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與家鄉如何區別?

瀟湘文化-羅建雲


——莫把家鄉變故鄉。

十一長假,我回到家:小樓林立,小轎車樓院前停著,不見青壯年,老年人是秋收主力。

中年人為了掙棟樓,買輛車舍老棄幼已經一二十年。老人看著空樓,看著閒車;說著“這是我兒子給我孫子蓋的樓,這是我兒子給我孫子買的車。還得掙彩禮,結婚的錢……”當我問起“出去打工多少年了?”“俺孫子一兩歲的時候都走了,都這,不出去啥法呢?啥時候是個頭呢……”老人一臉的無奈,一臉茫然。

不知不覺,我也是人到中年。我的同學有的已經做了姥姥,做了奶奶。多年辛苦打工的她們抱著孫輩,內心已經很柔軟。

一個兒時玩伴說“幾年也不見你了,我現在回來看孫了,以後就見的多了。”

是啊! 有多少人少小離家,或遠任,或遠嫁,或生計……家鄉變成了故鄉。但無論你走在哪裡,家鄉始終是你的魂,是你的根,是你永遠忘不掉的記憶,是你最最熱血沸騰的所在。

自古以來,只因家鄉變成了故鄉,故鄉便成了文人墨客筆下不竭的靈感,不朽的題材,而譜就了一篇篇最打動心靈的詩篇。最樸實,而又最讓你心碎。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自此,遠離家鄉的人便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謂“遊子”,遊子常年在外漂泊,思故鄉,便成了內心隱隱的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故鄉的眷戀,無以言表。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歸心似箭,回家的感覺真好。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回家的喜悅溢於言表。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雖把鄉鄰當路人,但沒有一絲的尷尬,因為你來到了自己的家。

思鄉之情亙古未變,何故?只因那裡是你的母體,那裡有自己永遠不竭的滋養,那裡有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最無私最偉大,最最疼愛自己的母親,有最割捨不掉的親情,有最純潔的友誼發小,不留戀?不神往?所以,每遇為了一己之私而忌恨於母親,叛離了親情,褻瀆了純潔,我便從內心鄙視,雖不便發作,但那種不屑總是不自覺地流露,甚至無以復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明白,母親在的地方,就是你的家鄉。

現代一大部分人,為了生存,為了幸福,就不得不放棄親情,犧牲親情。再也沒有了四合院,再也沒有了四世同堂,甚至就連夫妻、母子都要分離。親情,這一維繫感情的重要紐帶越來越式微!“在一起”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我們要問,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永不滿足的欲壑!

曾經,在兩年半時間裡我失去了奶奶、伯母、伯父,我才真切體會到了親情的唯一性和排他性。慾望固然重要,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慾望,就成了死亡的世界,更不要談什麼進步和進化,時間久了會發現,你的奮鬥很不值!親情失去,那是逝者永失!

記住!無論多麼忙碌,請給親情留一個角落!切莫子欲孝而親不待,莫把家鄉變故鄉!






明月入懷618


故鄉與家鄉如何區別?

故鄉,祖輩及家人以前生活的地方,現在戶籍已經不在的地方。

家鄉,家人及自己生活的地方,雖然現在工作和生活在別的地方,但自己的父母和親戚還在的地方,戶藉還在的地方。

家,是溫馨的港灣,是擋風遮雨的的地方,是心靈的歸屬地……。

在現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無數人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鄉會慢慢地變成故鄉。





淡泊清雅Li


故鄉與家鄉是同義詞,區別其實不大。但《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是這樣解釋和辨析的:

"故鄉"是指出生或長期生活過的地方;"家鄉"是自家世代居住的地方。"故鄉"是指從前、過去你曾經在那裡生活的地方,現在在外面有家了,已不居住在那個地方了。"家鄉"是指現在可能仍住在那裡,或者是指你真正的家所在的地方,至少父母還在那住著。

在詩歌意境中,故鄉比家鄉有疏離感或滄桑感;家鄉更親一些、距離感也更小一些。

作家安意如在她的新著巜千山之外》是這樣寫的:"不管別人怎麼認為,我始終覺得,生養之地固然是家鄉,心靈的皈依之地更應該是故鄉。那朝朝暮暮的安然喜樂,心心念唸的柔軟牽掛,是不會錯的。""千山之外是我的故鄉一一西藏。"她則把故鄉看得比家鄉更親近一些。

"故鄉"與"家鄉"有一個共同點:都可以指一個人出生的地方或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其實,對於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講,是不會對故鄉與家鄉去作那麼多釋義的,也不會太在意的。只要自己喜歡居住的地方就好,就會"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或者"因為有地域之緣,便產生情愫萬千"。





玉堂行佛人


作家畢淑敏曾說過“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有歸途。”所謂家鄉,就是那個來處,因為那裡還有父母,假如父母不在了,我們就沒去的地方了,家鄉就成了一種回憶,回憶的家鄉就是故鄉了。人生一世,不過百年,家鄉是呵護和滋養我們童年和少年的地方,我們的基因裡裝滿了家鄉的牽掛,父母在時,總有回家的打算,如果父母不在了,就沒回家的打算了,這時的家鄉就是故鄉了。

家鄉變成了故鄉,回鄉就只在夢裡了,即使很想回去,也無法成行,因為父母不在了,曾經的家已經不在了,如果回去在弟弟妹妹家住,三天五天還可以,呆上十天,人家可能就煩你了。一是人家要忙自己的事情,沒時間陪你,二是你待著什麼也不幹,就是個造糞的機器,誰看著都不順眼。就算弟弟願意,弟媳也不願意,就算妹妹願意,妹夫也不願意。

當家鄉變為故鄉,漂泊的人再也回不去了。因為家鄉是有家的地方,父母在,家就在,那全心全意地愛你的兩個人在牽掛著你,你也牽掛著愛你的人。一旦家鄉變成故鄉,故鄉只是你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那裡沒了父母,家就沒了,那兩個全心全意愛你的人不在了,你也不用牽掛了。以後的日子最多就是一些回憶,一切如做過的一場夢,怎麼也不再回來了。


若愚趣談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每逢佳節倍思親,獨在異鄉成異客。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個“遙”字,告訴我們曾經的家鄉,已因山長水遠而成了回憶,變成了“故鄉”了!現實生話中這一幕在年年增加,家鄉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不是家鄉,為了工作只有把工作的地方作“家”,把從小生養之地作“故”了!父母在“故鄉”仍可稱家鄉,父母逝一切漸行漸遠,那裡已沒了“家”,只有低矮的房屋和古老的井…

我常把生我養我之地稱為故鄉,棲息安身之所稱為家!





奈何難得糊塗


故鄉與家鄉是同義詞,同的都是鄉,不同的在於故與家的區別。區別不大,但還是有,首先是時間上表述不同,故,是舊的,過去的,家是有過去的,還有現在的,將來的,時間上有前後之區別。

鄉,是共同點,都是指一個人出生生活過的地方,或小時曾生活過的地方。家鄉是自家世代居住的地方,過去是,現在還是,將來也可能是,只是自己學習工作生活需要而暫離,那裡還有父母親人在,與己聯繫還密切,從戶籍上說,戶籍還沒遷移,那裡還有許多屬於自己的東西在,自己隨時都可回去。故鄉就不同了,只是出生在那裡或在那是生活過,於現在而言,已成過去,已在外面有家,戶籍等已遷離,學習工作生活已離開那裡,那裡完全成了過去式,沒有現在將來式了,與那裡關係少聯繫少了。

改革開放已四十年,幾十年來,南北東西人口大流動,從鄉村到城鎮,穿州過省出國的不少,有多少人把家鄉變成故鄉,難以計數。有人說,有父母在,就還是家鄉,父母不在就是故鄉了,這說法也對,但總覺有點蒼涼無奈感。故鄉成了在外遊子魂牽夢繞的地方,家鄉成了在家男兒千方百計要逃離的地方。在外遊子欲回不能,在家男兒想逃逃不去,真是矛盾得很。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未離鄉總想離開,離開鄉久了又想回去。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離家時日長,家鄉變故鄉。人總是有情的,也喜懷舊,特別上了年多,離家日久,就算是家鄉變了故鄉,都是十分懷念的。





樹德漢碩


人生魂牽夢繞的地方有兩個: 一是故鄉,而是母校。故鄉又叫家鄉,家園,故土、故園、田園、老家、故里、梓鄉,我認為一個人距離老家越遠,地理範圍越大,易稱大概念故鄉,相反易稱小概念家鄉。比如世界各地華人都愛說老家中國,都愛唱中國鄉土民歌《老家中國》、《我的祖國》、《我的中國心》、《梁祝》、《茉莉花》、《我和我的祖國》、《我愛你中國》、《五星紅旗》、《長城長》、《黃河大合唱》等歌曲。在比如西北人都愛說老家黃土高坡,都愛唱西北鄉土民歌《黃土高坡》、《走西口》、《南泥灣》、《五哥放羊》、《送情郎》、《夫妻逗趣》、《三十里鋪》、《兄妹開荒》、《蘭花花》等歌曲。


楚國一郎


家鄉和故鄉的曲別在於,無論你在什麼地方民住,只要是有父母建在那就是家鄉,因為家鄉有父老鄉親,有自己的親人,有你居住的房屋,有你熟悉的一切,這就是家鄉。故鄉,是係祖祖輩輩你的祖先住過的地方,也就是說生你養你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這裡的水土孕育了這塊土地上的人,不管你搬遷到什麼地方去居住,這裡也是你永遠的故鄉,這裡也埋葬著你的祖先,這裡有你的根。這就是故鄉和家鄉後曲別,這就是家鄉和故鄉不一樣的地方。


王永y


家鄉是現實戶口聯繫那地方,故鄉是心底情感牽掛之曾經。


矛也31


剛離開是家鄉,時間長了就變成了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