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自贸试验区用“新”探索发展路径

两年前的4月1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4月10日,沈阳、大连、营口三个片区同时挂牌。在三个片区发展各有侧重,省、市、片区三级上下协同、合力推进下,辽宁自贸试验区逐渐建设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的新引擎。

截至2018年底,辽宁自贸试验区实有企业4.7万家,注册资本6438亿元。123项改革试点任务中,已有113项在自贸试验区落地,落地率91.8%。此外,辽宁自贸试验区先后总结推出两批共45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三个片区还探索形成了尚在试验中的36项制度创新实践案例。

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东北工业基础雄厚,资源富集,辽宁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赋予了改革开放的新内涵,也为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

在大连片区,具有8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大连冰山集团在这里安了家,搬迁工作完成后,新产业园也立马开始投产。冰山集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综合服务体系为核心,开启了老国企发展的新篇章,也开创了国企改革的“冰山模式”。

同样位于大连片区的中粮集团北良公司在粮食供应链融资模式、粮食贸易“全产业链”模式、进境粮食示范港等方面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积极探索,“在线实验室”“互联网+全程监管”“进境粮食示范港”等创新举措使通关时间有效缩短、通关效率大大提高、企业成本显著降低。大连港集团则是以股权投资和股权整合为主要突破方向,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资本管理机制创新,顺利完成了集装箱码头股权整合工作,成功探索出国内港口整合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全新路径。

沈阳机床集团在沈阳片区试行国企“内创业”模式,国有企业和创业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完成了国企员工向创业人员的转变。机床集团总结形成了两级市场化运管体系,实现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模式、数字化流程再造倒逼国企体制机制转型模式等改革创新经验,减少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级,提升了国有企业管理效能。

除了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老工业基地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外,辽宁自贸试验区还因地制宜,摸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试点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大连片区“保税混矿”监管创新被列入国家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沈阳片区优化涉税事项办理程序、大连片区进境粮食检疫全流程监管、营口片区集装箱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创新等三项创新,被列入国家第五批改革试点经验,即将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

据了解,2019年辽宁自贸试验区将紧紧围绕重点企业的需求,选择影响力大、牵动效应强的切入点发力,推动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业务、沈阳机床维修再制造、冰山集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营口港海铁联运率先实现突破,创造更多的辽宁创新经验成果。

“小”芯片见证“大”开放

2018年9月21日,英特尔大连非易失性存储二期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从宣布到合格产品认证仅用了8个月时间。在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全球非易失性存储事业部总经理凯文·埃斯法亚尼看来,英特尔大连项目的发展速度完全超过总部预期,尤其是英特尔二期投资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投产,创造了英特尔工厂建设历史的新纪录。这种速度和效率反映了大连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英特尔大连非易失性存储二期项目的高效建成投产创造了“大连速度”和“大连效率”,项目的合作建设过程更是辽宁扩大对外开放的写照和缩影。

大连片区是东北腹地对接“一带一路”的新起点。在大窑湾保税港区,大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全国最大、东北唯一的“港口型”中心站,也是大连港中欧班列的起点和终点。目前,以“辽满欧”为主通道,大连积极与沿线国家合作,开通多条中欧过境班列,集装箱量年均增幅为150%。2018年7月,“中俄粮食走廊”项目正式落户营口片区,在扩大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同时,也助力自贸试验区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数据显示,在辽宁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涉及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任务共计44项。目前,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一港、两核、三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充分发挥沈阳、大连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进沈阳、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创建中国-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

据辽宁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将充分发挥辽宁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港口优势,积极拓展新空间,开辟新天地,深度服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承载“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同时,自贸试验区将加快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沈阳东北亚创新中心、营口港海铁联运和沈阳跨境铁路通道建设,大幅提升中欧班列班次和货运量,实现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三大通道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城市连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