都于此。这肯定是有原因的:

首先,建邺有王气之说,被称为帝王之宅。三国之前有楚威王埋金镇王气,秦始皇巡游到此镇王气。孙权在没有可能选长安洛阳的情况下,选建邺无疑此较合适,以应天意。

其次,建邺一带是东吴比较早攻占的地方,相当于东吴的根据地,人心比较稳固,离江浙江南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近,适合作都城。

再则东吴为建都建邺做了一系列准备。比如吕蒙在修建濡须坞作为建邺的上游防线,固守荆州不让魏国水陆并进。


羽书迟


东吴定都时的南京叫建业,南京是明朝时才起的名字。定都建业的原因如下:

首先,地理位置优越

建业南领吴郡、会稽郡,西领豫章郡、荆州等地,沿长江以南一线联通了整个东吴。可以说是吴国的桥头堡和咽喉之地。

第二,战略位置优越

凭借长江的天险设防布城,无论是来自北方徐州、下邳、寿春的攻势还是来自西边荆州刘表的攻势,都屡次面对建业的天险与坚城无功而返。也正是借助建业的战略优势,成功的吞并掉整个荆州地区。

第三,可发展空间大

建业本地内政到位,且由于地理位置问题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发展潜力比较大。围绕建业四周的可耕种土地多,临近的长江有利于农业发展,因此在孙权迁都之前就已经是江东地区有名的商业中心。

第四,张纮的推荐

和张昭一起并称“江东二张”的张纮的推荐,张纮曾上书孙权,称建业有帝王之气,极力主张迁都。后因为张纮早早病逝,孙权在主观上接受了张纮的意见。


石鱼湖中鱼


三国时期孙吴建都南京,不外三个原因,一,政治形势需要,二,地理位置优越,三,便于未来发展。

一,任何国家建都会有政治方面的考量。东吴人才多出于吴,越,经济重心也在吴越。建都南京,便于收拢人才,加强统治。

二,南京面临长江,背倚钟山,龙盘虎踞,乃形胜之地。中国多有朝代建都于此,绝非偶然。孙吴以水军为长,建都南京,有利于其水军的发挥。

三,中原是古来一切统治者必争之地。孙吴当然也不例外。而要争中原,南京当然就是不二之选了。


欢迎点评。


WM晓奇


第一,在当时冷兵器时代,南京“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又有长江天堑扼守,地势险要,具有比较好军事防御功能;第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南京有建都所需的比较好的经济基础;第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诸葛亮的夸赞和点拨对孙权也有影响。综上,孙权于是就定都南京了。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东吴建都南京,当时叫建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当年长江下游经济基础好,初定武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资源沿长江上移;二是地势险要,是水军的重要据点;三是江东大族的强烈要求。东吴曾在武昌与建业间多次来回翻烧饼,但在贵族的反对和坚持下,还是定都建业。这是南京建都之始。


空山新雨后190121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