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为什么选择北京而不是西安或者其他城市?

胡轩境Elvis


西安如何在民国时期错失首都地位?|地缘谷

唐僖宗年间,盐商出身的黄巢从老家山东菏泽来到都城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长安应考期间,繁华的长安城给黄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最后黄巢没能考中科举,但他发誓,自己有朝一日一定会再回长安。

公元880年,黄巢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再一次回到了长安。这一次的黄巢,不再是那个赶去考试的年轻人,而摇身一变成了农民军的领袖。在黄巢统治长安的这段时间,农民军在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弄成了一片废墟。黄巢兵败后,大唐的官军又对长安进行了一次洗劫。

经过唐末的多次蹂躏,长安已经难以承担一个都城的功能。公元904年,朱温将大唐的都城由长安迁往了洛阳。至此,长安结束了它作为中国都城的历史。长安的名字,也被改成了西安。虽然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有过把西安作为都城的想法,但仅仅就是一念之想,连具体的计划都没有。

时间回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国际社会风起云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已经夺取了政权,德国的希特勒也谋划着自己第三帝国的计划。亚洲的日本,也自然没闲着。自裕仁天皇登基以来,日本的军国势力逐步抬头,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政策。为此日军相机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

通过这两次事变,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必须要做好应付日本全面入侵的准备。当时的国民政府认为,一旦中日开战,日本必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进攻首都南京。非常尴尬的是: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却是处于一个易攻难守的位置。

南京位于长江弯曲内侧,地形背水,周围的地形多为平原和丘陵,根本无险可守。虽然南京不直接临海,但紧邻南京的杭州、上海等城市都是临海城市。而这些临海城市在战时极易受到日本的攻击。一旦上海和杭州失守,南京的陷落就是时间问题。

为此,国民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在内陆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战时的临时首都。而西安则是呼声较高的一座城市。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以此为中国的首都,能够更好地代表中国的正统所在。当然在战争年代,历史文化不是主要考虑的地方,更多的是考虑城市的位置和地形。

就位置上而言,西安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距离中日对峙前线的华北以及东南沿海,都有上千公里之远。即便是在拥有便捷交通的今天,从这些地方到西安,也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何况是交通不发达的民国时期。如果战争爆发,日本人一时半会也很难威胁到西安。

西安的地势,也是西安的最大的加分项。相比于易攻难守的北京和南京,西安的地势绝对是易守难攻。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分为三个阶梯。而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背靠以高原山地为主的第一级阶梯,下临以平原为主的第三级阶梯。这样的位置使得西安周边的地形极其先要。古人就曾用“百二秦关”形容西安的易守难攻的优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曾多次想要进入关中平原,但最终都未能得逞。

不仅易守难攻,西安也是一座非常便于进攻的城市。从西周,到秦汉,乃至明末的李自成,都是凭借关中平原,然后向东进发,最终确立霸业。如果中日之间的战争朝着有利于中国方向的发展,那么定都西安的话,可以方便中国军队向东进攻,收复失地。

在“一二八”事变后一个多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就做出了“以长安(西安)为陪都”的决定,并将西安改名为“西京”。为了落实将西安打造为首都的计划,国民政府还成立了张继等人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负责西安具体的城市建设,为之后政府搬迁到西安做好准备。

虽然国民政府为迁都西安做了许多工作,但最终国民政府还是放弃了西安,选择了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为何有着如此多优势的西安,在最后一刻被国民政府放弃呢?

首先还是地势的问题。虽然西安的位置易守难攻,但西安毕竟还是位于平原地区,所依赖的防御主要是潼关、武关等几个重要的关隘。一旦这几个关隘被攻破,西安将无险可守。而且历史上这些个关隘都有多次被攻破的记录。相比之下,重庆四周环山,更加易守难攻。

当时西安的特殊位置,也不方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高层长住。虽然蒋介石当时是中国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但地方上仍然有很多实力派依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并不听从蒋介石的号令。这其中以西北地区和山西的军阀最为典型。

山西紧邻陕西,是陕西重要的门户,一旦山西有失,则陕西危矣。而偏偏山西又在阎锡山手里。阎锡山视山西为自己的私产,不容许任何外人插手山西事务,为此还把山西铁路的轨道宽度弄得不和其他省统一。而且阎锡山历来和蒋介石不对付,还曾经与蒋介石的中央军爆发过战争。虽然中原大战后阎锡山表面上臣服于蒋介石,但其内心真实想法是怎么样,蒋介石心里并不清楚。

紧邻陕西的甘肃和宁夏,也是和山西一样的情况。当时的甘肃掌控在马鸿宾手里。而马鸿宾也是和阎锡山一样,将甘肃和宁夏等地视为自己的私产,不容许外人染指。而且马鸿宾也过于蒋介石军队交战的经历。

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但短时间内,又没法拿掉阎锡山马鸿宾。如果国民政府长住西安的话,蒋介石有很大的可能会受到阎锡山和马鸿宾等人的牵制,这是蒋介石万万不能答应的。

更何况陕西的自然条件也不容乐观。自元朝以来,陕西地区气候就变得越发干旱,加上多年来的过度开发,关中平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这就导致了陕西极容易爆发旱灾。就在“西京筹备委员会”成立前不久,陕西就爆发了严重的饥荒。

在1929年的时候,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旱灾,大量的农田颗粒无收,致使整个陕西损失了将近一百万的人口。旱灾之后陕西又爆发了大规模疫情。灾情和疫情导致大批人民流离失所。

本来陕西就因为灾荒粮食供应紧张。如果将西安设为首都,那大量的政要和军队将迁往陕西,这些人都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势必将加重陕西的负担。而重庆背靠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粮食供应上则不构成较大问题。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迁都重庆。但“西京筹备委员会”并没有撤销。一些社会上的学者专家,还是认为国民政府应该迁都西安。尤其是到了抗日战争的后期,像史念海、钱穆等学者认为打败日本后,应该将西安作为国家的首都。但这些提议最终也没有获得国民政府的认可。1945年4月,国民政府正式撤销了西京筹备委员会。西安最终还是错过了再次成为首都的机会。

西安虽然没能成为战时中国的首都,但西京筹备委员会对西安的建设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整个西安还仿佛是一座中世纪的城市,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自从国民政府设立西京筹备委员会,大批人来到西安兴办工厂。至此,西安才有了现代城市的感觉。

抗战期间,也有相当多的高校迁往西安,这些迁入的高校联合成了西北联合大学,促进了整个西安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民国时期迁都西安的计划,为今天西安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缘谷


建国之际,关于定都何处的问题摆到了领导人们的面前,南京、北京、西安、洛阳、上海,甚至延安和哈尔滨的方案都被提了出来。经过多番论证、筛选,北京和西安这两座城市成为最后的竞争者。

先说说被筛选下来的几个搅局者,它们各自都有哪些优劣势: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又是民国首都,经济发达,又有很多前政府雇员可以利用,这些都是它的优势;劣势在于国统区人民对新政权的支持力度成疑,历史上以南京为首都的朝代又多是分裂小朝廷,关键是下场又不太好。排除。

上海,中国最繁华富有的城市,经济发达是它最大的优势;劣势也是长期处于国统区,国际势力、买办资本家、帮会组织各方势力纠缠,会给新生政府带来严峻挑战。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上海属于沿海城市,缺乏战略纵深,不符合首都定位。排除。

延安,新政府的福地,从这里走出的人民军队最终解放了全中国,群众基础深厚;劣势是经济太困难,交通不便利,作为首都确实有碍国际观瞻。排除。

哈尔滨,是解放战争中最先解放的城市,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上距离苏联很近,这是它独有的优势;反过来,地理条件也成为它致命的劣势,一是位置太靠北疆,不易辐射全国,另一方面,今天友好的老大哥苏联,明天未必不会撕去温情的面纱,不可不防,这也是领导人们心照不宣的共识。排除。

洛阳或开封,虽然顶着多朝古都的名号,但地处中原大地,经济落后,民生凋敝,又时常面临黄河水患的考验。排除。

最后来说说西安,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合适做首都的城市,汉唐盛世无论从经济到文化到国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相对巅峰时刻。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国防方面有很大的战略纵深可以利用。

西安的主要劣势有三点,一、汉唐盛世之际,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在中原一带为主的北方,现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早已经转移到了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西安所在的陕西的工商业和农业与之相比,实在相形见绌。二、近一千年来,西安并未做过首都,底气不足。三、还是地理位置(这是个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命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距他太远不说,从交通便利程度,远不能与北京相比。只好忍痛排除。

通过排除法,北京站到了最后。北京的优点到底在哪里?

一、元、明、清三大统一王朝的故都,多有王者之气,自带首都光环。

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辐射面广。

三、未经战乱,城市保存完好。

四、北方地区成为解放区时间比较早,有浓厚群众基础。

五、接近华东、东北经济发达地区。

六、有一定地理纵深,利于国防。

个人觉得很可能还有一点原因,这座古老的城市,曾经见证过开国领袖的青葱爱情。


历来现实


解放初期毛主席与各届人士谈论首都的选址问题!当时提出的备选都城有哈尔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

其实当时有很多代表属意哈尔滨。因为哈尔滨是中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且工业发达。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即“亲苏”。由于哈尔滨靠近中苏边境,建都哈尔滨能更好的接受苏联的援助和扶持!但哈尔滨偏居东北一隅,而当时中国尚未解放全境,建都于此不利于统一全国,所以被周总理否定。

当时所剩的候选城市为北京、西安、开封、洛阳、南京!王稼祥从东北赴京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二人谈起了建都选址的看法!

王稼祥先从南京说起,南京是国民党的首都,基础设施齐全,但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朝代都是割据的短命王朝,并不适合建都!而开封处于黄河下游,经常受黄河水患影响也不适宜建都!

排除了南京、开封,就剩北京、西安、洛阳三个城市了。王稼祥接着说西安处于祖国腹地,在古代内有关中平原物产丰富,外有黄河与长城可以做屏障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的确是个建都的好地方!但现在黄河、长城都在祖国腹地,再也优势不见。西安太靠内陆,与中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交通不便,已经不适宜建都。

毛主席问,“那洛阳呢?”王稼祥答道,洛阳地理位置居中,在历史上建都的也多为强盛王朝,是个适合建都的好地方!但洛阳自宋后再未做过都城及省府,基础设施已不能承受首都之重。所以只能选择北京!

王稼祥接着阐述。 北京历经元明清三代为都,基础设施完好。将来世界必然是海运时代,而北京又恰巧离海不远。虽说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入侵多来自海上,但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只要我们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部署海军重兵,完全可以解决防守问题!

王稼祥的话与毛主席不谋而合!使毛主席更下定了建都北京的决心,所以北京就成了我们伟大的首都!


好郝问情


从历史教训及战略高度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均不宜作首都。无论过去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不安全。有人说,西安已没有什么优势;唐之后再无建都。本人不敢苟同。从上述角度分析,安全正是最大优势。宏观上看,西安处在中国腹地中心,纵深很大。微观上说,四面环山,中间一马平川。关中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四季分明,无大灾害。只需加强生态建设,即可山绿水丰,天蓝云白。由于长安(西安)建都时间很长,规模又大,人口众多,对秦岭等周边生态破坏较大,加之中心东移,所以唐之后再未建都。但朱元璋晚期曾打算迁都西安,并付诸行动:一是派太子去西安考察;二是建起了规制超南京的钟楼、鼓楼及都城皇庙等。后因太子病故、朱元璋垂老而搁置。迁都的主要原因就是安全问题,南京一但遭击,很难固守。从清末之后的历史看,八国联军、小日本两次侵占北京;1937年底,小日本攻下南京,杀掉30余万人。两届首都被外敌攻占,这是中国人民最大的耻辱啊!和平年代莫忘过去,强大起来,更需居安思危。这才是长远之计。切切!!


花椒老麻


好多人说当年北京与西安当时被选为首都是一票之差。可见这两个城市是当时谁成为首都的竞争力最大的城市。

1:首先说说历史。

北京是9朝首都:蓟,燕,燕(安禄山),燕(刘仁恭),辽,金,元,明,清。

西安是是13朝首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

2:历史建筑

北京有颐和园,最大的皇宫紫禁城,八达岭,天坛。。。

西安有秦兵马俑,大雁塔,未央宫遗址。。。关于这处,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情,好多人说,当年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是西安落后票数的关键,然后说陕西人恨死项羽了。答者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或许是戏言罢。

3:浅显说一点近代的事情,答者也了解不多。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北平数千学生示威游行,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意义和影响就不用多说啦。

1936的西安事变,是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统一战线的转折点。


萧霆龙吟


我们华夏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过很多个朝代 。每个新的王朝都要选定首都,而我们祖国虽然疆域广大,城池林立,但能够当选首都的城市却不多,选来选去就那么几个。可见历朝历代关于定都哪里,选择范围都很小。


我们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哪里建都的问题,各方争议特别大。争议最激烈的就是西安、北京、南京这三个城市,最后国家领导人一致决定定都北京。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

先说南京,六朝古都,虎踞龙盘之地,原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繁荣,美丽富饶,万一发生战事有长江天险可据守。落选只有一个原因:南京做为旧都,不符合新中国刚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时代新气象的宗旨,落选在情理之中。


再说西安,十三朝古都,祖国版图中心位置,气候温和,物阜民丰,八百里平原沃土,并位于四个险关包围之中,易守难攻,周秦汉唐都曾定都再此。汉初名臣张良用:"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评价此地。即便如此为何还是落选了呢,理由只有一个:再经历了满清时期列强分割,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之后又是八年抗战和四年内战,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国家已经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而西北的工业底子实在是太薄了。


最后说北京,明永乐年间,蒙古方面一直动荡不安,1420年永乐帝朱棣秉承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从南京迁都至此。随后的清朝由于是兴于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为团结和顺应汉族民意,恰好北京距离龙兴之地沈阳也不远,故也定都于此,直至民国时期北京仍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经济政治中心,硬件条件完备,符合定都标准。


上面只是说北京具备了基本条件,而最重要的则是北京地处华北北部紧邻东北三省,东北三省在当时是我国的技术最雄厚、生产机械最先进、铁路运输最发达的重工业基地,可以辅助做为首都的北京尽快发展,进而辐射带动全国。 正因如此新中国的领导人最终才会放弃西安和其他城市,决定定都北京。





年年先进


为什么选择北京?先来看看北京的好处吧。然后对比下你就清楚了。

1.北京的历史

都知道自从元明清北京再到后来民国都是中国的首都,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一方面来说人民普遍从心理认同,文化底蕴也浓厚。在这北京没有经历战乱,保存完好。当时新中国建国是一穷二白的,所以选择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市作为首都,真的能省了好多事。


2.北京的战略位置

北京靠近沿海渤海,西靠太行,北有燕山,而且还是扼守关内与东北的重要通道,属于经济发达圈。另方面从战略来看,虽然靠近渤海但是有山东,辽宁两个半岛保卫,也不成大问题的。即使国际有什么重大变化,也完全有时间做出应对的。

3.国家稳定

还有一点就是南北的发展差距。都知南方的发展明显好于北方,要是在南方定都,政治文化经济重心都在了南方,南北比例太过于失调,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这样,定都北京也更好有利于北方的经济发展,维护稳定。

至于还有其他的几个城市也是当初作为备选方案提出,例如西安,南京等等。但都被否决,在这简单说下吧:


西安,虽然地处中国西部,历史自从周朝也是作为首都,到时到了古代中后代确实再也没作为过首都的历史,而且是经受过战乱,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也不得不否定。

南京,是旧时国统区的首都,但在历史上总是和短命王朝相伴,而且靠的沿海有点近,从长江就可以长驱直入,所以也被无情的否定。等等还有好几个城市上了备选名单结果都被排除。

一句话,北京就是最合适首都之选,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当初的结论是正确的。


时尚大撕521


其实很简单,就是方便。

1

按照解放先后顺序,西安解放晚于北京,北京1949年1月31日就解放了,而西安要到1949年5月20日才解放,解放后马上要开政协,开人大,从1948年开始民主人士开始北上,而一些民主人士年事已高,需要人照料,这许多人吃住都是问题,总不能都住在西柏坡的小山村吧。

这时候北平解放了。

作为清王朝的首都,这里有很多王公贵族,亲王大臣们的宅邸,虽然有的荒废了,但是收拾收拾就是很好的居住地,安排警卫护工和民主人士极其家人入主绰绰有余。

石家庄,西安,沈阳,哈尔滨都是省会城市,可以作为首都,但是石家庄西安生活设施太差,如果建都还得大量建设,新中国百废待兴,这方面当然能省最好

沈阳哈尔滨又太靠北了。所以首选的就是北京和天津,而在这两者之间,北京各方面综合考虑,又是优于天津的。

2

当年燕王朱棣建都北京,是为了能随时出兵漠北,取了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1949年建都北京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北京地理位置太好了,交通发达,地处华北平原是南北交通要道,东有渤海,西靠太行山,南有京杭大运河,北有燕山。.

而且东北的工业基地对新中国来说太重要了,而且东北也刚刚解放,不太稳定,在北京建都,背靠东北,可以随时照顾到。

如果在西安就太靠内陆,对很多事都会鞭长莫及的,而且,西安的交通不如北京发达。

3

名气。

虽然都是古都,但是北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比西安要大得多。

北京长期作为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首都,在国际上提起来可谓如雷灌耳,在这里建都就少了很多普及的麻烦。

北京有很多古建筑,在文化方面宣传方面都不失大国气派。

所以综合考虑,北京建都是当时的最优选择。


薛白袍


唐以前,西安是长安,是无可争议的帝都。

唐以后,西安就没有再成为中华帝国的首都。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个政权的首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己执政的政治基础以及你代表的集团利益。

比如北周隋唐的长安,背后就是关陇集团的利益。

明开始的南京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那里也是他的基本盘。

民国的南京背后是支持蒋介石的江浙财阀。

而建国定都北京显然也与当时的政治基础以及外援考虑密不可分。

林彪的四野进东北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出东北的时候兵强马壮,可不全是打出来的。辽沈战役没有苏联的支持想来是很难的。


其次要考虑经济基础和粮食问题。

从隋唐开始,中华帝国的粮食主要产地已经开始由关中平原转为江南。杨广修大运河功在千秋,而大运河联通了南北也使关东地区的洛阳和后来的开封成为了帝都的主要选择。与此同时,长安也就逐渐成为了西安。

北京也是大运河的北端,元明清三代的帝都,漕运早成为一套完善的系统。重新定度,拿起来用就好。


再有就是都城的物质条件。

北平和平解放,一个完整的帝都城市交到了共产党人手里。

南京历经民国建设,基础设施完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回到1949年,显而易见的两个选择应该是北京或者南京。上海延安哈尔滨都有非常显而易见不能做为首都的理由。

选择北京的原因有不少,除了之前说过的政治基础和外援之外,南京的历史估计也是让毛泽东们犯怵的。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加上南唐民国等等,定都南京的王朝难免或偏安或短命,从没有出现过大气且长久的王朝。管它风水玄学还是其他,这么多的验证确实让人不得不考虑其影响。


当然,从后来看,

帝都的选择也直接抹掉了那个记忆中的北平。

如果当年能够用梁陈方案保留老城,那今天的北京,该有多美啊。。。


蔡景晖


1949年建国,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席卷中国大陆,天津、南京、武汉、杭州,上海都是著名的大城市,北京(当时还称为北平)成为最终的选择。当时领导人为何选择北京作首都,而不是其他城市呢?这确实是很具体的历史问题,需要查阅当时的决策过程。我们只能谈一谈,当时北京被选中成为首都,有哪些优势。

1940年代,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是上海,政治中心是南京。北京则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文化中心。当时北京在北方的经济地位,还不似今天这般突出,作为华北的明珠,商旅汇聚的大城市,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北京连接蒙古草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关隘,四方来聚,八方相汇,这一点从元朝就已开始(北京之崛起,和内地与关外的经济往来密切相关),明清民国五百年来,北京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固有中央政治的加持,市场因素也不能小视。一旦北京成为经济大城市,这种优势是很难消失的。而经济繁荣是政治文化地位的保障。北京虽在河北省中央,地位一直都高于河北。1930年6月,北平一度被被降格为河北省辖市,不到半年又升级为“院辖市”(民国行政院辖市,相当于今天直辖市)。由此可见,北京在华北的首要城市地位一直都很稳固。

1940年代末,新政权冉冉升起,当时领导人想把首都确立在北方,北京就会是第一个考虑。横看整个北方,经济发达,政治地位超出的大城市,其实并不多。西安靠近中国地理中心,距离胡焕庸线太近,远离中国经济重心。其竞争力是很弱的。接下来的提问就是,为何当时要把首都定在北方,而不是选一个南方大城市呢?

唐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明显南移。尤其到清朝民国,江南苏淞地区的钱粮赋税半于天下。从政治平衡的角度说,如果再把首都定在南方繁荣地区,结果往往是:钱粮米税、中央大权,财政权,通通聚于一地。对于讲究格局的执政者而言,这样的安排实在太过局促,对辽阔的北方大地,尤其人口和经济还占相当比重的华北地区,控制力显然会下降。因此,中央权力在北,钱粮财税在南,两者保持距离,维持南北方政治经济生活的平衡,似乎是更为理想的治理结构。对于具有“南北格局”的国家而言,这种安排似乎很正常。比如说,越南经济中心在南方的西贡(今天的胡志明市)和湄公河三角洲,北方大城市河内就一定要是政治中心。当然,这完全是基于国内地缘政治的理解猜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