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一輩人寧可把錢放銀行也不肯買些穩賺的理財產品?

AZ阿澤830


我是70後中老年人,90年代初存款經歷過10.98的年利率,甚至更高的保值儲蓄,不過那時候錢不多。記得2001年底我賣掉一套86平的房子才6.8萬,那時候一輛普桑要15萬,可以換兩套房了。銀行的利率逐年下降,後來還徵收過利息稅,無語。賣房換房,又買房,買車換車,這麼多年基本沒什麼錢存銀行。只有欠銀行的錢、車貸、房貸。2018年底算是我手頭最寬裕的一年。不多的一些錢基本都是在支付寶、銀行卡、錢幣網站上。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網銀全部開通使用中。70後的中老年人必須改變觀念,跟上時代節奏。多和年輕人交流交流,少和同齡人磨嘰。作為快50的中老年人,有豐富的閱歷、一顆永遠追求完美的心,健康的體魄是我當下的追求!活在當下,活出真的自我,堅持到底,也許我也能活成別人心目中的榜樣!




江南泉藏


很多地區的老人們大多數對銀行存款還是非常積極的,他們也是銀行存款的主力軍,只有個別農村老人家不願意去銀行存款,其中的原因包括經濟條件差、沒錢存,對銀行的不信任,家中瑣事太多隨時用錢、銀行太遠存取款不方便等。但是要他們買理財產品,這個年代沒有真正穩賺的理財產品,理財收益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老年人多為風險厭惡型理財者。

農村地區的存款現狀

農村地區現有的銀行網點以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為主,部分地區還有農業銀行、村鎮銀行,在四個銀行中,除了農業銀行網點以外的三家銀行,存款的重要陣地就是農村。農商行、郵儲、村鎮銀行無論在大城市還是縣域都競爭不過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它們本身的金融服務定位就是三農,所以重點營銷農村地區的存款客戶。例如當地農商行的存款比例,農村地區佔到了88.3%,城區只有11.7%。

作為農村老百姓來說,有時候整個鄉鎮就兩家銀行(郵儲和農商)也沒有別的選擇,只有這麼兩個選擇。農村老百姓經濟收入靠種地收糧、經濟作物、外出打工三種基本來源,錢一到手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定期存款,留給兒子攢錢結婚、子女教育費用、養老治病,放在家裡怕被偷或者被老鼠當美食撕碎了可怎麼得了啊!


對於部分老年人把錢放銀行存款,而不去理財,並不是他們不在乎收益,而是有多重原因造成的:

第一,經濟壓力大,閒置資金少。

老年人收入甚微,如果不是在外面上過班,一直在家務農的話,沒有退休金,一年之中有條件的村委給發放三千兩千的生活補助。年輕的時候靠幹些體力活兒掙錢 ,年紀大了,也沒有固定收入來源,想存錢手中也沒有多少銀子了,年輕時存的錢都給下一代買房、買車、蓋房、結婚花了。其實,農村老百姓挺喜歡存錢的,就是有沒有錢的問題擋住了理財之路。好多銀行的理財產品門檻都是5萬。

第二,懼怕銀行理財的風險損失

農村地區的兩大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時有一些存款風險出現,比如在某省的農村商業銀行,出現了假存單事件,農商行工作人員用假的存單捲走了農村老百姓的血汗錢;而郵政儲蓄銀行則是總喜歡把客戶的存款偷樑換柱地辦成保險業務。類似事件在全國各地應該有不少案例,農村地區的兩大銀行在合規操作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讓老年人聽聞後風聲鶴唳,嚇得不敢去銀行存款了,就放家裡拿個手絹一包,鎖個木頭箱子里拉倒了。更不要說理財產品了,有時候老年人不要理財產品,都硬生生給弄個理財產品,從此就更加牴觸理財了。

第三,家中瑣事太多,隨時用錢,銀行理財取款不方便

有些偏遠的山村,離著鄉鎮上面還有很遠的路程,沒有交通工具步行去存款,趕上急用現金,根本來不及,只能四處借錢,家中瑣事太多的話,一會兒有喜事,一會兒有上學的,一會兒家裡來客人了,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了,理財處在封閉期內取錢也不方便,只能放在銀行存款,隨用隨拿方便。


財富公元


老一輩人不肯買穩賺的理財產品,主要原因有兩個:1)多年存銀行已經養成習慣:有錢存銀行。2)想買理財賺更多錢,但看不懂、沒人教、學不會。

1)多年存銀行已經養成習慣:有錢存銀行。

非銀行理財是最近十餘年才興起並流行開來的保值增值方式,對於老一輩人來說,他們直接存銀行定期、活期幾十年,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只要有餘錢,慣性思維會讓他們想到銀行存款。

2)想買理財賺更多錢,但看不懂、沒人教、學不會。

有很大一部分老一輩人對銀行理財是有興趣的,尤其是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收益,他們沒有理由不參與。

但是,由於非銀行理財需要對相關知識有一定的瞭解,這就難倒了大部分老一輩人。他們過去的知識體系很難看明白這些創新理財產品,加上沒有專人去教他們,自學成本又太高,所以乾脆不參與,以防上當受騙。

3)作為晚輩,耐心教一下自己的長輩就能夠讓他們獲得更高收益。

老一輩人不敢買其他理財是因為怕被騙。實際上,通過我們年輕人給老一輩人耐心指導一下,就能夠讓他們享受理財產品帶來的好處。像餘額寶、微信理財通這些理財產品教育成本並不太高,何樂而不為?

以上就是老一輩人寧願接受低息的銀行存款,也不願意參與其他理財產品的真實原因。對於自己的長輩,我們有必要耐心指導指導他們,讓他們也能夠享受社會進步,帶來更多的投資理財收益。


大南山伯爵,NUS博士後,資深金融科技人士,用專業的知識、大白話的方式為您科普投資理財,讓天下沒有難懂的金融!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大南山伯爵


老年人錢存銀行,主要是認為存款有保障,幾十年來還沒出現存款飛了的情況。其次是他們沒考慮貨幣貶值,認為存款到期後多少有點利息,比藏現金強一些,並且安全,沒想到實際上錢越存越少。第三是不懂理財,怕受騙上當。我是70多歲的人了,應算老年人,因受過高等教育,見識自然要稍多點,但炒股之類是不敢碰的,現利用節省下來的退休金進行中低風險的理財(外甥在阿里工作,說利率在5%以下的理財是較安全的),放了一筆在餘額寶,機動使用。銀行基本告別了,利息遠低於物價漲幅,心有不甘。如果理財虧了,聽天由命吧。


手機用戶5951987470


因為老一輩的深知掙錢的不容易,他們那一代是最苦的一代。而且現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物慾橫流的社會,讓老一代的人不適應。雖然有了支付報、微信等軟件大大的方便了現在的社會,但是老一輩的人對這些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太差。他們還是寧願更相信他們的存錢方法。而且銀行是國家監管的。比較安全。錢放在支付寶、微信上面老一輩的人總會擔心錢會丟掉。還是一分分錢攥在手裡老一輩會覺得更安心一點,而不是轉為一份數據。


背揹簍的小熊貓


任何的行為和趨勢的發生必然有它的原因,正是這些原因的存在才會導致了這樣的情況。就小財的父母來說,他們也不喜歡買入餘額寶,更加喜歡把錢放到銀行,即使曾經把資金放在餘額寶裡面,看到上次“支付寶法人更換事件”,還是把餘額寶裡面的資金直接提現到銀行卡里面。主要還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對於新的理財產品接受程度低

當一個新的理財產品出現之後,能不能被人接受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90後接受新的理財產品非常快,比如對於餘額寶和零錢通這樣穩健的理財產品,但是父母那一輩則不一樣,他們面對這樣的理財產品會有更多的顧慮,比如安全性問題等等,接受的程度低,不理解這樣的理財產品背後的運營模式,所以才會這樣。

二,習慣性理財

老一輩人過去怎麼理財呢?就是把錢放在銀行存款,一般都是存入一年期或者二年期的銀行定期存款,由於又不理解其他的理財產品,所以只要時間一長,在他們的理財意識裡面,還是把理財的資金拿去存放在銀行,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性的理財,固守成規,缺乏創新。

總結

老一輩人掙的錢都是血汗錢,深知賺錢不易,更加擔心理財產品會發生不可預知的風險,從而造成本金的損失,所以才對於新的理財產品很難接受,尤其是“餘額寶”“零錢通”這樣的理財產品,在他們看來,可能就是“不靠譜”。

理財需要培養意識

理財更是需要經常培養理財的意識,形成一種理財的習慣和思維,比如經常瞭解理財方面的知識,不斷學習理財的技巧,這樣就可以長期下來培養很好的理財意識,從而產生理財的行動,沒有理財的意識,又怎麼可能產生理財的想法和行動呢?所以還是需要去學習。

學會每一個理財產品背後的運營公司以及底層資產。比如老一輩人不知道餘額寶的怎麼運作的,也看不清楚背後的底層資產,他們都不清白“為什麼餘額寶會有這麼高的利率”,所以老一輩的人基本上不會選擇這樣的理財產品。

你可以嘗試著這樣解釋:餘額寶就是一種貨幣基金,然後很多人都買入這樣的基金,然後成為龐大的資金,這樣銀行等機構就會給出鉅額的利率來得到這筆資金,基金公司把高額的利息收入大部分給用戶,另外一部分成為基金公司的收入。


小車說理財


央行已出文件,大銀行都在成立理財公司,這些理財公司是銀行出資,今後就管理財產品,銀行只做存貸款,今後銀行理財公司倒閉和銀行無關,銀行不負責還款義務,為什麼要這樣做,保護銀行不發生倒閉,所以銀行投資的理財公司一定會發生倒閉,而且這些理財公司可以買賣股票,不知道所謂的年輕人知道不知道這個風險,我就是一個老年人,以前我也買理財產品,以前理財產品的錢都給了開發商,一點風險沒有,現在房子賣不掉了,而且銀行也不允許把錢貸款給開發商,所以理財產品風險大大的,所謂的懂行情的年輕人好自為之。


nosmog


只要是理財產品就有風險,老年人年青時都沒發財,證明老年人就不是發財人,所以,老年人把錢存在銀行拿點小利踏踏實實、不著急不上火,用時取出來消費掉,去世時也不會剩一大筆錢讓子女打官司,分錢。自己掙的錢自己花,兒孫自有兒孫福!


cwbcwb1111


不要笑話老一輩的人,現在的年輕人都以為自已是股神了,可是最少有百分之五十的人三十多歲還在啃老。


新興村楊細源


把錢存支付寶裡的餘額寶:是個最差的選擇.因為.現在銀行也有類似餘額寶的產品.而且收益比餘額寶還高.同時部份銀行還推出了"天天理財″產品.收益更是碾壓餘額寶.而且是:即時起息`贖回沒有金額限制.秒秒到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